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始丰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
- 格式:doc
- 大小:83.08 KB
- 文档页数:5
范进中举学习目标1.感知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结构。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鲜明的对比方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解.( )元作揖.( ) 兀.( )自带挈.( )绾( )了相.( )公细丝锭.( )子醉醺.醺( )腆.( )着肚子啐.( )在脸上星宿.( )2.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倒运:狗血喷头:不省人事:商酌:3.作者简介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
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敬梓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4.作品简介关于《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以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没有一个主干,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
但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题,即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范进中举》优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4、理解小说主旨,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重点重点】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
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
更有甚者,中了举的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科举制度的思索,我们一同走进《范进中举》,去寻求答案。
1、常识积累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
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体讽刺小说。
主要写了。
儒:儒林:。
2、有关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拨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拨官吏的一种制度。
从隋朝开始,到清光绪二十七年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到了清朝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考试地点考试时间别称参考者身份考中后身份乡试省城每隔三年秋天秋闺weǐ秀才举人会试礼部乡试之后第二年春天礼闺、春闺举人贡士殿试太和殿会试之后御试、迁试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二、自主学习,积累字词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避讳()绾()了头发星宿()攥()紧带挈()桑梓()作揖()行()事醉醺醺()2、词语解释带挈:唯唯连声:体统:见教:舍与:局不过:兀自:桑梓(zǐ):郎中:宗师:三、合作探究,整体感知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19、范进中举吴敬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词语,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了解科举制度下社会各色人等心灵扭曲、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过程方法:掌握文章所运用的讽刺与对比手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感知范进和胡屠户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科举制度的罪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 感知艺术形象。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预习要求: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解词;2、阅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3、查找作者作品资料,了解科举制度。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 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故事情节。
3. 检查巩固生字词。
教学步骤:一. 析题并检查预习。
指生介绍作者、作品:1.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
代表作《儒林外史》。
2.科举制度: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
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二.检查字词预习①按要求填空(在括号内填拼音或字词)②解释下列词语三.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快速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号。
2.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范进中举,作者着意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
3.以“中举”为界,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二部分(3——12):中举后喜得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4.再次阅读课文,从范进的遭遇中,你对范进生活的那个社会有什么认识,摘录下反映那个社会的状况的语句,下堂课讨论。
范进中举学习目标1. 感知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结构。
2. 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 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鲜明的对比方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解.( ) 元作揖.( ) 兀.( ) 自带挈.( )绾( ) 了相.( ) 公细丝锭.( ) 子醉醺.醺( )腆.( ) 着肚子啐.( ) 在脸上星宿.( )2. 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倒运:狗血喷头:不省人事:商酌:3. 作者简介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 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
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敬梓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4. 作品简介关于《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以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没有一个主干,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
但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题,即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19. 范进中举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预习要点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三)达标练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避讳.()绾.()了头发星宿.()攥.()紧带挈.()桑梓.()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屠户把银子()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了回去,往怀里()——3、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答:(2)、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答:4、文学常识填空: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作者是(),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
答:二、探究案5、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答:6、分别找一个描写语言、动作、细节的句子,品味本文精彩的语言。
答:7、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答:8、文中的范进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有哪些性格特征?答:9、封建科举制度有怎样的危害?我们应树立怎样的学习观?答:【精读精练】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②他()将起来,又()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在塘里,()起来,头发都()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文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范进)和事件(中举)。
“中举”是封建社会的秀才参加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
【知识链接】2——走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仅四卷,吴敬梓一生中大半时间在南京、扬州两地,他所交往的多是些“上层人士”,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人、清客等,对他们的卑污的灵魂,腐朽的生活,一切秽行劣迹,有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素材。
【知识链接】3——相关资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禹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
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
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秀才第一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避讳()绾()了头发星宿()攥()紧带挈()桑梓()作揖()行()事醺()2、词语解释带挈(qiè):唯唯连声:体统:见教:舍与:央:局不过:小心:兀自:桑梓(zǐ):轩敞:3、文学常识填空: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第19课《范进中举》
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重点目标1,2
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学习过程:
教与学随笔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
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文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范进)和
事件(中举)。
“中举”是封建社会的秀才参加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
作品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
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
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
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
“儒林”的丑恶形象。
【知识链接】2——走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
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仅四卷,吴敬梓一生中大半时间在南京、
扬州两地,他所交往的多是些“上层人士”,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
人、清客等,对他们的卑污的灵魂,腐朽的生活,一切秽行劣迹,有较深刻的
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
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素材。
【知识链接】3——相关资料:科举制: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主要制度,
分初步考试和正式考试两种。
初步考试在县里进行,考上后叫童生(秀才)。
正式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在省城考试,每三年考一次,考上叫举
人,是候补官员,可做县官。
第二年二月会试,在京城,由举人参加,礼部主
持,考上叫进士。
接下来是三次的殿试,在太和殿,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
中后,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后来成为封建统治的帮
凶,成为镇压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工具。
封建科举的弊端:(1)读书人迷醉功名,
没有其他的生活技能,不能维持生计;(2)科举并无客观标准,难以选拔真正
的人才;(3)科举制度下会形成炎凉世态;
4、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禹两县的童
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
了35年。
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
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
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
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
正
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秀才第一名,紧接着
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
二、字词落实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避讳
()绾()头发
星宿()攥()紧带挈()
桑梓()
作揖()行()事醺
4.本文和《范进中举》一样,作者是( ) 代小说家( ) 。
第二课时
一、文本细节研读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找出对胡屠户的语言、行动描写的语句加以分析说明)这些说明了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的言行:
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的言行:
胡屠户的形象:
2.阅读第五段,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分作四层)选择其中一个典型细节中的加以赏析。
发疯过程:
细节赏析:
3、讨论,范进为什么会发疯?他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4、赏读::读下列语句,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A、“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低着头,千恩万谢,笑眯眯的去了”。
B、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受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
C、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5、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板书:
二、【梳理小结】
三、【达标反馈】
拓展阅读
马二先生大喜,当下受了他两拜,又同他拜了两拜,结为兄弟。
留他在楼上,收拾菜蔬,替他饯行。
吃着,向他说道:“贤弟,你听我说。
你如今回去,奉事父母,总以文章举业为主。
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
不要说算命拆字是下等,就是教馆、作幕,都不是个了局。
只是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
这就是《孝经》上所说的‘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自身也不得受苦。
古语道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而今甚么是书?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
贤弟,你回去奉养父母,总以做举业为主。
就是生意不好,奉养不周,也不必介意,总以做文章为主。
那害病的父亲,睡在床上,没有东西吃,果然听见你念文章的声气,他心花开了,分明难过也好过,分明那里疼也不疼了。
这便是曾子的‘养志’。
假如时运不好,终身不得中举,一个廪生是挣的来的。
到后来,做任教官,也替父母请一道封诰。
我是百无一能,年纪又大了。
贤弟,你少年英敏,可细听愚兄之言,图个日后宦途相见。
”说罢,又到自己书架上,细细检了几部文章,塞在他棉袄里卷着,说道:“这都是好的,你拿去读下。
”匡超人依依不舍,又急于要家去看父亲,只得洒泪告辞。
马二先生携着手,同他到城隍山旧下处取了铺盖,又送他出清波门,一直送到江船上,看着上了船,马二先生辞别,进城去了.
9、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马二先生劝告兄弟的中心意思
10、文中哪句话体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
11、‘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各指什么?
12、请你概括一下马二先生读书目的。
13、“这便是曾‘养志中的“这”指什么?你是怎样看待“养志”这一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