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式设计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6
版式设计什么是版式设计、原则、形完整思想版式设计是现代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表面上看,它是一种关于编排的学问;实际上,它不仅是一种技能,更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版式设计可以说是现代设计者所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1.什么是版式设计所谓版式设计,就是在版面上,将有限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
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觉传送方式。
传达信息的同时,也产生感官上的美感。
版式设计的范围,涉及到报纸、刊物、书籍(画册)、产品样本、挂历、招贴画、唱片封套和网页页面等平面设计各个领域.2.原则1.思想性与单一性排版设计本身并不是目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客户信息的手段。
设计师以往中意自我陶醉于个人风格以及与主题不相符的字体和图形中,这往往是造成设计平庸失败的主要原因。
2.艺术性与装饰性为了使排版设计更好地为版面内容服务,寻求合乎情理的版面视觉语言则显得非常重要,也是达到最佳诉求的体现。
构思立意是设计的第一步,也是设计作品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主题明确后,版面构图布局和表现形式等则成为版面设计艺术的核心,也是一个艰难的创作过程。
怎样才能达到意新、形美、变化而又统一,并具有审美情趣,这就要取决于设计者文化的涵养。
所以说,排版设计是对设计者的思想境界、艺术修养、技术知识的全面检验。
版面的装饰因素是由文字、图形、色彩等通过点、线、面的组合与排列构成的,并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的手法来体现视觉效果,既美化了版面,又提高了传达信息的功能。
装饰是运用审美特征构造出来的。
不同类型的版面的信息,具有不同方式的装饰形式,它不仅起着排除其他、突出版面信息的作用,而且又能使读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3.趣味性与独创性排版设计中的趣味性,主要是指形式的情趣。
这是一种活泼性的版面视觉语言。
如果版面本无多少精彩的内容,就要靠制造趣味取胜,这也是在构思中调动了艺术手段所起的作用。
版面充满趣味性,使传媒信息如虎添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传神功力,从而更吸引人,打动人。
版式设计;是指书籍正文的全部格式设计。
一般而言。
除封面、环衬和扉页之外,前言也包括在其中。
立体主义具有主张模仿客观对象,重视艺术的自我表现,对具体对象分析、重构和综合处理的特征未来主义;即编排无重心无主次、杂乱无章、字体各异的散构,甚至完全散乱的达达主义;强调自我,反理性,认为世界没有任何规律可遵循,所以表现出强烈的虚无主义特点;随机性和偶然性,荒诞与杂乱。
超现实主义;认为社会的表象是虚伪的,创作的目的是重新寻找和了解社会的实质,认为无计划的,无设计的下意识或潜在思想机动更真实,如用写实的手法描绘、拼合荒诞或虚无的幻觉。
现代主义设计;现代主义的特点是理性主义,“功能决定形式”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信仰。
现代主义最鲜明的主张是:“少则多”。
它反对装饰的繁琐,提倡简洁的几何形式。
构成主义;构成主义设计将抽象的图形或文字作为视觉传达的元素和符号进行构成设计,版面编排常以几何的形式构成,同时也带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自由拼合、无序的特点。
但在整体上构成主义更讲究理性的规律,强调编排的结构、简略的风格以及空间的对比关系。
风格派;荷兰风格派的思想和形式来源于蒙德里安的绘画探索。
他以高度理性、数字化的逻辑思维来创造和谐的新秩序,画面上简洁到只有纵横的几何形方块和鲜明的色块。
包豪斯;包豪斯的平面设计思想及风格具有强调科学化、理性化、功能化,减少主义和几何化的特点,注重启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和想象力,注重字体设计,采用无线装饰字体和简略的编排风格。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国际主义风格在平面上的贡献是研究出了骨骼排版法,即将版面进行标准化的分割,将字体、插图、照片等按照划分的骨骼编排在其中,取消编排的装饰,采用朴素的无线装饰字体,采用非对称的版面编排。
特点是高度的功能化、标准化、系统化。
其反装饰的排版风格,简明扼要的视觉形式,有利于国际化的视觉传达功能,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后现代主义的整体思想体系是全面的否定与反讽传统的一切文明,主张强调自我感受。
一、基本概念1.什么是排版排版设计亦称版面编排。
所谓编排,即在有限的版面空间里,将版面构成要素--文字字体、图片图形、线条线框和颜色色块诸因素,根据特定内容的需要进行组合排列,并运用造型要素及形式原理,把构思与计划以视觉形式表达出来。
也就是寻求艺术手段来正确地表现版面信息,是一种直觉性、创造性的活动。
编排,是制造和建立有序版面的理想方式。
排版设计是平面设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大分枝,它不仅在二维的一面上发挥其功用,而且在三维的立体和四维的空间中也能感觉到它的效果,如包装设计中的各个特定的平面,展示空间的各种识别标识之组合,以及都市商业区中悬挂的标语、霓虹灯等等。
排版设计是平面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切视觉传达艺术施展的大舞台。
排版设计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兴起的,并体现着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和时代精神风貌等方面,被广泛地应用于报纸广告、招贴、书刊、包装装潢、直邮广告(DM)、企业形象(CI)和网页等所有平面、影像的领域。
为人们营造新的思想和文化观念提供了广阔天地,排版设计艺术已成为人们理解时代和认同社会的重要界面。
2.排版设计的历史发展平面广告的发展离不开设计艺术的发展,而设计水平的提高,总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理性的成长的。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兴起了“工艺美术运动”(The Arts & Crafts Movement),标志着现代设计时代的到来。
工艺美术运动的领袖人物是英国艺术家、诗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 ,1834-1896),他提倡合理地服从于材料性质和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和设计艺术的区分,认为“美就是价值,就是功能”。
莫里斯有句名言:“不要在你家里放一件虽然你认为有用,但你认为并不美的东西。
”其含义自然是指功能与美的统一。
莫里斯设计的代表作品这个运动产生伊始,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即1888年在伦敦成立的工艺美术展览协会(The Arts & Crafts Exhibition Society).这个协会成立以来,连续不断地举行了一系列设计展览,在英国提供了一个了解优良设计和高雅设计品的机会,从而促进了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
出版者对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专有使用权的规定。
本条为此次著作权法修改新增内容。
一、版式设计的概念所谓版式设计,是对印刷品的版面格式的设计,包括对版心、排式、用字、行距、标点等版面布局因素的安排。
版式设计是出版者在编辑加工作品时完成的劳动成果。
被出版的作品是否受到著作权保护并不影响版式设计的成立。
即便是影印古籍,只要出版者投入了智力劳动,如寻求善本、配书、补页、文字润色、版面修饰等,他仍然创造出来了受保护的版式。
出版者对其版式设计享有专有使用权,即除了出版者自己可以随意使用其版式设计外,其他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按原样复制。
出版者得禁止的使用还包括很简单的、改动很小的复制以及变化了的比例尺的复制。
由此可见,版式设计权的保护范围是很狭小的,一般仅仅表现为专有复制权。
另外,通常它也不包含人身权利的因素。
二、保护出版者版式设计专有使用权的必要性1991年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曾规定:“出版者对其出版的图书、报纸、杂志的版式、装帧设计,享有专有使用权。
”修改过程中有同志提出,出版者在传播作品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和劳动,并且版式设计包含了设计者的许多劳动成果,例如不同版本的字体的设计、格式的编排等,尤其是音乐作品的版式设计更具有独创性--不同版本的音乐作品的绘谱(即根据不同使用性质如独奏、合奏等对音乐作品进行设计)、曲目的编排、音符的间距等是不同的;根据相同音乐作品的不同版本进行表演或者演奏,其难度、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著作权法修改应当对版式设计进行保护,但是对版式设计的保护范围不能太宽,否则不利于出版业的发展。
为了体现法律对出版者劳动的保护,此次著作权法修改将原实施条例中有关版式设计专有权的内容吸收进来,赋予出版者对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的专有使用权。
为了充分保护出版者的利益,使其能够制止他人,特别是那些同时或者事后取得同一作品的出版权的其他出版者无偿地使用它的版式设计,本条第二款规定版式设计权的保护期为十年,截止于使用该版式设计的图书、期刊首次出版后第十年的12月31日。
第一章版式设计概念
/sj/2008/bssj/show.aspx?id=480
[课程导入]
当我们面对设计主题,有了一个好的设计创意时,接下来就是如何把这一创意表现出来。
设计创意的表现元素不外乎图形(或图片)、标题字、正文和色彩,这些,统称为版式设计的四大元素。
可以说,任何具体的设计,最后都会落实到对这四大元素的编排上来。
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每进入到一门新的课程环节,要习惯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什么?
这门课程将要解决什么问题?
这门课程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这些要素有什么用?
需要怎样结构才能使它们结合起来达到设计目的?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我们的课程教学!
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把版面上所需要的设计元素进行必要的编排组合,成为直观动人、简明易读、主次分明、概念清楚的美的构成,使其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传达着设计者的艺术追求与文化理念;从而通过版式设计,给阅读者提供一个优美的阅读“空间”!
何谓版式设计?
版式设计又称编排设计,是平面设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环节。
版式设计当然要调动各类视觉元素进行形式上的组合排列,但更重要的是:版式上新颖的创意和个性化的表现。
同时能够强化形式和内容的互动关系,以期全新的视觉效果。
版式设计的创意不完全等同于平面设计中作品主题思想的创意,既相对独立,又必须服务于其主题思想创意。
优秀的版式设计,可以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使之更加生动、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版式设计涉及到平面设计的各个方面,诸如广告、包装、报纸、杂志、书籍、宣传手册、CI、网页设计等(见图)。
版式设计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版式设计中四大要素的构成关系。
课题设计训练的目的:理解黑、白、灰整体分区概念;点、线、面在版式设计中的运用;各种设计原则及表现;把握具体设计内容与形式表现之间的内在关系,熟练掌握文字与文字、文字与图形、整体与局部之间的构成关系。
总之,通过强化版式设计创意能力,使版式设计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单一走向无限。
在创造性的活动中,让设计者能更积极地、主动地参与主题思想表达的版式创意设计,使版式设计更有情趣、更富内涵、更显新颖。
版式设计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版式设计中四大要素的构成关系。
课题设计训练的目的:理解黑、白、灰整体分区概念;点、线、面在版式设计中的运用;各种设计原则及表现;把握具体设计内容与形式表现之间的内在关系,熟练掌握文字与文字、文字与图形、整体与局部之间的构成关系。
总之,通过强化版式设计创意能力,使版式设计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单一走向无限。
在创造性的活动中,让设计者能更积极地、主动地参与主题思想表达的版式创意设计,使版式设计更有情趣、更富内涵、更显新颖。
第二节传统中国书的版式
一、书的形态
中国有着三千多年辉煌的书籍艺术史。
智慧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甲骨刻辞、钟鼎、石刻、简策、帛书、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一长串千姿百态的书籍形态,在此我们介绍几种重要的传统书装。
1、简策
中国图书的正式形成大概在商代中叶,刻写在竹木简上并用带子串连起来的“简策”。
竹简的编连方法是“简”的上下各打一孔,用丝线或韦穿在一起,策的第一简正面是白简,但反面刻着书名,卷起后书名正好朝外,起着封面的作用。
2、卷轴
商代中叶,用丝织品、帛箔作材料,上抄文字,围中心棒轴卷作而成的“卷轴”。
东汉蔡伦改进和完善了造纸技术,此后,纸质材料逐渐成为卷轴的主要选料。
3、经折装
以一张长方形纸为单位的“折叠本”,每页中间串扎细绳成册。
后又受印度贝叶梵经的启示,将书页按序粘接起来,加以折叠,上下夹木板做表封,称之为“经折装”。
这种变化意味着书籍形态从原来的“卷”式向册页翻动的形式过渡,这是书籍史上的进步。
4、蝴蝶装
蝴蝶装的特征是一个印板就是一页,版心向折口靠拢且折口全部粘合起来,固定了书脊,书页像蝴蝶翅膀般展开,故称之为蝴蝶装。
5、包背装
包背装形式正好与蝴蝶装相反,其版心移向书口,将白面相对朝内折,折口朝外,然后在右打眼穿孔,捻子订系,用书衣绕背包装,因此得名包背装。
此形态兴盛于明代至明中叶。
6、线装书
线装书的装订方法与包背装相似。
折口朝外,书页右边打眼,其特征有四针眼、六针眼、八针眼订法,书角用锦绫包角,此法延续直至晚清。
二、传统中国书的版式
1、传统中国书的版面术语名称
传统的中国印本书籍只印纸的一面。
每一印张在中央对折,成为一页的两面。
书的每页上有特别的形式及线条,其名称可以有助于解释它们的性质及其功能。
印张的印刷部分与木板大小相同,称为版面(见图)。
版面中央折叠处称为版心。
版心中央有一黑线,有粗有细,称为象鼻,以此线为准进行折页;或有上下相对的两个凹形尖角黑花,称为鱼尾,凹形的尖顶处为折页的标准。
版心处可以有一细栏文字,为两页内容章节的小标题、印张页次,有时也是印本分卷的号码及题目,或本张字数及刻工姓名。
宋版书籍有时在版边的左上角印一长
方形符号,内写卷次,称为书耳。
书页的上下边缘空白处分别称为“天头”、“地脚”。
“天头”一般较宽,“地脚”一般较窄。
“天头”称书眉。
书的每页画成行格,行与行之间有细线区分,称为界,每页四边均有边栏,或为单线,或为双线。
书的正文印在行内,为大字单行,书的注释或批语则以小字双行印在所
注的句或字下,同在一行之内。
每一页可划分5到10行,每行容10至30字(大字)。
这种印法的基本版式以及中国传统印本书籍所用的某些版面术语名称直至近代仍沿袭使用。
书的最重要部分当然是正文,通常以不同风格的楷书字体印出。
宋代的雕版刻字至少使用了最为流行的三家书体。
即欧体、颜体、柳体。
欧体笔力刚劲,笔画清朗。
颜体笔画肥厚,笔意凝重。
柳体笔意清秀,结构端正,字画平直,自成一派。
一般来说,北宋刻本多效法颜氏书体,南宋多采用欧体。
雕板印刷普及后,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2、传统中国书的版式设计特征
传统中国书籍的版式是直排,从上到下、从右到左。
元刻本图《大元大一统志》的章节目录,文字信息依章节名、作者、章节内容的顺序从右往左排列;在章节内容的编排中,内容由大到小的关系通过文字上下分级别的穿插排列,将信息层次清晰的显示出来。
明刊本图《三才图绘》中的《指南车图》,标题位于书眉,页面分纵向三栏,正文占一栏,插图占三分之二栏,空间留白的插图区与排列整齐的正文区之间形成黑白的强烈对比关系,使整个页面版式极具装饰性。
中国传统书籍在正文编排的处理上,很早就利用竖排文字间上下穿插的层次关系来表现内容的信息级别。
书的正文印在行内,为大字单行,书的注释或批语则以小字双行印在所注的句或字下,同在一行之内。
元代课本、小说、杂剧、历史话本中插图数量大量增加,通常在每页上端约三分之一为图,其下约三分之二为正文;这种版式安排说明插图起着装饰及帮助理解文字的作用,左图是《全相三国志评话》,是插图本的典型版式。
上述案例介绍了传统中国书在版式设计中对标题、文字、插图处理的一些典型手法。
自宋之后,中国书的版式风格已独具特征,值得深入挖掘。
推荐书目:
1、《中国印刷史》(上、下)张秀民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2、《中国古籍版刻图志》熊小明著,湖北人民出版社
3、《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钱存训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