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各篇文言文单字解释大全讲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6
昔者,秦王政,始并天下,一海内,置郡县,废井田,开阡陌,禁民私斗,焚书坑儒,而天下始定。
【单字翻译】
昔者:昔日,从前。
秦王政:秦始皇,名嬴政。
始:开始。
并:统一。
天下:全国,指整个国家。
一:统一。
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国。
置:设立。
郡县:地方行政区划,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废:废除。
井田:古代土地制度,指井田制。
开:开辟。
阡陌:田间小路。
禁:禁止。
民:百姓。
私斗:私人之间的争斗。
焚书:焚烧书籍。
坑儒:杀害儒者。
而:连词,表示并列。
天下:全国。
始:开始。
定:安定。
【翻译】
从前,秦始皇开始统一天下,统一全国,设立郡县,废除井田制,开辟阡陌,禁止百姓私人争斗,焚烧书籍,杀害儒者,从而使全国开始安定。
【文言文翻译】
昔者,秦王政始并天下,一海内,置郡县,废井田,开阡陌,禁民私斗,焚书坑儒,天下始定。
【翻译】
昔日,秦始皇开始统一天下,统一全国,设立郡县,废除井田制,开辟阡陌,禁止百姓私人争斗,焚烧书籍,杀害儒者,从而使全国开始安定。
一、人【原文】人,天地之大德也。
【译文】人,是天地间最大的德行。
二、道【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译文】道,如果可以说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三、德【原文】德者,本也。
【译文】德,是根本。
四、仁【原文】仁者,爱人。
【译文】仁,就是爱别人。
五、义【原文】义者,宜也。
【译文】义,就是适宜。
六、礼【原文】礼者,敬人也。
【译文】礼,是对人的尊敬。
七、智【原文】智者,知也。
【译文】智,就是知道。
八、信【原文】信者,诚也。
【译文】信,就是真诚。
九、天【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天行健,君子应该自强不息。
十、地【原文】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地势坤,君子应该以厚德承载万物。
十一、山【原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译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十二、水【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最高尚的品质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与之争。
十三、风【原文】风行天下,万物得以生长。
【译文】风行天下,万物得以生长。
十四、火【原文】火烈如火,能照千里。
【译文】火烈如火,能照亮千里。
十五、木【原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译文】树木过于茂盛,风必摧毁之。
十六、金【原文】金生丽水,润泽万物。
【译文】金生于清水,滋润万物。
十七、土【原文】土中生金,金生于土。
【译文】土中生金,金生于土。
十八、金玉【原文】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译文】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守住。
十九、富贵【原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文】富贵不能使人淫乱,贫贱不能使人改变,威武不能使人屈服。
二十、生死【原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译文】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以上仅为文言文中常用单字之翻译,实则古文博大精深,翻译之技巧亦需不断磨练。
愿世人共勉,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论语》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谓学习也;而,连词,表递进;时,时常;习,习之,即学习之;之,代词,指学问;不亦,非也,言其非;说,通“悦”,喜悦;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庄子·逍遥游》曰:“逍遥游于天地之间,而无所待也。
”逍遥,自由自在;游,游历;于,在;天地之间,宇宙之间;而,连词,表转折;无所待,无所依赖。
《史记·项羽本纪》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力拔山,用力拔起高山;兮,语气词,相当于“啊”;气盖世,气势盖过当世之人;时不利,时机不利;兮,语气词;骓不逝,骓马不肯前行。
《离骚》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道路漫长;其,代词,指道路;修远,遥远;兮,语气词;吾,我;将,将要;上下,上天下地;求索,寻求。
《诗经·关雎》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关,鸟叫声;雎鸠,一种鸟名;在,位于;河之洲,河流中的小岛。
《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帝,天帝;高阳,古代帝王名;苗裔,后代;朕,我;皇考,父亲的尊称;伯庸,父亲的名。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吾闻之,善人者,善言善行也。
”吾,我;闻之,听闻;善人者,善良之人;善言善行,言语和行为都善良。
《孟子·离娄上》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得正道;多助,众多的人帮助;失道,失去正道;寡助,少有人帮助。
《诗经·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桃花盛开的样子;灼灼,光彩照人;其,代词,指桃花;华,花。
《史记·太史公自序》曰:“余闻之先人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余,我;闻之,听闻;先人,祖先;曰,说;人固有一死,人终究会死;或,有的;重于泰山,比泰山还重;或轻于鸿毛,比鸿毛还轻。
《诗经·邶风·击鼓》曰:“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文言文单个字的名词解释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修辞手法,给人以深邃和庄重的感受。
在文言文中,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含义,这些字在古代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下面,我将对一些常见的文言文中的字进行名词解释,来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天(tiān)天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名词,意为天空、自然界的天。
天有着高深莫测的意义,被古人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具有神圣的属性。
在文言文中,天常用作喻意,代表统治者或者君主的地位和权威。
例如,“天命之年”就是指皇帝即位的年份,“天子”则是指君主。
二、地(dì)地在文言文中有两种常见的含义,一是指地面、土壤,二是指人的国家、地域。
在古代,地被视为人们生活的根本和依托,也象征着人们所处的环境和身份。
例如,“四海为家”就是指人无论到哪里都可以安居乐业,“国土”则是指整个国家的领土。
三、人(rén)人在文言文中可以作为名词,表示人类、人们。
人是万物之灵,也是上天所赋予的最宝贵的生命。
在文言文中,人还有贵重、尊敬的意味。
例如,“君子”就是古代对有德行、修养的人的尊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则是形容人家教良好、家世显赫。
四、心(xīn)心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名词,意为心灵、内心。
在古代,人们认为心是思考、感受和意志的源泉,是人的本质和核心。
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心来形容人的性情、情感和内在的品质。
例如,“忠心耿耿”形容人极其忠诚,“胸怀大志”则是指人有雄心壮志。
五、道(dào)道在文言文中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有多重含义。
道一方面指道德、伦理的准则和原则,代表着正确的行为和品质,另一方面指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例如,“仁者爱人”的“仁”就是修养道德的意思,“光明正大”中的“正”则指事物的正常、正直。
六、王(wáng)王在文言文中一般指君主、统治者,也可以是一种尊称。
古代的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被人民视为至高的权威和领袖。
九年级上下册文言单音词解释汇总九年级上册一、《智取生辰纲》○1嗔.:怒,生气;《杨修之死》○2对.:回答;○3恃.才放旷:依仗;○4讫.:.完毕;○5佯.:假装;○6径.;直接;○7谮.(zèn):中伤、诬陷;○8诈.:假装;○9麾.军:指挥;二、《范进中举》○10腆.:挺着;○11啐.:唾、吐;○12绾.(wăn)发: 结、扎好;三、《陈涉世家》○13尝.与人佣耕:曾经;○14辍.耕:停止;○15之.垄上:去、往;○16怅.恨:失望;○17苟.富贵:如果;○18安.知:怎么;○19发.闾左:征发○20谪.戍渔阳:通假“谪”,降职、调往边外地方;○21屯.:驻扎;○22次.:编次;○23会.:适逢、恰巧碰到;○24亡.:逃走;○25举.大计:发动;○26等.死:同样;○29上.使外将.兵:上,皇上;将,带;○27苦.秦:苦于;○28以数..谏故:以,因为;数,屡次;○30楚人怜.之:爱戴;○31诚.以吾众:如果;○32为天下唱.:通“倡”,首发;○33宜.多应.者:宜,应当;应,相应;○34乃.:于是、就;○35念.鬼:考虑、思索;○36威.众:威服;○37丹书.帛:书写;○38置.人所罾鱼腹中:放置;○40间.令:私自、偷着;○39固以..怪之:固,自然、本来;以,已经;○41往往语.:谈论;○42恚.:恼怒;○43辱.:责辱;○44笞.:用鞭子打;○47公等.:诸位;○48宁.有种乎:难道;○45并.杀:一齐;○46召令..:召,召集;令,号令;○49从.民欲:依从;○50袒.右:露出;○51蕲下.:攻下;○52比.至陈:等到;○53披.坚执锐:通“披”,穿;○54号.为张楚:宣称;○55刑.其长吏:惩罚;○56辩数.:一条一条的说;○57颛.妄言:独一、专擅;四、《唐雎不辱使命》○58不辱.使命:辱没、辜负;○60易.安陵:交换;○61加.惠:给予;○62秦王不说.:通“悦”,高兴、愉快;○63故不错.意:“错”通“措”,主意;○65岂直.五百里:只、仅仅;○64请广..于君:请,让;广,扩充;○67免.(摘掉)冠.(帽子)徒.(光着)跣(脚);○66怫然..:怫,盛怒;然,样子○68以头抢.地:撞;○69休.(吉祥)祲.(不吉详);○70秦王色挠.:屈服;○71长跪而谢.之:道歉;○72寡人谕.矣:明白、懂得;五、《隆中对》○73好.为《梁甫吟》:喜爱、喜欢;○74莫之许.:承认、同意;○75谓.(说)为.(是)信.(确实)然.(这样);○76先主器.之:器重、重视;○77谓.先主曰:对…说、告诉;○78与倶.来:一起;○79就.见:接近、趋向:招致、引来;.之:拜访.亮:拜访;..人;因,于是;屏,命人退避;..见:才;因屏窃.:盗用;命.度.:衡量;量.欲信.大义:通“伸”,伸张;遂用猖獗:于是、就志.(志向)犹.(仍然、还)未.(没有)已.(罢休、停止);众寡:..挟.天子:挟持令.诸侯:号令;国.(地势)险而民附.(归附、服从);不可图:谋取、图谋;利.(物资)尽.(全部取得)南海;殆.:大概资.将军:资助、殷.:兴旺富裕;总揽.将军身..密:一天天;六、《出师表》.:死亡;..先帝遗德:发扬光大;引喻失义..付有司:应该;:治理、管理;以遗.悉.(全、都)以咨.(咨询)之;必:一定;裨补阙.漏:缺点;性行淑.猥自枉屈:降低身份;后值.倾覆:遇到;临崩寄.斟酌损.益:除去;彰.(揭示、表明、显扬)其咎.(过失);七、《词五首》.会.挽雕弓如满月:定将;也拟.泛轻舟:打算;九年级下册八、《公输》起.于鲁:出发、动身;何命..(您)杀之;请.吾义固不杀人:坚守道义;.之:解说;杀.不可谓仁.知所不争.:劝谏、劝阻;.(事理)胡.(为什么)不见.胡不已.乎:停止;.舆:破旧;九.设攻城之机变:多次,古代的“三”、“九”常有这种用法;.之:通“拒”守圉.(yù)有余:“圉”通“御”,抵挡;.(qū):“诎”通“屈”.矣:侵犯、入侵;.(杀尽、杀完);九、《<孟子>二章》环.而攻之:包围;委.( 放弃)而去.(离开)之;威.天下:震慑、威服;.亲戚畔.之:通“叛”,背叛;天下顺.故.君子有不战:所以;.于...傅说举.于...“发、举”都可理解为“.任用、选拔”;.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都是使动用法解为“使...受苦(劳累、饥饿)”.(常常)过.(犯错误、犯过错)征.于色:表现;而后喻.:了解;.士:通“弼”,辅佐,辅弼;十、《鱼我所欲也》患.(祸患、灾难)有所不辟(通“避”,躲避);勿丧.:丢掉、丢失;呼.(吆喝)尔而与.蹴.尔而与之:用脚踢;不辩.礼仪:通“辨”,辨别;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我:通“德”,恩惠、感激;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十一、《曹刿论战》又何间焉对曰:回答;弗敢加.也:虚报;以分人必以信:实情;神弗福:赐福、保佑;.(明察);战则请.一鼓.作气:击鼓;遂.(于是、就)逐(追赶、追击)齐师.(军队)(已经)克.(战胜);公问其故.再.望其旗靡.:倒下;十二、《邹忌讽齐王纳谏》纳.孰.美:哪一个;美.甚:意动用法,认为...美;私.面刺.间.进:间或、偶然;期.年:满;十三、《愚公移山》.九十:将近;聚.(集合)室(全家)而谋.(商量);吾与汝.:毕.(全)力平(铲除)险.(险峻的大山);指.献.疑:提出;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寒暑易.节:交换;.焉:通“返”.:通“慧”,聪明;.(思想)之固.(顽固),固不可彻.(通达、改变)虽.我之死:即使;亡.以应:通“无”,没有;帝感.其诚:被动用法。
初中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嘿,同学们!说到初中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那可真是像一把打开
古代智慧大门的钥匙啊!比如说“之”字,那用法可多了去了,“学而时
习之”,这里的“之”就是指代学过的知识呀!这就好像是你拥有了一把
万能钥匙,可以打开各种知识的宝箱。
再看看“而”字,有时候表示转折,“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就像遇到困难不退缩一样嘛!还有“以”字,“可以为
师矣”,这里的“以”就是凭借的意思呀,就如同你凭借自己的本事获得
成功一样呢!
文言文里的这些重点字词,不就是一个个神奇的小符号,带领我们
穿越时空,去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嘛!它们就像是夜空中的星星,
虽然小,却闪闪发光,指引着我们在文言文的海洋中航行。
我的观点就是:初中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超级重要,一定要好好掌
握呀!。
初中各篇文言文单字解释大全一、七年级1、《世说新语》两则①《咏雪》[1]差:大致、差不多。
[2]拟:相比。
[3]因:凭借。
②《陈太丘与友期》[1]期.行:约定。
[2]舍去.:离开。
[3]乃.至:才。
[4]在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5]相委.:丢下,舍弃。
[6]引:拉。
[7]顾:回头看。
2、《虽有嘉肴》[1] 嘉:好、美。
[2]肴:用鱼、肉做的菜。
[3]旨:甘美。
[4]至.道:达到极点。
[5]困:不通,理解不了。
[6]自强.:勉励。
[7]学.(xiào)学半:教。
[8]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
3、《河中石兽》[1]圮(pǐ):倒塌。
[2]并:一起。
[3]阅:经过,过了。
[4]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5]竟:终于、到底。
[6]棹(zhào)划船。
[7]究.物理:推究。
[8]是.非木杮:这。
[9]湮:埋没。
[10]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11]颠:通“癫”,疯狂。
[12]啮:侵蚀、冲刷。
[13]遂:于是。
[14]但:只。
4、《伤仲永》[1]世隶.耕:属于。
[2]尝:曾经。
[3]收.族:聚、团结。
[4]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5]扳:通“攀”,牵、引。
[6]称:相当。
[7]众人矣.:语气词。
[8]受.之天:承受。
[9]贤.于材人:胜过、超过。
5、《孙权劝学》[1]辞:推托。
[2]务:事务。
[3]邪:通“耶”,语气词。
[4]见.往事:了解。
[5]乃:于是。
[6]及:到了……的时候。
[7]过:到。
[8]更:重新。
6、《口技》[1]会:适逢,正赶上。
[2]施:设置、安放。
[3]但.闻:只。
[4]满坐.:通“座”。
[5]抚:抚摸,安慰。
[6]乳:喂奶。
[7]是:这。
[8]毕.备:全、都。
[9]少:稍微。
[10]舒:伸展、松弛。
[11]曳:拉。
[12]虽:即使。
[13]名:说出。
2.余:人称代词,我。
3.忆:回忆。
4.稚:幼小。
5.张目:张大眼睛。
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
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
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
8.细:仔细。
9.故:所以10.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以外。
11.私:私下里,暗暗地。
12.于:在。
13.则:那么,就。
14.或:有时。
15.项为之强(jiāng):脖子因此变僵了。
项:颈(jìng),脖颈(gěng)。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6.素:未染色的。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或白色的帐子)17.徐:慢慢地。
18.以:用。
19.使:让。
20.而:并且。
21.作:当做。
22.观:景观。
23.唳(lì )鸟鸣。
24.为之:因此。
25.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然,……的样子。
26.以……为……:把……比作……。
27.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28.兴:兴致。
29..盖:原来30.虾(há)蟆:癞蛤蟆。
在古文中,“虾”相当于“蛤”(但在考试中一般不会出现)31.方:正。
32.鞭:名词动用,用鞭子抽打33.之:代词,它指虾蟆。
34.驱:驱赶。
35.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后来引申为外表上强大而实际很虚弱的东西)37.林:森林38.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9.私拟作:(我)暗暗把他们比作。
1.伤:哀伤,叹息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3.民:平民百姓4.世:世代5.隶:属于6.耕:耕田7.生:生长到8.年:岁9.未:不;没有10.尝:曾经11.识:认识13.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13.忽:忽然14.啼:出声地哭15.求:要14.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17.焉:他,代指仲永18.借旁近:就近借来。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19.与:给20.即:立即,立刻21.书:书写,写22.并:并且23.自:自己24.为:题写25.名:名字26.其:这27.以:把28.养:奉养,赡养29.收族:团结宗族。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初中常见文言文字词解释
嘿,咱就说初中常见文言文字词,那可真是有点意思啊!像“之”这个字,那用处可多啦,“渔人甚异之”,这里的“之”就是指代前面提到的事物呀!还有“而”字,“敏而好学”,这不就表示一种递进关系嘛。
“其”字也常见啊,“择其善者而从之”,就是说选择他们之中好的呀。
咱再想想,“以”字也很重要呢,“以径寸之木”,就是用的意思嘛。
还有“于”字,“战于长勺”,就是在的意思呀。
这些字词就好像是文言文的小砖块,一块一块搭起了整篇文章。
哎呀,初中那会学这些字词,不就像是在搭积木嘛,一块一块积累起来,最后就能建成一座文言文的大楼啦!
我觉得初中常见文言文字词解释真的超重要,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呀!。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单字注释及翻译】晋(jìn):晋朝,指公元265年至420年的中国历史时期。
太元(tài yuán):晋代皇帝司马炎的年号,公元376年至396年。
武陵(wǔ líng):古地名,位于今湖南省西部。
缘(yuán):沿着。
行(xíng):走。
忽(hū):突然。
逢(féng):遇到。
桃花林(táo huā lín):长满桃花的树林。
夹岸(jiā àn):两岸。
步(bù):长度单位,一步约为1.5米。
中(zhōng):里面。
无(wú):没有。
杂树(zá shù):杂乱的树木。
芳草(fāng cǎo):香草。
鲜美(xiān měi):新鲜美味。
落英(luò yīng):落花。
缤纷(bīn fēn):繁多而杂乱。
异(yì):感到惊奇。
复(fù):又。
前行(qián xíng):向前走。
原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原文翻译:忽然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花草鲜美,落下的花瓣纷纷扬扬,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
他又继续前行,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是水源,然后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洞口仿佛有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只,从洞口进去。
起初非常狭窄,仅能容纳一个人通过。
又前行了数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地面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等。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声此起彼伏。
里面的人来来往往种地,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一样。
年纪大的人和小孩都快乐地自得其乐。
他们看到渔人,都非常惊讶,询问他来自何处。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他们便邀请渔人回家,摆上酒菜款待他。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都来打听。
他们自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和乡民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不再出去,于是与外界隔绝了。
他们问现在是哪个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时期了。
他们向渔人详细讲述了这些,都感叹不已。
其他人也纷纷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拿出酒菜款待。
渔人停留了数日,告别离开。
村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按音序排列)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初二文言文{上)
陋室铭
1、山不在高,有仙别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爱莲说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陶后鲜有闻。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太守谓谁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4.醉翁之意不在酒 5.野芳发而幽香6佳木秀而繁阴
7伛偻提携8山肴野蔌9杂然而前陈者
10宴酣之乐11弈者胜12觥筹交错
1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14树林阴翳。
初中各篇文言文单字解释大全一、七年级1、《世说新语》两则①《咏雪》[1]差:大致、差不多。
[2]拟:相比。
[3]因:凭借。
②《陈太丘与友期》[1]期.行:约定。
[2]舍去.:离开。
[3]乃.至:才。
[4]在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5]相委.:丢下,舍弃。
[6]引:拉。
[7]顾:回头看。
2、《虽有嘉肴》[1] 嘉:好、美。
[2]肴:用鱼、肉做的菜。
[3]旨:甘美。
[4]至.道:达到极点。
[5]困:不通,理解不了。
[6]自强.:勉励。
[7]学.(xiào)学半:教。
[8]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
3、《河中石兽》[1]圮(pǐ):倒塌。
[2]并:一起。
[3]阅:经过,过了。
[4]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5]竟:终于、到底。
[6]棹(zhào)划船。
[7]究.物理:推究。
[8]是.非木杮:这。
[9]湮:埋没。
[10]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11]颠:通“癫”,疯狂。
[12]啮:侵蚀、冲刷。
[13]遂:于是。
[14]但:只。
4、《伤仲永》[1]世隶.耕:属于。
[2]尝:曾经。
[3]收.族:聚、团结。
[4]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5]扳:通“攀”,牵、引。
[6]称:相当。
[7]众人矣.:语气词。
[8]受.之天:承受。
[9]贤.于材人:胜过、超过。
5、《孙权劝学》[1]辞:推托。
[2]务:事务。
[3]邪:通“耶”,语气词。
[4]见.往事:了解。
[5]乃:于是。
[6]及:到了……的时候。
[7]过:到。
[8]更:重新。
6、《口技》[1]会:适逢,正赶上。
[2]施:设置、安放。
[3]但.闻:只。
[4]满坐.:通“座”。
[5]抚:抚摸,安慰。
[6]乳:喂奶。
[7]是:这。
[8]毕.备:全、都。
[9]少:稍微。
[10]舒:伸展、松弛。
[11]曳:拉。
[12]虽:即使。
[13]名:说出。
[14]奋.袖:扬起、举起。
[15]股:大腿。
[16]几:几乎。
7、《短文两篇》①《夸父逐日》②《共工怒触不周山》[1]触:碰、撞。
[2]维:绳子。
[3]绝:断。
[4]水潦.:积水。
8、《狼》[1]止:通“只”。
[2]缀.行甚远: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3]从:跟从。
[4]并:一起。
[5]故:旧、原来。
[6]窘:困窘、处境危急。
[7]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8]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9]驰:放松、这里指卸下。
[10]暝:闭眼。
[11]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12]暇:空闲。
[13]暴:突然。
[14]毙:杀死。
二、八年级1、《桃花源记》[1]属:类。
[2]要:通“邀”,邀请。
[3]扶:沿,顺着。
[4]向:从前的,旧的。
[5]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6]遂:终于。
[7]规:计划。
[8]寻:随即,不久。
[9]津:渡口。
2、《短文两篇》①《陋室铭》[1]龙: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兴风作雨的神奇的动物。
[2]斯:这。
[3]惟:只。
[4]吾:我。
[5]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鸿:大。
[7]儒:旧指读书人。
[8]调:调弄。
[9]劳形.:形体、身体。
②《爱莲说》[1]蕃:(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2]染:沾染(污秽)。
[3]濯:洗。
[4]妖:美丽而不端庄。
[5]植:立。
[6]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应当。
3、《大道之行也》[1]与:通“举”。
[2]亲:以……为亲。
[3] 矝: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4]寡:老而无夫的人。
[5]孤:幼而无父的人。
[6]独:老而无子的人。
[7]男有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8]女有归.:女子出嫁。
[9]恶:憎恶。
[10]乱:指造反。
[11]贼:指害人。
[12]作:兴起。
[13]同:有和、平的意思。
4、《三峡》[1]略无阙处:通“缺”。
[2]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3]襄:上。
[4]沿:顺流而下。
[5]溯:逆流而上。
[6]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7]疾:快。
[8]属:连接。
[9]引:延长。
5、《短文两篇》①《答谢中书书》[1]歇:消散。
[2]夕日欲颓.:坠落。
[3]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②《记承天寺夜游》[1]念:考虑,想到。
[2]但.少闲人:只是。
6、《与朱元思书》[1]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2]轩:向高处伸展。
[3]邈:向远处伸展。
[4]千:表示多。
[5]转:通“啭”,鸟叫声。
[6]鸢:一种凶猛的鸟。
[7]戾:至。
[8]反:通“返”。
[9]柯:树木的枝干。
7、《五柳先生传》[1]何许.:处所。
[2]详:知道。
[3]会:体会,领会。
[4]亲:亲戚。
[5]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6]或:有时。
[7]造:往、到。
[8]辄:就。
[9]期:期望。
[10]瓢:饮水用具。
[11]俦:辈、同类。
[12]觞:酒杯。
8、《马说》[1]祗:只是。
[2]骈:两马并驾。
[3]食:通“饲”,喂。
[4]见:通“现”。
[5]且:犹,尚且。
[6]策:用鞭子打。
[7]道:正确的方法。
[8]材:通“才”。
[9]临:面对。
9、《送东阳马生序》[1]致:得到。
[2]弗:不。
[3]走:跑。
[4]硕:大。
[5]叩:请教。
[6]援:引、提出。
[7]质:询问。
[8]至:周到。
[9]俟:等到。
[10]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11]支:通“肢”。
[12]汤:热水。
[13]衾:被子。
[14]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15]腰:腰佩。
[16]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17]缊:旧絮。
[18]敝:破。
10、《小石潭记》[1]冽:凉。
[2]卷:弯曲。
[3]以:而。
[4]坻:水中高地。
[5]可:大约。
[6]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的用法的“来”。
[7]清:凄凉。
11、《岳阳楼记》[1]具:通“俱”,全,皆。
[2]属:通“嘱”。
[3]横:广阔。
[4]晖:日光。
[5]极:尽,这里有远通的意思。
[6]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
[7]薄.暮:迫近。
[8]景:日光。
[9]波澜不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10]翔集.:鸟停息在树上。
[11]锦鳞.:代鱼。
[12]长烟一.空:全。
[13]壁:圆形的玉。
[14]宠:荣耀。
[15] 偕:一起。
[16]求:探求。
[17]或.异二者之为: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语气。
[18]或异二者之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19]庙:宗庙。
[20]堂:殿堂。
[21]先:在……之前。
[22]后:在……之后。
[23]归:归依。
12、《醉翁亭记》[1]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2]名:取名,命名。
[3]意:情趣。
[4]芳:香花。
[5]秀:茂盛、繁茂。
[6]蔌:菜蔬。
[7]陈:摆开。
[8]酣:尽心地喝酒。
[9]丝:弦乐器。
[10]竹:管乐器。
[11]奕:下棋。
[12]觥:酒杯。
[13]筹:酒筹。
[14]翳:遮盖。
[15] 堕:坏、耽误。
[16]适:正好。
13、《满井游记》[1]冷风时作.:起。
[2]土膏.:肥沃。
[3]波色乍.明:初、始。
[4]匣:指镜匣。
[5]靧:洗脸。
[6]掠:梳掠。
[7]梢:柳梢。
[8]披.风:开、散开。
[9]茗:茶。
[10]罍:酒杯。
[11]蹇:这里指驴。
[12]劲:猛,强有力。
[13]浃:湿透。
[14]呷:吸。
三、九年级1、《陈涉世家》[1]辍耕之.垄上:去、往。
[2]怅.恨:失望。
[3]苟:如果。
[4]若:你。
[5] 適:通“谪”。
[6]屯:停驻。
[7]皆次.当行:编次。
[8]会:适逢,恰巧遇到。
[9]亡:逃走。
[10]等:同样。
[11]立:指立为国君。
[12]以数.谏故:屡次。
[13]谏:古代下级对上级提意见或建议。
[14]上使外将兵:臣下对皇帝的敬称,这里指秦始皇。
[15]怜:爱戴。
[16]唱:通“倡”,首发。
[17]念.鬼:考虑,思索。
[18]丹:朱砂。
[19]书:写。
[20]王:称王。
[21]罾:渔网,这里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22]固以.怪之矣:通“已。
” [23]间.令:私自,偷着。
[24]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25]丛:树木,鬼神所凭寄的地方。
[26] 祠:神庙。
[27]篝.火:笼。
[28]忿恚.尉:恼怒。
[29]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30]并:一起。
[31]宁.有种乎:难道。
[32]盟:盟誓。
[33]下:攻下,攻克。
[34]徇:攻占(土地)。
[35]比:等到。
[36]被:通“披”。
[37]坚:指铁甲。
[38]执:紧握着。
[39]锐:指武器。
[40]号.为张楚:宣称。
[41]刑:惩罚。
2、《唐雎不辱使命》[1]辱:辱没、辜负。
[2]易:交换。
[3]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4]说:通“悦”,高兴、愉快。
[5]错.意:通“措”。
[6]广:扩充。
[7]与:疑问语气助词。
[8]直:只、仅仅。
[9]抢:撞。
[10]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11]仓:通“苍”,青黑色。
[12]休:吉祥。
[13]祲:不详。
[14]色挠.:屈服。
[15]谢:道歉。
[16]谕:明白,懂得。
3、《隆中对》[1]对:回答,应对。
[2]许:承认,同意。
[3]谓.为信然:说。
[4]器:器重,重视。
[5]谓:对……说,告诉。
[6]就.见:接近,趋向。
[7]屈致.:招致、引来。
[8]顾:拜访。
[9]诣:拜访。
[10]凡:总共。
[11]因:于是、就此。
[12]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13]信:通“伸”,伸张。
[14]遂用.猖獗:因此。
[15]犹:仍、还。
[16]已:止。
[17]计:计策。
[18]出:产生。
[19]已.来:通“以”。
[20]抑:而且。
[21]挟:挟持、控制。
[22]利:物资。
[23]尽:全部取得。
[24]殆:大概。
[25]资:资助、给予。
[26]殷:兴旺富裕。
[27]胄:后代。
[28]总揽.:招致。
[29]戎:古代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30]身:亲自。
[31]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32]日:一天天。
4、《出师表》[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2]崩:古代指皇帝死亡。
[3]殂:死亡。
[4]秋:时。
[5]光:发扬光大。
[6]义:适宜、恰当。
[7]刑:罚。
[8]理:治。
[9]遗:给予。
[10]咨:询问。
[11]淑:善。
[12]均:平。
[13]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