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金家庭题材小说创作的表现及其形成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巴金家庭题材小说创作的表现及其形成【摘要】巴金的小说主要表现了封建家庭牺牲者的罪恶及其木叶黄落的灭亡命运。
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使他的小说充满了强烈的批判精神,独特的生活经历又使他和“家”保持着精神上的联系,这种淡淡的思绪成为巴金作品的一股潜流在流淌,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了复杂的面貌和内在的矛盾,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两者水乳交融,构成了巴金作品独特的审美韵味。
【关键词】巴金;家;小说创作“家”情节一直是巴金的一个心理情结,浸透了爱恨交织、思之不尽的复杂情绪,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以其家庭题材的小说表现了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他以自己早年的生活经历为素材,描绘和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向垂死的封建制度发出了强烈的控诉。
然而,巴金作品的主题并不是如此简单,随着人生阅历的加深,作者对“家”的感受变得复杂起来,这使他作品的内容呈现出复杂的色调和深刻的内在矛盾。
本文主要探讨巴金家庭题材小说创作思想内容的这一变化及其表现。
一巴金小说创作的内在矛盾从《激流三部曲》到《憩园》的创作,其间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表面上看,贯穿其中的反封建主题并没有变化,但是仔细地比较一下,两部作品的内容却有较大的差异他以自己早年的生活经历为素材,描绘和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向垂死的封建制度发出了强烈的控诉。
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
巴金笔下的“家”深刻地指出了封建伦理制度及传统观念的弊端,提出了令人思索的社会命题,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
一、巴金家庭题材小说创作的表现(一)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对青年一代的摧残“五四”以来,旧式封建大家庭日益解体,新式小家庭逐渐建立的过程,在这过程当中,传统的宗法家长制度逐渐动摇与崩塌,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逐渐毁损与衰朽,传统的家庭文化教育方式受到挑战与冲击。
巴金从不同角度对旧式大家庭崩溃的命运进行了探讨。
巴金家族叙事特点
巴金家族的叙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巴金家族的叙事情节紧凑,多情节交错,并以家族为背景,展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命运交织。
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常常出现多个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爱情或者友情,通过巧妙地编织故事情节,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家族的存在和影响。
其次,他的叙事手法多样化,灵活运用倒叙、正叙等手法,通过回忆、插叙等方式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起伏。
通过这些叙事手法,他能够将人物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表现相结合,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
另外,巴金家族的叙事风格以真实、细腻为特点。
他注重观察生活,对人物形象、环境描写都有着极高的细腻度和真实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小说中人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他的描写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真实性,常常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
最后,巴金家族的叙述语言简练、凝练。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没有太多的繁琐修饰和废话,让故事更加紧凑和有力。
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富有表现力的词汇,使得小说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巴金家族的叙事特点包括紧凑的情节,多样化的叙事手法,真实细腻的描写和简练明了的叙述语言。
他的小说作品中体现了家族的力量和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和命运的无常。
浅析巴金先生作品《家》轻轻揭开中国百年文学凝重的面纱,巴金先生风尘仆仆的穿越了一整个沉甸甸的世纪。
他的作品因呼吸五四的新鲜空气而逐步成长,因经历了革命大风暴的考验而日趋成熟,一生笔耕不辍,终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巴金先生作品创作的鼎盛时期正是“新思潮”勃兴之时,他的大量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盎然的生机。
其中《激流三部曲》是其创作的一个高潮,而《家》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本文就是就《家》的艺术创作进行简要的分析。
《家》写成于1931年,以青年人的爱情故事为主干,却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对旧礼教的批判,它将矛盾的冲突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号召青年一代反抗专制压迫,投入革命斗争的队伍。
《家》从三四十年代至今产生了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一、人物分析(以觉新的人物形象塑造为例)在故事开篇之初觉新是一个接受过民主思想的先进青年,对于爱情他对梅表姐有着极为纯真的爱恋,但他却迫于长房长孙的地位始终难以逃开封建家庭的桎梏,所以他是一个饱含冲突的矛盾综合体。
现实与理想的尖锐性造就了觉新性格的两重性,因而他内心就有了五味杂陈的复杂性。
他渴望革命,却只能服从家庭的安排;他疼爱瑞珏却对梅芬心有余悸;他晓事理,却不能揭发五姨太、三叔捉鬼的勾当;他被宣传新思想的“五·四”报刊激动得热血沸腾,却不敢像觉慧那样大张旗鼓的斗争;他的理智被封建礼教的“仁义礼智信”绑架,失却了对自由世界的向往。
他是封建家族的牺牲品,或者说,他甘愿沦为牺牲品以平息高家的种种风波。
巴金先生并没有停留在动摇的人这一表面,而是更深层次的挖掘这其中的内涵,并将它写成民族心理祭奠与西方民主冲突。
从这一层面上,觉新这一摇摆不定痛苦挣扎的人也就有了历史的深度。
在小说的结尾,觉新在种种压力的打击下崩溃最终逃出禁锢的封建十字架,最终觉醒支持觉慧出走。
并且在三部曲的其他两部中,觉新也渐渐逃出了“作揖主义”,实现了自我的突破。
二、艺术特色1、结构上紧凑周密,人物关系复杂。
浅谈巴金《家》的艺术成就1931年4月18日到1932年5月22日,巴金的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以《激流》的名字在上海《时报》上连载,一九三三年五月初,上海开明书店为之出了单行本,这就是长篇小说《家》,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这部长篇小说的生命力始终旺盛不衰。
巴金先生的《家》是其中代表作之一,是《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也是他全部作品成就最高,容量最大,艺术感染力最强的一部。
《家》不仅是一部控诉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血泪书和对初步觉醒的年轻一代的赞歌,而且是一幅布局慎密,点染得当,浓淡相宜的人物历史画卷,这部作品结构严谨,以高家内部封建势力对年轻一代的压迫和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抗为主要表现线索,展开大家庭内部的多方面的生活和矛盾的描写,并以觉慧,觉民参加社会活动为主线,描写了五四运动在成都的影响和社会上新旧势力的矛盾斗争,具有时代气息,而刻画人物注意从性格对比中突出人物个性,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就《家》的艺术成就作一些浅论。
一、结构上的艺术手法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写的《〈激流〉总序》中说:“我底周围是无边的黑夜,但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
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一股生活之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径路,以通过黑暗的乱山碎石中间。
”在《家》这部作品中,这股“生活之激流”,就是以觉慧为代表的正觉醒的年青一代,他们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黑暗的乱山碎石”)的对抗和斗争,构成了作品的主要矛盾冲突,在这主要矛盾冲突中,觉慧既是作品的主人公,又是贯穿整个作品的主线人物。
《家》在结构上正是紧紧的围绕着作品的主要矛盾冲突和这一主要矛盾冲突中主要人物的行动来安排其他人物,各种纠葛和展开社会环境的描写的。
觉慧是《家》里面是“幼稚大胆的叛徒”,是初步觉醒了的青年代表,在“五四”运动的狂飙惊雷的激荡下,思想逐渐觉醒。
他认识到他所处的封建大家庭是“一天一天地衰落的路上走”。
姐夫的专制,叔父们的荒淫无耻,青年男女和奴婢们的辛酸血泪,使他仇恨自己的本阶级,幻想总有一天,他的手会变大起来,能够把封建制度彻底毁掉,他萌发的这种民主主义意识和在此基层上产生的与鸣凤的纯洁的爱情,必然要与封建大家庭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
巴金家赏析巴金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其家庭背景和家庭生活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巴金的父亲巴文蔚是一位传统的士人,母亲巴文璋则是一位文化素养深厚的妇女。
巴金的家庭教育非常注重文化修养和品德培养,这些教诲对巴金日后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金的家庭环境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父亲以才学过人而闻名于当地,这培养了巴金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化的敬重。
在他家中,巴金经常听到父亲讲述古代文化和先贤的故事,这种家庭教育让他从小就培养出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他的创作中得以充分体现,他的小说中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此外,巴金母亲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巴金的母亲是一位文化素养极高的妇女,对他的文学兴趣和创作有着积极的影响。
她经常给巴金讲述各种故事和传奇,为他打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巴金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女性形象的描写非常细腻和深入,这与母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巴金在他的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常常充满了同情和理解,展现出了深层次的人性与情感。
巴金家庭的独特性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巴金的家庭并不富裕,他从小就体验到了贫穷和困苦的生活。
这些经历给他的作品注入了更真实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巴金的小说常常围绕着底层人民的生活进行描写,呈现出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他的作品往往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引起共鸣并思考社会的不公和困境。
巴金家庭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巴金的创作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家庭的赞美和回忆。
他的作品涉及广泛的主题,包括社会问题、人性探索、历史反思等。
他的作品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使人们在阅读中获得了思考和审美的双重享受。
总的来说,巴金家庭对他的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巴金通过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培养了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家庭环境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使他成为一位真正触动人心的作家。
巴金的文学风格与叙事技巧巴金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叙事技巧而备受瞩目。
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描绘出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深入探讨人性与社会问题。
他有着独特的叙事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观点。
首先,巴金的文学风格非常细腻而现实。
他的作品中往往描写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和事件,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他善于通过真实的描写表达出人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例如,在他的作品《家》中,透过对普通家庭故事的叙述,他深刻地表达了对封建家族道德观念和科举制度的批判。
他的写作风格鲜明地反映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其次,巴金的叙事技巧独特而出色。
他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和人物描绘,在文字中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角色的思想和情感变化。
在他的小说《家》中,他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展现出了家庭关系中的苦与甜、伤与欢,并引发了对家庭道德的深思。
另外,巴金在作品中经常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故事更富有深度和内涵。
他以鲜明的形象和有力的符号代替直接的叙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观点。
比如,在他的小说《家》中,他通过用门窗、婚礼等元素来象征人物的命运和精神状态,揭示了人性的脆弱与坚强。
此外,巴金的作品中还常常出现反转、悬念的手法,在情节发展上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和惊喜。
他善于通过精心构思的故事情节引起读者的关注。
他的小说《家》中,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生活起伏和家庭矛盾,紧扣事件的发展展开,引人入胜,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总的来说,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叙事技巧独具特色。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力量和人文关怀。
他的作品深入剖析了人性与社会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对我们了解和思考社会现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叙事技巧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是至关重要的。
巴金小说家族叙事的艺术特征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叙事艺术而广受赞誉。
其中,巴金小说家族叙事的艺术特征尤为突出,本文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探讨。
从结构上说,巴金小说家族的叙事呈现出明显的双线结构。
一线叙事主要围绕着家族成员的个人经历展开,描绘他们在社会变迁中的身世沉浮,呈现出生活的真实与残酷。
二线则是以家族为整体,借助家族传承的视角来展示家族的兴衰变迁。
通过这种双线结构的叙事方式,巴金成功地将个体与群体相结合,使作品具有更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从内容上看,巴金小说家族叙事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关注社会变迁与历史背景。
巴金的小说大部分发生在中国近现代史背景下,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刻画了家族成员在历史进程中的存在和奋斗。
他通过对社会变迁的描写,深入探讨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家族与整个民族命运的互动关系。
2.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观念的多样性。
巴金塑造的家族成员形象各具特点,性格各异。
他描绘了旧社会不同阶层人物在时代变革面前的各种选择和困境,表现出人性的复杂性。
巴金在作品中也对传统道德观念进行了审视和批判,表现出对社会伦理的关注和反思。
3.关注爱情与家庭伦理。
巴金的小说刻画了家族成员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爱恨情感。
他通过对父子、母子、兄弟姐妹等关系的描写,展现了家庭伦理的力量和矛盾。
对于巴金而言,爱情与家庭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他试图通过这一主题让读者思考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价值观和困局。
综上所述,巴金小说家族叙事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其独特的双线结构和深思熟虑的内容创作中。
他以家族为载体,展示了社会变迁与历史背景,并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伦理的多样性。
通过这些手法,他成功地刻画了一个个生动的角色形象,引发了对现代社会和人性困境的深刻思考。
巴金的小说家族叙事艺术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论巴金《家》的艺术成就
巴金的《家》是他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文学艺术成就。
从文本内容到语言艺术,巴
金在《家》中广泛运用许多艺术手法,从而使其成为经典。
首先,从文本内容上讲,《家》涵盖了几乎所有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既有家庭温
馨又有家庭悲剧,既有生活快乐也有家庭痛苦,以及梦想和经历。
在这里,我们穿梭在客
观家庭生活和对家庭生活的情感体验之间,熔铸出一幅深刻而活灵活现的家庭生活画卷。
另一方面,从《家》的语言艺术讲,巴金的文笔具有自然简练的特点,既有朴实的现
实描写,也有诗情画意的形象描绘。
他淡定、宁静的语言氛围,给我们以柏拉图式的文学
冥想,令我们与家庭生活的一切不经意而又深切的情感联系了起来,以一种思想痛并得愉
悦的方式把家庭生活兴旺起来。
此外,从《家》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到其文学创作技术,巴金展现出一种新的叙事技
巧Leten thimble,他大胆地运用了三段式、多环环技巧,把家庭叙事融入了更大的历史
连续性,从而使家变成了一种独特的历史表现形式。
因此,《家》不仅被公认为是典型的
家庭百科全书,而且瞩目着家庭叙事的高超水准。
最后,从文本的思想内容来看,《家》既有情感化的家庭描写,又有客观的家庭描述,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情怀。
在反映家庭矛盾的同时,对人生追求、对社会责任等等内容,
巴金都表达出了一种奋发图强、不忘初心,在困难面前勇于继续奋斗的思想,并切略揭示
出未来的希望。
总的来说,《家》的成就,既有贴切的家庭描写,又有新的叙事技巧,以及感人的情思,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这正是巴金以崇高的文艺精神完成的巨大艺术成就。
论巴金《家》的创作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里,世纪老人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一部不朽的杰作。
它就像一股奔流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猛烈地冲击着旧制度的种种罪恶,它所具有的永久艺术魅力,使其成为我国艺术宝库里一幅色彩瑰丽、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
《家》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也是这部长篇巨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佳作。
它的思想精深、意境幽远、撼人肺腑,充分表现了巴金在小说艺术创作上的非凡才能。
巴金怀着强烈的革命民主主义精神,通过《家》展示了“五四”时期中国家族制度的罪恶以及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精神的影响和激荡,它既是旧制度的一曲葬歌,又是那一整代青年所梦想的新社会的催生曲。
正文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
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
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
(3)浓郁的抒情色彩。
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
(4)心理描写。
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
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
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
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艺术上的特色。
他的代表作《家》从1931年开始发表(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是现代文学中旧家庭题材小说的先驱。
巴金先生文学作品特点及《家》的浅析从题材的选择和处理这个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
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
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巴金的代表作,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
这部蜚声海内外的长篇巨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
作者对题材熟悉和感受的亲切,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力。
在动荡、巨变、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家》、《春》、《秋》奏起的时代进行曲,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特别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
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年,反封建的任务异常艰巨。
二百多年前,伟大的曹雪芹写了《红楼梦》,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
巴金的《家、》《春》、《秋》是继《红楼梦》之后,描写封建旧家庭败落的最优秀的小说。
艺术上,这3部长篇也是巴金全部作品中成就最显著的作品。
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
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
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
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
《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
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
论巴金《家》的艺术成就《家》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1931年开始在上海《时报》上连载,1935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家》的单行本。
大半个世纪以来,《家》一版再版,成为中国新文学中最畅销的的作品之一。
从1933年到1951年,仅开明书店就将《家》再版了32次,其畅销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小说如此畅销,绝非偶然,一定有其成功之处,本文就试从艺术形象、结构、语言等方面探讨其艺术成就,进而了解其经久不衰的原因。
一、作品着眼小,立意深,成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一大亮点长篇小说《家》是以一个封建家庭作为封建专制黑暗王国的缩影,通过解析家庭进而剖析社会,以小见大,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小说反映的主题是深刻的,要承载反封建这样大的主题,作者并没有将视线停留在一些惊天动地的宏大场面上,而是选取了高家这样一人典型的封建家庭作为着眼点,以高家内部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来表明封建专制制度的必然灭亡。
这种写法,于虚处立意,在实处落笔,小中见大,使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没落有了形象的认识,进而自然容易理解封建制度灭亡的必然性。
这种写法,在反映同类主题的作品中比较罕见,《红楼梦》算得上是典范之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成就。
时隔近两个世纪,《家》的出现,可说是对《红楼梦》的较好的继承。
《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出现,具有特殊的意义。
当时的中国文坛,是中长篇小说的天地,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几位著名的作家:茅盾、老舍、沈从文、巴金。
他们都在中长篇小说领域里施展自己的才华,产生了各自的代表作品: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巴金的《家》。
它们以不同的题材,表现不同的主题,显示出作家各自的特色。
《子夜》通过对中国三十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性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邓娟奉节县新民小学 404600摘要:作为“一代文学巨匠”的巴金,怀着对文学的一种坚定信仰,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便是由《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组成的《激流三部曲》,尤其是第一部《家》,它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的第一块里程碑,更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佳作。
在这篇佳作中,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的19年大家庭生活,尤其是他所挚爱的大哥的悲剧命运为素材,怀着自己强烈的爱憎感情,以心理描写和内心独白等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意义深刻的人物形象,向那个垂死的制度叫出了“我的控诉”,再现了“五四”新旧思想冲撞时封建家长专制制度重压下青年一代的挣扎与反抗,像一股激流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给风云激荡的四川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最终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
关键词:艺术特色结构人物塑造语言特色《家》的成功绝不是一种偶然,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袭卷下社会必然的产物。
是巴金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思想上的洗礼。
以他高超的艺术才能成就了一部旷世佳作。
本文主要对《家》的艺术特色做一个初步的探究,以挖掘它所蕴涵的社会学价值。
一、以独巨匠心的艺术结构,接受了家与社会一致性的原则,反映了时代的主题。
巧妙的布局是一部小说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一切社会中最古老而唯一自然的社会便是家庭。
”(卢梭:社会契约论)无数个家庭组成一个社会,截取一个典型的家庭便可以认识整个社会,而聪明的巴金更是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
巴金把“五四”运动时期整个社会的风云动荡都浓缩在他一个非常熟悉的家庭中——高公馆,通过高氏家族内部一切不可调和的矛盾以至最后走向衰败的发展演变,折射出20年代初整个旧中国内部矛盾的激化以及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高氏家族,一个清朝官员通过自己的“努力”隐退之后所兴盛的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有一大群儿孙,几十个丫头、仆人、轿夫,在这个大家庭中,充满着虚伪与罪恶,挣扎与反抗,时时刻刻都在滋生着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浅议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巴金的《家》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引起了读者的关注。
一是感性的对人性的深刻把握与表达。
巴金笔下的家是一个文学和诗歌的摇篮,他用哀乐、憧憬、思念之类的情绪湖水般涌动着,每一行字都表达的是他的深情挚爱。
他在作品中勾画出淡淡的等级隔阂与男女之间的尴尬、父子之间的感情隔阂与儿女之间的温暖与可爱。
巴金用一种挖掘人性深处的方式,刻画出家庭中无尽芳节地衍生出来的繁荣、分开时内心里的温情与愁思等内容,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情绪冲突。
二是以客观冷峻的眼光看家庭。
即使在表现他对家庭深情眷恋的情愫时,巴金
仍是以一种客观冷峻的眼光审视家庭,挖掘出家庭中荣耀伟大以及社会矛盾种种的真知。
他为我们揭示了家庭的作用、家庭的特征,他的文学实践为我们揭示了家庭生活是美好的也是残酷的,家庭里充满温情也有生存之道,家庭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深深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情感,及其把握生活的智慧。
总之,巴金《家》把文学美学与社会生活的真实性有机的混淆在一起,把一个
精端的家庭叙述表现得淋漓尽致,激发出人们对爱情、平凡生活的思考和引发了对社会的反思。
巴金的《家》由此而闻名,它的叙事艺术影响广大读者,被誉为“文学的落幕和诗意的背景”。
巴金《家》的细节描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巴金的小说《家》是一部以家庭为主题讲述中国北方农村家庭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
小说通过对家庭生活、人物情感和环境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内部的矛盾与困境,以及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感情变化。
文章将分析巴金在小说中运用的细节描写手法,深入探讨他对家庭、人物和环境的描写细节,以及这些描写对读者的启示和思考意义。
通过对《家》中细节描写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整体的主题和巴金的写作风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在巴金的小说《家》中,作者通过精细的细节描写来展现出家庭生活的真实面貌。
文章以家庭中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为主线,将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展现出来。
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行为和情感交流,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到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以及家庭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和谐之处。
巴金巧妙地利用细节描写,刻画出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家庭环境,让读者感同身受,仿佛置身其中。
此外,在文章结构中,巴金还通过环境描写和物品描写来丰富文章的层次。
通过对家庭居所、家具、家庭成员的服饰等细节的描写,作者不仅展现了家庭的生活状态和氛围,同时也暗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心理状态。
这些细节描写既是为了营造出真实的家庭环境,也是为了加深读者对家庭情感交流的理解。
总的来说,巴金在《家》中的文章结构设计非常巧妙,通过对家庭生活、人物情感和环境描写的细致刻画,呈现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家庭世界,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家庭、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1.3 目的:通过对巴金《家》中细节描写的分析,旨在探讨作家通过描写家庭生活、人物情感和环境细节所传达的主题和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巴金在小说中所展现的细致描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对于人性、社会和家庭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融合。
此外,分析巴金的细节描写风格还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文学创作的技巧和表现手法,从而提升我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启发我们对于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浅谈巴金《家》的艺术成就1931年4月18日到1932年5月22日,巴金的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以《激流》的名字在上海《时报》上连载,一九三三年五月初,上海开明书店为之出了单行本,这就是长篇小说《家》,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这部长篇小说的生命力始终旺盛不衰。
巴金先生的《家》是其中代表作之一,是《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也是他全部作品成就最高,容量最大,艺术感染力最强的一部。
《家》不仅是一部控诉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血泪书和对初步觉醒的年轻一代的赞歌,而且是一幅布局慎密,点染得当,浓淡相宜的人物历史画卷,这部作品结构严谨,以高家内部封建势力对年轻一代的压迫和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抗为主要表现线索,展开大家庭内部的多方面的生活和矛盾的描写,并以觉慧,觉民参加社会活动为主线,描写了五四运动在成都的影响和社会上新旧势力的矛盾斗争,具有时代气息,而刻画人物注意从性格对比中突出人物个性,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就《家》的艺术成就作一些浅论。
一、结构上的艺术手法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写的《〈激流〉总序》中说:“我底周围是无边的黑夜,但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
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一股生活之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径路,以通过黑暗的乱山碎石中间。
”在《家》这部作品中,这股“生活之激流”,就是以觉慧为代表的正觉醒的年青一代,他们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黑暗的乱山碎石”)的对抗和斗争,构成了作品的主要矛盾冲突,在这主要矛盾冲突中,觉慧既是作品的主人公,又是贯穿整个作品的主线人物。
《家》在结构上正是紧紧的围绕着作品的主要矛盾冲突和这一主要矛盾冲突中主要人物的行动来安排其他人物,各种纠葛和展开社会环境的描写的。
觉慧是《家》里面是“幼稚大胆的叛徒”,是初步觉醒了的青年代表,在“五四”运动的狂飙惊雷的激荡下,思想逐渐觉醒。
他认识到他所处的封建大家庭是“一天一天地衰落的路上走”。
姐夫的专制,叔父们的荒淫无耻,青年男女和奴婢们的辛酸血泪,使他仇恨自己的本阶级,幻想总有一天,他的手会变大起来,能够把封建制度彻底毁掉,他萌发的这种民主主义意识和在此基层上产生的与鸣凤的纯洁的爱情,必然要与封建大家庭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
浅谈巴金《家》的艺术特色巴金,原名李芾甘,中国二十世纪的第一代作家。
一九О四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代曾目击封建大家庭内当权势力的种种腐朽丑恶生活,青年们受压迫以压牺牲的遭遇,“下人”们的极为悲惨的命运;这使他产生深切的激愤。
在“五四”浪潮冲击之下,他由最初朦胧的觉醒进而形成了强烈的民主主义革命要求。
早年的这些生活和思想经历,在他后来的创作中都有反映。
一九二三年,他从封建家庭出走,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
一九二七年初赴法国,在更为宽广的天地里,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
其中,最吸引他的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所揭示的民主主义理想。
后来,他曾经说过:“我们都是法国大革命的产儿”(注:《巴金短篇小说集第二集·法国大革命的故事》)。
一些俄国虚无党人的主张和行为,也使他受到鼓舞。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些内容复杂的思想影响的深浅不同的印记。
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内容是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
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
对题材的熟悉的作者感受的深切,使这部作品获得强烈的感染力量。
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其中的《家》,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
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
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
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
浅析巴金家庭题材小说创作的表现及其形成
【摘要】巴金的小说主要表现了封建家庭牺牲者的罪恶及其木叶黄落的灭亡命运。
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使他的小说充满了强烈的批判精神,独特的生活经历又使他和“家”保持着精神上的联系,这种淡淡的思绪成为巴金作品的一股潜流在流淌,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了复杂的面貌和内在的矛盾,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两者水乳交融,构成了巴金作品独特的审美韵味。
【关键词】巴金;家;小说创作
“家”情节一直是巴金的一个心理情结,浸透了爱恨交织、思之不尽的复杂情绪,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以其家庭题材的小说表现了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他以自己早年的生活经历为素材,描绘和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向垂死的封建制度发出了强烈的控诉。
然而,巴金作品的主题并不是如此简单,随着人生阅历的加深,作者对“家”的感受变得复杂起来,这使他作品的内容呈现出复杂的色调和深刻的内在矛盾。
本文主要探讨巴金家庭题材小说创作思想内容的这一变化及其表现。
一巴金小说创作的内在矛盾从《激流三部曲》到《憩园》的创作,其间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表面上看,贯穿其中的反封建主题并没有变化,但是仔细地比较一下,两部作品的内容却有较大的差异他以自己早年的生活经历为素材,描绘和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向垂死的封建制度发出了强烈的控诉。
他最喜欢通
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
巴金笔下的“家”深刻地指出了封建伦理制度及传统观念的弊端,提出了令人思索的社会命题,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
一、巴金家庭题材小说创作的表现
(一)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对青年一代的摧残
“五四”以来,旧式封建大家庭日益解体,新式小家庭逐渐建立的过程,在这过程当中,传统的宗法家长制度逐渐动摇与崩塌,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逐渐毁损与衰朽,传统的家庭文化教育方式受到挑战与冲击。
巴金从不同角度对旧式大家庭崩溃的命运进行了探讨。
在巴金的创作世界里,明显地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而又充满矛盾的精神个性。
巴金的语言风格与前面讲到的几位大家鲁迅、茅盾、郭沫若迥然不同。
巴金(以《家》为代表的前期小说):接近于郭沫若的热情奔放、畅达自然,但又有一种独特的抒情气质,像卢梭《忏悔录》式的“忧郁的”、“哭诉的调子”,又如同行云流水般朴实无华,有时缺少锤炼,不耐咀嚼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巴金的小说语言不求深刻隽永,只求与青年读者达成心灵的共鸣,以浓浓的情感牵动青年读者的心灵,魅力无穷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的每一个细胞都是丑恶的,而作为他们的代表人物,无论是蛮横专制的老太爷,还是腐化堕落的高克安、高克定之流,都体现了这种制度和文化的本质特点,他们成为作者极力攻击和批判的对象。
这两组人物呈现二元对立,从中可以看出作品的批判力量和作者强烈的爱憎
之情。
在这里,“家”代表着黑暗、腐朽和堕落,它与作者追求的理想对立。
(二)揭示了封建家庭的彻底衰落
早期的浪漫小说,热心于塑造英雄形象,如:杜大心、李冷、李佩珠,觉慧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他们的性格比较单纯、明晰:热情、勇敢,富有反抗精神和献身精神,身上闪烁着理想的光辉,是作者人生理想的寄托。
但是难免理想化、类型化。
后期创作,塑造英雄形象的热情开始减退,把视线转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灰色的人生。
人物性格与前者完全不同:他们身上没有闪光的亮点,是现实生活中众多的、普普通通的凡人,善良、平庸、懦弱,忍辱负重,他们同情周围人的不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脚踏实地的工作、生活,默默地消逝。
如田惠世、万昭华、杨大夫、汪文宣一家等。
这种转变标志着巴金的小说艺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但是在巴金抗战时期创作的小说《憩园》中,我们却看到了另外的描写,这部作品揭示了封建家庭的彻底衰落。
小说通过一位作家重返故里、寄居憩园时的见闻和感受,向读者展示了一所大公馆新旧两代主人的悲剧命运。
巴金深刻体会到了求索光明和自我完善的艰难,体会到了人的本质力量伸展的艰难,体会到了中国社会弃旧图新、走向变革的艰难。
二、巴金家庭题材小说创作思想的形成现代知识分子因主客观原因,极易接受新思想,也更容易继承历
史的精神遗产,造成他们痛苦的是他们无法摆脱对传统文化的留恋。
这样,他们普遍产生一种双重分裂的文化人格:在本我层面上,他们有自己的欲望,但在心理深层却依然倍守传统遗留下来的观念,这几乎成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普遍特征,这种矛盾也成为巴金的思想特点,并构成了作者笔下人物复杂性格和心理的主要内容,由此产生了他作品深刻的内在矛盾。
对“家”的眷念,已深深地渗透在巴金的作品中。
在《激流三部曲》中,作者毫不留情地批判了高觉新性格的弱点,又发现了其性格的普遍性,它已不同程度地表现在其他“家”的成员身上,连叛逆者高觉慧也未能幸免。
巴金的早年家庭生活,是他创作的主要源泉,他一生所写的有关家的回忆性的文章也是非常之多,从中可以体味作者与家的深刻联系。
童年给巴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迹,他过早地感受了悲欢离合。
童年也使巴金养成了进取、爱憎分明、勤于思考、敢于批判社会的性格品质。
小说《家》通过描写一个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抒写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家庭决裂的过程。
这部小说,是以巴金生活尤以童年生活为素材创作的。
这部小说,作为一个时代生活的动人佳作和一本精美的文学作品,己经镌刻在中国文学的史册上。
下面我们来看它的构思过程。
三、结束语
总之,巴金的小说主要表现了封建家庭牺牲者的罪恶及其木叶黄
落的灭亡命运。
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使他的小说充满了强烈的批判精神,独特的生活经历又使他和“家”保持着精神上的联系,这种淡淡的思绪成为巴金作品的一股潜流在流淌,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了复杂的面貌和内在的矛盾,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两者水乳交融,构成了巴金作品独特的审美韵味。
【参考文献】
[1]邢少涛.苦路行——论巴金的小说创作[j].文学评论,
1996(6):19.
[2]李斌.论巴金小说创作的美学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42.
[3]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七章)[m].武汉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