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7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本章,和2010版教材有较大差异,查询2013版的相似程度。
【教学理念与目标】一、教学理念(1)在保证对学生进行国史国情教育的前提下,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多维度了解祖国历史,开拓思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本章内容加上综述的第二部分“三座大山重压”、第三部分“两个中国命运”,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必须符合、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学习本章体会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1)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战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
(2)了解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到这一政权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并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
(3)了解“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的历史条件;认识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4)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2)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3)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
采用课件演示、视频、图片重现历史、师生对话等手段,使学生在与历史对话中产生共鸣。
【教学时数】3学时(本章共三节内容,第一节0.5学时,第二节2学时,第三节0.5学时)。
【教学过程】【本章导入】通过师生之间问答进入新课。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讲话中指出:“在新的世纪,继续推动现在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问题上,我们目前还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问题上,已经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在抗日战争取得伟大的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凭借起其执政地位,企图独吞抗战的胜利果实,准备发动内战,同时又以和平谈判进行政治欺骗。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在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等政治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在人民对国家前途进行历史选择的关口,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的政治主张激烈碰撞,国民党悍然发动全国规模的反共反人民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阶级、阶层的人民,经过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独裁统治。
在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坚实基础上,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赢得了人民历史性的选择。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一)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战后的政治形势,总的说来,对中国人民实现建设新中国的目标是有利的。
国际上,帝国主义遭到削弱,世界反动势力已经难以集中起来干涉中国革命。
在国内,人民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军队力量有较大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内也达到了高度团结。
但是,通向新中国的道路是崎岖、曲折的。
国民党统治集团依然要坚持独裁统治,要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国民党的反动方针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
美国之所以支持国民党,是因为这直接会关系到美国在华利益的实现。
美国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170页1-3点)。
美国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支持国民党政府呢?一是,为其出谋划策,企图诱使或是迫使共产党交出军队;二是具体提供经济、政治和军备方面的援助。
(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希望实现国共两党合作,通过和平的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社会的改革,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1.重庆谈判蒋介石于8月14日、20日、23日先后向延安发出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面商“目前各种重要问题”。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答:⑴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由于战线延长,国民党大部分兵力用于守备,战略性的机动兵力大为减少,而且士气低落。
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迫使国民党处于被动地位。
⑵土地制度改革的实施。
中国最主要的人民群众——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为国民政府的崩溃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⑶国民党政府由于他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
抗战后期已经严重丧失人心。
⑷国民党政府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对人民征收苛重捐税,无限制发行纸币,将全国各阶层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和国民政府斗争。
⑸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促进了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
二、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答:1. 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⑴中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
他们所联系和代表的不是单一阶级,而是这些阶级、阶层的人们在反帝爱国和争取民主的共同要求基础上的联合,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在它们的成员和领导骨干中,还有一定数量的革命知识分子和少数共产党人。
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⑵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比较活跃。
尽管各自的纲领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
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纲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战后进行国共谈判和召开政协会议时,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是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的。
一、单项选择1、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C)A、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反蒋统治的第二条战线B、上海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三反”斗争C、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危机D、民主党派的联合斗争和人民起义遍及各地2、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反蒋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准确表述是(D)A、国统区的学生运动B、国统区的工农运动C、国统区的地下斗争D、国统区的民主运动解析:第二条战线——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它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故称第二条战线。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3、解放战争时期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D)p177A、没收地主的土地B、调整减租减息政策C、按贫雇农人口分配土地D、废除土地私有制4、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B)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5、 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D)A、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B、全面扩大解放区C、解放中原,进取华中D、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6、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B)A、粉碎重点进攻B、战略反攻C、三大战役D、渡江作战二、多项选择1 、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ABC)A. 尽力争取国内和平B. 揭露美蒋假和平的阴谋C. 准备反击蒋介石的反共进攻D. 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E. 迫于国内外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2 、抗战胜利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政治任务是(BE)A. 参加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B. 争取和平民主C. 召开政协会议D. 改组国民政府E. 反对内战独裁3 、下列关于重庆谈判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BCE)A. 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B. 通过的决议是人民力量的胜利C. 国民党被迫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D. 谈判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局面E. 共产党通过谈判团结和教育了广大人民4 、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改为对下列哪些解放区的重点进攻(AB)A. 陕北B. 山东C. 山西D. 河南E. 河北5 、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国统区内制造了一系列暴行,主要有(ABCDE)A. 一二 . 一血案B. 较场口血案C. 五二 O 血案D. 下关惨案E. 李闻惨案6 、 1946 — 1948 年国统区纸币发行量呈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这说明(ACD)A. 国民政府财政金融体系出现严重危机B. 国统区经济飞速发展C. 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D. 必然导致工商企业的大量破产E. 国民政府对人民血腥掠夺和肆意搜刮7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的经济陷于空前严重的危机中。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一、判断题注:每题2分,在相应的选项后面打勾。
1. 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法宝是指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标准答案:错2. 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
()标准答案:对3. 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
()标准答案:对4. 《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标准答案:对5.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标准答案:对6. 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阐述新中国的国家政权理论。
()标准答案:对7.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标准答案:错8. 国民党当局虽然极度仇视中国共产党,但对民主党派、民主人士非常友好,承认他们的合法地位,并允许开展一切政治活动。
()标准答案:错9. 美国支持国民党政府的反攻方针,其在中国追求的长期的基本目标在于推动建立一个统一的亲美政府。
()标准答案:错10. 《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标准答案:错1.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地宣告:“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标准答案:错2.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重要内容。
()标准答案:对4.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不得不实行“重点防御”。
()标准答案:错5. 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标准答案:对10. 《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标准答案:对2.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即务必一切从实际出发,务必坚持群众路线。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一、是非判断题1、二战以后,在国共问题上,美国奉行中立政策,要求国民党和共产党和平解决政治纷争,反对国民党政府打内战。
( )2、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根本目标是使中国恢复到战前的状态,继续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3、抗战胜利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张“以民主的方式争取民主,以合法地行动争取合法的地位”,企图走第三条道路。
()4、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决议虽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但在一个时期内,是否忠实履行它,是人民衡量政治是非的重要尺度。
()5、从1946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打败了国民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6、《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土地改革法令,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7、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形成,表明在不仅在军事战线上,而且在政治战线上,国民党都打了败仗。
()8、抗战胜利后,一些民主党派领导人所主张的“中间路线”实质上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9、内战爆发后,客观形势决定了人民没有走中间路线的余地,原先主张走第三条道路的各党派都靠近了中国共产党,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10、1949年9月的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新中国的创建会议,《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11、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并在新中国参政,标志着民主党派地位的根本变化,它们不再是在野党,成为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参加者。
()12、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
()二、单项选择题: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的国际格局下,美国采取的对华政策是()A、保持中立的政策B、扶蒋反共的政策C、武力干涉的政策D、遏制中国的政策2、1945年8月,为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在周恩来和()陪同下,亲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谈判。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一、教学目的:通过对解放战争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所做的努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制的形成、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四、教学时间:2学时五、教学内容: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开始出现了美苏主宰世界、东西方冷战对峙的新格局。
美国崛起企图称霸世界全球,苏联在与之对抗的同时又有妥协。
美国在二战后迅速向中国进行经济、军事渗透,意图扶植蒋介石政权,左右中国二战后的发展走向,成为对中国局势发展影响最大的国家。
中国广大人民虽然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努力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但是,受国际、国内环境影响通向新中国的道路仍然崎岖、曲折。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面对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希望通过和平的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社会的改革,逐步向新中国这个目标迈进。
2、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蒋介石对发动大规模内战还有所顾忌,原因如下:第一,抗战胜利后,人民普遍要求和平;第二,沦陷区的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都处于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手重,国民党军队大多退到西南地区,需要时日在共产党之前赶到华北和东北地区;第三,苏美英三国出于不同考虑,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第四,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今非昔比。
蒋介石集团为了给发动内战赢得准备时间,采取了假和平的策略,邀请中共方面到重庆和平谈判。
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
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38人。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与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密切合作,同国民党当局认真协商,推动政协会议达成五项协议。
3、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虽然中国共产党决心严格履行政协协议。
在党内提出整编军队、参加改组后政府、指导中心南移的具体指示。
但国民党政权所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统治的社会基础及其狭隘,这决定了它既不能容忍、也经受不住任何的民主改革,不断破坏政协协议。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尽管最终未能阻止全面内战的爆发,但是,它使得各界群众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懂得了谁催动战争爆发,阻碍中国历史进程的祸首,赢得人心,取得了政治上的重大胜利。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1、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面性的内战。
同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占领华北解放区重镇张家口,并于当天片面下令于11月12日召开由它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
次年3月,国民党当局期限令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三地代表及工作人员全部撤退。
至此,一切和平谈判之门都被国民党关闭,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2、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和平的同时,也未对国民政府抱有幻想,9月19日,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全国战略方针,在南方做出让步,收缩南部防线,集中力量争取控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东北地区,先后从各解放区抽调11万军队和2万干部,进入东北,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统一领导东北工作,各路进入东北的部队与原东北抗日联军共同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由林彪任总司令。
在重庆谈判期间,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察鲁豫人民军队在山西歼灭来犯的阎锡山部队35000人,遏制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加强了中共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
全面内战爆发后,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指出,在政治上,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得民心者得天下,由于得到了最广泛的人民大众的支持,共产党从根本上粉碎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速战速决计划,并使他们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难以逃脱遭遇灭顶之灾的命运。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947年7月,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1947年7月,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430万人下降为373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下降为150万人。
由于战线延长,大部分兵力用于守备,战略性的机动兵力大大减少,而且士气低落。
而人民解放军则由127万人增加为195万人,其中正规军近100万人;部队的武器装备也得到很大的改善。
由于不需分兵守卫后方供给线和城市,机动性很强。
1947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庚、谢富治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挺进豫西。
三路大军形成品字形,直插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区域,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部总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解放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阶段的内线作战直接转入战略进攻阶段的外线作战。
与此同时,中国感共产党在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使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工农联盟更加巩固;在国统区以学生群众为先锋的爱国民主运动逐渐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解放战争能够胜利,是和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是分不开的,土地改革是解放战争胜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1、内容1946年5月4日,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夕,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决定将党的土地政策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三分之二的地区基本解决土地问题。
1947年7月到9月,中共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批准公布。
主要规定:第一,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第二,乡村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连同乡村中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统一平均分配;第三,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分给农民。
第四,农民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为土改的合法执行机关,可以组织人民法庭来保证贯彻土改的政策法令,维护革命秩序。
全国土地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派出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各解放区农村,开展发动农民群众,组织贫民团和农会、控诉地主、惩办恶霸、着手没收地主土地等工作,各解放区农村迅速形成土地改革的热潮。
土改开始的时候,由于全国土地会议对于解放区土改不彻底和党内不纯的情况估计得过于严重,没制定具体的政策保证实施不侵犯中农利益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原则,以致于土改初期出现了“左”的偏向,中共中央采取了坚决措施予以纠正。
2、意义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胜利进行,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在全国的胜利,具有特殊意义。
第一,巩固工农联盟土地改革使农民对土地的渴求得到满足,因而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同解放战争的胜负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工农联盟更加巩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第二,发展农村生产力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使农村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提高农民革命积极性根除土地革命是一场激烈的农村阶级大革命,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使农民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这是解放战争迅速走向全国胜利的重要保障。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在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逐渐形成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1、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抗战后期国民党腐败加剧,对沦陷区进行劫收,国统区政治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崩溃,人民生活困苦。
使得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2、学生运动的高涨针对国民党当局积极从事内战的准备,1945年底,昆明学生发动了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主要口号的一二一运动。
抗议美军暴行运动由于国民党政府同美国政府签订的条约和协定中给予美国许多特权,美军在中国到处横行不法,1946年12月24日,发生了美国士兵强奸中国女学生的事件,成为触发抗暴运动的导火线,12月30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学生在北平举行了抗议美军暴行的示威游行,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组织以此为契机,发动各大城市群众响应北平学生运动,抗暴运动逐渐席卷全国,许多文化界名士和一些党派和社会团体也发表生命,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要求美军退出中国,形成了统一战线性质的广泛的人民运动5·20运动 5月,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先锋的爱国民主运动达到全国规模,5月中旬,南京、北京、上海、北平等大中城市的学生反饥饿、反内战的示威游行活动趋于会合,20日,在国民党准备召开国民参政会之时,5000余名学生在南京举行了大游行,由于国民党政府在出动军警镇压时,逮捕打伤学生150余人,立刻激起各阶层对学生的声援,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口号的学生运动遍及国民党统治区的60多个大中城市。
这次运动在政治上使国民党集团更加孤立。
3、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学生运动是整个人民运动的一部分。
学生运动的赶长,不可避免地要促进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
1947年间,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中,先后有120万工人举行罢工。
5月,“抢米”风潮席卷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省的40多个大小城镇。
1947年2月28日,台湾人民举行武装起义。
新疆伊犁、塔城、阿尔泰三区革命运动。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宣告独立。
这些事实说明,国民党政府不仅在军事战线上,而且在政治战线上也打了败仗。
国民党政府已经处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民主党派是在抗日战争中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在抗战期间,民主党派的以建立英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为内容的第三条路线开始发展,在团结抗战、反对国民党独裁、推动国统区民主运动等方面开始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在反对国民党政府独裁、内战,建立联合政府等方面形成政治合作的友党关系,民主党派的第三条路线也在国民党政府的镇压下,在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归于破产,广大民主人士在政治上进一步靠拢共产党,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为建立新中国的共同努力中,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