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小说创作
- 格式:ppt
- 大小:596.00 KB
- 文档页数:25
老舍及其作品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
他的父亲是清末皇城的护军,在抗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中阵亡。
老舍先生七岁念私塾,以后在西直门私立第二小学堂、南草厂第十三小学、北京市第三中学读书。
1918年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市北郊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
1924年夏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
业余刻苦自学,并开始写小说。
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
1929年夏离英,途经巴黎等地,在新加坡滞留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创作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1930年春回到北京。
1930年夏在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授,利用寒暑假期写作,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短篇小说集《赶集》,杂文集《老舍幽默诗文集》。
1931年与胡絜青女士结婚。
1934年夏至1936年夏在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并继续写作。
著有短篇小说集《樱海集》、《蛤藻集》与个人创作经验集《老牛破车》。
1936年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创作了《骆驼祥子》、《文博士》等。
“七七”事变爆发,11月济南失陷前夕,只身离济赴武汉。
1938年8月武汉失陷前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迁往重庆。
自1938年3月至1945年抗战胜利,一直是该协会的主要领导人。
这期间他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文艺形式对爱国抗日做出了贡献。
他自己也以团结抗日为题材,积极进行文学创作,写出了《残雾》、《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著)、《张自忠》、《面子问题》等九部话剧,《火葬》、《四世同堂》(第一、二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以及鼓词、京剧等。
1946年3月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先生赴美讲学。
一年期满后,留在美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写完《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长篇小说《鼓书艺人》。
1949年10月正在美国养病的老舍先生接到周恩来总理请他回国的信后,立即回国,于当年12月回到北京。
简述老舍创作的主要成就老舍,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创作涉及小说、戏剧、散文等多个领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文将从老舍创作的主要成就入手,对其作品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
一、小说方面1.《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老舍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贫苦工人骆驼祥子为主人公,描写了他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存的艰辛历程。
通过对祥子命运的揭示,老舍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并传递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
2.《茶馆》《茶馆》是老舍另一部重要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个北京茶馆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内外各种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上各种阶层、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况。
这部小说在揭示当时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表现了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二、戏剧方面1.《骆驼祥子》除了小说,《骆驼祥子》还被改编成了著名的话剧。
这部话剧于1958年在北京首演,一经上演便引起轰动。
它不仅保留了原著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更通过舞台表演将这些元素生动地呈现出来。
这部话剧不仅是老舍戏剧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2.《雷雨》《雷雨》是老舍另一部著名的话剧作品。
它以一个普通家庭为背景,通过对家庭成员之间复杂关系和各自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上各种矛盾冲突和人性弱点。
这部话剧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三、散文方面1.《丰乳肥臀》《丰乳肥臀》是老舍的一部重要散文集。
这部作品以老舍的家庭为背景,通过对家族历史和亲人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上各种矛盾和变化。
这部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创新性,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2.《茶馆杂记》《茶馆杂记》是老舍另一部著名的散文集。
这部作品以老舍在北京茶馆中观察到的各种人物和事件为素材,通过对这些素材的整理和加工,呈现了当时北京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老舍(1899年-1966年)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其众多的作品中,尤以他的戏剧作品最为著名,被广泛演绎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老舍的一些主要作品,包括《骆驼祥子》、《茶馆》、《雷雨》和《四世同堂》等。
《骆驼祥子》是老舍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1920年代北平的社会背景为背景,通过讲述农民工骆驼祥子的命运,展现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
祥子是一个力求通过摆脱贫困的个人努力来改变命运的年轻人,但在现实中,他不断遭受着挫折和打击。
这部小说生动地刻画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对社会现实进行了犀利的批判。
《茶馆》是老舍创作的一部话剧,被誉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晚清末年至民国初年的北京一家茶馆为背景,通过展示茶馆主人贾三灌醉后的幻觉,渲染了那个时代社会骚乱的氛围和人民的命运。
剧中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生动的角色形象,带给观众一种深刻的戏剧体验。
《茶馆》通过对各个社会群体和人物的描绘,犀利地批判了封建官僚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
《雷雨》是老舍创作的一部话剧,该剧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剧中的故事设定在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年代,通过展现一个小城市上流社会家庭的风云变幻,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道德底线的崩溃。
剧中的角色形象鲜明而富于冲突,剧情跌宕起伏充满张力,其中雷峰、刀妹、教授等人物形象更是成为了中国话剧艺术中的经典形象。
《雷雨》不仅在情节上引人入胜,同时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腐败、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入而尖锐的批判。
《四世同堂》是老舍创作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是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胡同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传统四合院里三代人的生活故事,展现了中国封建家庭的团体生活和个人命运的纠葛。
小说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人物塑造,勾勒出了一个家族内部关系的错综复杂、喜怒哀乐的生活画面。
《四世同堂》以其真实的情节和对传统家庭关系的深入思考,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老舍作品简介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
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
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作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
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文坛的注目。
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
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1930年7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
1934年秋,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在这两所大学,相继开设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欧洲文艺思潮、小说作法等课程。
老舍简介(主要作品)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
1966年8月24日,老舍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
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
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
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
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
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
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
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
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
1。
简述老舍小说的创作特点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老舍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有:(1)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2)老舍的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
但除了特定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
老舍的作品对此则常有明显表现。
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
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
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
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
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3)老舍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了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他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
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曾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成名作(1926-1929)《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亦称“旅英三长篇”奠定了老舍幽默小说家的地位,继承了五四启蒙主义的文学传统,也继承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主题。
鼎盛期(30年代中期):《骆驼祥子》《猫城记》《月牙儿》《断魂枪》《柳家大院》等。
《离婚》《牛天赐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
40年代: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鼓书艺人》《火葬》等建国后:第二次创作高峰,话剧《龙须沟》《茶馆》,长篇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未完)。
老舍笔下的市民社会(一)老派市民老舍笔下最丰满、生动的形象系列。
总体文化背景: “衣”者心态。
特点:善良、热忱、迁腐、保守、落后。
代表人物形象: 《二马》中的老马; 《牛天赐传》的牛老者;《四世同堂》的祁老太爷、祁天佑父子;《离婚》的张大哥、老李。
(二)新派市民老舍笔下讽刺性鲜明的一类背景特征:中国城市资本主义和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市民阶层文化意识变得驳杂;1、恶少型洋奴:殖民地中国的产物,受西方资本主义观念影响;唯利是图、道德沦丧、寡廉鲜耻、行径卑劣《离婚》小赵、《赵子曰》欧阳天风等2、洋派青年:向往西方物质文明,对西方进步思想缺乏深刻理解;只取皮毛美化自己、装点门面。
《离婚》:张天真,《牺牲》:毛博士,《善人):穆女士等(三)城市贫民在老舍“市民世界”里占有特殊位置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突出表现了老含艺术的批判性:具有浓烈的悲剧性《骆驼祥子》祥子、小福子;《月牙儿》“我”与母亲;《四世同堂》小文夫妇、小崔等《月牙儿》:两母女相继沦为暗娼的故事月牙儿的多种功能:主人公缺憾人生的象征;表现主人公不同时期的心境;串联小说结构。
散文诗型小说:第一人称“我”叙述,抒情性强,具有感染力。
(四)理想市民带有浓重理想色彩、与老含所受市民文学熏陶有关。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的代《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Z9,人间《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残雾》(话剧)1940,商务《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l943,中西书局《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惶惑》(长篇小说,是《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偷生》(长篇小说,是《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新丰出版社《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晨光《月牙儿集》(短篇小说集)l948,晨光《方珍珠》(话剧)1950:晨光《龙须沟》(话剧)1951,大众《老舍选集》1951,开明《春华秋实》(话剧)1953,人文《老舍短篇小说》1956,人文《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茶馆》(话剧)1958,戏剧《上任》(短篇小说)1958,作家《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册,1959,百花;l—3部,四川人民《正红旗下》(长篇小说,遗著,未完) 《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北京《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安徽人民《老舍选集》(1—4卷)1982,四川人民《老舍戏剧全集》(1一4卷)1982,戏剧《老舍新诗》1983,花山《四世同堂补篇》(长篇小说)1983,百花《老舍散文》1984,百花《老舍经典作品选》2002,当代世界《草原》。
老舍的主要著作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他的文学创作丰富多彩,不仅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而且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语言风格。
下面是老舍的主要著作:
1. 《茶馆》:这是老舍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之一,讲述了晚清时期一个茶馆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展示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丑恶。
2. 《骆驼祥子》:这是老舍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讲述了一个伟大的奋斗者的悲惨命运。
小说以骆驼祥子为主人公,描写了他的艰难路程和人生经历,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与不公。
3. 《四世同堂》:这是老舍的一部家庭小说,讲述了一个北京四合院里四代人的故事,展示了北京城市文化和中国传统观念的变迁。
4. 《长者》:这是老舍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的一些随笔和回忆录。
这些散文反映出老舍的思想深度和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关注。
老舍的这些作品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问题,也对后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流传至今,依然受到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1.《茶馆》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
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于这家大茶馆,全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
2.《龙须沟》
《龙须沟》是一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它以主人公程疯子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前后的不同命运以及他们对党对政府的拥护和热爱。
3.《樱海集》
老舍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剧本、散文、诗歌(新式之外包括歌词、古词和旧体诗等),几乎什么形式都涉及了。
《樱海集》里面绝大部分作品都可称得上“人物素描”,小说的主旨基本以刻画人物为中心。
4.《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
表人物。
5.《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
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
《四世同堂》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老舍的文学创作(一)简单了解老舍的创作道路:1、早期创作:三个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初步显示出老舍创作的基本风格,首先是对市民命运的密切关注,此外,他的幽默讽刺的笔法也显露出来。
2、小说创作的成熟期:《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月牙儿》等,而《骆驼祥子》是老舍创作达到高峰及成熟的标志,《离婚》则标志着老舍作品幽默风格达到成熟。
《猫城记》则是一部寓言体小说,政治色彩较浓。
在这一阶段,老舍对市民化形象的描写达到了典型化的程度,幽默风格达到了圆润的境地。
3、后期作品《四世同堂》,对市民形象的描写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完整的体系,构成老舍的市民世界,幽默讽刺进一步深化转变为揭露和批判。
综观老舍整个创作,除上述特点外,还有一个独特的风格,即老舍的作品显示出浓郁的北京京味地方色彩——风俗民情、语言文化,这是贯穿老舍创作始终的特点,显示出老舍创作的特殊价值。
(二)老舍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
一般来讲,分析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从三点进行分析:1、人物形象,2、艺术结构,3、语言特色,个别作家在这三点之外还有特殊追求。
1、人物形象的塑造。
成功塑造了市民形象的体系(着重从《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两部作品分析),《骆驼祥子》主要对社会底层的市民命运进行思考,他们有什么理想,是否能够实现,实现不了怎么办,就这样以底层市民的命运为视角,揭示出底层市民与社会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制度的腐朽。
祥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是底层市民的缩影。
《四世同堂》是以北京为背景,塑造了更多、更广阔的市民形象和阶层,如果说在祥子身上看到了底层市民的悲剧结局,那么在《四世同堂》中更多地看到了底层市民形象群体的性格特征,富有相当复杂性和变化性——生活艰难、地位卑下、生存态度务实。
作品虽然以北京为背景,但赋予了特殊的时代蕴含——抗战时期沦陷区,在特定的时空下,老舍刻意描写在市民身上显示出的民族精神的变化,使读者进一步看到市民阶层的特点。
老舍的小说创作有何独特风格老舍先生,那可是中国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他的小说创作风格,就像一杯陈酿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咱们先来说说他语言上的独特魅力。
老舍先生的文字呀,那叫一个接地气!就好像是胡同里的大爷大妈在跟你唠家常,朴实、生动又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比如说在《骆驼祥子》里,描写祥子的样子“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这简简单单几句话,一个憨厚老实的祥子就活脱脱地站在咱眼前了。
这可不是随便哪个作家能做到的,非得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不可。
我想起有一次在老北京的胡同里闲逛,听到两个老爷子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聊天。
其中一个说:“昨儿个我那小子,又闯祸啦!”另一个接茬:“哟,咋的啦?”这种对话,普普通通,却充满了生活的味道。
老舍先生的语言就跟这差不多,平平常常却能把人、把事儿说得明明白白。
再来说说他对人物的刻画。
那叫一个绝!他笔下的人物,没有那种高大全的形象,全是有血有肉、优缺点并存的普通人。
就像祥子,他勤劳、善良,一心想靠自己的力气过上好日子,可又有着小市民的狭隘和自私。
《四世同堂》里的祁瑞宣,心里怀着爱国的热情,却又在家庭的责任和个人的理想之间纠结挣扎。
这些人物就像是我们身边的邻居、朋友,甚至是我们自己,让人感觉特别亲切。
有一回,我在菜市场看到一个卖菜的大姐,为了几毛钱跟顾客争得面红耳赤。
可转头看到一个乞丐,又从兜里掏出几块钱递了过去。
这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复杂又真实。
还有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那也是毫不留情。
在他的小说里,你能看到社会的黑暗、不公,能感受到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
但他不是那种声嘶力竭地呐喊,而是用一种冷静、深沉的方式,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到痛心和愤怒。
记得有一次看新闻,报道了一些农民工讨薪的艰难经历,老板跑路,他们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却拿不到应得的报酬。
这时候我就想到了老舍先生笔下那些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们,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存在,让人感慨万千。
老舍和丁玲小说创作的经历阶段
老舍和丁玲小说创作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作与特色是什么?
老舍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三部长篇小《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早期的三个长篇基本上显示了老舍创作的基本风格,对市民命运的密切关注,幽默讥讽的笔法特色初步显示出来。
中期:小说创作的成熟期《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芽》。
代表作《骆驼祥子》。
《离婚》标志幽默讥讽的特色开始成熟了,《猫城》是长篇,有政治色彩和寓言故事。
这个阶段对市民形象的塑造达到了典型化的程度,幽默风格达到了圆润的境地,是老舍高峰和成熟期的创作。
后期:显示了风格的发展和变化,以《四世同堂》为突出特点,老舍对市民形象的描写,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体系,构成了老舍的市民世界,幽默讽刺进一步深入转化为批判和揭露。
纵观老舍整个的创作,除了上述特点以外,还有一个独特的风格,即是他的语言特色,老舍的作品显出鲜明的浓厚的京味文化。
丁玲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20年代,发表以个性解放,妇女解放为主题的作品,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基本显示了她的创作特点,显示出一种
深刻敏锐的政治见解和政治眼光。
中期,30年代(即30年代到解放区前后的创作),一部分继续表现知识分子、农民命运的作品,另一部分是来解放区以后表现农民、女性,这个时期创作的过度体现了丁玲思想发展的变化。
后期,40年代,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农民地位命运的变化,显示了丁玲思想、艺术上的高峰。
这三个阶段共同体现了丁创作的总体特点,不同时代最重要的、最敏锐的问题,以一个女性特有的敏锐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始终感应、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在积极的思考。
老舍的创作概述老舍创作概述一.生平老舍(1899-1966)舒庆春,舍予。
旗人,贫困的家境与学业,北京师范毕业后从教,自学与写作。
平民生活与平民眼光。
南开中学,《小铃儿》(1923),燕京大学旁听,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书。
五年英国生活,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最早的三部长篇。
齐鲁大学与青岛大学,专事创作,抗战后到武汉,任文协理事及总务主任,通俗抗战文艺的写作, 1943年以后创作《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等。
战后,应邀赴美讲学。
回国后转向戏剧,《龙须沟》、《茶馆》等,文革开始,不堪侮辱殴打,投湖自尽。
二,创作简述高产作家。
以对北京市民生活的审美观照,表现中国社会现代变革过程中,市民阶层思想、心理及生活、命运,在对世俗生活的真切描写和对俗文化的冷静审视中,呈现对中国社会和现代文明的独特思考。
最早三长篇《老张的哲学》:写市民恶人,批判以钱为本位,无是非和信仰的市民哲学;身肩三职,兼信三教,“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哲学,为钱敲学生竹杠,作媒人,拆毁他人婚姻。
《赵子曰》不辩善恶、糊涂混世的“傻好人”,重义气、无原则,为朋友两肋插刀干坏事,爱虚荣、乱挥霍、庸俗愚昧而又不自知;缺陷:善恶两极的类型化,幽默流于油滑,结构松散。
《二马》马则仁和马威父子,通过中英文化对比揭示国民性弱点。
老马——传统市民文化熏陶的“老民族的老分子”,保守狭隘、妄自尊大,重面子却没有尊严,小马——受传统影响较小,能接受新观念,适应新环境,李子荣——务实态度,自尊、独立见解,新市民。
结构更紧凑、语言更纯净,幽默合乎分寸,《猫城记》寓言小说,火星猫人国见闻,社会现实和民族劣根性的影射。
《离婚》回到市民生活题材,把传统文化中形成的庸人哲学放在婚姻问题上来加以表现,张大哥——会做人处世的“老好人”,知足长乐,维持现状以求平安,热心做媒,关心家长里短,注重人际关系,为人处世从不走极端,敷衍、调和、折中哲学,凭借着规矩和常识压制浪漫、理想和叛逆,老“好人”哲学的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