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知识点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14.96 KB
- 文档页数: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篇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所著,描写的是送别远行的武判官的故事。
作为一篇著名的古诗词,这首诗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人深受感动。
写作重点:本篇文章主要是要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歌的主旨思想,以及其中的语言运用,如何通过符号的运用展现出作者的深切感情。
用词分析:首先,诗歌开头就运用了寒冷的符号——白雪,来衬托出送别之时的寒冷和荒凉。
接着,以“欲归先作别”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反问句的表达手法,将作别之时的内心矛盾表现的淋漓尽致。
整篇诗歌用词简洁明了,通过对寒冷、沉默、别离、惆怅等符号的运用,成功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结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示了岑参深切的爱国情怀和爱国精神。
通过对荒凉寒冷、别离惆怅的描写,抒发出了岑参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语言上,运用符号的方式,使得整首诗歌更加丰富多彩,阅读感人至深。
篇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所写。
这首诗歌主题是送别,其中含有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
作者运用的语言手法和符号体现了他深深的爱国情感。
写作重点:本篇文章主要是要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爱国主题。
通过对“归京”和“朝中”等符号的运用,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爱国之情以及对世事变化的感叹。
用词分析:在诗歌的描写中,作者用了一些寒冷、孤独、思乡、离别等符号。
这些符号既表达了武判官与他的众多亲人好友之间的离别之情,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个时代的悲凉情怀。
而当武判官要回朝中时,也正是整个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刻。
通过描写这个历史时刻,作者在内心深处对国家的未来进行了一番思考与预言。
结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歌是唐代著名的送别诗歌之一。
而其中所表达的爱国主题,更是启迪着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在日后的生活中,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爱国的心。
部编版中学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必会默写(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沙漠上坚冰纵横、乌云密布的景象的诗句是:“ ,。
”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两句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抓取细节,通过旗帜被冻住静止来写天气之寒的诗句是,。
(4)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描写一种送别时候长久的伫立,无言的凝望的境界的句子是“,。
”(5)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为冷色基调的画面涂抹上一丝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加洁白,更加寒冷的句子,。
(6)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一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酷寒恶劣的送别环境。
(7)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两句运用中国绘画的“留白”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两句用特写镜头含蓄的表现出惜别友人时的怅然心情。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通过互文的修辞手法描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
(10)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沿线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呈现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景象。
(11)诗中将诗人因朋友远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极致的两句诗是,。
(12)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1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明写春景而实写冬景,用比喻的手法写雪花之奇的句子是:“,。
”(14)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
其诗早年以风格绮丽见长,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大变,诗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二、结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咏雪——瀚海雪景图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送别——风雪送客图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问答题1、如何从雪景过渡到送别?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送别地点的转换中军辕门轮台天山3、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4、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四、赏析下列诗句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
“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
“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比喻辞格的运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3、散八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
“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岑参(cén shēn) (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
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其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与同代的高适齐名并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父亲两任州刺史,但却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
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744年(天宝三载)也就是三十岁时中进士,授兵曹参军。
749年(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
751年回长安。
754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乱后,757年(至德二载)才回朝。
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
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
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
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
766年(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去世之时56岁。
2.【写作背景】天宝十三年,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今新疆轮台)幕府中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这首歌行体古诗既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压卷之作。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是初冬的早晨,小明走出家门,看到满树的雪枝,不禁感慨。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夸张的笔墨描写沙漠寒冰纵横的景象,烘托诗人的离愁别绪。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诗句是,选取人物的居住、睡眠、穿衣等生活场景表现了天气寒冷。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句是写朋友离去后,诗人仍驻足远望其中的景象,令人回味无穷。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诗句是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反映了塞外的奇寒,在视觉上突出了红白映衬的色彩。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边塞雪的奇丽景象;古人常用“梨花”来形容人或事物。
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出杨贵妃的楚楚动人。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为送别战友设置了一个壮阔苍凉的背景,目光由近及远,从身边的衣被、弓甲放眼雪中的边塞大漠。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先从正面描写了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接着又选取一些日常活动从侧面来表现天气的寒冷,如写睡眠时“狐裘不暖锦衾薄”,拉弓训练“将军角弓不得控”。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句是初冬的早晨,小明走出家门,看到满树的雪枝,不禁感慨。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夸张的笔墨描写沙漠寒冰纵横的景象,烘托诗人的离愁别绪。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句是,选取人物的居住、睡眠、穿衣等生活场景表现了天气寒冷。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句是写朋友离去后,诗人仍驻足远望其中的景象,令人回味无穷。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句是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反映了塞外的奇寒,在视觉上突出了红白映衬的色彩。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出边塞雪的奇丽景象;古人常用“梨花”来形容人或事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性默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
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整理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性默写试题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性默写试题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过渡句/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现塞外天气寒冷的诗句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体现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诗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咏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色彩对比鲜明的诗句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白话译文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注释及赏析10篇全诗鉴赏篇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写的歌行体送别诗。
这首诗前十句写"壮丽的雪景',后八句写"送别'。
著名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比喻描写雪景而不是梨花,生动形象。
一夜之间,突然春风吹拂,万千树木全都像开满了梨花。
诗人的联想:诗人望着披上银装的树木,突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这个春意盎然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象和主观感受,可是却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
这个新奇的联想,表达了诗人的开阔胸襟,也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通过"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侧面描写漫天大雪所造成的酷冷气候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
又通过"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其中"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愁云'既写景也写情,自然引出了送别。
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阔的背景上,给人奇异壮伟的深刻印象。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墓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
"掣'精确真实的描绘出红旗冻住,北风吹着也不动的情况。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想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这样的结尾,正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这首诗表现的情调是豪放的。
全是关键在四个"雪'字,一送别前的雪景,二饯别时的雪景,三临别时的雪景,四送别时的雪景。
故虽全诗转折突兀,结构错综变化,但以雪为中心线索抒情写景,章法严谨。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重点字词⑴武判官:名不详,当是封常清幕府中的判官。
判官,官职名。
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⑵白草:西北的一种牧草,晒干后变白。
⑶胡天:指塞北的天空。
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⑷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
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⑸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形容帘子的华美。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
形容帐幕的华美。
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
“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⑹狐裘:狐皮袍子。
锦衾:锦缎做的被子。
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
形容天气很冷。
⑺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
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
控:拉开。
⑻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铁衣:铠甲。
难着:一作“犹着”。
着:亦写作“著”。
⑼瀚海:沙漠。
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⑽惨淡:昏暗无光。
⑾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
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
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
饮,动词,宴饮。
⑿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
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
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⒀辕门:军营的门。
古代军队扎营,用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
这里指帅衙署的外门。
⒁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
一言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掣:拉,扯。
⒂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天山:一名祁连山,横亘新疆东西,长六千余里。
⒃满:铺满。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⒄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原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主题思想】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达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
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或以春景写冬景)的两句诗是:,。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4、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或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
二、简答题1、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整句有什么妙处?3、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4、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试描述一下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性默写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见雪,造成别开生面的开阔雄奇氛围的诗句是:(),()。
2.描写边塞八月恶劣天气的句子是:(),()。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
4.面对天地、树木上下一白的雪景,你会用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来形容:“(),()”.5.2015年12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互联网+”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与互联网有关的新兴行业迅速发展,颇有“(),()”的气势。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捕鱼的武陵人偶遇桃林,这桃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令人惊讶;岑参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白雪联想到春花,“(),()”让人欣喜。
7.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想象新奇的句子是:(),()。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是:“(),()”直接写到“雪”字的四句诗是:①()②()③()④()。
9.通过对风雪天气,军营将士的主观感受的描写,反映战地生活的凄苦的句子是:(),()。
10.运用互文的手法,通过对军中将领的用物描写,反应边塞八月奇寒无比的句子是:(),()。
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以种种反常的情形写边塞的寒冷的诗句是:(),()。
1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两句用夸张手法描绘了边塞沙漠奇寒、彤云密布的景象。
13.诗中“(),()。
”两句通过描写茫茫沙漠的恶劣天气,烘托了诗人在战友离别时的沉重心情,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
15.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
1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的诗句是:(),()。
《古风二首》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要点学习目标:1、学习这首诗,使学生认识作为边塞诗人岑参代表作之一的本诗所创造的雄奇壮丽的意境.2、认识本诗把边塞雪景的描绘和送别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送别诗别开生面的艺术手法。
3、学习诗中灵活运用比喻、夸张、对照、互文、对偶的修辞格,使语言鲜明形象的技巧。
作者介绍: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
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有关资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
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基础知识:1、给下列红字注音。
珠帘(lián) 狐裘(qiú)锦衾(qīn)冷难着(zhuó)瀚海(hàn)阑干(lán)琵琶(pí) 辕门(yuán)羌笛(qiāng)风掣(chè)2、辨析下列形近字。
3、多音字组词。
4、理解下列词语。
白草:一种干熟后变为白色的草。
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无数树枝堆满积雪,仿佛春天梨花盛开一样。
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
形容帐幕的华美。
狐裘:用狐皮做成的皮袍。
裘,皮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知识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知识点这首诗是一首XXX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朋友归京的场景。
通过XXX抒发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情景交融。
雪”是贯串全诗的线索,分别出现在送别之前、饯别之时、送别之际和送归之后。
用绮壮丽阔的雪景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烘托诗人送别朋友的无限惆怅和不舍。
第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XXX即飞雪”通过“卷”和“折”描写风势之猛,“飞”勾出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极写边塞画的风狂雪早。
第二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通过“忽如”写出大雪来得急骤,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和好奇的神情。
运用比喻和联想,以梨花喻XXX,以春景写冬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洁白轻盈鲜润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化苦为乐、积极乐观的情怀。
第三句“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把视线从帐外转入室内,选取居住、睡眠、拉弓、穿衣等日常生活来表现寒冷,写出了雪后的严寒令人难以忍受,从侧面反映出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
衬托出将士内心的热,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第四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通过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勾勒出边塞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渲染悲凉气氛并为下文的送别做铺垫。
最后两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并列三种乐器,突出异域色彩,表明送别地点是在边关。
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
整首诗通过XXX营造离别的悲凉气氛,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不舍和愁闷,同时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乐观战斗情绪。
文章:掣红旗,寒风中,冻结得坚如钢铁,就像是一位顽强的战士,不屈不挠地抗争着。
北风呼啸,却无法吹动它,只能在它的旁边呼啸而过。
这一刻,红旗成为了寒风中的一个孤独的战士,它用自己的坚韧和不屈,展现出了人类的力量和勇气。
雪花纷飞,落在大地上,化作了一片银白色的世界。
寒风凛冽,却无法阻挡人们前进的步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文注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文注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学习此首诗,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文注释,一起来看看吧!
⑴武判官:名不详。
判官,官职名。
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⑵白草:西北的一种牧草,晒干后变白。
⑶胡天:指塞北的天空。
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⑷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
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⑸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形容帘子的华美。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
形容帐幕的华美。
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
“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⑹狐裘:狐皮袍子。
锦衾:锦缎做的被子。
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
形容天气很冷。
⑺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
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
控:拉开。
⑻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铁衣:铠甲。
难着:一作“犹着”。
着:亦写作“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性默写汇编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塞外风狂雪早(借自然景物写凄凉寒冷景象)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见雪,造成别开生面的开阔雄奇氛围的诗句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篇奇崛,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写出飞雪之精神的两句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句写出了雪下得早,“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下得广。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咏雪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比喻冬雪,洋溢着积极乐观情感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写边地天气变化急剧。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送别归京友人,写轮台八月飞雪,写树挂银白,恍如春日梨花的一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9.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胡天八月飞雪的情景。
10.初冬的早晨,小明走出家门,看到满树的雪枝,不禁感慨:(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名句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1.我国信息产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颇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那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
1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描写景,设喻新颖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北国突降大雪时树木皆白的景色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新奇贴切的比喻描写出雪后奇丽的景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性默写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夸张地写出了沙漠冰封荒寒,愁云惨淡使人不胜其苦。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饯别宴会的盛况,摆开筵席,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的句子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虽然雪越下越大,但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抒发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的句子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达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塞外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两句借自然景物写出了边塞凄凉寒冷的景象。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以春花喻冬雪,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性默写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将士却毫无怨言,依然拉弓练兵的句子是“,”,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塞外风狂雪早的句子是:
,。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两句借自然景物写出了边塞凄凉寒冷的景象。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两句写飞雪飘进珠帘,打湿了军帐,让人感到异常寒冷。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的句子是“,
”。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两句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两句以春花喻冬雪,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调。
答案:
1.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4.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关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解析作者:岑参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约生于715年,卒于770年,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他早年孤贫,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及第,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对边疆的艰苦生活和壮阔风光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在此期间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全诗原文如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内容分析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了送别武判官归京的整个过程,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开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以强劲的北风和白草的折断,预示着北地严寒的到来,八月飞雪更添其奇。
紧接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江南春色中梨花盛开的景象比喻北国雪景,造景奇绝,既表现了北地雪景的壮丽,又透露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随后,诗笔从帐外转到帐内,写雪后严寒,“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以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等具体事物,衬出白雪威力下的天气奇寒。
然而,将士们并未因此而懈怠,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守卫边疆的决心。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将笔触延伸到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为送别武判官安排了一个典型的边塞环境,画面壮丽而苍凉。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中军帐中置酒送别,胡琴、琵琶、羌笛的乐声交织,为送别增添了几分悲壮与豪迈。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黄昏时分,大雪纷飞,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一白一红,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对比鲜明。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作者介绍】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全文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考试范围】
1、描写边塞雪景(作者从想象角度虚写雪景)的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写送别场面的句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从军中大帐写天气奇寒,侧面表现雪的威力的句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4、从人的感觉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5、从雪后沙漠、天空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的句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6、从帐内饯行场面表现,表现友情浓烈与真挚,心胸的豪放与豁达: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
7、表明分别时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8、本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9、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0、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1、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2、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3、拓展:李白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本文由索罗学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