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13:学习动机
- 格式:ppt
- 大小:411.00 KB
- 文档页数:4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个体进行学习活动时内在的动力和决心。
它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学习动机的定义、分类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驱动力和目标,是推动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它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形式。
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志愿,如兴趣、好奇心和自我提升的欲望等;而外在动机则是因为外部的奖励或惩罚而进行学习活动。
学习动机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动机的方向性分为积极动机和消极动机。
积极动机指的是个体为了实现目标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如个人的兴趣和愉悦;而消极动机则是指个体为了避免惩罚或负面结果而参与学习活动,如外部的压力和恐惧。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和信心程度,它会影响个体对学习任务的动机和决心。
当个体对自身能力有信心时,会更倾向于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另外,学习者的目标导向也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当个体设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相信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这些目标时,会更有动力去学习。
家庭、社会环境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等也会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者和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策略。
首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来提高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学习是有趣和有价值的。
其次,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也是提高学习动机的重要方法之一。
当学生取得进步或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给予肯定和奖励,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此外,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也对提高学习动机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之,学习动机在教育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众多,包括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目标导向以及外部环境等。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者和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方法,如激发兴趣和好奇心,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以及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原因和动力。
学习动机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还与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学习动机对于教育实践和人类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因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解决问题的挑战而进行学习。
而外部动机则是指学生为了获得外部奖励(如分数、赞扬、证书等)而进行学习。
研究表明,内部动机对于学生的长期学习和未来发展更为重要。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目标设置和自我效能感。
目标设置是指学生为自己设定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这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它影响学生对任务的投入程度和面对困难时的坚持程度。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育实践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减少学生的压力和焦虑,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2、给予学生自主权: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给予他们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可以增强他们的内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
3、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有趣的教学素材、组织有趣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4、给予适当的奖励:适当的奖励可以增强学生的外部动机,但要注意奖励的方式和频率,避免滥用奖励导致学生对奖励失去兴趣。
5、引导学生设定目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定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并鼓励他们不断追求进步和提高,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总之,学习动机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自主权、培养学生的兴趣、给予适当的奖励以及引导学生设定目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1.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包括学习需要和学习期望。
2.学习动机的类型(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进行划分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的错误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
(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进行划分近景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此类动机作用效果明显,但稳定性较差;远景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与个人的前途相连的,此类动机作用较为稳定和持久,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并取得好成绩。
(3)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一般动机是在许多学习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持久地努力掌握知识经验的动机;具体动机则是在某一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动机,此类动机大多在学习过程中因学业成败或师生关系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此类动机主要受外界情境因素的影响,因而也叫情境动机。
(4)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进行划分内部动机:因为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价值引起的动机,动机满足在活动之内,有以下主要动机: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要求系统的陈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类似于一种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因学习活动外部后果而引起的动机,从事学习只是达到某一结果的手段,动机满足在活动之外,有以下两种主要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和工作能力获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它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类似于一种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为了保持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将工作做好的需要。
3.学习动机的作用任何动机的基本作用都是:激活、指向、维持、调节,作为学习行为的专属动机,学习动机通过中介对认知过程起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点:(1)唤醒学习的情绪状态(2)增强学习的准备状态(3)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4)提高努力程度和意志力(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这是由联结主义理论家提出来的动机理论,他们用S—R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认为学习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因此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赞扬、奖赏等,即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评价:由于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能动性,因而有较大局限性2.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学习的人本理论通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学习动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种统称缺失性需要,自我实现又称成长性需要。
教育心理学: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一、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在教育心理学中,学生学习动机一直被认为是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影响他们的学习表现、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
一个有着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能够更加专注于学习任务,更有动力去克服困难,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学生学习动机的分类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学生由内心驱动的学习动机,如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过程的喜爱等;外在动机则是指外部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如奖励、惩罚等。
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有趣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及时的反馈和奖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更有动
力去学习。
四、结语
总之,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他们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采取有效的激发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的学习发展。
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够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第13章学习动机一、解释下列术语1.动机答:动机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
2.学习动机答:学习动机是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
3.内源性动机答:内源性动机是指源于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所引起的动机。
4.外源性动机答:外源性动机是指由外在的奖惩或害怕考试不及格等活动之外的原因激起的动机。
5.奖励结构答:奖励结构指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奖励时,是侧重奖励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或等级还是奖励学生的真正掌握。
奖励结构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6.需要层次论答:需要层次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可由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需要层次: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满足这七种需要是推动人的各种行为的动力的基本源泉。
7.兴趣答:兴趣是个体对某人或某事物的选择性注意的倾向。
8.自我效能感答: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提出的术语,指对产生一定的结果所需要的组织和执行行为过程的能力的信念。
9.归因论答:归因论是维纳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个体对其行为原因的看法会影响其进一步行动的动机。
维纳提出了三个归因的维度:(1)内外维度。
据此可把导致成败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即个人自身的原因,如个人的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即个人自身之外的原因,如任务难度、运气等。
(2)稳定性维度。
据此可以把内部和外部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
(3)可控制维度。
根据稳定和不稳定的原因还可再细分为个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个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原因。
10.外部奖励的隐蔽性代价答:外部奖励的隐蔽性代价是指对原来有内在兴趣的活动因不适当外在奖励而损害对活动本身的兴趣。
11.成就动机答:成就动机是指个体追求成功、获得成就的需要。
12.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答: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指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与学习成就有关,情绪唤醒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习,唯中等唤醒水平,学习效果最好。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 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学习任务时的愿望、意愿和驱动力。
它可以被视为一个能力,能够影响个体参与和坚持学习的程度以及对学习成果的表现。
2. 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学习动机对于教育过程中的有效教学和学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时,他们更容易专注于任务、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追求成功并面对挑战。
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促进其积极参与和获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3. 学习动机的培养3.1 目标设定目标设定是培养学生内在驱动力和提高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之一。
通过明确具体目标并让学生理解目标对于实现他们自身期望以及长期发展的重要性,可以激励他们付出额外努力。
3.2 自我效能信念的塑造自我效能信念是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心。
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信念可以通过提供适度挑战并支持学生渐进性地获得成功经验来实现。
3.3 情境调整与激励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该创造积极、支持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这可以通过提供有趣且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任务、给予及时反馈和赞扬以及鼓励学生参与合作和竞争等方式来实现。
4. 学习动机的激发4.1 建立联系建立学习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增加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真实且相关的例子、案例研究或者讨论问题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2 创造情感投入激发情感投入可以增强学习动机。
这可以通过引发好奇心、培养探究精神以及鼓励认识和表达情感等方法来实现。
4.3 提供自主选择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可以增加他们对学习活动的投入和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做出决策、设定学习目标或者选择不同方式解决问题等方式来激发学习动机。
5. 结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他们的学业成功和个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设定明确目标、塑造自我效能信念、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以及激发情感投入和自主选择,教育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内在动力并更好地参与学习过程。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与成就动机1. 引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教育过程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科学领域。
其中,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是教育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深入探讨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2. 学习动机2.1 定义学习动机指个体参与学习活动所主导的内部驱动力。
它涉及个体对于知识、技能或成就的渴望,以及为达到这些目标而付出努力的意愿。
2.2 影响因素•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水平。
•成功经验:先前取得成功对个体未来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影响。
•目标设定:明确具体、具挑战性和可衡量的目标对激发个体学习动机很重要。
•兴趣和好奇心: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能够增加个体的学习动机。
2.3 应用案例•教育策略: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挑战,让学生感到能够掌握任务。
•激励措施:奖励制度、鼓励和正面反馈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
•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自我效能、兴趣和目标设定,根据其特点来调整教育方式。
3. 成就动机3.1 定义成就动机指个体在面对挑战时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内部驱动力。
它涉及个体对于取得优秀表现或避免低水平表现的期望。
3.2 影响因素•执行目标导向:个体为实现具体目标而努力并展示出高水平执行力。
•动态属性:个体在面对挫折时是否保持积极态度,以及如何将挫折转化为追求更高成就的动力。
•自我评价瞄准:个体会倾向于选择与自身水平相匹配的任务,并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内部或外部因素。
3.3 应用案例•目标设置:设定具有挑战性但可达到的目标,激发个体追求成就。
•动态评价:提供即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个体调整学习策略,提高成就动机。
•鼓励资源:提供支持、积极激励和赞扬,增加个体对成功的期望。
4. 结论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在教育心理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这些概念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应用案例能够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实现其最大潜力的发展。
教育策略和激励措施应针对个体特点进行调整,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知识点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能指导和激励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
它在教育心理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并对学习成效和学习动力产生直接影响。
本文将从学习动机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和培养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学习动机进行探讨。
一、学习动机的定义学习动机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状态和倾向。
它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力、积极性和意愿,进而影响其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类。
1. 内在动机: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寻求知识和自我发展的动机。
内在动机的特点是兴趣主导、自主性强和持久性高。
例子包括自发学习、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对成就的追求等。
2. 外在动机:指受到外部因素激励的学习动机,个体通过获得外在奖励或避免惩罚来进行学习。
外在动机的特点是动机效果短暂,个体仅仅关注于外部奖励而非学习本身。
例子包括因为得到奖励而学习、为了避免惩罚而学习等。
三、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学习动机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1.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特点、学习风格、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就等个体因素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2.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师生关系和同伴影响等社会因素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3. 任务因素:学习任务的难度、目标明确性、任务的情境意义和任务反馈等任务因素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四、学习动机的培养方法教师和教育者可通过一系列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 创设积极学习环境:提供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营造积极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获得乐趣与成就感。
2. 激励目标设定:设定具体、可行、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3. 提供选择权和自主性:允许学生在学习中拥有一定的选择权和决策权,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动机。
4. 应用情境教学:将学习任务与现实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难点之学习动机_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其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最稳定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相互作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任务复杂度的不同,所需要的动机强度也不同。
(1)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2)在学习中等强度的问题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3)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线性的关系,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率越佳。
动机的分类(1)根据动机产生的动力来源:内部学习动机:往往由内在需要所引起,与学习本身的兴趣相联系。
外部学习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相联系。
(2)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高尚的动机: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低级的动机: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的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3)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的远近关系:远景性动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
近景性动机:与近期目标相联系。
(4)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直接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是由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所引起的。
习题:1. 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是()A.认知内驱力B. 兴趣C. 求知欲D. 成就感2. 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是()A.附属内驱力B. 求知内驱力C. 自我提高内驱力D. 欲望内驱力3. 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 ()A.学习动机B. 认知内驱力C. 自我提高内驱力D. 附属内驱力4. 小学生为了能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扬而努力学习,这种需要是 ()A.认知内驱力B. 自我提高内驱力C. 附属内驱力D. 交往的需要5. 学生为了能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扬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学习动机主要属于下列哪种动机?A.内部动机B. 外部动机C. 认知性动机D. 交往性动机。
教育心理学之学习动机六个知识点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自身学习活动,并引导其行为朝着一定的学习目标发展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学习需求和学习期望,它们相互作用形成学习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和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缺失,并努力得到充实的心理状态。
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意图。
(2)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是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
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2.学习动机的种类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距离的直接动机和远距离的间接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4.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2)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有五种,按一定的层次从低到高排列,即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人的需求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求。
自我实现作为最高需要之一,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创造需要。
(3)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个体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努力又快又好地解决一个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阿特金森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
他把个人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争取成功,一类是避免失败。
(4)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测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水平、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会)质量、身心状态、外部环境。
发展与教育⼼理学考核要点:第⼗三章学习动机第⼗三章学习动机(⼀)什么是动机1、识记动机:动机是引起个体⾏为,维持这种⾏为,并使这种⾏为朝向某⼀⽬标进⾏的⼀种⼼理状态。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脑中的反映,包括⽣理需要和⼼理需要两个⽅⾯。
内驱⼒:是指由于需要引起的有机体内部产⽣的⼀种能量和冲动,它激励⾏为去获得需要的满⾜。
⽬标:指满⾜需要的物体、情境事件。
诱因:指能激起有机体定向⾏为的⽬标。
强化物:指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事件。
2、领会对动机定义的分析:1动机对⾏为具有三种功能(1)动机引起⾏为;(2)动机维持⾏为;(3)使⾏为指向⼀定的⽬标。
2、动机是⼀种⼼理状态,⼼理状态是⼀种介于⼼理过程和个性⼼理特征之间的⼼理活动。
它是⼀种激励⼈去⾏动的主观原因。
动机的性质:1、动机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结合。
2、动机是内因与外因的结合。
(1)动机的内因——需要和内驱⼒。
(2)动机的外因——⽬标、诱因和强化物。
(⼆)学习动机1、识记学习动机:是动机的⼀种,引起个体的学习⾏为,维持这种学习⾏为,并使这种学习⾏为朝向某⼀⽬标进⾏的⼀种⼼理状态。
2、领会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美国著名教育⼼理学家奥苏伯尔明确指出,学习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种单向性的关系。
也就是说,学习动机可以提⾼学习效果,⽽学⽣学到了知识反过来⼜可增强学习动机,这就提醒我们,当学⽣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兴趣和动机以前,教师没必要推迟教学活动,⾸先去培养学习动机。
提⾼学习动机的最好办法是使学⽣学懂学会,学⽣尝到了学习的甜头,⾃然就会产⽣学习动机。
3、简单应⽤:联系实际说明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先,学习动机可以加强注意。
其次,学习动机可以动员个体⽴即对学习做好准备,从⽽降低学习过程中的知觉阈限,提⾼启记效果和反应速度。
第三,适中的学习动机的再现效果最好。
第四,学习动机可以提⾼学习的坚持性,从⽽增进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