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复习范厚强
- 格式:ppt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9
202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中秋之月是一年四季中最完美的月亮,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是全世界华人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日子,是一个让人滋生诗情画意的时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一、目标全解:1、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导语设计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
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
占5分钟 (解说:初一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三、解题1.《十五夜望月》。
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唐代宗大历间进士。
其作品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
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作品有《王建诗集》。
2. 题目解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四、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
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解说:贯彻读思结合的教学原则,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3)《十五夜望月》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思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的非常委婉动人。
(解说: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三首诗词,体味各首诗词的主要内涵和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2、熟读成诵并理解出诗词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3、领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味诗中所表达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前两首诗,第二课时第三首诗加反馈练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呢?(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
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学习《十五夜望月》1、介绍作者:王建 (约767-约830),字仲初,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一生困顿,晚景尤为凄凉。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2、注音与字词: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3、齐读诗歌,思考问题。
(1)“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答:指月光满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答:请看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3)“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了。
4、再读诗歌,思考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答: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
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要点苏教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要点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想念是圆的【基础知识精讲】一、生字学习.字音栖(qī)栖鸦阕(què)上阕婵(hán)婵娟琼(qióng)琼楼胜(shèng)成功绮(qǐ)绮户涯(á)天涯2.形近字3.多音字二、词语积存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栖:鸟停在树上。
秋思:秋季的情思,那个地址指怀人的思绪。
欢饮达旦:酒喝得很畅快,一直喝到天亮。
几时:何时。
把酒:端起酒杯。
把:持,握。
宫阙:宫殿。
不胜:经受不了。
转、低:对月光的动态描述。
共:指共赏。
婵娟:美女之称,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那个地址指月光。
海角天涯:形容极远的地址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也说天涯地角、海角天涯。
三、文学常识.作者简介王建,唐朝诗人。
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
反映民生疾苦,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导。
其词用词洗练、简朴,旨意显露,描述具体。
在唐朝诗人中,王建擅长素描速写。
他熟练地运用各类形式,创作了一幅幅上自宫庭禁苑下至市井乡村的风情风物画。
这些作品都充溢着浓郁的生活力息。
代表作有《江馆》《望夫石》《水夫谣》等。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祐进士。
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做诗“诽谤朝廷”罪贬谪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詹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思奔放,为宋朝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绩。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伙儿”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内容《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每首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所感悟。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形象的语言,特定的环境,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习情景交融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素材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
我们中国人大都有“月亮情结”,不管科学如何发达,也认定月亮上有美丽的嫦娥,有砍树不止的吴刚,有辛勤捣药的玉兔——有了这份想象,我们就可以举杯邀月,对酒当歌,寄托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甚至愁怨。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这三首吟月诗词来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二、预习检查字词。
1、生字预习栖.()宫阙.()绮.()户琼.()楼婵.()娟天涯.()不胜.()寒2、词语解释 (读书上的注解,试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中庭:婵娟:宫阙:琼楼玉宇:天涯海角:何事:三、学习第一首诗《十五夜望月》1.文题理解。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时,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2.背景理解。
本诗选取自《王司马集》,诗题一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名不详,这里是以官名称人。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章中,本诗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1)诵读。
二人小组互读,正音,划分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齐读。
小组推荐代表朗读,集体评价。
(2)品读。
①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听录音)。
②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③你喜欢诗中的哪些词句?为什么?(学生自由谈想法。
)④进一步展开讨论,品读诗中精彩处?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预设如下:“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在这句诗中写到了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朗读三、教学设计:熟读或者背诵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课文。
二、深入课文: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
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十五夜望月唐王建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
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
“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水调歌头北宋苏轼1、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
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
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2、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
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3、拨: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学意识的句子,找出,试分析。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复习大关县天星二中范厚强《为你打开一扇门》作者赵丽宏,当代作家。
《繁星》,体裁:散文。
《繁星》选自《巴金选集》,作者巴金,原名李尧堂,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冰心诗四首》选自《繁星春水》,冰心,谢婉莹,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小桔灯》等。
《安恩与奶牛》体裁:小说。
作者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漫长的旅途》《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人代表人物。
《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 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
编者,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赤壁》作者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
作品有《樊川文集》。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泰戈尔诗三首》作者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主要作品有诗集《飞鸟集》《新月集》《吉檀迦利》和长篇小说《沉船》等。
《往事依依》作者于漪。
《幼时记趣》节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作家,著有《浮生六记》。
《十三岁的际遇》作者田晓菲。
体裁:散文。
《伟人细胞》节选自《男生贾里》,作者秦文君,当代女作家,代表作品有《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体裁:小说。
名著推荐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正直、勇敢、纯洁、真诚的优秀品质是激励人们永远向上的原动力,而友谊、人性和人道则永远是沟通人类灵魂的桥梁。
洞中历险,体现了汤姆正直、勇敢、纯洁、真诚的性格。
故事情节:当“海盗”去“海盗”生活洞中历险背景:汤姆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促使他渴望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海盗”生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新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一、【教学目标】1. 读懂诗歌,体会诗中描写的景色特点,感受诗歌营造的氛围,体悟诗歌抒发的情感。
2. 感受诗人在中秋之夜的怀人情思.二、【重点难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语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圆月.确实,圆月,是中秋的象征。
这天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二>诗歌赏析《十五夜望月》1.诗词大意.中庭地白树栖鸦,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树枝上安歇着鸦鹊。
冷露无声湿桂花.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2.诗歌赏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两句是写月上中天时庭院的景色。
如水月华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鹊也逐渐消停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 导入: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根据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注释:地白:月光满地。
栖:鸟停息字树上。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写景中,你最欢的是哪一个景色?说说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试分析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5、说说诗歌后两句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入骨的相思之情)6、《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给人以形象的动感,新颖妥帖,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
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教师补充。
(四)当堂背诵四.学习《水调歌头》(一)简介词作背景作者,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三)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感受词人苏轼在词中表达的情感?作者政治失意,家人分离,于是词人内心有一种想超脱世俗的念头。
词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即: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是一个很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