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前庭炎与鼻疖
- 格式:ppt
- 大小:392.00 KB
- 文档页数:8
鼻前庭在哪个部位?
鼻前庭就在鼻子部位,常容易发生鼻前庭炎,这是一种高发的鼻部疾病,如果经常感觉鼻部疼痛不适,以及鼻前孔红肿的症状,那么就要注意及时的检查,排除疾病,降低危害。
1.常白感鼻部疼痛不适,鼻前孔红肿,炎症有时延及上唇皮肤,幼儿上唇皮肤常冠两条红斑,内鼻前孔向下延展,为鼻分泌物刺激所致。
2.急性者鼻前庭皮肤红肿,疼痛,严重者可扩及上唇交界处,有压痛,表皮糜烂并盖有痂皮。
3.慢性鼻前庭炎表现为鼻前庭发热、干燥、痒以及触痛,检
查见鼻前庭鼻毛稀少,局部皮肤增厚,有痂皮形成,清除痂皮后可有小出血创面。
4.鼻前庭内皮肤红肿,常有浅表糜烂或裂缝,有时鼻毛脱落,鼻前庭内覆有脓痂.
5.前鼻镜检查即可见鼻前庭皮肤病变,急性者鼻前庭皮肤红肿,疼痛,严重者可扩及上唇交界处,有压痛,表皮糜烂并覆盖有痂皮。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课程代码:3120B学分与学时:1.5分,36学时,其中理论24学时,见习12学时课程性质:必修授课对象: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目标:1、认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历史、现状与发展,学科的范畴与特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处理原则,认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与临床其口腔学科的联系。
2、学习和掌握耳鼻咽喉头颈部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3、学习和掌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疾病的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
教学要求:1、形态与功能:要求能够说明:1、外鼻、鼻腔和鼻窦的构造;2、鼻腔功能和嗅觉传导通路;3、咽的构造及淋巴组织和喉的构造并图示;4、咽喉功能及神经支配;5、外耳、中耳及内耳的构造并图示;6、听觉机构和传导通路。
要求能够概述:平衡觉的感觉机构和传导通路。
2、诊断和主要检查:要求能够说明:1、鼻腔、咽部、喉腔、外耳道、鼓膜的诊察并操作;2、听力检查。
3、症状:要求能够说明:引起鼻塞、鼻出血、咽痛、声嘶、耳聋、吸气性呼吸困难的疾病及临床表现。
眩晕、吞咽困难的原因。
4、疾病:1、鼻部要求能够说明:①鼻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②鼻出血的发病原因、好发部位及治疗方法;③慢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④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能够概述: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
2、咽喉部要求能够说明:①急、慢性扁桃体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发症的诊断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的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②腺样体肥大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方法;③喉阻塞的原因、治疗原则,气管切开术的适应症;④鼻咽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⑤喉癌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能够概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症状和诊断。
3、耳部要求能够说明:①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②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颅内外并发症的名称、临床表现;③传导性耳聋和感音神经性聋的诊断。
●Corti器是由内、外毛细胞、支持细胞和盖膜等组成的位于耳蜗基底膜上的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的主要部分。
●Onodi气房具有视神经结节的最后筛房称为存在该气房时,鼻内窥镜手术中应注意勿损伤视神经。
●Reinke间隙是声带边缘上皮和声韧带之间的潜在间隙,过度发声或喉炎时易在该处造成局限性水肿,形成声带息肉。
●Schwartze征耳硬化症患者有时可在鼓膜后上象限见到一透红区域,为鼓岬活动病灶区黏膜充血的反映,此现象称Schwartze征。
●半面痉挛指半侧面部肌肉阵发性、反复性不自主的抽搐,又称半面阵挛。
大多在中年以后起病。
●半月裂孔筛泡与钩突之间的半月形裂隙。
中鼻道正是通过这条二维的、矢状位走向的裂隙与筛漏斗相联系。
●贝佐尔德脓肿中耳炎时,乳突的积脓穿破乳突尖部流入胸锁乳突肌深面,在颈侧形成脓肿,称为贝佐尔德脓肿。
是化脓性中耳炎颅外并发症之一。
●鼻疖是鼻前庭或鼻尖部的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处理不当易引起严重颅内并发症。
●鼻前庭囊肿是指位于鼻前庭底部皮肤下、梨状孔的前外方、上颌骨牙槽突浅面软组织内的囊性肿块。
●鼻前庭炎是鼻前庭皮肤的急性或慢性弥漫性炎症。
●鼻丘中鼻甲前端的前方、钩突前上方的鼻腔外侧壁的隆起,含1~3个气房。
●鼻石鼻腔异物滞留引起鼻腔感染(鼻炎、鼻窦炎、骨髓炎等),日久炎性渗出物逐渐蒸发、浓缩,分解出许多无机盐类并逐步沉积于异物表面,以异物为核心形成的结石。
●鼻阈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交界处的弧形隆起,又称鼻内孔。
前方为鼻前庭,后方为固有鼻腔。
●鼻中隔穿孔是指各种原因导致鼻中隔贯穿两侧鼻腔的永久性穿孔。
●鼻中隔脓肿是指鼻中隔软骨膜下或骨膜下积脓,多由鼻中隔血肿继发感染所致。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并引起相应症状者。
●鼻中隔血肿是指鼻中隔软骨膜下或骨膜下积血,多为双侧性。
●鼻周期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规律性和交替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约间隔2~7h出现一个周期,称为生理性鼻甲周期或鼻周期。
疖子的最佳治疗方法疖子,又称为疖肿、酒渣鼻或鼻疖,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它通常发生在鼻子、颜面、耳廓、喉咙和气管等部位。
疖子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毛囊炎或油脂腺囊肿感染所引起的,一般表现为患部红肿、疼痛、有时伴有脓液渗出。
疖子一般是可以治愈的,但需要遵循正确的治疗方法,加强自我护理,以免加重感染。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疖子的最佳治疗方法。
1. 温水洗净:对于出现疖子的部位,首先应该用温水充分清洁,以保持局部的卫生。
可以使用柔软的棉球蘸取温水,轻轻擦拭患处。
2. 局部热敷:可以用热毛巾或热水袋进行局部热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
热敷有助于促进患处的血液循环,缓解局部的疼痛和肿胀,并有助于加速疖子的成熟和排脓。
3. 防止挤压:切忌用手挤压或挠破疖子,否则容易导致感染扩散,加重症状。
4. 外用药物治疗:可以使用外用抗生素药膏,如红霉素软膏、磺胺软膏等,涂抹在患处,有助于抑制局部细菌感染,加快疖子的愈合。
5. 口服药物治疗:如果疖子情况较为严重,或者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抗生素药物,以控制感染。
6. 注意休息:避免疲劳,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有利于疖子的康复。
7. 规范饮食:在饮食方面,应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促进伤口的愈合。
8. 医学干预:对于一些严重、多发性或长期不愈的疖子,需要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生的治疗和指导。
总之,疖子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局部护理、外用药物治疗、内服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同时加强个人的自我护理和日常管理,对于疖子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强调的是,个人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耐心,不要盲目挤压或使用不当的药物,以免延误病情。
如果治疗后疖子依然没有好转,甚至有恶化的情况,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
除了上述的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值得一试。
1. 中药熏洗: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配方,煎煮后用药水进行局部熏洗,有助于促进疖子的愈合。
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1,危险三角区: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双向流动,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鼻根部与上唇三角形成区域。
2,利特尔区:鼻中隔最前下部的粘膜下血管密集,颈内、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聚成血管丛,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3,中鼻甲基板:中鼻甲后部向后延伸,附着处发生方位改变,前部的前后位转向外侧附着在鼻腔外侧壁的后部,使中鼻甲的后附着部呈从前上向后下倾斜的冠状位。
4,窦口鼻窦复合体(OCM):以筛隐窝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板、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
5,利特尔动脉丛: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腭大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下吻合成动脉丛,鼻出血最常见的部位。
6,生理性鼻甲周期: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规律的变化,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
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解除疲劳。
7,钩突:中鼻道外侧壁上有两个隆起,前下者呈弧形嵴状隆起。
8,鼻阈:鼻内孔,鼻翼内侧弧形的隆起,一般的鼻腔指固有鼻腔,后者经鼻内孔与鼻前庭交通。
9,鼻疖:鼻前庭或鼻尖部的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
多因挖鼻、拔鼻毛使鼻前庭皮肤损伤,可继发于鼻前庭炎。
10,慢性鼻炎: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临床表现是鼻腔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无明确致病微生物感染、病程持续数月以上或反复发作。
11,变应性鼻炎: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季节性变应性鼻炎。
临床特征是鼻痒、喷鼻、鼻分泌亢进、鼻粘膜肿胀。
12,鼻息肉:鼻腔和鼻窦粘膜的常见慢性疾病,临床特征是极度水肿的鼻粘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
13,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引发鼻腔功能障碍,临床特征是鼻塞、鼻出血、头痛。
14,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手术以剔除中鼻道为中心的附近区域病变,特别是前组筛窦的病变、恢复窦口的引流通气功能。
耳鼻喉1.窦口鼻道复合体(OMC):以筛隐窝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
2.击出性骨折:又称眶底爆折,当眼部受钝器伤后,眶内压力骤增,致使眶底薄弱处骨折;骨折片、眶内软组织、眼肌等随之“疝”入上颌窦。
3.击入性骨折:比眶底爆折少见,暴力来自眶外侧,击出眶外侧壁或颧部,使额颧缝骨折,并延续到眶下壁。
冲击力使上颌骨转动,导致部分眶底向上旋转进入眶内。
4.脑脊液鼻漏:脑脊液经颅前窝底、颅中窝底或其他部位的先天性或外伤性骨折缺损、破裂处或变薄处,流入鼻腔。
5.鼻前庭炎:鼻前庭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分急、慢性两种。
多因急性或慢性鼻炎、鼻窦炎、变应性鼻炎的鼻分泌物刺激,或长期接触有害粉尘,或用手指挖鼻孔继发细菌感染所致。
患糖尿病时容易发生。
6.鼻疖:比前庭或鼻尖部的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的致病菌。
7.鼻腔炎性疾病:即鼻炎,病毒、细菌、变应原、各种理化因子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粘膜的炎症。
8.急性鼻炎:俗称“伤风”、“感冒”,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粘膜急性炎症性疾病,有传染性,四季均可发病,冬季更多见。
9.慢性鼻炎: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临床表现以鼻腔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无明确致病微生物感染、并呈持续数月以上或反复发作特征。
10.变应性鼻炎(AR):又称过敏性鼻炎,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粘膜肿胀等为其主要特点,常伴有鼻窦变态反应性炎症。
可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后者又称“花粉症”。
11.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引发鼻腔功能障碍,如鼻塞、鼻出血和头痛等。
12.鼻出血: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因鼻腔、鼻窦病变引起,也可因某些全身性疾病所致,前者较多见。
可单侧出血,也可双侧出血。
可表现为反复间歇性出血,也可表现为持续出血。
13.利特尔区(little area):鼻中隔最前下部的粘膜下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聚成血管丛,该区即利特尔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名词解释鼻疖嘿,咱今儿来聊聊鼻疖这玩意儿。
你说这鼻子啊,那可是咱脸上挺重要的一个部位呢!可要是这鼻子上长了个鼻疖,那可就有的受啦!鼻疖呢,其实就是鼻子上长了个小包包,红红的,鼓鼓的,有时候还会有点疼。
这就好像是鼻子上突然来了个不速之客,还赖着不走啦!你想想看,咱这鼻子每天都要呼吸,要闻各种味道,这时候来了个鼻疖,多碍事呀!它为啥会出现呢?哎呀,这原因可不少呢!有时候可能是咱不小心把鼻子弄破了,细菌就趁机钻进去捣乱啦。
或者是咱最近上火啦,身体里有火没处发,就跑到鼻子上啦。
就好像是身体里的小怪兽在捣乱呢!得了鼻疖可别不当回事儿啊!有的人可能手欠,就想去挤它。
嘿,可千万别这么干!你想想,那鼻子上的血管多丰富呀,要是一不小心挤破了,把细菌挤到血管里去了,那可麻烦大啦!就像你在马路上乱走,不小心走进了危险区域,后果不堪设想呀!那要是长了鼻疖该咋办呢?首先呢,咱得保持鼻子干净呀,别让脏东西再进去捣乱啦。
然后呢,尽量别吃那些辛辣上火的东西啦,给身体降降火。
要是鼻疖疼得厉害,或者一直不好,那可得赶紧去看医生呀!医生就像是我们的救星,能帮我们把这个不速之客给赶走呢!我就记得有一次,我一个朋友鼻子上长了个鼻疖,他可不在乎,还老去挤它。
结果呢,鼻子肿得老高,还发烧了。
可把他给吓坏啦!赶紧去了医院,医生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太不注意啦!经过治疗,过了好几天才好呢。
所以呀,咱可得重视鼻疖这个小麻烦。
别觉得它不起眼就不管它,万一惹出大麻烦来,那可就后悔都来不及啦!咱的鼻子可是很重要的呀,要好好保护它呢!咱可不能让鼻疖这个小坏蛋在鼻子上为所欲为呀!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总之,鼻疖虽小,可不能小瞧它呀!大家都要记住哦!。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教案课程名称眼耳鼻喉口腔科学部(系)临床系教研室外科教研室教师姓名袁锐职称讲师,主治医师授课对象2011年级临床专业授课时间2012年9 月3 日至2013年1月6 日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说明一、教案基本内容1、首页:包括教师姓名、课程名称、学时、授课题目、授课时间、教学主要内容、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媒体与教具。
2、续页:包括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时间安排,即教学详细内容、讲述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图表、媒体和教具的运用、主要专业外语词汇、各讲述部分的具体时间安排等。
3、尾页:包括课堂设问、复习思考题与作业题、教学实施情况及分析。
二、教案书写要求1、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以一个教学单元为基本单位填写。
2、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
3、突出重点,明确难点。
4、图表规范、简洁。
5、书写工整,层次清楚,项目齐全,详略得当。
6、如因篇幅原因需对表格进行调整,应当以“整页设计”为原则。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请写出)四、教研室(科室)主任意见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教案(首页)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教案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教案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讲稿鼻的解剖与生理一、应用解剖: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组成。
外鼻支架:1 骨性支架包括:额骨鼻部鼻骨上颌骨额突2 软骨支架包括:鼻外侧软骨大翼软骨外鼻1.外形名称:鼻尖、鼻根、鼻背、鼻梁、鼻翼、鼻小柱、前鼻孔。
2.特点:1)在面部位置首当其冲,易受外伤。
2)外鼻静脉无辨膜,直接与海绵窦相通,感染易向颅内扩散。
鼻腔1、鼻前庭:前鼻孔与鼻阈之间区域。
皮肤覆盖,有鼻毛、皮脂腺、汗腺,易发疖肿。
鼻阈(鼻内孔):鼻前庭皮肤与鼻粘膜交界处的弧形隆起。
2、固有鼻腔:鼻阈与后鼻孔之间区域有四壁:1)顶壁:筛板,与颅前窝相隔。
2)底壁:硬腭,与口腔相隔。
3)内壁:即鼻中隔。
其前下方(利特尔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因此处有动脉丛、粘膜薄及易受外伤。
4)外壁:上中下三鼻甲及其鼻道组成。
鼻疖的病历
鼻疖,又称鼻疮,是指发生在鼻部的疖肿。
以下是一份鼻疖患者的病历记录:
姓名:[患者姓名]
性别:[患者性别]
年龄:[患者年龄]
就诊日期:[具体日期]
主诉:鼻部疼痛、肿胀 3 天。
现病史:患者 3 天前开始出现鼻部疼痛、肿胀,局部皮肤发红,伴有头痛、发热等症状。
自行服用抗生素后,症状无明显缓解,遂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无特殊。
查体:体温 38.5℃,鼻部皮肤明显红肿,局部压痛明显,未见脓性分泌物。
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诊断:鼻疖
治疗:局部热敷,促进炎症消退;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控制感染;保持鼻部清洁,避免挤压鼻部。
预后:患者经过治疗后,鼻部疼痛、肿胀明显减轻,体温恢复正常。
嘱患者继续服用抗生素,注意鼻部清洁,避免挤压鼻部,定期复查。
以上是一份鼻疖患者的病历记录,仅供参考。
具体病历记录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书写。
鼻疖鼻疖是鼻部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
多发生于鼻前庭、鼻尖和鼻囊处。
疾病分类:耳鼻喉科就诊科室:外伤科、耳鼻喉科、外科疾病描述:鼻疖是鼻前庭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偶可发生在鼻尖或鼻翼。
鼻疖多为单侧性。
有时也可发生于鼻尖和鼻翼处。
常可因挤压,感染发生扩散,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多数因挖鼻,拔鼻毛使鼻前庭皮肤损伤,金黄色葡萄球菌乘机而入,以致发生化脓性感染;慢性鼻前庭炎易继发鼻疖;糖尿病病人及一般抵抗力低下者也易患此病。
症状体征患侧鼻前庭内红肿热痛,有时伴低热和全身不适。
发病初,鼻前庭出现丘状隆起,周围组织因浸润发硬、发红,局部跳痛和触痛;疖肿成熟后,丘状隆起顶部出现黄色脓点,继而溃破脓液排出。
疖肿多单个发病,亦有多个,但多限于一侧鼻前庭。
一般在1周内自行穿破而愈。
病情严重者可引起上唇和面颊部蜂窝组织炎,表现为同侧上唇,面颊和下脸红肿热痛,常伴有畏寒、高热、头痛和全身不适等明显全身症状。
鼻疖处理不妥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并发症——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临床表现寒颤、高热、头剧痛、患侧眼睑及结膜水肿、眼球突出、固定、甚或失明,以及眼底静脉扩张和视乳头水肿等。
如尚未能及时治疗,1—2日后可累及对侧,严重者危及生命或遗留脑和眼的后遗症。
临床表现相关整本阅读:/ebook/be02f758a45177232f60a25e.html1、局部红肿、胀痛或跳痛,可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
2、病变局部隆起,周围浸润发硬、发红;疖肿成熟后顶部有黄白色脓点,溃破则流出脓液,有时排出黄绿色脓栓。
3、严重者可致上唇及面部蜂窝组织炎,出现上唇、面部、下脸等处肿痛;可有畏寒,发热、头痛,甚至可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因鼻部血管丰富,且与海绵窦相通,属面部的“危险三角区”。
当鼻疖扩展或因挤压,可发生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cavernoussinusthrombosis)和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病。
疾病病因多因挖鼻或拔鼻毛不良习惯,亦可因鼻分泌物刺激,细菌从皮肤毛囊根部进入皮下组织,形成局限性化脓感染。
鼻前庭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鼻前庭炎该怎么办鼻前庭炎最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法一、西医治疗消炎消肿,洁净痂皮,去除病因,改正挖鼻习惯。
局部用鼻软膏、抗生素软膏,每日3-4次,若有皲裂可先用10-20%硝酸银液烧灼。
对急性病例可局部加用热敷或红外线理疗,重症可全身加用抗炎药物。
鼻前庭炎最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方1.肺经蕴热,邪毒外袭治法:清热泻肺,解毒散邪。
方药:黄芩汤(《医宗金鉴》加减。
黄芩10g,桑叶10g,菊花10g,麦冬10g,栀子10g,连翘10g,薄荷6g,桔梗6g,知母10g,丹皮10g,甘草6g。
若大便闭结者加瓜蒌仁、生大黄,热毒壅盛,焮热痛甚者,可加黄连、丹皮以清热解毒,红肿甚者加大青叶、板蓝根。
2.脾胃失调,湿热郁蒸治法:清热解毒、理脾渗湿。
方药: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减。
黄柏10g,苍术10g,萆薢10g,泽泻15g,滑石20g,茯苓15g,苡仁15g,苦参10g,地肤子10g,白鲜皮10g,蚕砂10g,槟榔10g。
若湿热盛者加黄连、苦参、土茯苓,痒甚者加荆芥、防风、白鲜皮、地肤子,病情缠绵反复发作者加黄芪、白术、金银花,小儿脾弱腹胀便溏者合用参苓白术散以健脾消极除湿。
二、专方验方1.杏仁捣烂用人乳调敷患处。
2.桃叶嫩心,捣烂外敷。
三、其他疗法1.用内服中药渣再煎,局部热湿敷。
2.用漆大姑、苦楝树叶、桉树叶各30g,煎水外洗。
湿盛黄脂多者用明矾3g、生甘草10g,煎水外洗。
3.黄连膏、玉露膏外涂。
四、中药1.银黄口服液,功用:清热、解毒。
每日3次,每次1支。
每支10ml。
2.黄连上清丸,功用:清热、降火、通便。
用法:6g,每日2次。
3.牛黄解毒片,功用:清热解毒。
用法:2~4片,每日3次。
文章来自:39疾病百科 /bqty/yy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