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13章内能复习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08.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十三章内能章节复习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准确表述分子动理论的根本观点2.理解的概念3、能运用关系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2.知道热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利用比热容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2.能结合实例说明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等。
3.能正确表述能量守恒定律;能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能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掌握Q=cm(t2-t1)、Q=mq的公式,并能利用公式熟练的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区分内能、热量、温度的不同四、教学过程第1节分子热运动1.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力和力;分子之间有_______。
2.扩散: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不同物质之间都可以发生现象。
3.热运动:分子运动快慢与有关,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所有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考点透析【例1】我国的民谚、俗语和诗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在以下的几条民谚、俗语和诗词中,能够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的是( )A.潭清疑水浅B.坐井观天,所见甚少C.墙内开花墙外香D.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变式题1】泉城四季,风景迥异,无论是一朵花、一个麦穗,还是一粒沙、一片雪花……世间万物皆由大量分子组成,以下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运动的是( )A.春,微风拂过,花香袭人B.夏,暖风阵阵,麦浪翻滚C.秋,狂风乍起,黄沙漫天D.冬,寒风凛冽,漫天飞雪练习:20xx年1月29日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禁止在中幼儿园内吸烟〞等禁令。
因为吸烟有害健康,只要有人吸烟,旁边的人就会闻到烟味,这是由于( )A.分子很小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分子间有斥力D.分子间有引力第2节内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和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同一物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内能,此外,内能还与物体质量、种类、结构、状态有关。
第十三章内能复习检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能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
2、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通过能量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复习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用在生活,提高学生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热量的计算【教学难点】能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
【课前准备】例题、练习题、试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4课时(复习小结 2课时检测讲评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知识点一:扩散现象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3、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温度。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4、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注意: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物质之间,同种物质之间是不能发生扩散现象的;2、不同物质只有相互接触时,才能发生扩散现象;3、扩散现象是两种物质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例1:下列现象中不能表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 )A “S A R S”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染。
B 向一杯水中滴一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红了。
C 把磨得很光的铅板和金板长久的压在一起,金板中铅,铅板中有金。
D 酏制过氧乙酸消毒液时,能闻到刺鼻的气味。
知识点二:分子间的作用力思考:物体内部分子不停地运动,为什么固体和液体中分子不会飞散开,总是聚合在一起?被分成两半的圆柱体铅,再把它们放在一起,得到如图所示。
分子间存在引力思考:分子间存在间隙,为什么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呢?分子间同时也存在斥力小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课题:第十三章内能复习课课型:复习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准确表述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知道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及改变内能的途径。
3.知道比热容的概念,利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复习及分析问题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2.体会从宏观现象推测微观机理。
3.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从复杂的宏观热现象里面分析出其微观机制,利用微观模型解释更多宏观热现象。
二.复习方法及学法指导:复习方法:本教案的设计是基于一轮复习阶段,一轮复习不同于二轮专题复习,重点在于夯实基础,使学生初步构建知识网络。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复习策略:(1)有的放矢: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在中考中的地,在导入时就对近几年通辽市中考试题进行分析,进而确定复习目标。
(2)重基础,抓落实:在明确目标后,让学生自批作业形式完成的知识梳理,为了进一步落实基础知识,做到查缺补漏。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复习效率,本环节主要采用先自查,再互助的方法,效果很好。
(3)精当点拨,释疑拓展: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对易错点、易混点、考点、难点进行精当点拨,同时链接中考强化训练。
学法指导:本节课学生通过课上查缺补漏限时记忆、知识体系构建、强化训练、当堂达标等环节来开展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复习课模式,提高复习效率。
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案,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当堂检测及中考连接题学生准备:提前完成导学案《内能》的知识梳理构建体系展示本章知识结构图学生听讲整体感知本章重点重、难点知识强化点拨1.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组成的,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分子间同时着相互作用的和。
2. ,叫物体的内能。
3.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等4.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与5. 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表示,单位的符号水的比热容是。
6.热量计算公式: Q吸=Q放= 。
2019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十三章内能复习我的教案:2019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十三章内能复习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复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复习内能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改变方式等有更深刻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内能的概念,了解影响内能的因素。
2. 学会用物理学方法测量物体的内能。
3. 能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改变方式。
难点:内能的测量方法和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尺子、温度计、实验器材。
五、活动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简单回顾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内能的概念,明确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接着讲解影响内能的因素,如温度、质量和状态等。
3. 实践操作: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一块铁块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然后计算其体积。
接着用温度计测量铁块的温度,了解其内能的大小。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冬天感觉冷,夏天感觉热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改变方式。
难点:内能的测量方法和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复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内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讨论交流环节,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解释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其他现象,如燃料燃烧、物体熔化等,并尝试用内能的知识进行解释。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内能的概念:学生需要理解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这是理解内能其它方面的基础,因此,我在课堂上花了较多的时间进行讲解和举例说明,以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这一概念。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第十三章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2. 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3.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4.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5. 热机的工作原理及其效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2. 掌握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3. 了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4.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学会计算比热容;5. 掌握热机的工作原理及其效率,能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热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内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2. 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3.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及其应用;4. 比热容的计算;5. 热机的工作原理及其效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季室内取暖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概念;2. 知识讲解:讲解内能的概念及其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3. 例题讲解:分析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4. 课堂互动:讨论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5. 知识拓展:介绍比热容的概念,讲解比热容的计算方法;6. 例题讲解:分析热机的工作原理及其效率,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7.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2. 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3.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及其应用;4. 比热容的计算方法;5. 热机的工作原理及其效率。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内能的概念及其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2.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并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3. 举例说明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及其应用;4. 根据给定条件,计算比热容;5.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热机,计算其效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内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热力学、能源等。
13章内能复习课教案D【学具准备】红墨水、烧杯、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空气压缩引火仪、集气瓶、打气筒、水和食用油等,以及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案。
【知识构建】【复习过程】[创设情境] (播放“海陆风”flash动画,同时提出问题)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漫步在海滨,总会感到习习的海风迎面吹拂,十分畅快,这样的风非常柔和,通常情况下,它白天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上,气象上把这种风称为“海陆风”,你能否运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海陆风”形成的原因呢?(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切入主题,更好的体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形象的flash动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形成复习课的枯燥感。
)[专题复习]专题一:分子动理论✧知识聚焦1.物质是由大量_______组成的;扩散现象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散现象表明,分子运动跟_______有关,温度越高,___________越剧烈。
3.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如何利用烧杯、冷水、热水、红墨水、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空气压缩引火仪等探究扩散及其影响因素和分子间作用力。
探究一:扩散及其影响因素(典题探究)例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 B.美味佳肴的香气扑鼻C.通过嗅觉可以鉴别醋和酱油 D.刮风时尘土飞扬(技巧归纳)分子运动只能通过一些现象表现出来,而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到。
不要把宏观微小颗粒的机械运动或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误认为是分子运动。
(学以致用)1.如下图所示将一滴红墨水滴入烧杯中,整杯水都变红了,这种现象叫做_____,扩散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______看到墨水分子在运动(选填“能”或“不能”)。
《内能与热机》课堂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课程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知识的力量,养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2、能力: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思考的能力。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3、知识: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理解并能应用比热容,知道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学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
二、教学内容分析:内能是在学生认识了热现象之后,进一步探究热现象本质的开始篇,由此开始了解内能,了解热的本质。
内能跟八年级时所学的看不见的运动有一定的联系,这要求学生要重拾旧课本,使知识前后连通。
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因为内能与分子的热运动相关,而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紧密相联,故将内能的概念的建立放在温度之后,并用与机械能作类比的方式来建立,限于初中学生的认识与能力,改变内能的途径是通过生活事例与实验分析来认识的。
比热容概念是通过科学探究方式建立的,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历制定探究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要重视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的意识,初步具有整体观点。
建立了比热容的概念后,更要重视其与自然、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能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认识,对于学习内能有了一定的帮助,比如刚接触内能,一定会想知道影响内能的因素,具体是怎么影响的,这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内能这一重点内容。
四、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2.理解比热容和热值的的概念,会进行热量的相关计算;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会计算热机效率。
五、学习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重点: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及应用实例,比热容的理解与应用计算,热机效率的相关计算和提高措施。
学习难点:综合计算。
解决办法:重难点内容逐一展开、由浅入深、逐一突破、循序渐进。
六、设计思路按照知识点回顾—知识点理解---知识点应用的步骤来逐一展开,达到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对知识点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的课堂效果。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 内能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内能”的复习。
复习内容主要包括:1. 内能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3. 内能的改变方式:热传递和做功;4. 比热容的概念及计算公式;5. 热量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内能的改变方式、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难点:1. 内能的微观解释;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冰雪融化、热水沸腾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内能的关系。
2. 知识回顾(10分钟)回顾本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内能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例如,一个质量为1kg的水,温度从20℃升高到100℃,求水内能的增加量。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一块冰熔化成水,冰的质量为0.5kg,冰的熔点为0℃,水的沸点为100℃,求冰熔化成水后内能的增加量。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内能的改变方式、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内能的概念,并说明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 有一杯质量为0.5kg的热水,温度为50℃,将其倒入质量为0.5kg、温度为20℃的冷水中,求最终水的温度。
3. 一块冰的质量为1kg,冰的熔点为0℃,水的沸点为100℃,将冰放入沸水中熔化,求冰熔化成水后内能的增加量。
第十三章内能[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本章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知道什么是内能,能简单的描述内能于温度的关系。
直到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既完成了本届重难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从实验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以便以后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教材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内能的改变,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
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内能,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到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本章又为下一章学习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到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仪器材料]学案[教学流程设计]一、知识回顾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物质由分子构成。
(2)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第十三章《内能》单元复习
【复习目标】
1. 认识分子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2. 了解什么是内能,知道内能和温度的关系;学会辨别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 知道比热容的概念及单位,学会用热量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有关热现象。
5、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能辨别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6、经历探究物体吸热能力的过程,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7、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养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内能的改变;②比较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③热量的计算。
难点:①分子热运动;②内能的理解。
③比热容的理解。
【学具准备】
红墨水、烧杯、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空气压缩引火仪、集气瓶、打气筒、水和食用油等,以及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案。
【知识构建】
【复习过程】
[创设情境] (播放“海陆风”flash动画,同时提出问题)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漫步在海滨,总会感到习习的海风迎面吹拂,十分畅快,这样的风非常柔和,通常情况下,它白天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上,气象上把这种风称为“海陆风”,你能否运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海陆风”形成的原因呢?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切入主题,更好的体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形象的flash动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形成复习课的枯燥感。
)
[专题复习]
专题一:分子动理论
✧知识聚焦
1.物质是由大量_______组成的;扩散现象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散现象表明,分子运动跟_______有关,温度越高,___________越剧烈。
3.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如何利用烧杯、冷水、热水、红墨水、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空气压缩引火仪等探究扩散及其影响因素和分子间作用力。
✧探究一:扩散及其影响因素
(典题探究)例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 B.美味佳肴的香气扑鼻
C.通过嗅觉可以鉴别醋和酱油 D.刮风时尘土飞扬
(技巧归纳)分子运动只能通过一些现象表现出来,而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到。
不要把宏观微小颗粒的机械运动或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误认为是分子运动。
(学以致用)
1.如下图所示将一滴红墨水滴入烧杯中,整杯水都变红了,这种现象叫做_____,扩散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______看到墨水分子在运动(选填“能”或“不能”)。
我们通过扩散现象来验证分子的运动,这里运用了物理学中的_______法。
实
验中我们将看到_______杯中的墨水扩散的快。
这个实验表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___________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___________。
2.下列实例中,不能用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A.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
B.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咸味
C.扫地时灰尘飞扬
D.香水瓶盖打开后能闻到香味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分子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及其影响因素,注重对物理方法的复习。
)
探究二:分子作用力
(典题探究)例2、以下四张图说明分子间有引力的是( )
A B C D
A.滴在热水中的墨水使热水很快变色
B.端面磨平的铅棒压紧后能够吊住大钩码
C.磁铁对铁钉有吸引力
D.抽去玻璃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
(技巧归纳)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这种力是微观的,看不见的,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学以致用)
1. 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住测力计的读数。
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如下图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这是因为。
可见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