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3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 格式:ppt
- 大小:18.15 MB
- 文档页数:2
神经生物学知识点总结神经生物学是关于神经系统的科学领域,涉及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发生、发育、疾病等各方面知识。
本文将从细胞水平、单元回路水平、神经系统水平三个方面,总结一些常见的神经生物学知识点。
细胞水平1. 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
其主要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等。
树突主要接收神经冲动,而轴突则在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
神经元的典型结构有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连接。
2.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的非神经元细胞,主要具有支持、保护神经元的功能。
与神经元相比,神经胶质细胞数量更多。
其中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密集胶质细胞是三种常见的胶质细胞。
3.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在兴奋状态下产生的一种电信号。
其产生主要是由于神经元的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的开关机制。
动作电位具有特定的形态和时间序列特征,可以被记录和分析。
4. 突触传递突触传递是一种神经信号传递方式,由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影响相邻神经元或肌肉、腺体等靶细胞。
突触传递主要包括化学突触传递和电子突触传递两种方式,前者是通过神经递质介导的,后者是通过电流通过直接传递关节隙。
5. 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能力的改变。
其主要形式包括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
LTP和LTD的产生机制包括突触前活动变化、突触后细胞膜电位变化和神经递质浓度变化等。
单元回路水平1. 神经环路神经环路是由多个神经元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神经网络结构。
神经环路可以通过神经突触连接,从而形成复杂的功能。
常见的神经环路包括反射弧和中枢神经环路等。
2. 突触后势突触后势是当神经元被兴奋后,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形成的一种延迟激活现象。
突触后势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因不同的突触类型而异,但是它可以影响神经元的电活动,从而影响神经网络的功能。
3. 网络动力学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回路具有复杂的动力学特性。
神经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第九章神经系统第一节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01. nerve impulse (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导的一个个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02. axoplastic transport (轴浆运输)轴突内的轴浆经常流动,进行性物质的运输和交换,称为轴浆运输。
第二节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03. synapse (突触)神经元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根据媒介物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04.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05.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06. after discharge(后放)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发放神经冲动的现象。
07. non-directed synaptic transmission(非定向突触传递)神经递质从轴突末梢的曲张体释出后通过弥散作用到达效应细胞,与其相应的膜受体结合而传递信息。
第三节神经递质与受体08. neurotransmitter(神经递质)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膜释放,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09. 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递质共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可以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的现象称为递质共存。
第四节神经反射10.nonconditioned reflex (非条件反射)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先天就具有的反射,包括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11.conditioned reflex (条件反射)指在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在后天形成的反射,它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神经生物学复习知识点神经生物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篇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第一章神经元和突触一、名词解释:神经元突触神经胶质细胞二、问答题:1. 神经元的主要结构是什么?可分为哪些类型?2. 简述突触的分类。
3. 试述化学突触的结构特征。
4. 试述电突触的结构特征。
5. 神经胶质细胞分为几种类型?第二章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和静息电位一、名词解释:静息电位极化去极化超极化二、问答题:1. 神经元膜的物质转运方式有哪些?2.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特性是什么?3. 简述钠钾泵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
4. 比较生物电记录技术的细胞外记录和细胞内记录。
5. 静息膜电位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6. 综述静息膜电位的形成机制。
7. 简述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
第三章神经电信号和动作电位一、名词解释:局部电位突触电位阈电位动作电位离子电导兴奋兴奋性阈强度二、问答题:1. 离子学说的要点是什么?2. 简述局部电位的特征及其产生的离子机制。
3. 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4. 简述动作电位(锋电位)产生的条件及依据是什么?5. 综述动作电位-锋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6. 综述动作电位-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7. 试以阈电位概念解释动作电位的触发机制。
8. 试述神经元的兴奋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章神经电信号的传递一、名词解释:化学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整合突触可塑性二、问答题:1. 简述神经电信号传递及其传递方式2. 试述化学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3. 比较EPSP和IPSP的产生及其特征。
4. 简述突触后电位的整合。
5. 简述突触传递的调制方式。
6. 简述突触可塑性及其产生机制。
7. 简述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机制及作用。
第五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一、名词解释: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戴尔原则二、问答题:1. 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哪些?2. 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3. 简述Ca2+在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中的作用。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神经组织的结构特征。
2. 观察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3. 掌握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特点。
4. 理解神经组织在神经传导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神经组织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础,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具有接受、传导和传递信息的功能。
神经胶质细胞则具有支持、营养和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豚鼠大脑切片、神经组织染色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2. 仪器:显微镜、切片机、染色机、数码相机等。
四、实验方法1. 切片:将豚鼠大脑组织进行切片,厚度约为10微米。
2. 染色:将切片浸入神经组织染色液中,进行染色处理。
3. 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记录神经组织的结构特征。
4. 拍照:使用数码相机记录观察到的图像。
五、实验步骤1. 将豚鼠大脑组织固定在切片机上,调整切片机参数,进行切片。
2. 将切片放入染色液中,进行染色处理,使神经组织染色。
3. 取出切片,滴加少量生理盐水,使切片展平。
4. 将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
5. 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观察神经组织的结构特征,包括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
6. 使用数码相机记录观察到的图像。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细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含有细胞核。
树突短而分支多,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轴突长而分支少,负责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肌肉、腺体等效应器。
2. 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是神经元轴突的延伸,外面包裹着髓鞘。
髓鞘具有绝缘作用,可以减少神经冲动在传导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3.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具有支持、营养和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少突胶质细胞主要负责形成髓鞘;小胶质细胞具有吞噬作用,可以清除神经系统中的细胞碎片和病原体。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神经组织的结构特征,包括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
●什么是神经生物学、它的范畴1.神经生物学是一门在各个水平,研究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发育、衰老、遗传等规律,以及疾病状态下神经系统的变化过程和机制的科学。
2.它涉及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发育神经生物学、分子神经生物学、神经药理学、神经内科学、神经外科学、精神病学等等。
●什么是行为—-有动机、有目的的行动●行为的决定因素——人类行为由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
●行为在诺贝尔得奖上的争论?●脑的基本结构、组成——脑包括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可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小延站在桥的中间端)●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系统,具有的1.共性: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骨架等2.神经元特性1)细胞轴突和树突2)特殊的结构(如突触)和化学信号(如神经递质)3)通过电化学突触相互联系4)不能复制5)膜内外的盐溶液;磷脂膜;跨膜蛋白质3.神经胶质细胞特性1)无突触。
2)与神经元不同,可终身具有分裂增殖的能力3)低电阻通路的缝隙连接,无动作电位4)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组织构筑的塑型、修复、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物质转运对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代谢的调节、维持微环境的稳定、通过对细胞间液中K+的缓冲作用影响神经活动、参与脑的免疫应答反应、神经元新生●细胞骨架:微管;神经丝;微丝1.微管:组成→微管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tau(与老年痴呆症相关)异二聚体为单位,有极性。
功能:细胞器的定位和物质运输2.微丝:成分→Actin肌动蛋白,组装需要ATP修饰蛋白,微丝是由球形-肌动蛋白形成的聚合体,生长锥运动3.神经丝: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调节细胞和轴突的大小和直径●什么是轴浆运输,它的分子马达?1.指化学物质和某些细胞器在神经元胞体和神经突起之间的运输,是双向性的。
1)快速轴浆运输顺向运输:囊泡、线粒体等膜结构细胞器逆向运输:神经营养因子病毒如狂犬病毒、单纯疱疹病毒2)慢速轴浆运输顺向运输:胞浆中可溶性成分和细胞骨架成分2.分子马达:驱动蛋白动力蛋白3.应用:追踪脑内突触连接●髓鞘是什么?髓鞘是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外面的一层膜,一般只出现在脊椎动物的轴突,在树突没有分布。
第一篇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第一章神经元和突触一、名词解释:1、神经元:神经细胞即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突触: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称之为突触。
3、神经胶质细胞:是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除了神经元以外的所有细胞。
具有支持、滋养神经元的作用,也有吸收和调节某些活性物质的功能。
二、问答题:1. 神经元的主要结构是什么?可分为哪些类型?神经元的主要结构包括胞体(营养和代谢中心)、树突(接受、传导兴奋)、轴突(产生、传导兴奋)。
分类:1)、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分类: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
2)、根据树突分类:①按树突的分布情况分类:双花束细胞、a细胞、锥体细胞、星形细胞。
②按树突是否有棘突:有棘神经元、无棘神经元。
③按树突的构型:同类树突、异类树突、特异树突神经元。
3)、根据轴突的长度分类:高尔基I型神经元、高尔基II型神经元。
4)、根据功能联系分类:初级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5)、根据神经元的作用分类: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
6)、根据神经递质分类:胆碱能神经元、单胺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
2. 简述突触的分类。
突触: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称之为突触。
分类:1)、根据突触连接的成分分类:轴—体、轴—树、轴—轴三种最为主要。
2)、根据突触连接的方式分类:依傍性突触、包围性突触。
3)、根据突触连接的界面分类:I型突触(非对称性突触)、II型突触(对称性突触)。
4)、根据突触囊泡形态分类:S型突触、F型突触。
5)、根据突触的功能特异性分类: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6)、根据突触的信息传递机制分类:化学突触、电突触。
3. 试述化学突触的结构特征。
化学突触:通过神经递质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突触。
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和突触间隙三部分构成。
1)、突触前成分:神经末梢膨大的部分,含有神经递质的囊泡状结构,是递质合成、贮存和释放的基本单位,也是神经递质量子释放的基础,可分为①无颗粒囊泡②颗粒囊泡。
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物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的科学领域。
神经生物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作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和信号整合,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生长和再生等方面。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具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其主要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
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连接,并且在突触处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通信的物质,其发现和研究是神经生物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神经递质包括多种类型,例如乙酰胆碱、多巴胺、谷氨酸等,它们通过神经元的轴突末端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以影响下一个神经元的活动状态。
突触传递是神经元之间通信的基本机制。
当一个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其轴突末端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接收神经元的受体上,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反应。
突触传递的效果可以兴奋或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
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生长是神经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神经系统的发育始于胚胎期,经历神经元产生、迁移、定位和突触形成等过程。
神经系统发育不仅受基因影响,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营养、药物等。
神经系统的再生能力也是神经生物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神经系统的再生包括轻微损伤后的自我修复和严重损伤时的再生修复。
轻微损伤后的自我修复主要是通过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代谢和再生来实现的。
而严重的损伤需要通过干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等手段进行修复。
总之,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对于揭示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受体:能与内源性配基(递质,调质等)或相应药物与毒素等结合,并产生特定效应的细胞蛋白质。
按跨膜信息转导分为:受体门控离子通道,G 蛋白耦联受体,酶活性受体。
突触: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达信息的部位。
神经元: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包括细胞体、轴突和树突。
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除了神经元以外的全部细胞。
拥有支持、滋润神经元的作用,也有吸取和调治某些活性物质的功能,参加组成血脑屏障。
曲张体:轴突末梢上形成的串珠状的膨大欢喜性:指可欢喜组织或细胞碰到刺激时发生欢喜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色。
极化:由于跨膜电位的存在,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的电模型,膜内负膜外正。
处于静息状态的细胞,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静息电位总是牢固在必然的水平上,对外不显电性。
去极化:去极化是指跨膜电位处于较原来状态下的跨膜电位的绝对值较低的状态。
是经过向膜外的电流流动或改变外液的离子成分而产生。
超极化:细胞膜的内部电位向负方向发展,外面电位向正方向发展,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
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可欢喜组织或细胞碰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
神经元欢喜和活动的标志,是神经信息编码的基本单元,是信息赖以产生、编码、运输、加工和整合的载体。
阈刺激:引起有机体反应的最小刺激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大量开放, 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为。
局部电位:细胞碰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稍微电变化。
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
突触电位:突触传达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有欢喜性突触后电位和控制性。
刺激的全或无定理:小于阈值的刺激,机体不反应。
加强刺激,就产生固定形态大小的动作电位,跟强的刺激不能够产生更大的动作电位。
条件反射:在生活过程中经过必然条件,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调治方式,人和动物共有的生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