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2椭圆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课件新人教A版选修
- 格式:pptx
- 大小:996.75 KB
- 文档页数:10
辽宁省大连市高中数学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2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辽宁省大连市高中数学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2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辽宁省大连市高中数学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2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1的全部内容。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准确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画图、发现椭圆的形成过程进而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辨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经历椭圆方程的化简,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并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通过讨论椭圆方程推导的等价性养成学生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难点是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形式设计意图复习提问(1)圆的定义是什么?圆的标准方程的形式怎样?(2)如何推导圆的标准方程呢?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本课推导椭圆标准方程提供了方法与策略。
讲授新课一、授新1.椭圆的定义: (略)活动过程:操作--——-交流—-———归纳—-———多媒体演示——-——联系生活形成概念:在动手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辨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操作: 〈1>固定一条细绳的两端,用笔尖将细绳拉紧并运动,在纸上你得到了怎样的图形? 〈2>如果调整1F 、2F 的相对位置,细绳的长度不变,猜想你的椭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圆与椭圆的联系;建立起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为下一节深入研究方程系数的几何意义埋下伏笔。
2.2.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椭圆(1)□01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 1,F 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 1F 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02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03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应用定义解题时,不要漏掉|MF 1|+|MF 2|=2a □04>|F 1F 2|这一个条件. (2)集合的语言描述为P ={M ||MF 1|+|MF 2|=2a,2a □05>|F 1F 2|}. 2.椭圆的标准方程1.判一判(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椭圆的两种标准方程中,虽然焦点位置不同,但都有a2=b2+c2.( )(2)平面内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3)椭圆的两种标准方程可以写成统一形式:Ax2+By2=1(其中A>0,B>0,A≠B).( ) 答案(1)√(2)×(3)√(1)(教材改编P 38“椭圆的定义”)设F 1,F 2为定点,|F 1F 2|=6,动点M 满足|MF 1|+|MF 2|=10,则动点M 的轨迹是( )A .椭圆B .直线C .圆D .线段(2)a =5,c =3,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标准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椭圆的方程为y 29+x 24=1,则a =______,b =______,c =________.(4)椭圆x 225+y 29=1上一点P 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4,则P 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________.答案 (1)A (2)x 225+y 216=1 (3)3 25 (4)6解析 (1)∵|MF 1|+|MF 2|=10>|F 1F 2|=6,由椭圆定义可知,动点M 的轨迹为椭圆.探究1 椭圆的定义例1 已知△ABC 的周长是8,且B (-1,0),C (1,0),则顶点A 的轨迹方程是( ) A.x 29+y 28=1(x ≠±3) B.x 29+y 28=1(x ≠0) C.x 24+y 23=1(y ≠0) D.x 23+y 24=1(y ≠0) [解析] ∵|AB |+|AC |=8-|BC |=6>|BC |=2,∴顶点A 的轨迹是以B ,C 为焦点的椭圆,设其方程为x 2a 2+y 2b2=1(a >b >0),则a =3,b =2 2.又∵A ,B ,C 三点不共线,∴顶点A 的轨迹方程为x 29+y 28=1(x ≠±3).拓展提升1.对椭圆定义的三点说明(1)椭圆是在平面内定义的,所以“平面内”这一条件不能忽视.(2)定义中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是常数,而不能是变量.(3)常数(2a)必须大于两定点间的距离,否则轨迹不是椭圆,这是判断一曲线是否为椭圆的限制条件.2.椭圆定义的两个应用(1)若|MF1|+|MF2|=2a(2a>|F1F2|),则动点M的轨迹是椭圆.(2)若点M在椭圆上,则|MF1|+|MF2|=2a.【跟踪训练1】已知圆A:(x+3)2+y2=100,圆A内一定点B(3,0),圆P过点B且与圆A内切,求圆心P的轨迹方程.解设圆P的半径为r.又圆P过点B,∴|PB|=r.又∵圆P与圆A内切,圆A的半径为10.∴两圆的圆心距|PA|=10-r,即|PA|+|PB|=10(大于|AB|).∴点P的轨迹是以A,B为焦点的椭圆.∴2a=10,2c=|AB|=6,∴a=5,c=3.∴b2=a2-c2=25-9=16.即点P 的轨迹方程为x 225+y 216=1.探究2 椭圆标准方程的应用例2 若方程x 216-m +y 2m +9=1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A .-9<m <16B .-9<m <72C.72<m <16 D .m >72[解析] 依题意可得⎩⎪⎨⎪⎧16-m >0,m +9>0,m +9>16-m ,解得72<m <16.[答案] C[条件探究] 若将例2条件“y 轴”改为“x 轴”,其他条件不变,试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解 依题意可得⎩⎪⎨⎪⎧16-m >0,m +9>0,16-m >m +9,解得-9<m <72.[结论探究] 如果把例2的问题改为“求该椭圆的焦距的取值范围”,怎样解答呢? 解 由题意得c 2=(m +9)-(16-m )=2m -7, 所以c =2m -7,又72<m <16,所以0<2m -7<25,c ∈(0,5), 所以焦距2c ∈(0,10). 拓展提升方程x 2m +y2n=1表示椭圆的条件是⎩⎪⎨⎪⎧ m >0,n >0,m ≠n ,表示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的条件是⎩⎪⎨⎪⎧m >0,n >0,m >n ,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条件是⎩⎪⎨⎪⎧m >0,n >0,m <n .【跟踪训练2】 (1)“3<m <7”是“方程x 27-m +y 2m -3=1表示椭圆”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 B解析 由方程x 27-m +y2m -3=1表示的曲线是椭圆,可得⎩⎪⎨⎪⎧7-m >0,m -3>0,7-m ≠m -3,解得3<m <7且m ≠5,所以3<m <7且m ≠5⇒3<m <7, 而3<m <7推不出3<m <7且m ≠5.所以,“3<m <7”是“方程x 27-m +y 2m -3=1表示椭圆”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已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25+y 2m2=1(m >0),并且焦距为6,求实数m 的值.解 ∵2c =6,∴c =3.当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时,由椭圆的标准方程知a 2=25,b 2=m 2,a 2=b 2+c 2,得25=m 2+9,∴m 2=16,又m >0,故m =4.当椭圆的焦点在y 轴上时,由椭圆的标准方程知a 2=m 2,b 2=25, a 2=b 2+c 2,得m 2=25+9=34,又m >0,故m =34.综上,实数m 的值为4或34. 探究3 椭圆的标准方程例3 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1)焦点坐标分别为(0,-2),(0,2),且经过点(4,32); (2)a =8,c =6;(3)经过两点P 1⎝ ⎛⎭⎪⎫13,13,P 2⎝ ⎛⎭⎪⎫0,-12. [解] (1)由题意得,2a =(4-0)2+(32+2)2+(4-0)2+(32-2)2=12,得a =6. 又c =2,∴b 2=a 2-c 2=32. ∴所求的椭圆的方程为x 232+y 236=1.(2)∵a =8,c =6,∴b 2=a 2-c 2=64-36=28.当焦点在x 轴上时,椭圆的方程为x 264+y 228=1;当焦点在y 轴上时,椭圆的方程为y 264+x 228=1.故所求的椭圆方程为x 264+y 228=1或y 264+x 228=1.(3)①当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时,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a 2+y 2b2=1(a >b >0),依题意知⎩⎪⎨⎪⎧ ⎝ ⎛⎭⎪⎫132a 2+⎝ ⎛⎭⎪⎫132b 2=1,⎝ ⎛⎭⎪⎫-122b 2=1,解得⎩⎪⎨⎪⎧ a 2=15,b 2=14.∵a 2=15<14=b 2,∴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不存在.②当椭圆的焦点在y 轴上时,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 2a 2+x 2b 2=1(a >b >0). 由题意得⎩⎪⎨⎪⎧⎝ ⎛⎭⎪⎫132a 2+⎝ ⎛⎭⎪⎫132b 2=1,⎝ ⎛⎭⎪⎫-122a 2=1,解得⎩⎪⎨⎪⎧a 2=14,b 2=15.故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 214+x 215=1.[解法探究] 解答例3(1)(3)有没有其他解法呢? 解 (1)∵椭圆的焦点在y 轴上,设所求的椭圆方程为y 2a 2+x 2b2=1(a >b >0).由题意得⎩⎪⎨⎪⎧16b 2+18a2=1,a 2-b 2=4,得⎩⎪⎨⎪⎧a 2=36,b 2=32.∴所求的椭圆方程为x 232+y 236=1.(3)设所求椭圆的方程为Ax 2+By 2=1(A >0,B >0,A ≠B ).由题意得⎩⎪⎨⎪⎧A ⎝ ⎛⎭⎪⎫132+B ⎝ ⎛⎭⎪⎫132=1,B ⎝ ⎛⎭⎪⎫-122=1,解得⎩⎪⎨⎪⎧A =5,B =4,∴所求的椭圆方程为5x 2+4y 2=1,即y 214+x 215=1. 例4 已知两圆C 1:(x -4)2+y 2=169,圆C 2:(x +4)2+y 2=9,动圆在圆C 1内部和圆C 1相内切,和圆C 2相外切,求动圆圆心的轨迹.[解] 如图所示,由已知可得圆C 1与C 2的圆心坐标分别为C 1(4,0),C 2(-4,0),其半径分别为r 1=13,r 2=3.设动圆的圆心为C ,其坐标为(x ,y ),动圆的半径为r .由于圆C 1与圆C 相内切,依据两圆内切的充要条件,可得|C 1C |=r 1-r .①由于圆C 2与圆C 相外切,依据两圆外切的充要条件,可得|C 2C |=r 2+r .②由①+②可得|CC 1|+|CC 2|=r 1+r 2=13+3=16,即点C 到两定点C 1与C 2的距离之和为16,且|C 1C 2|=8,可知动点C 的轨迹为椭圆,且以C 1与C 2为焦点.由题意,得c =4,a =8,∴b 2=a 2-c 2=64-16=48. ∴椭圆的方程为x 264+y 248=1,∴动圆圆心的轨迹为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其方程为x 264+y 248=1. 拓展提升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1)求关键量代入法:先确定椭圆的焦点位置明确其标准方程的形式,再利用定义及a 2-b 2=c 2求出参数a ,b ,最后代入椭圆标准方程.(2)待定系数法:构造a ,b ,c 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解方程组求出a ,b .但是要注意先确定焦点所在的位置,其主要步骤可归纳为“先定位,后定量”.当焦点位置不确定时,可设椭圆方程为mx 2+ny 2=1(m >0,n >0,m ≠n ).因为它包括焦点在x 轴上(m <n )或焦点在y 轴上(m >n )两类情况,所以可以避免分类讨论,从而达到了简化运算的目的.(3)定义法:利用椭圆的定义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应先根据动点具有的条件,验证是否符合椭圆的定义,即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是否是一常数,且该常数(定值)大于两点的距离,若符合,则动点的轨迹为椭圆,然后由定义确定椭圆的基本量a ,b ,c ,这就是定义法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但注意检验.(4)相关点法:当题目中所求动点和已知动点存在明显关系时,一般利用相关点的方法求解.用相关点法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为①设点:设所求轨迹上动点坐标为P (x ,y ),已知曲线上动点坐标为Q (x 1,y 1).②求关系式:用点P 的坐标表示出点Q 的坐标,即得关系式⎩⎪⎨⎪⎧x 1=g (x ,y ),y 1=h (x ,y ).③代换:将上述关系式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得到所求动点轨迹的方程,并把所得方程化简即可.【跟踪训练3】 (1)设F 1,F 2分别是椭圆E :x 2+y 2b2=1(0<b <1)的左、右焦点,过点F 1的直线交椭圆E 于A ,B 两点.若|AF 1|=3|F 1B |,AF 2⊥x 轴,则椭圆E 的方程为________.答案 x 2+3y22=1解析 设点A 在点B 上方,F 1(-c,0),F 2(c,0),其中c =1-b 2.因为AF 2⊥x 轴,所以点A 的坐标为(c ,b 2),设点B 的坐标为(x 0,y 0),由|AF 1|=3|F 1B |,可得AF 1→=3F 1B →,即⎩⎪⎨⎪⎧-2c =3(x 0+c ),-b 2=3y 0,解得⎩⎪⎨⎪⎧x 0=-53c ,y 0=-13b 2,代入椭圆方程可得25(1-b 2)9+19b 2=1,得b 2=23,所以椭圆方程为x 2+3y22=1.(2)求过点(-3,2)且与x 29+y 24=1有相同焦点的椭圆的方程.解 ∵c 2=9-4=5,焦点在x 轴上,∴设椭圆的方程为x 2a 2+y 2a 2-5=1.∵点(-3,2)在椭圆上, ∴9a 2+4a 2-5=1,∴a 2=15, ∴所求椭圆方程为x 215+y 210=1.探究4 椭圆的焦点三角形问题例5 已知椭圆x 24+y 23=1中,点P 是椭圆上一点,F 1,F 2是椭圆的焦点,且∠PF 1F 2=120°,求△PF 1F 2的面积.[解] 由x 24+y 23=1可知a =2,b =3,所以c =a 2-b 2=1,从而|F 1F 2|=2c =2.在△PF 1F 2中,由余弦定理得|PF 2|2=|PF 1|2+|F 1F 2|2-2|PF 1||F 1F 2|cos ∠PF 1F 2,即|PF 2|2=|PF 1|2+4+2|PF 1|.①由椭圆定义得|PF 1|+|PF 2|=2a =4.② 由①②联立可得|PF 1|=65.所以S △PF 1F 2=12|PF 1||F 1F 2|sin ∠PF 1F 2=12×65×2×32=335.[条件探究] 例5中“∠PF 1F 2=120°”改为“∠F 1PF 2=60°”,其他条件不变,应该怎样解答?解 由已知a =2,b =3, 得c =a 2-b 2=4-3=1. ∴|F 1F 2|=2c =2,在△PF 1F 2中,|F 1F 2|2=|PF 1|2+|PF 2|2-2|PF 1||PF 2|·cos60°,即4=(|PF 1|+|PF 2|)2-2|PF 1||PF 2|-2|PF 1|·|PF 2|cos60°. ∴4=16-3|PF 1||PF 2|. ∴|PF 1||PF 2|=4,∴S △PF 1F 2=12|PF 1||PF 2|sin60°=12×4×32= 3.拓展提升1.椭圆中焦点三角形的解题策略在解焦点三角形的相关问题时,一般利用两个关系式:(1)由椭圆的定义可得|PF 1|,|PF 2|的一个关系式,|PF 1|+|PF 2|=2a .(2)利用正、余弦定理可得|PF 1|,|PF 2|的一个关系式. 这样我们便可求解出|PF 1|,|PF 2|.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把|PF 1|±|PF 2|,|PF 1|·|PF 2|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转化求解,而不是具体求出|PF 1|与|PF 2|的值,所以在解题时注意椭圆定义及正、余弦定理的灵活运用.2.焦点三角形的常用公式 (1)焦点三角形的周长L =2a +2c .(2)在△MF 1F 2中,由余弦定理可得|F 1F 2|2=|MF 1|2+|MF 2|2-2|MF 1||MF 2|cos ∠F 1MF 2. (3)焦点三角形的面积S △F 1MF 2=12|MF 1||MF 2|·sin∠F 1MF 2=b 2tan ∠F 1MF 22.【跟踪训练4】 椭圆x 29+y 22=1的焦点为F 1,F 2,点P 在椭圆上,若|PF 1|=4,则∠F 1PF 2的大小为________.答案 120°解析 ∵|PF 1|=4,∴|PF 2|=2a -4=6-4=2.∵|F 1F 2|=2c =27,∴在△F 1PF 2中,利用余弦定理可得, cos ∠F 1PF 2=|PF 1|2+|PF 2|2-|F 1F 2|22|PF 1||PF 2|=-12,∴∠F 1PF 2的大小为120°.1.椭圆定义的应用(1)椭圆的定义式:|PF 1|+|PF 2|=2a (2a >|F 1F 2|).在解题过程中将|PF 1|+|PF 2|看成一个整体,可简化运算.(2)椭圆的定义中要求一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和为常数,因而在解决问题时,若出现“两定点”“距离之和”这样的条件或内容,应考虑是否可以利用椭圆的定义来解决. 2.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应用由椭圆的标准方程可以确定焦点坐标,或求参数的值(或取值范围).(1)求椭圆的焦点坐标时,若方程不为标准方程,应先将其化为标准方程,确定a 2,b 2的值和焦点所在的坐标轴,再利用关系式a 2=b 2+c 2求出c ,即可写出焦点坐标.(2)已知方程求参数的值(或取值范围)时,需注意:对于方程x 2m +y 2n=1,当m >n >0时,方程表示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当n >m >0时,方程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特别地,当n =m >0时,方程表示圆心在原点的圆.若已知方程的形式不是标准方程,需先进行转化. 3.求椭圆标准方程的常用方法 (1)求关键量代入法; (2)待定系数法; (3)定义法; (4)相关点法.4.椭圆的焦点三角形问题解答此类问题可结合椭圆的定义列出|PF 1|+|PF 2|=2a ,利用这个关系式便可求出结果,因此回归定义是求解椭圆的焦点三角形问题的常用方法.在求解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勾股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1.若平面内点M 到定点F 1(0,-1),F 2(0,1)的距离之和为2,则点M 的轨迹为( ) A .椭圆 B .直线F 1F 2 C .线段F 1F 2D .直线F 1F 2的垂直平分线 答案 C解析 |MF 1|+|MF 2|=2=|F 1F 2|,所以点M 的轨迹为线段F 1F 2.2.以两条坐标轴为对称轴的椭圆过点P ⎝ ⎛⎭⎪⎫35,-4和Q ⎝ ⎛⎭⎪⎫-45,3,则此椭圆的方程是( ) A.y 225+x 2=1B.x 225+y 2=1 C.x 225+y 2=1或x 2+y 225=1 D .以上都不对 答案 A解析 设椭圆方程为mx 2+ny 2=1(m >0,n >0,m ≠n ),则⎩⎪⎨⎪⎧925m +16n =1,1625m +9n =1,解得⎩⎪⎨⎪⎧m =1,n =125,∴椭圆方程为x 2+y 225=1.故选A.3.椭圆25x 2+16y 2=1的焦点坐标为( ) A .(±3,0)B.⎝ ⎛⎭⎪⎫±13,0 C.⎝ ⎛⎭⎪⎫±320,0D.⎝⎛⎭⎪⎫0,±320 答案 D解析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125+y 2116=1,知焦点在y 轴上,c 2=116-125=9400,故焦点坐标为⎝ ⎛⎭⎪⎫0,±320. 4.已知F 1,F 2是椭圆C :x 2a 2+y 2b2=1(a >b >0)的两个焦点,P 为椭圆C 上的一点,且PF 1→⊥PF 2→,若△PF 1F 2的面积为9,则b =________.答案 3解析 设|PF 1|=r 1,|PF 2|=r 2,则由题意得⎩⎪⎨⎪⎧r 1+r 2=2a ,①12r 1r 2=9,②r 21+r 22=(2c )2,③由①得r 21+2r 1r 2+r 22=4a 2,由②得r 1r 2=18,所以r 21+r 22+36=4a 2,④ ④-③得36=4a 2-4c 2,即4b 2=36, 所以b 2=9,b =3.5.点M (x ,y )与定点F (2,0)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x =8的距离的比是1∶2,求点M 的轨迹方程.解 设d 是点M 到直线x =8的距离,根据题意,所求轨迹就是集合P =⎩⎪⎨⎪⎧⎭⎪⎬⎪⎫M ⎪⎪⎪|MF |d =12, 由此得(x -2)2+y 2|8-x |=12.将上式两边平方,并化简,得3x 2+4y 2=48, 即点M 的轨迹方程为x 216+y 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