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桥镇公园规划设计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杭州市丁桥新城行道树树种规划摘要:在对杭州市丁桥新城道路绿化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行道树规划设计原则并推荐丁桥新城行道树配置方案,对行道树树种规划实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丁桥新城;行道树;规划前言城市行道树是城市道路绿化的骨架,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体现了城市的外在形象,也可以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
丁桥新城作为杭州城北新城的核心区,在开发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配套先行”的理念,有序推进道路路网建设及河道整治,因此开展行道树树种规划十分必要。
1、丁桥新城概况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杭州市丁桥单元丁桥西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丁桥综合体城市设计范围的批复》(杭政函[2010]11号),丁桥新城(丁桥二期)由丁桥单元和丁桥西单元组成,位于丁桥大型居住区(丁桥一期)的西侧,规划总用地面积8429亩,规划居住人口6.8万人。
丁桥新城位于杭州市东北部江干区境内,距市中心10公里,规划定位为杭州城北新城的核心区,服务完善的公共活动区,舒适便捷的品质生活区,一个集居住、生态、产业为一体的都市综合体。
随着丁桥新城的开发,将先后整治大农港、同协河、五会港等河道及华丰路、杭玻路、笕丁路、笕华路等24条城市道路,并将道路河道打造成城市绿色骨架,有序构建丁桥特色的山水生态廊道。
2、丁桥新城行道树规划的现状及分析丁桥新城正处于开发阶段,道路路网还未建成。
新城东侧的丁桥大型居住区(一期)已基本建成,道路路网成形,行道树以香樟、杜英、无患子、悬铃木为主。
新城外围现有的临丁路、同协路、丁桥东路行道树以黄山栾树、香樟为主,长势尚好,但也存在树形不够一致、不够规模美观不足等问题。
由于丁桥新城为全新开发区域,路网都要重新建设,因此行道树规划十分有必要,在规划设计时起点要高,既要考虑与一期大型居住区相统一,又要突出新城自身特色。
3、行道树树种规划3.1行道树定义及要求行道树是指按一定的方式配置在城乡道路两旁,给车辆和行人遮荫并构成街景的树种,又称荫道树或路树。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一、项目概述某某县位于江西中部偏东,抚州地区南部。
地处东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
东接南城,南丰县,南接乐安,崇仁县。
西毗宁都县,北靠临川市。
地理位置的气候风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景观水景的设置和各类大中型灌木,乔木,地被的种植。
“某某湿地公园”位于某某县城新区某某头两侧,南靠滨江大道,北临某某河,规划总面积: 33万余平米;其中,陆地河滩面积约206亩,约14万余平米;规划区域内某某河水域面积约:19万余平米。
二、项目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2、国家《公园设计规范》3、《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4、政府对该项目的批文批示,5、建设方提供的水文地质和地形图等基础资料;6、建设主管单位的指导意见7、对现场初步踏勘后收集的资料三、规划设计基本原则1、人性化设计原则湿地公园是位于某某新城区内,其建设目地之一是为了提高和改善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因此不仅需要注意物质性的硬环境,还需注意精神文化的软环境。
不但应具有景观环境,而且要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温馨的感情色彩,使之成为市民放松身心,融合自然,享受生活的场所。
充分利用环境的心里学,行为学和人体学等原理,从人的角度上寻求行为上的舒适,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灵上的愉悦。
2、和谐共存和持续发展的原则把自然、人、社会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让生态服务功能和历史文化信息继续随着某某河流淌,使市民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并富有文化精神的环境中。
3、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现有的地形,地貌特点,因势利导地引导某某县湿地公园的建设,合理组织游憩空间,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和资源条件合理进行绿化环境建设。
4、自然生态的原则滨江绿化带在景观要素与设计构思中,其生态功能是第一位的,它对于城区内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次设计的重点是围绕,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质地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说明书目录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第三节公园现状概况……………………………………第二章森林公园开发建设条件评价………………………………第三章规划设计依据和原则………………………………………第一节规划设计依据………………………………………第二节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第四章总体布局………………………………………………………第一节森林公园范围………………………………………第二节总体布局……………………………………………第五章建设分期与分期建设目标……………………………………第六章景点与道路设计………………………………………………第一节景点建设规划………………………………………第二节道路设计……………………………………………第七章植物景观设计…………………………………………………第一节设计原则……………………………………………第二节植物景观设计………………………………………第八章资源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旅游安全保护…………………………………………第三节环境卫生设施保护措施…………………………………第九章基础设施规划……………………………………………………第一节给水规划…………………………………………………第二节排水规划…………………………………………………第三节电力弱电规划……………………………………………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森林公园位于通道县城区,东经109°46′25″,北纬26°9′57″,是***旅游风景区的中心。
东北部有万佛山—侗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陇底县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周边20公里范围内有诸多享有盛名的景点。
湖滨公园景观方案设计说明一、基本概况公园位于xxxx,修江中段,西北xxx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14°28′—115°26′,北纬28°51′—29°34′,全县土地总面积3506.6Km2,是xxxx的门户,赣鄂通道,地理位置重要。
湖滨路设计总宽为13米,其中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机动车道宽度为7米。
本次规划的湖滨公园总长约1990米,平均宽度在32—35米之间,呈带状布局,规划总面积约46400平方米。
沿湖一侧水岸线为自然地形,现状绿地的观赏价值较高的树木(如香樟林、竹林及部分常绿大乔木等)均应保留利用。
二、规划宗旨造就城市节点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为城市居民及过往行人提供一处休憩、游赏、观景与交流的场所。
三、规划依据1、城市公园整体规划2、国家有关绿地、建筑、市政、电力方面规划3、现状基础资料4、设计任务书四、规划设计原则1、生态性的设计原则:湖滨公园在景观要素与设计构思中,其生态功能是第一位的,它对于城区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持着沿岸土壤的稳定性,减弱了汽车尾气对区域大气的影响,是城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因此,本次设计的重点是围绕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型城市景观的营造,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特性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植物配置运用乔、灌、草三者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的构筑,在有限的绿地围,达到最大的绿量,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在城市道路与湖泊的中间形成一条充满绿色、生机盎然的“绿色公园”,成为城市景观的补充和完善。
2、亲水的设计原则:该公园为滨水绿地,整块用地沿现有河流北端展开,现状决定了亲水性设计的原则。
水,对人类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园林的亲水性设计就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
因此,沿河边布置铺装硬地,布置园路,点缀景观建筑小品,所有的铺装小广场、园路、景观小品均依水展开,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惬意,同时,又可从立面上丰富景观效果。
临海市规划管理单元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作为以落实总体规划意图为目的、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定了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强化规划设计与管理结合、规划设计与开发结合,将总体规划的宏观控制要求转化微观控制的转折性规划编制层次,是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层次。
临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一直缺乏相对完整、稳定的范围划分,现有控规编制规模常常因任务而异,编制的范围也常根据建设要求在局部地块开展,具有较大随意性。
有些地区因有改造任务而编制控规,而有些区域却因没有建设而成为空白点,没有达到控规的全覆盖。
这样的情况往往造成控规覆盖范围或有重叠或没有交汇,编制内容存在重复性,成果数据因标准、格式的不统一难以汇总等问题,大大地影响了数据利用、研究分析和城市规划管理、实施效果。
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是需要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主要平台的。
一方面,城市在其管理中审批的许多个案,通过合法的审批程序,如果突破了控规的相关控制内容,应该如何协调?另一方面,伴随城市诸多详细规划(如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等)和专项规划(城市防灾规划、停车场规划、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环卫规划等)的编制,从某一方面对一定区域和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开发强度等的研究,更为深入和透彻,对土地的利用与控制指标更为合理,但与控规确定的相应内容存在矛盾,又如何消除这些矛盾?这样的情况对于规划管理的具体经办人来说,常会面对众多规划而无可适从的尴尬局面,需要寻求好的解决方法,而建立统一的规划管理平台正是一项解决矛盾的合适之举。
近两年随着临海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临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也进行了适当调整,并细化编制了临海市域总体规划主城篇。
下一步的规划管理与落实迫切需要一个有效的基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管理”、“检索”平台,使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管理更加规范化、信息化和法制化,引导临海市规划建设合理、稳步地发展,规划管理工作更为高效与科学。
清河公园设计说明一、现状概述及分析1、区域位置分析基地为杭州市城北某处的公共开放空间。
2、场地现状分析基地总面积3.3公顷,呈倒“L”型,基地总体地势平坦,标高基本在34.04-34.10米之间,月牙河常水位33.50米,汛期标高为34.00米,旱期标高为33.00米,西北侧有一处水杉林,东侧有一条5.5米宽的小区消防车道,月牙河为城市非主要泄洪支流。
3、周边环境基地北临月牙河,东侧为居住区,西侧为艺术产业园区和写字楼,南侧为城市次干道路。
4、现状分析根据基地的区域位置、场地现状和周边环境,在规划设计之前对基地的用地适宜性、使用者人群、公园对外交通和外部视觉景观等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以便使公园规划功能合理健全、景观优美并与城市环境有机结合。
基地设计主要满足周边居民休憩需要以及与西边艺术产业园区的相协调,同时满足人们的亲水感,所以设计主要解决问题即是公园的交通组织,艺术展区位置设置。
二、规划社计依据1.清河公园规划设计条件。
2.1:1000场地现状地形图。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三、规划目标(公园性质)根据上述分析,本规划将清水公园定性为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反映城市和满足游人休闲、锻炼、游览的城市开放空间。
四、规划原则1、场地性原则:体现场地的原有的内涵和特色。
2、功能性原则:满足市民休闲、锻炼、游览的需求。
3、生态原则:强调公园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
4、经济原则: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减少工程量,考虑公园的经济效益。
五、总体设计思想1、核心设计思想清水公园是开放的城市空间,它是线索也是游客的观赏心情,不同心情,观赏的区域,选择的区域,景点,道路不同,不同心情选择游览不同的景色。
主要设计目的是缓解城市居民日常工作焦虑,各个年龄层人们休闲娱乐,亲水的放松场所,公园设计了一些相对比较幽静,环境优美,可游可歇的场所,可以弥补现代城市休闲所欠缺的功能。
完整版公园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目录第1章综合说明 (7)1.1编制说明 (7)1.2编制原则 (8)1.3编制依据 (10)1.4公司内部相关制度和管理水平 (11)1.5认证体系相关管理程序 (11)1.6工程各项目标的保证与承诺 (11)第2章工程概况 (14)2.1工程基本概况 (14)2.2现场自然条件 (15)2.3施工环境 (16)2.4本工程的主要特点 (16)第3章工程的重点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7)3.1工程重点之一----施工场地问题 (17)3.2工程重点之二----防止扬尘污染 (19)3.3工程重点之三----做好防火工作和治安防范 (20)3.4工程重点之四----与相关方协调 (22)3.5工程重点之五----土方施工 (23)3.6工程重点之六----抢工期措施 (24)第4章施工前准备 (25)4.1项目组织管理机构 (25)4.2工程主要人员职责及人员划分 (27)4.3工程准备 (29)第5章土方工程施工工艺、技术方案 (38)5.1清淤及土方开挖 (38)5.2土方回填 (47)第6章园林建筑及景观小品工程主要施工工艺、技术方案 (50)6.1浆砌挡土墙施工方案 (50)6.2景石施工工艺、技术方案 (57)6.3景观道路施工工艺、技术方案 (62)6.4广场、平台、停车位等施工工艺、技术方案 (69)6.5园林水景工程 (74)6.6景观桥梁工程 (77)6.7园林景观建筑施工 (84)第7章给排水工程 (92)7.1高密度聚乙烯HDPE双壁波纹管施工工艺、施工方案 (92)7.2钢筋混凝土管施工 (100)第8章景观照明工程 (108)第9章绿化种植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110)9.1种植工序流程 (110)9.2种植时机的选择和对策 (112)9.3乔灌木种植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 (112)9.4绿篱(色带)植物施工方案及工艺 (124)9.5草坪铺栽的施工方案及工艺 (125)9.6花卉种植的施工方案及工艺 (127)第10章冬、雨季施工技术措施方案 (128)10.1冬季施工措施 (128)10.2绿化工程冬季栽植 (128)10.3雨季施工技术措施 (129)10.4绿化工程雨季施工措施 (130)第11章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131)11.1本工程质量目标 (131)11.2工程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131)11.3质量保证的组织措施 (135)11.4工程质量保证的技术措施 (141)11.5经济措施 (145)11.6合同措施 (145)11.7信息措施 (145)第12章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146)12.1安全保障体系及措施 (146)12.2重点环节安全防范保障措施 (150)12.3文明施工措施 (159)第13章劳动力计划及主要设备材料、构件的用量计划 (160)13.1人员准备劳动力投入计划 (160)13.2机械设备准备及投入计划机械设备配置计划 (161)13.3土建工程材料准备及主要材料计划 (164)第14章工程进度总体计划的技术措施 (169)14.1进度保证目标 (169)14.2各种影响施工进度的不利因素及工作安排 (169)14.3编制施工总进度计划 (170)14.4施工进度安排 (170)14.5工期保证措施 (173)14.6抢工期措施 (179)第15章施工总平面图布置设计 (179)15.1施工现场现状及存在问题 (179)15.2施工总平面布置原则及依据 (179)15.3施工总平面布置 (180)15.4主要生产、生活设施布置 (181)15.5施工现场维护和管理 (181)15.6施工场地的布置与相邻标段施工场地的协调 (183)第16章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设计、监理的协调配合与管理 (183)16.1与招标单位(建设单位)的配合与协调 (184)16.2与设计单位的协调配合措施 (187)16.3与监理单位的协调配合措施 (189)16.4与政府及其它部门有关部门协调 (191)第17章成品保护、保修及养护措施 (192)17.1成品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 (193)17.2成品保护责任及管理措施 (193)17.3工程保修 (195)17.4维修服务承诺 (195)第1章综合说明1.1编制说明本施工组织设计涵盖了施工图中的全部工程内容——绿化、土建及景观小品、喷泉工程,并且着重从工程承包商的角度,阐述了我公司对**市**公园(二期)BT项目【以下简称**公园(二期)工程】的工程质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服务协调,特别是关于质量、工期等工作进行统一管理的计划,以高质量、高效率的全面履行我公司作为承包商的职责。
目录第一章施工技术方案 (1)第一节施工准备 (1)一、技术准备 (1)二、施工现场准备 (1)三、施工顺序的安排 (2)四、施工资源的安排 (2)第二节测量工程 (4)第三节土方工程 (5)一、土方开挖 (6)二、土方调运 (6)三、土方回填 (6)1.基础处理 (6)2.填筑 (7)四、碾压 (7)五、土方施工的质量保障措施 (7)第四节绿化种植工程 (8)一、种植材料的要求 (8)1.植物材料选择 (8)2.乔木的质量标准 (8)3.灌木的质量标准 (9)4.种植前的苗木准备 (9)5.假植、装运和卸苗 (9)二、定位放线 (9)1.准备工作 (10)2.准点、控制点的确定 (10)3.施工放线 (10)三、种植坑的挖掘 (11)1.种植穴、槽的挖掘 (11)2.种植土的要求 (12)四、种植 (12)1.乔木种植 (12)2.灌木与地被种植 (13)3.花卉种植 (14)4.种植顺序要求 (14)5.树阵种植工程 (15)6.种植注意事项 (15)7.苗木种植人机准备 (16)8.种植标准 (17)9.土壤改良 (17)10.树木支撑搭建 (18)第五节大树移植施工方案 (21)一、选苗 (21)二、起苗时间 (22)三、切根处理 (22)四、挖掘 (22)五、吊装 (23)六、运输 (23)七、树穴开挖 (23)八、栽植 (24)九、封穴、灌水 (24)十、树体缠绕 (25)十一、养护 (25)1.保持树体水分代谢平衡 (25)2.促发新根 (25)3.树体保护 (26)4.输液促活技术 (27)第六节铺装工程 (29)一、施工内容 (29)二、施工安排 (29)三、基土施工工艺、方法 (29)四、铺装基层施工工艺和方法 (29)五、面层铺装施工工艺和方法 (30)1.沥青铺设 (30)2.石材铺装 (32)第七节钢筋混凝土工程 (33)一、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33)二、施工要求 (33)1.模板工程 (33)2.钢筋工程 (33)3.砼工程 (34)4.施工缝和伸缩缝 (35)第八节景观小品安装工程 (36)一、基本工程内容 (36)二、施工安排 (36)三、毛石挡土墙砌筑 (36)1.施工准备 (36)2.操作工艺 (37)3.质量标准 (38)4.成品保护 (38)5.注意事项 (38)四、木质步桥 (39)1.毛石基础砌筑 (39)2.挡土墙砌筑 (39)3.钢筋混凝土基础及梁、柱施工 (40)4.木栈道、栏杆施工 (41)五、围栏 (42)六、廊架及四角亭 (42)1.施工工序 (43)2.施工工艺要求 (43)七、水系水景施工 (45)1.基础要求 (45)2.膨润土防水毯的铺设 (45)3.膨润土防水毯固定 (46)4.水系放水要求 (46)第九节建筑结构工程施工 (47)一、基础结构 (47)1.施工布置 (47)2.土方开挖 (47)3.基坑回填 (51)二、地基与基础分部 (53)1.混凝土分项工程 (53)2.地基与基础钢筋分项工程 (53)3.基础钢筋安装施工工艺 (54)4.地基与基础模板分项工程 (54)三、主体结构 (56)1.模板工程 (56)2.钢筋工程 (62)3.主体结构混凝土分项工程 (68)4.主体结构砌体分项工程 (75)5.屋面分部工程施工方案 (79)6.门窗工程施工方案 (86)第十节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方案 (91)一、配管配线分项施工 (91)1.材料要求 (91)2.工艺流程 (91)3.暗管敷设施工方法 (91)4.明管敷设施工方法 (93)5.质量标准 (94)6.成品保护 (95)二、管内穿线和导线连接 (96)三、配电箱安装 (98)1.施工工艺 (98)2.配电箱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98)3.绝缘摇测 (99)4.检验方法及允许偏差 (99)四、照明器具安装 (99)1.施工工序 (99)2.灯具检查 (99)3.灯具组装 (100)4.通电试运行 (100)五、暗装开关、插座安装 (100)1.施工工艺 (100)2.安装技术 (100)第十一节给排水工程施工方案 (102)一、卫生间给排水管道安装 (102)二、卫生器具的安装 (102)三、给排水管道安装 (104)1.工艺流程 (104)2.给排水管道安装 (104)3.安装注意事项 (105)四、给排水调试方案 (105)五、给水系统调试 (106)六、排水系统调试 (107)第十二节工程重点、难点分析和解决方案 (108)一、设计图纸分析 (108)二、保证工程进度 (108)三、部分重点部位的施工方法 (108)1.规则式种植的景观大乔木栽植 (108)2.地形及栽植效果控制 (108)3.铺装施工要求高精度 (108)4.小品安装的精致施工 (109)四、重点分项工程之间的衔接方法 (109)五、施工中的其它重点注意事项 (109)第二章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111)第一节质量目标 (111)一、质量目标 (111)二、创优组织机构图 (111)三、创优规划 (111)第二节质量保证体系 (112)一、质量保证准则 (112)二、质量保证程序 (112)三、质量组织保障体系 (113)四、质量制度保障体系 (114)五、质量保证框架图 (115)第三节人员设置和组织保障体系 (116)一、质量管理组织 (116)二、建立二级质量管理体系 (116)三、质量管理职责 (116)1.项目经理 (116)2.项目技术负责人 (116)3.办公室 (117)4.工程部、技术部、质检部 (117)5.物资供应部 (117)6.施工队 (118)四、质量体系要素的控制措施 (118)1.项目合同评审 (118)2.文件和资料的控制 (118)3.采购 (119)4.施工过程控制 (119)5.工程的竣工交验工作 (119)6.教育和培训 (119)7.回访、保修等服务 (120)五、质量管理流程 (120)1.施工过程不合格产品管理流程图 (120)2.施工过程质量工作记录控制流程图 (120)3.回访、保修等服务工作控制流程图 (121)第三章施工总工期及保证措施 (122)第一节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 (122)一、施工进度计划 (122)1.工期目标 (122)2.进度控制措施 (122)3.强化进度计划管理 (122)4.施工进度计划的控制 (122)第二节保证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 (123)一、工期进度计划横道图 (123)二、保证工期进度计划的组织技术措施 (123)1.组织保证措施 (123)2.资金保证措施 (125)3.苗木保证措施 (125)4.技术措施 (125)5.赶工期的方法和措施 (125)6.进度风险管理措施 (126)第三节网络进度计划管理 (128)一、综合管理 (128)二、具体措施 (128)1.制定冬、雨季施工预案 (128)2.其他技术组织措施 (128)3.工期调整及追赶措施 (129)4.进度风险管理措施 (129)第四章投入施工机械设备及劳动力配置 (130)第一节投入施工机械设备及保证措施 (130)第二节劳动力投入计划及保证措施 (131)第五章防尘措施及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 (132)第一节防尘措施 (132)一、现场防风措施 (132)二、种植过程中注意事项 (132)三、垃圾清运及土方运输 (132)四、围挡、景观回复以及材料存放 (133)五、紧急预案及内部检查 (133)第二节施工现场环保管理 (134)一、管理要点 (134)二、组织管理 (134)三、材料设备的管理 (134)四、环保节能型材料设备的选择 (134)五、施工现场卫生 (135)六、防止废料造成污染 (135)七、垃圾堆放与清运 (135)第三节安全措施 (137)一、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及措施 (137)1.安全生产施工管理措施 (137)2.安全生产施工管理体系框架 (137)二、安全生产施工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 (137)1.安全生产施工管理制度 (137)2.安全防护教育 (139)3.施工安全应急预案 (140)三、消防节能及安全保护措施 (142)1.现场防火管理措施 (142)2.现场节能减排措施 (142)3.农药使用安全管理措施 (144)4.大树移植安全管理措施 (144)5.园林树木修剪安全措施 (145)6.其他方面的安全措施 (146)第四节文明施工措施计划 (147)一、文明施工保证体系 (147)1.文明施工保证体系图 (147)2.文明施工组织架构图 (148)二、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48)第六章投标人提交的其他技术资料 (151)第一节编写总则及工程概况 (151)一、编写依据 (151)1.招标相关文件和图纸 (151)2.施工技术要求或相关规范、标准 (151)二、编写总则 (152)1.编制原则 (152)2.总体施工指导思想 (152)三、工程概况 (153)1.环保目标 (153)2.项目概况 (154)4.气候条件 (154)第二节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 (154)一、施工总平面布置说明 (154)二、施工现场布置原则 (155)第三节施工现场临时设施及电气布置 (155)一、施工现场临时设施布置 (155)1.道路 (155)2.标牌 (155)二、施工临时用电布置 (156)1.安全用电措施 (156)2.照明 (156)三、施工临时用水布置 (156)四、临时设施用地表 (156)附表一:施工进度计划表 (157)附表二:拟投入本项目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158)附表三:劳动力计划表 (159)附图四: (160)施工总平面图 (160)附表五:临时用地表 (161)第一章施工技术方案施工工艺总流程:本项目包含土方工程、园建工程及绿化工程等,依场地情况、根据招标文件相关要求和各分项工程施工特点,园建工程、绿化种植工程两条纵线安排施工工艺总流程。
东营市南郊生态湿地林场公园详细规划项目概况东营市南郊生态湿地林场公园地块,位于东营市广饶县丁庄镇政府驻地东北方向12公里处,西临省道新海路,南到支脉河,东、北与东营区相连,面积1.7万亩。
该区域内辖三柳村、刘庄村及西马楼村三个自然村,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平均海拔2.1米。
该湿地内有支脉河、武家大沟两条淡水河流经,并有黄大铁路自北向南贯穿该地块。
新海路以东至西马楼村西,支脉河以北至刘庄村、三柳村北一线约1400亩土地因有支脉河淡水灌溉水源,土质相对较好。
其余土地因无淡水灌溉水源,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规划区域内原生态植物较为单一。
一、规划指导思想及发展定位(一)指导思想本次规划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该项目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二)规划定位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根本立足点,将传统地域中最具活力的文化精髓与景观规划及未来发展相结合,定位为“森林、生态、旅游、观光”为主题,打造成为一个具有浓厚齐鲁文化的生态湿地林场景区。
(三)发展目标1、生态目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自身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保持和最大限度发挥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保证林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升周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造福当代、惠及子孙。
2、社会目标使东营市南郊湿地林场公园成为生态建设与科普教育功能紧密结合的窗口地带,满足赏景采风、湿地探知、户外实践、科研采样等复合型功能需求。
3、经济目标通过建设苗木基地,打造全国最大苗木基地,通过合理的规划组织,实现南郊湿地林场公园的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有效提升周边地块的环境品味与投资价值。
4、整合目标有效整合湿地林场公园与城市交通体系的衔接、景观体系的衔接,解决规划地块与周边地块的生态衔接等,有效整合规划地块与周边地块的衔接过渡关系。
二、规划结构与布局(一)规划结构根据湿地林场的生态特点,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特征,结合人的参与活动,突出一种渐变、过渡的空间关系,体现生态与利用的综合协调,将林场地块规划结构概括为“一带、三片、多点”。
本报告简本仅供建设项目公示用丁桥单元规划一号路(红旗路-华丰路)、规划二号路(同协路-笕华路)、规划五号路(规划二号路-笕华路)、规划六号路(规划五号路-建塘南路)、杭玻路(同协路-笕华路)、红旗路(华东路-丁桥备塘河桥西侧)、建塘路(临丁路-笕华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杭州一达环保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HANGZHOU YIDA ENVIRONMENT 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 CONSUL TING CO., L TD.国环评证乙字第2037号二○一○年十月目录1 项目概况11.1项目由来11.2项目概括12 工程污染因素分析23 选址周边环境及保护目标43.1周边环境概况43.2周边环境质量现状43.3主要保护目标44 环境影响分析94.1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94.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94.3声环境影响分析94.4水环境影响评价104.5环境空气影响评价114.6风险事故影响分析115 对策措施125.1建设期污染防治对策与措施12 5.2营运期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155.3环保投资166 环境可行性及评价结论177 环评总结论191 项目概况1.1项目由来杭州市支路建设整治工作是市政府有效缓解城市“两难”,为民办实事,提高生活品质的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后将与城市主干道形成环网,有效改善市民通行条件,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为改善城市支路网结构,方便周围群众的生产与生活,以及为丁桥单元内部地块开发相配套,杭州市丁桥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拟在丁桥单元区块内建设规划一号路(红旗路-华丰路)、规划二号路(同协路-笕华路)、规划五号路(规划二号路-笕华路)、规划六号路(规划五号路-建塘南路)、杭玻路(同协路-笕华路)、红旗路(华东路-丁桥备塘河桥西侧)、建塘路(临丁路-笕华路)等7条城市支路,以下简称规划一号路、规划二号路、规划五号路、规划六号路、杭玻路、红旗路、建塘路。
目录第一章项目概况 (1)1.1项目简述 (1)1.1.1项目名称和建设单位 (1)1.1.2项目建设背景 (1)1.1.3项目选址及项目用地 (2)1.1.4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2)1.1.5项目实施进度 (3)1.1.6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3)1.1.7项目征地、拆迁及补偿情况 (3)1.2项目立项情况 (4)1.3调整说明 (5)1.4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 (5)第二章主要评估意见 (6)2.1评估依据 (6)2.2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7)2.2.1项目区域社会经济现状 (7)2.2.2项目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7)2.2.3项目建设的主要意义和必要性 (7)2.2.4评估意见 (8)2.3项目需求分析和项目定位的评估意见 (9)2.3.1项目需求分析和项目定位 (9)2.3.2评估意见 (10)2.4项目建设规模 (12)2.4.1项目概况 (12)2.4.2建设内容和规模确定 (12)2.4.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3)2.4.4评估意见 (14)2.5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的评估意见 (15)2.5.1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15)2.5.2评估意见 (16)2.6建设方案的评估意见 (17)2.6.1工程建设方案 (17)2.6.2建筑方案 (18)2.6.3工程方案 (21)2.6.4评估意见 (21)2.7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评估意见 (24)2.7.1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建设 (24)2.7.2评估意见 (24)2.8节能及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估意见 (25)2.8.1节能工程 (25)2.8.2环境影响及采取的措施 (26)2.8.3评估意见 (27)2.9征地、拆迁及安置的评估意见 (29)2.9.1征地、拆迁及安置 (29)2.9.2评估意见 (29)2.10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30)2.10.1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30)2.10.2评估意见 (30)2.11组织机构与实施进度 (31)2.11.1组织机构 (31)2.11.2实施进度 (31)2.11.3评估意见 (31)2.12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的评估意见 (33)2.12.1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33)2.12.2评估意见 (33)2.13综合效益分析的评估意见 (39)2.13.1综合效益分析 (39)2.13.2评估意见 (39)2.14社会评价 (40)2.14.1社会评价 (40)2.14.2评估意见 (40)2.15工程招标管理的评估意见 (41)2.15.1工程招标管理 (41)2.15.2评估意见 (41)第三章评估结论与建议 (42)3.1评估结论 (42)3.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2)3.1.2项目选址和用地情况 (42)3.1.3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 (42)3.1.4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42)3.2评估建议 (43)附件:1、关于丁桥单元G1/S42地块公园兼地下社会公共停车库工程项目建议书的复函》(杭发改审【2013】151号);2、《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选字第330100201400276号);3、《关于丁桥单元G1/S42地块公园兼地下社会公共停车库工程项目建设用地的预审意见》(杭土资预【2013】312号);4、《杭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批复》杭府控规调整【2012】151号第一章项目概况1.1项目简述1.1.1项目名称和建设单位1.项目名称丁桥单元G1/S42地块公园兼地下社会公共停车库工程。
12 届课程设计《环境景观课程设计》学生姓名徐国福学号 3031208104 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班级建工 12-1 指导教师邢小宁日期 2011 年 6月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制丁桥镇公园规划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丁桥镇公园地处杭州市江干区丁桥镇入口处,西临笕丁路,东与正在建设的丁桥私营园区相接,地块略呈菱形,占地总面积约24000平方米。
作为城郊乡镇级的公园,其功能相当于杭州市的区级公园,它的建设有利于提高丁桥镇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当地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休闲活动场所,并为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
二.公园性质及规划指导思想(一)公园性质根据公园规划范围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环境特征,以美化城镇景观,改善整个城镇的环境质量,丰富公园休闲内容等方面出发,该公园的性质定为:以植物景观为特色,集休憩、娱乐、健身、儿童游戏等功能为一体,具有浓郁休闲公园特征的城镇综合性公园。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规划指导思想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充分发挥公园特有的自然条件,结合公园现状以人为本,创造出时代特色鲜明,满足休闲功能要求的城市综合性公园。
2、基本原则(1)结合现状,合理布局调整,功能分区明确,创造一个功能完备、气氛良好,井然有序的城市综合性公园。
(2)坚持以绿为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以植物造景为主。
三.设计方案构思(1)根据功能定位及空间景观序列,将公园相对划分为四个区域:1、中央主景区;2、少儿活动区;3、密林过渡区;4、老年健身区(2)设计应立足现代,面向未来,有重点和个性,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3)精细设计绿化管理用房、茶室、廊架等园林建筑小品,使之成为公园中的点睛之笔。
注重道路广场铺装材料多样化,追求色彩、质感的对比和统一,广场地面拼花图案美观大方。
四.植物配置与分区说明本公园植物基调树种为香樟和桂花。
绿化树种拟选用生长健壮,病虫害少,易于养护品种,绿化栽种时拟成团、成丛并分层种植,同时根据配置的疏密搭配有意识地形成开放与郁闭的空间对比。
丁兰公园设计说明丁兰公园设计说明毕业设计/创作说明书题目丁兰公园设计说明艺术学院(系)环境设计专业摘要位于杭州丁桥镇的丁兰公园为综合性公园,通过对其区位、现状、地域特色以及文历史背景的分析,同时应甲方要求,需重点突出该地的孝文化,所以本案采用的是新中式的设计风格。
在利用缘由地形的基础上,既充分体现当地的地方特色,又有创新的风格。
以简洁明快的手法,巧妙的将公园景观与城市融为一体。
公园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公园的设计上,我们一定要因地制宜,尊重现状。
关键词:丁兰公园;孝文化;因地制宜;1绪论1.1 课题简介丁兰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丁桥镇,丁桥镇位于杭州市江干区,城区东北部,西邻下城区,拱墅区,东北与余杭区交界,距杭州市中心10公里。
丁兰公园位于丁桥大型居住区的中心位置。
周边用地以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为主。
北临大农港,西临勤丰港,南接城市二级支路八号路。
丁兰公园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
它的开发与规划不仅为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提供活动场所,同时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文化传播的场所。
1.2 选题背景千年古镇丁桥街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
横贯东西的古运河——上塘河。
河北岸的皋亭山、黄鹤山,素为兵家必争之地、风景旅游胜地和佛教文化宝地。
远处钱塘江似白练极目东海,西侧杭州城廓尽收眼底。
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山地以其旖旎的山水风光胜景,留下了帝王将相的遗踪和忠臣义士的故事,苏东坡、杜牧等文人墨客的题咏和数以百计的馆、轩、寺、庙、庵等等。
皋亭山下曾经热闹似城,留下皋城之名。
丁桥还是著名的孝乡——东汉二十四孝之一丁兰的故乡。
明末清初,丁兰的后人为纪念这位大孝子,在丁桥街道建了丁桥、兰桥两座桥。
2 课题调研2.1 项目概况2.1.1 区位分析丁兰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丁桥镇,丁桥镇位于杭州市江干区,城区东北部,西邻下城区,拱墅区,东北与余杭区交界,距杭州市中心10公里。
丁兰公园位于丁桥大型居住区的中心位置。
杭州丁桥新城体育中心生态建筑设计祝璟;王力【摘要】Introducing the thinking progres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Hangzhou Dingqiao sports centre architecture design.We discussed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regional history and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By realizing the attempt to the combination of "function,culture and ecology" of the building,we focus on such aspects as the imagination,the organization of functional space,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 porotection and so on.%文章介绍杭州丁桥新城体育中心建筑设计思考过程,探讨地域历史文化特征和现代建筑节能的需求,实现了建筑“功能性、文化性和生态性”相结合的尝试.主要从设计构思立意,功能空间组织,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论述.【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6页(P55-60)【关键词】体育馆建筑设计;文化特性;节能设计【作者】祝璟;王力【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中南建筑设计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5该项目基地位于杭州皋亭山南麓的江干区,是丁桥新城的核心区域。
项目基地西临笕华路,北连上塘河,南至临丁路,东接规划河道。
项目总用地面积为9600m2,总建筑面积地上约7532m2,地下约6320m2。
项目总用地面积为9600m2,总建筑面积地上约7532m2,地下约6320m2。
丁桥镇公园规划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丁桥镇公园地处杭州市江干区丁桥镇入口处,西临笕丁路,东与正在建设的丁桥私营园区相接,地块略呈三角形,占地总面积约24000平方米。
作为城郊乡镇级的公园,其功能相当于杭州市的区级公园,它的建设有利于提高丁桥镇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当地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休闲活动场所,并为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
二.公园性质及规划指导思想
(一)公园性质
根据公园规划范围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环境特征,以美化城镇景观,改善整个城镇的环境质量,丰富公园休闲内容等方面出发,该公园的性质定为:
以植物景观为特色,集休憩、娱乐、健身、儿童游戏等功能为一体,具有浓郁休闲公园特征的城镇综合性公园。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规划指导思想
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充分发挥公园特有的自然条件,结合公园现状以人为本,创造出时代特色鲜明,满足休闲功能要求的城市综合性公园。
2、基本原则
(1)结合现状,合理布局调整,功能分区明确,创造一个功能完备、气氛良好,井然有序的城市综合性公园。
(2)坚持以绿为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以植物造景为主。
三.设计方案构思
(1)根据功能定位及空间景观序列,将公园相对划分为四个区域:
1、中央主景区;
2、少儿活动区;
3、密林过渡区;
4、老年健身区
(2)设计应立足现代,面向未来,有重点和个性,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3)精细设计绿化管理用房、茶室、廊架等园林建筑小品,使之成为公园中的点睛之笔。
注重道路广场铺装材料多样化,追求色彩、质感的对比和统一,广场地面拼花图案美观大方。
四.植物配置与分区说明
本公园植物基调树种为香樟和桂花。
绿化树种拟选用生长健壮,病虫害少,易于养护品种,绿化栽种时拟成团、成丛并分层种植,同时根据配置的疏密搭配有意识地形成开放与郁闭的空间对比。
第一层
常绿乔木:香樟、杜英、广玉兰、深山含笑、乐昌含笑、雪松、
龙柏
落叶乔木:珊瑚朴、枫香、黄山栾树、合欢、樱花、白玉兰、
垂柳
第二层
常绿灌木:桂花、美人茶、含笑、海桐球
落叶灌木:红叶李、鸡爪槭、紫薇、碧桃、腊梅
第三层
常绿小灌木:瓜子黄杨球、杜鹃、火棘、剑麻、红花继木、茶梅、八角金盘
落叶小灌木:南天竹、金丝桃
落叶球根花卉:美人蕉、紫花鸭跖草
第四层
地被植物:鸢尾、石蒜、葱兰
草皮采用混播型常绿草皮。
以下分区布置说明:
1. 中央主景区
中央主景区位于公园大门入口景观视线上,由较大面积的铺装广场组成,是人们在公园的主要集散地方,在本区内设计有水池、小桥、花架等众多的园林景观内容,构成了公园的主要景观。
绿化主调树种为表现春季景观的红、白玉兰和海棠。
两侧绿地中栽种由黄山栾树,深山含笑和香樟等高大树种组成的混交林,并结合鸡爪槭,茶花等灌木。
入口对景处的花池中栽植不同色彩的四季草花,其强烈的色彩自然成为景观中心与焦点。
为使植物配置力求形成多层次的生态群落,我们考虑在水系及周边地带种植水生、岩生植物,沿石坎种植攀岩植物,以及布局多样性的灌木群落等。
道路布局随地形变化形成不同视线高度,多种景观层次的空间,并在其间设不同高低层次的休憩空间,以利于游人休憩、观景。
2. 少儿活动区
少儿活动区紧靠着北面入口,以木栅、树篱、短墙共同围合成一既安全又自然开放的儿童活动空间。
该区内设以攀爬、球类、秋千等简单活动为主题,另再适当布置一些扩展儿童想象和创意的空间,如绿篱围成的迷宫、阻断视线的门的墙和多条通向一个“舞台”的通道,使他们能够在其中或躲藏或表演,或者简简单单地自我陶醉。
绿化主调树种为合欢与紫薇,植物配置以自然式的丛植,体现夏季景观为主,本区周围由杜英、珊瑚朴、樱花、枫香等大乔木组成的混交林作为背景。
3. 密林过渡区
我们将连结少儿区和老年区的地带设计为密林过渡区,在林中设置休闲小径以及座椅,绿化配置略显野趣,主要由不同品种的地被植物和小灌木搭配而成,高大树种由深山含笑、珊瑚朴、香樟、黄山栾树等品种组成,茂密的丛林同时也是主景区视线通道的背景。
4. 老年健身区
老人是公园主要游人,所以我们给老人留出了一方天地,随意悠闲的廊架、怡然自得的健身步道、快乐喧嚣的露天舞池,都给城市老人设计了无限向往之地。
考虑老人对自然山水的钟爱,我们在入口对景处还设计了一座黄石大假山。
绿化主调树种选用枫香、腊梅和美人茶,突出秋、冬季色彩,并配置了大量的香花灌木。
五.园林建筑小品与硬地铺设
1. 廊架:在中央主景区设计有一座造型别致,风车平面的钢
木结构花架,在少儿区和老年区分别设计有各自的休闲廊架。
2. 养护管理用房:在公园东侧设置一座管理房和厕所结合一
体的养护管理用房,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
3. 茶室:位于主景区水池对岸,以体现木结构造型为主。
4. 置石:采用三、五块成组的天然黄石点缀于路缘及绿带中,
另外水池的驳坎也采用大量的黄石砌筑。
5. 休闲座椅:采用水磨石和花岗石两种材料制成,分带靠背
和不带靠背两种形式,主要放置于园路一侧。
6. 硬地铺设及园路:采用花岗石碎片、广场砖及砼划块等材
料,根据材质和图案的变化布置在不同的区域。
7. 黄石假山: 位于老年区入口对景处,造型上力求体现粗犷雄伟,以小见大。
8. 雕塑:规划中在公园放置有二处雕塑,分别位于主景区和老年区,可以根据需要,再增加几处体量不大,随意休闲的雕塑小品。
六.竖向设计与绿化灌溉
根据土方就地平衡原则,利用公园开挖水池所得土方,在绿地上作自然起伏的地形处理,竖向高差在1.5米之内。
绿化灌溉采取自动喷灌方式,即在绿地上均匀布置洒水栓,由阀门控制分区浇灌。
七.工程投资匡算(详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