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对胆囊隆起性病变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超声对胆囊内隆起型病变的鉴别诊断作者:辽宁省本溪市本钢南地医院功能科杜欣摘要:为探讨超声对胆囊内隆起型病变的鉴别诊断,将3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超声检查结果作了分析。
结果显示:(1)各类不同病理性质的胆囊隆起型病变,其病变的大小、数目、发生部位及血流分布均有一定差异。
本组中息肉病变、腺瘤和腺癌其病灶最大直径均值分别为9mm、19.8mm和42mm。
(2)声像图的形态也各异,胆囊息肉多为乳头状或粒状,呈强回声或等回声,有蒂与胆囊壁相连,后方不伴声影,腺瘤为不规则乳头状或分叶状,呈强回声、基底窄,腺癌多为半圆形或圆球形,基底宽、内部回声强弱不均、可探及条状血流信号及动脉频谱等特征。
关键词:胆囊隆起型病变声像图为了探讨超声对胆囊隆起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现将我院近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患者的声像图特征作一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32例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25-58岁,平均38.7岁,除6例外,其余病例均有程度不等的右上腹部或剑突下痛反复发作史,临床疑诊为胆系或肠胃疾病。
(二)仪器和方法:使用仪器为东芝纳米17,探头频率为3.5MHz。
方法按一般胆囊检查的常规方法,患者须于晨间空腹,以保证胆囊内充盈胆汁,对胆囊做多切面扫查,并嘱患者作呼吸运动进行观察,详细记录胆囊内病变的大小、部位、形态、回声及彩色血流特征。
结果全部病例作了胆囊摘除手术,其病变标本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胆固醇性息肉22例,炎性息肉1例,腺瘤5例,腺瘤伴增生活跃2例,腺癌2例。
术前超声提示为胆囊息肉病变的23例及2例胆囊癌均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7例腺瘤术前超声仅2例提示为乳头状腺瘤的诊断,其余5例皆提示为胆囊内实质性隆起性病变,本组中对病变性质诊断的符合率为84.37%。
发现的最小病变为4mm。
32例不同性质的胆囊隆起性病变病灶的大小、数目以及部位见表1。
表1. 32例不同性质的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病灶大小、数目和部位比较2-5 6-10 11-20 21-30 >30 单多颈体底多处22 7 14 1 2 20 4 18 21 1 1 15 1 2 1 1 3 2 1 22 2 1 1 1 12 2 2 132 8 15 5 1 3 9 23 7 22 1 2可见各类不同病理性质的胆囊隆起性病变,其病变的大小、数目和发生的部位均有一定差异,就病变的大小而言,本组中息肉病变,腺瘤、腺癌其病灶最大径的均值分别为9mm,19.8mm和42mm。
超声对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胆囊内隆起性病变32例声像图特征,旨在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对32例经病理证实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声像图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性分析。
结果:胆固醇息肉22例,占68.75%;炎性息肉5例,占15.63%;胆囊腺瘤4例,占12.5%;胆囊腺癌1例,占3.12%。
结论:声像图根据隆起性病变的数目、大小、形态、基底宽窄及血流情况,可初步判断其性质,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关键词】超声诊断声像图胆囊隆起性病变病理【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3-0174-01近年来,高分辨率超声诊断仪的普遍使用及超声诊断技术不断提高,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率较高,因多无症状,故85%以上患者是在例行体检中发现病变。
病理学将胆囊内隆起性病变分为5类: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增生;胆囊腺瘤;胆囊腺癌[1]。
本文对超声诊断的32例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声像图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32例均为2006年1月-2014年1月我院住院患者,均经超声诊断,手术切除,并将切除标本送病检。
男14例,女18例,年龄16-65岁。
32例中21例无临床症状,11例有上腹部闷胀不适,并有反复发作史。
病程长短不一。
2.仪器与方法采用ALOKAa7,HITACHI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检查前均禁食8小时以上,患者取平卧位及左侧卧位等,于肋间及肋缘下多切面扫查胆囊内病变及胆囊周围情况,详细记录胆囊内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回声,边界等声像图特征。
结果32例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病理诊断:胆固醇息肉22例,占68.75%;炎性息肉5例,占15.63%;胆囊腺瘤4例,占12.5%;胆囊腺癌1例,占3.12%。
胆固醇息肉22例,声像图表现为:中等回声或高回声,后方无声影,不移动,体积小,直径小于6mm,单发16例,多发6例,有蒂或基底较窄,CDFI:病灶内未检测到血流信号。
浅析彩超对胆囊息肉样变的诊断与鉴别作者:崔显笋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23期【摘要】目的探讨彩超对胆囊息肉样变的应用价值,从而为疾病的有效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方法 100例胆囊息肉样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的分析其彩超检查结果,在其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和二维声像图的诊断结果基础上,进一步对比研究手术后的病理检查结果,分析其诊断价值。
结果在100例胆囊息肉样变患者中,彩超诊断与鉴别患者96例,其诊断正确率为96%,漏诊率为4%。
其中有72例胆固醇息肉患者, 15例单纯性腺瘤患者,胆囊腺肌增生和慢性胆囊炎患者各5例,另外还有3例乳头状腺瘤患者。
结论彩超在胆囊息肉样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彩超;胆囊息肉样变;诊断与鉴别胆囊黏膜发生局部隆起的病变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其主要包括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早期胆囊癌以及腺肌样增生等病变。
由于医疗技术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超声显像技术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这明显提高了胆囊内更小隆起性的病变检出率[1]。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彩超检查的敏感性达到92.7%,而特异性更是达到94.8%,因此该手段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诊断和应用价值[2]。
目前医务工作人员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更准确的从胆囊息肉样变的患者中更早和及时的发现早期胆囊癌或其癌前病变,本文以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胆囊息肉样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的分析其彩超检查结果,对比研究手术后的病理检查结果,分析其诊断价值,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以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胆囊息肉样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5例,女45例,患者年龄27~60岁,平均年龄(47.6±3.8)岁。
100例患者中有34例患者表现为在右上腹出现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或隐痛,同时伴有反复发作,但实验室检查没有出现明显的异常情况,其余66例患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表现或症状。
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胆囊隆起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程怡;郑敏;单丽君;梁笑【期刊名称】《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年(卷),期】2006(000)11X【摘要】目的探讨二维超声(BUS)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胆囊隆起性病变(≤2.5cm)的诊断价值。
方法分析76例胆囊隆起性病变(小结节型胆囊癌11例,胆囊息肉51例,腺瘤9例,腺肌增生5例)的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声像图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
结果恶性组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半定量、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阻力指数(RI)均高于良性组。
如果以Vmax≥20cm/s作为判定恶性的指标,其敏感性为81.81%,特异性为98.46%,准确性为96.05%;若以RI≥0.6作为判定恶性的指标,其敏感性为72.72%,特异性为98.46%,准确性为94.74%。
结论联合应用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是鉴别胆囊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方法。
【总页数】3页(P3-5)【作者】程怡;郑敏;单丽君;梁笑【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一医院功能科,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4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1【相关文献】1.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胎盘早剥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J], 任顺善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鉴别诊断门静脉良恶性栓子 [J], 冯群群;黄道中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超声造影鉴别诊断门静脉良恶性栓子临床研究 [J], 叶细容;魏萍4.胆管细胞癌的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特征分析 [J], 苟生玲;严玺德5.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胆囊隆起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J], 程怡; 郑敏; 单丽君; 梁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彩超对胆囊隆起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隆起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对232例病灶大于0.8cm的胆囊隆起性病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多切面观察病灶彩色血流信号,检测血流频谱。
结果:胆囊腺癌病灶均可检测到动脉血流信号,而胆囊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症病灶内均未检测到血流信号。
13例胆囊腺瘤中仅1例检测到血流信号,其ri值明显低于胆囊癌。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对胆囊隆起性病变的鉴别,特别是较大腺瘤的鉴别,弥补了常规二维超声检查的不足。
[关键词]胆囊;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诊断;鉴别
二维超声能发现胆囊隆起性病变。
但常规二维超声对恶性肿瘤的鉴别往往缺乏特异性,我们应用彩超诊断胆囊隆起性病变,探讨其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现将我院1999年3月至2010年8月对直径>8mm的胆囊隆起性病变病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共收集胆囊隆起性病变232例,其中男性132例,女性100例,年龄18-78岁,平均48岁。
仪器:彩法国康强800型和logzqp5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或2-5mhz,受检者晨间空腹检查,多切面探查胆囊,详细记录隆起外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然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隆起部位进行多切面扫查,在彩色血流处给予采集多普勒频谱,测流速及阴力指数。
全部232例术后进行病理检查。
2结果
病理检查:胆囊腺癌9例,腺瘤16例,腺肌症13例,胆固醇息肉174例,炎性息肉14例,慢性胆囊炎6例。
9例胆囊癌二维超声图像可分为两种类型:①多发舯块型,胆囊不大,胆壁厚薄不均,囊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等回声团,形态不规则,似菜花状,不活动,大的约1.6×2.5cm,小的约1.3×1.0cm,彩色多普勒在肿块内均可检测到动静脉血流信号,血流丰富,走行紊乱,血流显示的密度状态与肿块大小呈正比,阻力指数0.57-0.75,此2例胆囊癌均合并胆囊结石,大的结石约2.0cm,1例肝右叶见2.0×1.8cm的转移灶。
②单发乳头状8例:均于胆囊体部见单一的乳头状隆起物,不活动,无声影。
4例边缘规整光滑,大的约1.6×1.0cm,小的约1.0×0.8cm,基底宽0.5cm,彩色多普勒检查,隆起物内可探及条状或点状血流信号,多普勒取样显示动脉血流信号,ri0.54-0.63。
③13例胆囊腺瘤,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仅1例病灶内探及点状彩色血流信号,阻力指数约0.46,胆囊腺肌症、胆固醇息肉及炎性息肉病灶内均未检测到血流信号。
3讨论
胆囊隆起性病变又称胆囊息肉样病变,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的总称,从病理学上可分为①肿瘤状息肉:常见的腺瘤和腺癌,少见的血管瘤、平滑肌。
②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症等。
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对本病有很高的敏感性,由于二维
超声是以病灶的大小、形态、胆囊壁的连续性等进行诊断,缺乏鉴别诊断的特异等,难以区分是良、恶性病变,特别是较大的腺瘤不易与早期胆囊癌相鉴别。
应用彩超检查病灶内血共情况,对鉴别病灶的病理性质具有一定特异性,与其它恶性肿瘤血供特征一样,胆囊癌亦为动脉血供,肿瘤越大,血流越丰富,本资料7例单发乳头状胆囊癌仅从二维图像分析,很难诊断胆囊癌,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出枝血流信号及动脉频普,且疑恶性肿瘤病变者阻力指数均大于0.5。
彩超检查尚需注意以下几点:①病灶需局部放大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②彩色血流从低速开始检测;③多切面扫查病灶,可提高血流显示率。
笔者认为,对于小于1cm的多发性隆起性病灶,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基本一致,因此就诊断而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非必需。
而大于1cm的并发病灶,应行彩超检查,对检测到的动脉血流的病例应及时手术治疗。
胆囊癌不常见,恶性程度非常高,胆囊癌预后与分期有关,提高胆囊癌的检测和分期的准确性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相互弥补,可提高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