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2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总体特点:1、内容结构: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
在图形与几何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
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综合与实践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一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2、整体体例:一、时、分、秒(3课时)秒的认识…………………………………………………………………………………1课时时间的计算………………………………………………………………………………1课时练习一……………………………………………………………………………………1课时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5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1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1课时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课时加、减法的估算…………………………………………………………………………1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三、测量(6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千米的认识………………………………………………………………………………2课时吨的认识…………………………………………………………………………………2课时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6课时)加法……………………………………………………………………………………2课时减法……………………………………………………………………………………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五、倍的认识(3课时)倍的认识…………………………………………………………………………………1课时解决问题…………………………………………………………………………………2课时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1课时)口算乘法………………………………………………………………………………1课时笔算乘法………………………………………………………………………………8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数字编码…………………………………………………………………………………1课时七、长方形和正方形(3课时)四边形……………………………………………………………………………………1课时周长………………………………………………………………………………………1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课时八、分数的初步认识(4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1课时分数的简单应用…………………………………………………………………………1课时九、数学广角—集合(1课时)十、总复习(4课时)3、做一做,单元练习的基本特点:教材注意在习题中安排提出数学问题的要求和训练(练习三第13题、练习八第8题、练习二十三第2、3、5题等)。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单位,包括长度、重量等方面的测量。
教材编排上的特点如下:1、注重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和应用。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注重综合运用,让学生掌握多种测量方法和单位的换算。
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长度、重量等方面的基本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进行测量实践的能力,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3、让学生掌握多种测量方法和单位的换算,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长度、重量等方面的基本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
难点:掌握多种测量方法和单位的换算,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课时安排:5课时。
1、长度的认识和测量………2课时2、重量的认识和测量………1课时3、多种测量方法和单位的换算…2课时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帮助学生建立倍数的概念,研究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学生对倍数的概念理解和计算方法掌握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将倍数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倍数的概念,掌握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倍数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将倍数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将倍数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课时安排:本单元的课时安排为8课时,具体分为:1、倍数的认识和计算方法……2课时2、倍数的应用1:时间和长度问题……2课时3、倍数的应用2:面积和体积问题……2课时4、整理和复……2课时由于“倍数”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获得感性认识,使他们能够感受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和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倍数”的概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包括三位数加三位数,三位数减三位数以及加、减法的验算、估算。
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的加、减法计算,也就是说学生基本掌握了竖式计算的法则,本单元的教学是对以前学过的计算法则的延伸,因此培养好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就能很好地解决类似的教学问题。
1.通过学习,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1.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可采用尝试、讨论等形式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计算往往是与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学中应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出计算,并通过计算去解决实际问题。
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或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习计算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意加强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在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教材均安排了“先估计一下”的教学环节,教师要充分认识估算的作用,加强估算,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4.恰当、适时地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适时地运用这些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在研究新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以及质量单位中的千克和克,并掌握了一些测量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常接触到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以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比如在超市购物时看到的食品包装袋上标注的重量单位。
然而,学生对于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质量单位吨的接触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丰富经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和质量概念。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和质量概念是本单元的重要任务,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以及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
本单元的研究不仅是学生今后研究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实际测量的过程,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并建立相应的长度和质量概念。
学生应该了解常用长度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并能够恰当地选择单位。
数学思考:学生应该能够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并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
问题解决: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和质量概念。
学生应该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根据物体的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长度或质量单位。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惯。
教学重点:学生应该了解毫米、分米和千米与米、厘米的进率及换算,以及吨和千克的进率及换算。
教学难点:学生应该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吨的质量观念,并应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以及应用吨来正确表示物体的质量。
教学方法:1.注重创设教学情境。
2.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3.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万以内的加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除法、分数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内容。
其中,万以内的加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和四边形是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除法和分数的初步认识。
万以内的加减法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也是进一步研究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研究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
有余数除法是表内除法研究的继续,也是研究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
本册教材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并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研究小数和进一步研究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
同时,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
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研究可能性。
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___'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life experience。
___ activities with real-life backgrounds。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主要包括九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一个总复习单元,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的重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理解;在空间和图形方面,安排了四边形的理解;在量的计算方面,安排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即时间单位分、秒;统计方面,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
此外,教材还安排了"数学广角"和两个数学实践活动第一单元:测量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点、质量观点。
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因为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协助学生理解。
主要特点有: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协助学生建立长度观点和质量观点。
2.重视估测意识和水平的培养。
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点和1吨的质量观点。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水平。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理解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点,以及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点,知道1吨=1000千克。
2、建立长度观点和质量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和质量的意识。
四、教学建议通过多种方式协助学生建立长度观点、质量观点。
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点、质量观点。
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因为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协助学生理解。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
以前这部分内容与万以内的加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1】一、知识结构图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确定从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一)教学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千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万以内数加减进位算、退位算3、指导学生准确地进行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法计算。
4、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5、认识一个图形周长的含义,会计算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
6、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分数的含义和产生的过程,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7、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不同。
(二)教学难点:1、万以内笔算中的进位与退位。
2、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3、多位数乘一位数,某一位上的乘积加上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
4、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5、认识一个图形周长的含义,会计算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
6、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规律。
三、解读教材,深研教材,改进教法,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长足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2、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3、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口算得数是千以内数的两、三位数加减法。
4、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5、初步认识和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6、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7、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一)课标解读1.核心素养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数感、量感)、运算能力、数据观念、推理能力、模型意识。
2.学段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能进行较复杂的整数四则运算”,“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
(二)教材分析1.本单元在小学数学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100以内加减法、会笔算两三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好这部分知识,将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笔算除法打基础。
2.内容编排:本单元先出口算乘法,内容包含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
先出口算,是由于同学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连续学习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比较简洁接受。
同时,笔算乘法也要用到整十数乘一位数。
因此在教学笔算乘法是需要有口算的基础。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它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
教材在帮忙同学懂得笔算算理的基础上,实行各个突破的方法来克服笔算乘法的难点。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支配:(1)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引出笔算竖式,帮忙同学懂得笔算的算理。
(2)突破笔算乘法的难点。
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进位问题。
二是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问题。
在进位中,先出不连续进位的,再出连续进位的,两种情形都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为主。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主要表达在两方面:一是创设了一些问题情境,让同学提出乘法运算问题,使同学体会到乘法运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包蕴在许多现实情境中的一个个问题。
二是将乘法运算置于现实情境中,增加练习的趣味,同时让同学体会数学学问与现实生活的亲热联系。
3.纵向联系:人教版教材“整数乘法”的内容编排分为四个阶段(如下表)。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二阶段,既是笔算乘法的开始,它以表内乘法、一位数乘两位数为基础,又为一位数乘多位数、两位数乘三位数甚至三位数乘三位数作铺垫,在整数乘法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时间,学生已经认识了几时几分,而本单元主要在这些基础上来认识“秒”,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教材在编排上具有如下特点: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单元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单元学习重点、难点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单元学习难点: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四、课时安排:3课时。
1、秒的认识…………1课时2、时间单位的换算…1课时3、时间的计算……1课时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
共安排了4个例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学习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鱼计算起就铺垫作用。
二、单元学习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单元学习重点: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四、单元学习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五、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三单元《测量》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学习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学习措施1.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
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
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
如,学习例1(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
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
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
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四、课时安排:7课时。
1、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2、千米的认识……………3课时3、吨的认识……2课时第四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加减法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整数加减法的最后部分。
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和迁移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习目标: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三、学习重难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都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单元知识构成:(1)信息窗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的二次进位和二次退位,即一般加减计算。
(2)信息窗2: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和加法中的连续进位,即整数加减法中的重点和难点。
(3)信息窗3:解决比多和比少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解决位数不同的计算问题。
四、课时安排:9课时1、加法…………3课时2、减法…………4课时3、整理和复习…2课时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由于“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习中首先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倍”的概念。
第二,通过反复用学具操作,在学生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为得出用乘法计算作铺垫。
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去经历,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去探索,在亲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
二、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活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
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2.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概括、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及抽象概括能力;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学习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四、学习难点:“倍”的概念的建立。
五、课时安排:4课时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分为两大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口算乘法,内容包含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
先安排口算,是因为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比较容易接受。
同时,在学习笔算乘法时需要有口算的基础。
此外,乘法估算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口算乘法的基础,所以先安排口算有利于学生掌握笔算和学习估算,在进行笔算和估算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口算,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二个板块是笔算乘法。
它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也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
但笔算乘法与以前教的笔算加、减法有很大差异,在计算过程中,计算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很容易出错。
因此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上,采取各个突破的办法来克服这个难点。
二、单元学习目标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单元学习措施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适当地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
四、课时安排:12课时。
1、口算乘法…………2课时2、笔算乘法…………9课时3、整理和复习…1课时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主要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会周长计算,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
结合学习内容,教材还安排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材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地学习和探索。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
教材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对于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
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二、学习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
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