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小医院》观察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庐江红黄蓝幼儿园小医院的观察记录表《小医院角色游戏幼儿观察记录表》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班级:大一班观察者: 黄曼曼观察日期: 观察对象马安阳刘尊懿性别女年龄5岁观察时间2:00-2:15观察地点小医院活动内容观察记录解释与评价小医院是我们班新布置的角色游戏区,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
马安阳今天在挂号处工作,刚开始他对这份工作非常感兴趣,他耐心的对来挂号的小朋友说:“你要给我一元钱我才能给你挂号,然后你才能过去看病。
”小医院可以给来看病的小病人免费测视力,刘尊懿对马安阳说:“我想测视力可以吗?”马安阳说:“可以”。
然后马安阳遮眼板递给刘尊懿,自己拿着指挥棒走到视力表旁,开始给刘尊懿测视力。
马安阳看到医药房那边有很多小朋友,他实在坐不住了,放下手里的挂号卡,跑到小药房那边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去了。
这是挂号处就没有人了。
后来又来了几个小朋友看到挂号处没人就直接略过去,直接跑到门诊部还有小药房去玩了。
笔者在看到这个情况后观察来了一会,马安阳在药房玩得很高兴,丝毫没有要回来的意思。
我便假装成病人,站在挂号处前,对旁边正在给病人看病的荣忠啸小朋友说:你好,我身体不舒服想要看病,可是怎么没人给我挂号呢。
”荣忠啸听后便喊马安阳,说:“马安阳,有人想挂号,你快来。
”马安阳听到后走过来给我挂号。
1.马安阳刚开始能够履行自己的职责,但随着参与自己这一环节的小伙伴越来越少,他渐渐的离开了自己的角色,被其他有趣的事物吸引,脱离自己的工作岗位。
2.在同一个游戏中出现了不同的角色,而每个角色有自己不同的职责,游戏进行了一段时间后,随着参与游戏的人数不断增加,情节不断丰富,幼儿常常受到游戏材料和参与游戏的人数等因素的影响而离开自己当前的角色,参与到其他角色中。
指导策略:1. 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2. 不要着急介入孩子的游戏进行指导,要慢一点,要适时,得当。
小班区域活动优质教案《小医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教材《角色扮演》中的第五章《小医院》,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医院环境,了解医生、护士的工作职责,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学习基本的生活常识和健康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医院的基本构造和功能,知道医生、护士的工作内容,增强生活常识。
2. 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医院各个角色的职责,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进行角色扮演。
重点:让幼儿了解医院的基本构造和功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医院场景布置,医生、护士服装,听诊器、温度计等道具。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小朋友生病去医院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小医院。
2. 讲解:介绍医院的构造和功能,讲解医生、护士的工作职责。
3. 示范:教师扮演医生、护士,展示角色扮演的过程,引导幼儿关注角色特点。
4. 实践: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创造情景。
5. 交流:各组展示成果,大家共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小医院医生护士药房诊室2. 角色扮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们在家长的协助下,以家庭为单位,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记录下来扮演的过程和感受。
2. 答案:无固定答案,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家长记录幼儿的创意和表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观察他们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医院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家长参与活动,让幼儿在家庭中继续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提高幼儿的生活常识和健康意识。
同时,可引导幼儿关注其他职业,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职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难点:让幼儿理解医院各个角色的职责,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进行角色扮演。
大班小医院区域观察记录与分析
观察实录:大家喜欢去医院当医生,可是有时候医生有些茫然,不知道如何给病人看病。
今天的医生是小溪,我决定亲自体验一下医生的看病水平。
到了医院,我挂了号,进去找医生看病。
李医生先是问我怎么了,我告诉他我头有些疼,他摸了摸我的头,说应该不是发烧,只是有些感冒。
我对她说: 但是虽然医生的评价分析:孩子在活动中感兴趣固然很好,作为老师应更多的帮助孩子
教育措施:
1、丰富孩子的间接经验,帮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医学知识。
2、多给孩子们机会去当医生,创设多种问题情境,激发孩子去思考。
反思:孩子们是活动的主体,之所以孩子们喜欢区角活动也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干预较少,孩子们有更多的主动权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老师应该做的是在活动中,尽最大可能少干预孩子,在活动结束后及时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处理。
幼儿园大班游戏活动教案《小医院》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游戏活动教案《小医院》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简单的医疗器件,初步了解看病时的程序。
2、激发幼儿对医护人员的敬佩之情。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白大褂、护士帽、听诊器、体温表、医药箱、药瓶胶布、处方、病历卡及各种药盒。
玩法:
由2-3名幼儿做医生和护士,几位幼儿按顺序看病,幼儿可扮妈妈抱着布娃娃看病,看病时仔细医生询问病情,病因,治疗方法及注意问题,医生则要细心为病人看病。
教师加入到角色中去。
游戏时要将用过的针管,药盒清理消毒,不要让幼儿用嘴接触药盒和其他材料注意卫生安全。
活动反思:
角色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再现,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在医院里体验到不同的.角色,了解到了医生、护士的职责,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同时在游戏时体验了看病的简单流程,只是还需教师介入提醒。
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还应通过视频、亲身体验等方式丰富幼儿经验,让角色游戏开展的更有效!幼儿玩的更精彩!。
大班区域活动:《小医院》观察实录:地点:某幼儿园大班区域观摩活动时间:2018年9月观察内容:区域活动“小医院”的游戏开始了,在区域中我观看到他们投放了医生的白大褂、医药小药箱、打针的一些针剂、药片、盐水袋等医药用品。
游戏材料投放进去后,孩子们开始一看到新游戏的开始高兴极了,都争着要扮演医生,进入游戏后,孩子们有序的指导病人排号,引导病人进入不同的科室看病,孩子们拿着一些听诊器,针筒等开始当起了“医生”,“医生”在为病人看病时,其他“病人”在“护士”的引导下安静等待,病人们可以交流、可以各自询问一下看什么科室。
当医生的孩子拿起医用用具,耐心的为“病人”检查。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也忍不住扮演病人介入了孩子的游戏,轻轻的问“医生呢?谁来给我看病啊?我的头真疼啊”A护士问:“你哪里不舒服?”我说:“我头疼”。
那你先量体温吧,医生那儿人很多,她拿起体温计假装着为我量体温,一本正紧地说:“你发烧了,我就带你去排个医生号,给你进一步了解病情。
”A护士耐心的带着我去排了号,并指引我来到了医生的办公室,B医生详细的询问了我,并给我拿着仪器听了心脏等,并给我开了“药单子”,我拿了他给的“药单子”来到了收费窗口,交了钱领了“药”离开了医院。
虽然孩子们玩的程序都是重复的,但小医院的游戏还在继续,医院依然很热闹。
“小医生”有模有样地给“病人”看病,拿起针筒给病人打针,用听筒给病人听诊,并告诉“病人”检查的结果,例如:你发高烧了,你伤风了。
”等。
说好以后就自顾自地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医院”里多了一张床,旁边有挂盐水的皮管,有的病人进来后也不和医生交流,自顾自地往床上一躺,然后医生就来把管子贴到“病人”手上,那个病人就一直在躺在那里,非常地自得其乐。
观察总结:1、大班孩子语言丰富,逻辑性较强,知道先干什么,在干什么,自我意识比较强,合作性也不错。
2、大班幼儿都有过看病、打针的经历,并利用这行经历,在游戏中反应出他们表现很出色,并把生活经验融入游戏。
小班区域活动教案《小医院》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幼儿园小班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主题为《小医院》。
通过对小医院的环境创设和角色扮演,让幼儿了解和学习医院的相关知识和就医的基本礼仪。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医院的基本环境和设施,知道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
2. 培养幼儿的就医意识和基本礼仪,如排队等候、听从医生指导等。
3. 增进幼儿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学会在集体活动中相互配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医院的基本环境和设施,学会基本的就医礼仪。
难点: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学会与同伴沟通合作,遵守活动规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医院环境布置材料、医生服装、病历本、玩具药箱等。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玩具病人和一份玩具药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的小医院,让他们了解医院的环境和设施,认识医生和护士的工作。
2. 角色分配:每个幼儿扮演一个角色,如医生、护士、病人等。
3. 角色扮演:让幼儿在指定的医院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完成看病、开药、打针等医疗活动。
4. 活动讲解: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点评,讲解医院的基本知识和就医礼仪。
5. 随堂练习:让幼儿模拟看病的情景,练习就医礼仪和基本沟通技巧。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医院环境、就医礼仪、角色扮演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扮演医生和病人的角色,练习就医礼仪和基本沟通技巧。
答案:幼儿能够在家中与家长进行角色扮演,完成看病、开药、打针等医疗活动,并遵守就医礼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幼儿参观社区医院,让他们亲身体验医生的工作,进一步了解医院环境和就医礼仪。
同时,可以开展更多关于医院主题的教育活动,如制作医院玩具、学习简单的医疗知识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角色扮演的细节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幼儿是否能够准确地扮演各自的角色,并完成相应的任务。
例如,医生需要为病人诊断病情、开药方、打针等;护士需要协助医生,照顾病人,并维护医院的秩序。
小班区域活动教案《小医院》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幼儿园小班主题活动指导手册》中“我们身边的社区”章节,具体内容为“小医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能够了解医院的基本构成、各个部门的职责以及简单的医疗保健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医院的基本构成,知道医院里的各个部门及其职责。
2. 培养幼儿关爱他人,尊重医护人员,学会简单的自我保护意识。
3.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学会在医疗场景中礼貌用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医院各个部门的职责及其工作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医院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医疗保健知识和礼貌用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医院图片、医生和护士的玩具、听诊器、血压计等医疗道具。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扮演医生,向孩子们介绍医院的基本构成和各个部门的职责。
邀请孩子们扮演病人,模拟就医场景,引导孩子们使用礼貌用语。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医院图片,讲解医院里的各个部门,如挂号处、药房、诊疗室等。
通过玩具医生和护士,展示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
3. 随堂练习(5分钟)孩子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或家人在医院就诊的经历。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孩子们的错误,给予鼓励。
4. 课堂互动(10分钟)孩子们扮演医生和病人,进行角色扮演,加强医疗场景的体验。
教师点评,给予表扬和建议。
教师带领孩子们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医院基本构成和医疗保健知识。
邀请孩子们分享学习心得,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小医院》2. 内容:医院基本构成:挂号处、药房、诊疗室等医院各部门职责:医生、护士、药剂师等医疗保健知识:洗手、戴口罩等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小医院。
2. 答案:孩子们可以根据课堂所学,自由发挥,画出医院的基本构成和各个部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关注他们在角色扮演中的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
小班角色区观察记录中班角色游戏观察记录及
评价-小医院
文章来
源中二班角色游戏(医院)观察记录游戏情况:今天张潇文小朋友是医院里的医生,她进入小医院后先开始布置医院的病床了,然后把看病的器械都拿出来,坐在小椅子上等病人来。
一会儿,张凯耀小朋友扮演的病人来看病,他递上病历卡说:我感冒了”;,医生”;马上给他听了心跳,开药了,然后病人”;就去打针了。
评价分析:在游戏中医生”;角色的语言表达很少,对各种医疗器械的认识和操作也缺乏能力。
在游戏中医生和病人的交往能力很弱。
同时看病的流程到底是怎样的,他们还是不清楚。
认为生病了只要简单的打针就行了,对于到底生的什么病?该吃药还是打针,还是挂盐水呢?这些都不清楚。
在小朋友的印象中,生病了只要打针就好了,对于其他的他并没有多加以思考。
文章来
源
第 1 页共 1 页。
小医院幼儿游戏行为观察记录与分析班级:__大班____游戏类型及主题小医院观察情景实录故事18:58开始自主进取,小医院有三位幼儿进区,穿好自己要扮演角色的衣服后都很安静的坐在自己的工作区域等,扮演“药剂师“的男孩自己在整理药盒,足足有两分钟后,9:00“药剂师”和“护士”都很兴奋的说有病人了。
从隔壁娃娃家过来的“妈妈”和“姐姐”推着婴儿车来给宝宝看病,这个时候的医生不在岗位上,妈妈和姐姐坐在候诊室等医生。
主治“医生”回来了,妈妈说孩子的肚子不舒服,医生拿起听诊器,听完了就没有说话,可是“妈妈”发现“医生”听的位置不对就连忙上前指出肚子的位置,“妈妈”很不放心的问了一句:“得的什么病?”“医生”没有详细说明说:“去开点药就行了。
”“妈妈”来到“药剂师”面前说:“开点肚疼的药吧”“药剂师”看了看拿出一盒给了“妈妈”。
“妈妈”立即说:“这不是肚疼的药!”“药剂师”说这个就可以。
“药剂师”说:“给钱。
”这时候“妈妈”发现没有带钱,让姐姐回家拿钱。
妈妈自己又抱着宝宝来到到“护士”治疗师,“护士”找了找急救箱开始先拿绷带给宝宝的胳膊处绑上绷带,拿棉花假装蘸蘸消毒水,给娃娃的我胳膊上消毒,然后拿起针管准备打针时一个人打不成,提议让妈妈帮忙扶着胳膊,护士很小心翼翼的在给娃娃打针。
然后妈妈和姐姐推着车走了。
分析:发现幼儿对于医院游戏是充满兴趣的,特别对于医生这个角色充满向往。
在游戏中发现幼儿语言交流不够丰富,情节断续,并且在游戏过程中很容易笑场。
但是医生的看病时,不能很好的对症诊断,不能根据病人的病状做出相应的策略。
与小医院的各种材料都没有互动,几乎没有和病人交流,到底需要打针、吃药还是输液都没有作出说明。
只是娃娃家的妈妈自己要求去开药,去护士治疗处打针,对于打针尤其感兴趣,不管什么病症都要求病人打针,且形式单一。
故事二过了一会娃娃家的爸爸拿着药过来说:“药开错了,我们是肚子疼,你开的是发烧的药。
”药剂师大声喊着:“没错就是这个药。
中班幼儿小医院个案观察记录活动实录:中班活动室里,角色游戏的时间到了。
小满上周生病去过医院,她很想做“医生”,就来到了“门诊”。
最近几次的游戏中,“小医院”很冷清,看病的少了,想做小医生的小朋友也少了。
今天,来这里的还有另外一个小女孩安然。
小满和安然取出“小医生”的白大褂和帽子,各自往身上穿戴。
穿戴完,安然跑向镜子,小满也跟了过去。
在镜子面前,她们挤来挤去,都希望看到自己在镜子里的完整形象。
小满似乎生气了,说:“你照了很久了,让我看看我的衣服!”安然也不甘示弱:“我先来的,让我先看!”她们争吵了起来,声音越来越大。
这时,我走过来了,说:“小满医生、安然医生,要上班了吧一会儿有病人来了!”两个小姑娘你看我、我看你,小满一把拉起安然的手,回到“小医院”,摆弄着玩具,笑容又回到了她们的脸上。
来“病人”了,一位“妈妈”抱着“娃娃”说:“娃娃生病了!”安然抢先拿过小听诊器,在娃娃的胸前认真地“听”了起来,来来回回几遍,小满拿着注射器已经作好了给娃娃打针的准备,等了一会儿,见安然还在“听”,就说:“娃娃感冒了,要打针!”边说边把注射器对着娃娃的手臂“哧哧”两下。
安然着急地说:“还没验血呢!”小满愣了一下:“那怎么验血呢”安然想了想,说:“要抽血,然后放在机器里,电脑就会打字出来的。
”她左右看看,似乎找不到合适的替代物,挠了挠头,显得不知所措。
我看到了走过来说:“王老师也生病了!医生,你们在商量什么呀”3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说起了“验血”、“吃药”,一脸的探究和渴望。
我搂过3个孩子,就地取材,把一个月饼盒剪开,反转粘贴了一下,做成了一台仪器的样子,问:“这样像吗叫它什么名字呢谁给我化验呀”3个孩子都拍起了手,兴奋地忙开了我配合着。
化验好了,我和“妈妈”都拿到了一张画着“圈圈”、“钩钩”的“化验单”。
我又问:“我要不要吃药呀吃什么药呢娃娃该吃什么药呢你们再想想办法,等会儿我来拿药啊!”我走了,小满忙着做药片,安然忙着看病、化验,那位“妈妈”兴奋地拿着“化验单”跑回家,一路叫着:“这是娃娃的化验单!娃娃病好了。
小医院观察记录:我是认真的小医生活动开始了,歆怡和可欣来到了小医院,歆怡和可欣穿上了白大褂当起了小医生。
蓝蓝家的爸爸震霆和妈妈崔崔一起来到了医院,震霆走在前面,崔崔抱着娃娃,一起来到了医院里,护士可欣看了看说:“震霆娃娃怎么了呀?”爸爸震霆说:“娃娃发烧了。
”可欣走过来伸出右手摸了摸娃娃的额头说:“发烧了,是要吃药的。
”医生歆怡说:“娃娃躺下来,我来帮她看一看。
”歆怡拿出了体温计测量好体温后,说娃娃发烧了。
测好后歆怡拿出一瓶药,递给震霆说:“别忘了每天给娃娃吃药哦。
”震霆说:“好的,”说完就把娃娃带回了家。
《指南》社会领域指出3-4岁幼儿喜欢承担一些小任务。
活动中歆怡来到了小医院当起了小医生,护士可欣友好的询问娃娃的情况,但是在为娃娃测量体温时,她只是用手摸了摸娃娃的额头,医生歆怡检查的比较仔细,她拿出体温计为娃娃测量体温,确定娃娃发烧后,她还开了一瓶药,提醒震霆每天都有喂娃娃吃药。
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活动开始了,瑞宝和乐乐来到了小医院,瑞宝说:“我要当医生,我要戴医生的帽子,”乐乐说:“我也要当医生,”于是乐乐穿上了医生的服装。
这时小怡来到了医院,小怡对医生说:“娃娃生病了,”瑞宝说:“娃娃这是长蛀牙了。
”小怡在边上耐心的等待,瑞宝说:“要拔牙了。
”说完从工具盒子里拿出了一把剪刀,他右手拿着剪刀,左手扶着娃娃的下巴,为娃娃拔下蛀牙。
小怡说:“谢谢医生,”说完就带着娃娃离开了医院。
瑞宝和乐乐又开始忙着整理工具箱。
孩子们玩的很开心。
《指南》社会领域指出3-4岁幼儿对身边的人生病或不开心时能够感到同情。
活动中小怡抱着娃娃来到医院,医生瑞宝能够对生病的娃娃感到同情,并耐心的为她看病,发现娃娃有蛀牙时,瑞宝能够想到为娃娃拔掉蛀牙。
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
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
小医院幼儿游戏行为观察记录与分析我在一个小医院的儿童活动室观察了一组幼儿游戏的行为。
观察的时间为两个小时,参与观察的幼儿有5个,年龄在3到4岁之间。
我记录了每个孩子的行为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在观察期间,幼儿们主要进行了医生和患者的角色扮演游戏。
他们使用了医生和护士服装,并且使用了玩具医疗工具如玩具注射器、玩具听诊器等。
以下是我对每个孩子的行为观察记录:1.小明(3岁,男孩):-小明一开始比较害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积极参与游戏,并与其他孩子进行了交流。
-他喜欢扮演患者的角色,经常装病让其他孩子给他看病。
他会描述一些症状,如头痛或肚子疼。
-当他是医生时,他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其他孩子治疗。
2.小红(4岁,女孩):-小红非常活跃和外向,她经常扮演医生的角色,给其他孩子看病。
-她对医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在角色扮演时会对其他孩子解释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
-当她是患者时,她会抱怨一些假的症状,如头痛、喉咙痛等。
她喜欢接受其他孩子的安慰和照顾。
3.小华(3岁,男孩):-小华一直扮演着医生的角色,并且非常认真地给其他孩子检查并开药方。
-他喜欢听诊,并会教其他孩子如何正确地使用听诊器。
-当其他孩子是医生时,他会主动配合他们做各种检查和治疗。
4.小林(4岁,男孩):-小林在游戏中扮演医生的时间比较短,更多地扮演了患者的角色。
-他经常抱怨一些假的症状,如咳嗽、发烧等,同时争取其他孩子的关注和照顾。
-当他是医生时,他会尽量模仿其他孩子的表现,并且经常询问其他孩子症状和感觉的问题。
5.小婷(3岁,女孩):-小婷在医生和患者之间角色扮演的时间比较均衡。
-她很喜欢在玩具注射器里注水,然后故意装受伤让其他孩子给她治疗。
-当她是医生时,她会尽量模仿真实医生的样子,提问并检查其他孩子的病情。
通过观察分析1.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们利用角色扮演游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游戏中创造各种情景和角色。
2.合作和互动:幼儿们在游戏中积极合作,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互相交流和沟通,共同完成游戏任务。
“小医院”观察对象:王瑾臻观察教师:梁泽娟时间:2021年1月21日区角:爱心诊所活动区活动开始啦,王瑾臻选择了小医院,她对着刘珩玠说:“刘珩玠,我们这次当护士吧。
”刘珩玠回答:“好,我们当小护士,老师我们要去当小护士了。
”老师点点头。
两人去到服装处找出了护士的衣服。
两人很快就将衣服穿好了。
王瑾臻开始在角落里挑选一个医生用的医用箱,听诊器。
她戴上了听诊器,将听诊器按在了医用箱上,眉头一皱转头对刘珩玠说:“刘珩玠,她感冒了,需要打针。
”刘珩玠点点头:“好,我马上给它打针。
”接着刘珩玠拿着针头在空中推了一下。
王瑾臻看着他的动作点了点头,两个人对看了一眼笑了起来。
王瑾臻拿个口腔观察镜在一个碗里舀东西。
老师走了过去,问:“你在用这个小镜子做什么?”王瑾臻:“我在喂药,它感冒了。
这个不是小镜子,现在我把它假假的当勺子用,我知道它不是勺子。
”说完王瑾臻笑了起来。
老师:“你说完了之后,我真的觉得它挺像勺子的。
你真有办法。
”说完王瑾臻和刘珩玠笑了起来。
王瑾臻:“老师,我和刘珩玠是小护士。
在给人看病,你要过来看一看吗?”老师:“好呀,我最近喉咙有点不舒服,你帮看看吧。
”说完王瑾臻和刘珩玠一左一右的站在老师旁边用医疗器械去检查老师的身体,然后用针头给老师打针:“现在已经好了。
”幼儿行为分析:1.王瑾臻能和朋友一起合作商量角色,并能用服饰和道具去装扮自己。
2.能代入角色,运用小护士的角色语言进行对话,并能模仿做出一些小护士的动作和行为。
3.在没有对象的互动之后,能主动向老师提出邀请,进行护士病人的情景表演。
4.但是对于医生和护士的职能区分不是很清楚,护士一般不用听诊器。
策略及反思:1.投入更多的护士和医生用的东西,将两者区分开。
2.在墙面上投入隐形图片,医生和护士不同的职能。
3.在主题活动中,也进行类似的认知活动,让孩子了解医生和护士的不同,同时引导幼儿了解更多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内容。
大班区域活动:《小医院》观察实录:
地点:某幼儿园大班区域观摩活动
时间:2018年9月
观察内容:
区域活动“小医院”的游戏开始了,在区域中我观看到他们投放了医生的白大褂、医药小药箱、打针的一些针剂、药片、盐水袋等医药用品。
游戏材料投放进去后,孩子们开始一看到新游戏的开始高兴极了,都争着要扮演医生,进入游戏后,孩子们有序的指导病人排号,引导病人进入不同的科室看病,孩子们拿着一些听诊器,针筒等开始当起了“医生”,“医生”在为病人看病时,其他“病人”在“护士”的引导下安静等待,病人们可以交流、可以各自询问一下看什么科室。
当医生的孩子拿起医用用具,耐心的为“病人”检查。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也忍不住扮演病人介入了孩子的游戏,轻轻的问“医生呢?谁来给我看病啊?我的头真疼啊”A护士问:“你哪里不舒服?”我说:“我头疼”。
那你先量体温吧,医生那儿人很多,她拿起体温计假装着为我量体温,一本正紧地说:“你发烧了,我就带你去排个医生号,给你进一步了解病情。
”A护士耐心的带着我去排了号,并指引我来到了医生的办公室,B医生详细的询问了我,并给我拿着仪器听了心脏等,并给我开了“药单子”,我拿了他给的“药单子”来到了收费窗口,交了钱领了“药”离开了医院。
虽然孩子们玩的程序都是重复的,但小医院的游戏还在继续,医院依然很热闹。
“小医生”有模有样地给“病人”看病,拿起针筒给病人打针,用听筒给病人听诊,并告诉“病人”检查的结果,例如:你发高烧了,你伤风了。
”等。
说好以后就自顾自地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医院”里多了一张床,旁边有挂盐水的皮管,有的病人进来后也不和医生交流,自顾自地往床上一躺,然后医生就来把管子贴到“病人”手上,那个病人就一直在躺在那里,非常地自得其乐。
观察总结:
1、大班孩子语言丰富,逻辑性较强,知道先干什么,在干什么,
自我意识比较强,合作性也不错。
2、大班幼儿都有过看病、打针的经历,并利用这行经历,在游戏中反应出他们表现很出色,并把生活经验融入游戏。
3、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小矛盾的时候,主配班老师也及时地介入了进去,推动了游戏的继续发展提高游戏水平。
可见,孩子们的游戏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