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儿童教育思想给我们的一些启迪——“玩”的智慧
- 格式:docx
- 大小:28.83 KB
- 文档页数:3
谈鲁迅对儿童教育的看法作文作文一
《鲁迅爷爷说儿童教育》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鲁迅爷爷吗?他可是一位很厉害的大作家呢!
鲁迅爷爷觉得,儿童教育可重要啦!他说,不能总是把大人们的想法强加给小朋友。
就像有些爸爸妈妈,非要小朋友学这个学那个,一点儿都不问问小朋友自己喜欢不喜欢。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特别喜欢画画,可爸爸妈妈非让他去学钢琴,结果小朋友一点儿都不开心。
鲁迅爷爷还说,不能总是批评小朋友,要多鼓励。
要是小朋友做错了事,不要只知道打骂,要好好跟他们讲道理。
有个小故事,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心里很害怕。
这时候爸爸没有发脾气,而是轻轻地说:“没关系,但是下次要小心哦。
”小朋友就记住了,以后做事都很小心。
所以呀,我们都要像鲁迅爷爷说的那样,开开心心地学习和长大!
作文二
《讲讲鲁迅爷爷的儿童教育观》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鲁迅爷爷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哟!
鲁迅爷爷说,小朋友要有自由玩耍的时间。
就像小猴子要有在树林里蹦蹦跳跳的时间一样。
可不能天天都被关在屋子里学习。
比如,有的小朋友放学后,还要上好多好多的补习班,都没有时间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啦,这样可不好。
鲁迅爷爷还觉得,大人们要尊重小朋友的想法。
不能觉得小朋友什么都不懂。
有个小朋友想养一只小兔子,可大人觉得小兔子太麻烦,就不让养。
小朋友多伤心呀。
我们要记住鲁迅爷爷的话,让每个小朋友都能快乐成长!
你们说对不对呀?。
鲁迅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化人和思想家,有着独特的儿童教育观念。
他在作品中不断探索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自由、启迪、童趣”的教育理念,对今天的教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鲁迅认为,儿童天生具有自由的本能,应该给予他们自由
的空间和自由的发挥。
他反对一成不变的教条主义教育,强调要尊重
每个儿童的个性和特长,引导他们通过自由探索和实践,得到自我认
识和自我发展。
其次,鲁迅主张启迪教育,即通过知识和文化的传递,引导儿童
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认识世界。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技能,更要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儿童学会自我思考和自我创造。
最后,鲁迅强调童趣教育。
他认为,儿童天性爱玩,也是通过游
戏和活动学习世界,因此教育也应该注重趣味性和游戏性,让儿童在
主动参与中学习,不断开拓自己的能力和视野。
总之,鲁迅的教育观念强调让儿童成为自主思考、具备创造力并
善于游戏的人。
他反对教条主义,强调引导儿童通过自由探索和实践,让他们在趣味中学习,从而实现良好的自我发展。
今天的教育也应该
遵循这一理念,引导儿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篇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我觉得鲁迅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太有意思啦!这篇文章就像一扇神奇的大门,打开之后就能看到鲁迅小时候的世界,还能从里面琢磨出他关于儿童教育的一些想法呢。
百草园啊,那就是鲁迅小时候的快乐天堂。
他在里面能看到各种各样有趣的东西。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哇,光是想想这些画面,就好像自己也走进了那个充满生机的小园子。
鲁迅在百草园里可以听蟋蟀弹琴,看云雀高飞,还能去拔何首乌呢。
这时候的他就像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鸟,想干啥就干啥。
我就想啊,这才是孩子该有的童年嘛。
可是呢,后来鲁迅去了三味书屋。
那里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啦。
有严厉的先生,有规规矩矩的学习生活。
那是不是就代表鲁迅觉得这种规规矩矩的学习就不好呢?我看不是哦。
在三味书屋里,鲁迅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的。
先生虽然严厉,但是很有学问呀。
就像我们在学校里,老师有时候也很严格。
我的同桌就老抱怨,说老师干嘛总是管着我们,这不让做那不让做的。
我就跟他说,你看啊,要是没有老师管着,我们能认识那么多字,能算出那些数学题吗?就像鲁迅在三味书屋里,他得跟着先生读书,先生读一句,他跟着读一句。
虽然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这就是在打基础呀。
我有个好朋友叫小明,他就特别不爱学习。
他说学习太无聊了,还不如出去玩呢。
我就跟他讲鲁迅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事儿。
我说你看,百草园是好玩,但是要是鲁迅一直只在百草园玩,他能成为那么厉害的大作家吗?他摇摇头。
我又说,三味书屋虽然要规规矩矩学习,可是这就像给小树苗修枝剪叶一样,让小树苗能长得更直更高。
你要是只知道玩,就像小树苗没人管,长歪了都不知道呢。
小明好像有点懂了,他说,那是不是也要有玩的时间呢?我就说,那当然啦,你看鲁迅在三味书屋,课间不也能偷偷去后面的园子里玩嘛。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我觉得就是要给孩子自由,但是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
就像种花儿一样,你不能把花种子撒下去就不管了,它需要浇水施肥,也需要阳光和空间。
鲁迅儿童教育观咱们聊聊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那可是真金不怕火炼,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鲁迅先生啊,不光是个大文豪,还是个超级有爱的“孩子王”,他对怎么教育小孩子,心里头可是门儿清。
他说过,小孩子嘛,得让他们自由自在地玩,不能老绑在书桌上,跟个小老头儿似的。
想想看,咱们小时候,谁不是天天盼着放学,撒丫子往外跑,捉迷藏、跳皮筋,那叫一个痛快。
鲁迅先生觉得,玩就是孩子的天性,玩好了,心情好了,学习也带劲儿。
要是把孩子逼得跟个小苦力似的,整天就知道啃书本,那孩子的心,迟早得“离家出走”。
而且啊,鲁迅先生特别反感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
他说,教育孩子,得用爱,得用心。
你想啊,孩子犯了错,你上去就是一顿胖揍,孩子心里头能服气吗?说不定还越打越叛逆。
反过来,你要是好好跟孩子说,让他知道错在哪儿,以后怎么改正,孩子心里头暖洋洋的,自然就听进去了。
这就叫“润物细无声”,教育孩子,得有点儿“太极”的味儿,四两拨千斤,不用蛮力。
鲁迅先生还说了,得让孩子多见见世面,别老窝在家里头。
现在咱们条件好了,周末带孩子去公园、博物馆、图书馆转转,让孩子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
孩子见识广了,眼界就宽了,以后遇到啥事儿,心里头也不慌。
这就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得读,路也得走,两者都得兼顾。
他还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咱们有时候啊,恨不得把答案直接塞到孩子脑袋里,让孩子考个一百分,脸上有光。
可鲁迅先生不这么想,他觉得孩子得自己动脑筋,自己想办法。
就像咱们小时候解数学题,一开始死活解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可突然灵光一闪,找到了答案,那种成就感,别提多棒了。
孩子也是这样,得让他们自己琢磨,自己领悟,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扎实,才牢靠。
鲁迅先生还提倡,得让孩子有点儿“野性”。
现在孩子生活条件好了,吃得精细,玩得也精细,可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
鲁迅先生觉得,孩子得有点儿“野劲儿”,得敢爬树、敢下河、敢探险。
这样孩子才能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和一颗勇敢的心。
从鲁迅的教子艺术看教育真谛鲁迅因擅长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人就认为他一脸正气,为人严肃,缺少人情味。
其实,鲁迅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
他在家庭中,便是一位宽厚的父亲,慈爱的丈夫。
因为有鲁迅充满父爱的艺术教育方法,海婴最终成才。
1、给孩子全部的爱。
鲁迅晚年得子,自然喜爱万分,鲁迅对海婴倾注了全部的父爱。
每天深夜12时至凌晨2时,他一定要轻轻上楼,察看海婴的睡眠情况,帮忙盖好被子孩子睡足就逗孩子玩,孩子倦了就抱起孩子,哼着催眠曲,把孩子送进梦乡,孩子病了,鲁迅更是彻夜守护。
正如鲁迅妻子许广平所说的:“他是尽了很大的力量,努力分担那可能范围里的为父之责的。
”2、信守诺言,尊重孩子。
海婴渐渐长大了,鲁迅就有选择的带他去看电影,凡是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如《泰山之子》、《米老鼠》及世界风光之类的影片,鲁迅常常带他观看。
一次,吃晚饭时,海婴听说阴雨世界的“海景伯”马戏团到上海演出,高兴的手舞足蹈。
但鲁迅考虑到马戏团大多为猛兽表演,且在深夜临睡前,怕海婴受到惊吓,终于没有带他去看。
还应为此嚎啕大哭一场。
鲁迅第二天便耐心地对他说明了原因,答应别找机会,白天陪他去看。
鲁迅在1933年10月20日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午后同广平携海婴去海景伯兽苑。
”这件事给还应印象很深,以后没提及此事,海婴就动情地说:“父亲对我如此真心的爱,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如何让才能当一个好父亲。
”3、理解孩子。
鲁迅把孩子看做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竭力反对两种因素的错误教育方法:一种是除暴压服的方法,对儿童非打即骂,使得儿童从小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思想愚钝,目光呆滞,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其实这类孩子长大以后,“如暂出牢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另一种是娇生惯养的方法,任其跋扈,放任不管,是儿童在家里成了“小霸王”要什么就给他什么,等他将来走上社会,“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鲁迅先生对儿童教育的观念说起鲁迅先生,那可是咱们中国文学界响当当的大人物,他的文章犀利深刻,针砭时弊,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但你知道吗?鲁迅先生对儿童教育也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要求的。
他啊,特别看重孩子们的纯真天性,觉得教育这事儿,得顺着孩子的性子来,不能一股脑儿地灌输知识,得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自由中成长。
鲁迅先生觉得,孩子们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有着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就像咱们小时候,总爱拿着个小树枝在地上画画,或者拿着个破布娃娃当宝贝一样。
那时候的我们,心里装满了奇思妙想,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咱们的。
可要是大人们非得让咱们按照他们的想法来,非得让咱们学这学那的,咱们心里得多憋屈啊!鲁迅先生就特反感这种教育方式。
他觉得,教育得让孩子们觉得好玩,得让孩子们有兴趣。
就像咱们现在玩游戏一样,要是游戏好玩,咱们就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玩,要是不好玩,咱们碰都不碰一下。
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是孩子们觉得学习好玩,他们自然就愿意学了。
所以,鲁迅先生觉得,教育得让孩子们多接触大自然,多接触社会。
让孩子们去看看蓝天白云,去听听鸟语花香,去感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也让孩子们去接触接触社会上的人和事,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除了家里的温馨,还有外面的精彩。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也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和胆识。
当然啦,鲁迅先生也不是说让孩子们放任自流,啥都不管。
他觉得,教育还是得有一定的规矩和要求的。
就像咱们玩游戏一样,虽然游戏好玩,但也不能玩得太过火,得有个度。
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虽然要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但也不能让他们太放纵了,得让他们知道,学习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得认真对待。
鲁迅先生还特别看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他觉得,孩子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得让他们吃好睡好,还得让他们有个好心情。
就像咱们小时候,要是哪天心情不好,或者身体不舒服,啥事儿都不想做,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大人们得关心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得让他们有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总结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尊重儿童的天性:鲁迅认为儿童是拥有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个体,应该尊重他们的天性和个性。
2. 注重儿童的身心健康:鲁迅认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他反对过度的竞争和功利主义教育,强调培养儿童健康的身心状态。
3. 倡导自由的教育环境:鲁迅主张给予儿童自由和宽松的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思考和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4. 强调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鲁迅认为儿童应该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而不是盲目地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5. 强调实践与经验的重要性:鲁迅主张通过实践和亲身经验来培养儿童的能力和智慧,他反对纸上谈兵和空洞的理论教育。
总的来说,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经验,以及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鲁迅的儿童教育观鲁迅先生很早就提出了以注重未来为核心、“以幼儿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在其创作和评论中更是指出让儿童“幸福地度日”,使儿童健康自由地成长。
今天的儿童教育,成就辉煌,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值得反思,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对今天的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我粗略而不成熟地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保护儿童的求知欲,激发儿童的寻秘探险精神。
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不仅使百草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而且还激发了儿童的寻秘探险的精神。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
”二、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乐在其中,丰富生活。
“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这不是单纯的玩乐,而是有用的玩乐,在玩乐中提高自己的素质。
再如冬天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三、亲近大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幼年的鲁迅亲近自然,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
看看“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这真是大自然最美妙的声音。
我们在这蟋蟀的弹奏和油蛉的低唱中感受到了秋的清静肃穆。
再看看“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读书自然枯燥,因为都不懂,自然到园里玩得好,而这正可以借此放松神经,娱乐身心。
在鲁迅先生的创作和评论中无不指出让儿童“幸福地度日”,使儿童健康自由地成长。
鲁迅儿童教育观读后感鲁迅儿童教育观读后感鲁迅儿童教育观读后感1鲁迅作品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鲁迅的原作,因此,如何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出发,拉近学生和鲁迅的距离,让学生亲近鲁迅,阅读鲁迅,是我们在鲁迅作品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个冷峻的鲁迅也许令人心存敬畏,而一个率真的、温情的鲁迅会让人愿意亲近。
从儿童视角解读鲁迅作品,品味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文字,走进一方寄托深远的风雨故园,触摸都市游子的内心情愫,学生或许暂时还难以理解其中复杂的人生况味,但对故乡的脉脉温情,文学的纯粹与人性的温暖,已经深入人心。
学生感受到鲁迅的亲和力后,再去了解鲁迅的时代、鲁迅的身世,去阅读鲁迅忧愤深广的作品,这样就能形成一种梯度阅读的良性循环。
2、去脸谱化,还原一个立体的鲁迅。
在鲁迅作品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有限,加上鲁迅作品自身意蕴丰富、艰涩难懂,造成了学生对鲁迅的误读,甚至不读。
在老师们抽象的政治说教和机械的阶级分析中,鲁迅被简单地脸谱化为一个笔如刀剑的战士,一个横眉怒目的好斗者。
事实上,鲁迅不仅是高声呐喊的斗士,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比如说他小时候顽皮,上课搞小动作,在课堂上偷偷地描摹图画;他生活小资,好吃小吃,还抽烟,更爱看电影,尤其是30年代的好莱坞大片;他还喜欢坐汽车兜风,这可是当时的高消费;他甚至像普通的父母一样,溺爱儿子海婴。
鲁迅就是这么一个率性至情的人,用孔庆东的话来说:“鲁迅不是冷冰冰的一个简单的文化斗士,而是这么有人情味的一个人。
”如果我们在文本教学之外,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一点关于鲁迅的相关材料,还原一个立体的、率性的鲁迅,学生也许就不再畏惧鲁迅先生,不再抗拒阅读先生的作品了。
3、多维解读,品味鲁迅作品主题的丰富内涵。
教学大纲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解读。
鲁迅的作品往往意蕴丰富,角度单一的解读活动难以涵盖其深刻内涵,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学生的收获一定会大得多。
鲁迅对儿童教育的看法说起鲁迅老先生,那可是咱们文化圈里的大家,他看待啥事儿都特有深度,尤其是对孩子教育这块,他心里有杆秤,称得明明白白。
首先啊,鲁迅先生觉得孩子得天真烂漫,别老让他们学那些个死板的东西。
他常说:“孩子就像春天里的小树苗,得让他们自由生长,别老拿模具去套。
”你瞧,这不就是告诉咱们,别把孩子管得太严,得让他们释放天性嘛。
再者,鲁迅先生特别看重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说:“小孩子也得有自己的脑袋瓜子,别啥都听大人的。
”这话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咱们做家长的,有时候就得忍着,别急着给答案,让孩子自己琢磨去。
还有啊,鲁迅先生觉得教育得从实际出发,别整天搞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他说:“学问得从生活中来,用到生活中去。
”这就像咱们平时做饭,得用真材实料,才能做出好味道。
教育孩子也一样,得让他们多接触社会,多实践,这样才能学到真本事。
另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反对打骂孩子。
他说:“小孩子也有自尊心,得用爱心去感化他们。
”这话真是说到咱们心坎里去了。
现在有些家长,动不动就动手打孩子,这哪行啊?得用爱去引导,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最后啊,鲁迅先生还提醒咱们,教育得与时俱进。
他说:“时代变了,教育也得跟着变。
”这话可真是一点没错。
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咱们得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育孩子也一样,得让他们学会适应变化、勇于创新。
总而言之啊,鲁迅先生对儿童教育的看法是既深刻又接地气的。
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告诉咱们:教育孩子得用心、用情、用智慧。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出息、有担当的孩子来。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给我们的一些启迪——“玩”的智慧
摘要】:作为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鲁迅先生对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儿童教育极
为重视,他提出儿童要“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即通过参加有益的活动—“玩”,让儿童学会多种技能,活跃和发展儿童的思维、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重
点培养创新能力;注重儿童个性培养,激发儿童兴趣,让儿童快乐并成长着;保护
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求知欲;促进儿童身心、人格的健全发展,增强儿童
的社会交往能力。
因此,他的儿童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仍有重要的
启迪作用。
【关键词】: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启迪
柳亚子曾经说过:“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
”作为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鲁迅对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儿童教育极为重视。
鲁迅先生期望儿童——“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玩”也是“度日和做人”的重要手
段和途径。
因此,他的儿童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通过参加有益的活动—“玩”,让儿童学会多种技能,活跃和发展儿童的思维、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重点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玩耍在儿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
人活动、工作和劳动同样重要的意义。
”孩童时代,纯真可爱,活泼好动,爱玩是儿童
们的天性,我们更应该保护他们的这种天性,尊重他们爱玩的权利。
这也是鲁迅所
提倡的。
例如在《风筝》一文中,鲁迅说弟弟从小躲在屋里制作风筝,被自己发
现就踏扁了,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的玩艺,后来读过外国儿童教育专著,知道了
游戏的意义,“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即游戏可以使儿
童活泼、健康、聪明。
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小兄弟偷做风筝,隐约写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而小兄弟还制作了与众不同的蝴蝶风筝,可见
他聪明伶俐,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强。
我们如能与孩子们一起做和放风筝,且告
诉孩子风筝上天的物理学知识,这样既培养孩子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又拉
近了与孩子感情距离。
这样何乐而不为呢?这样,我们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要吸
取外国的儿童教育的精华,深刻领会鲁迅“天真、好动、好学、贪玩是儿童的天性,教育不能与儿童的天性作对”的正确主张,引导儿童参加有益的游戏活动,进而活跃和发展儿童的思维、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重点是培养儿童的
创新能力。
二、通过参加有益的活动—“玩”,在“玩”中注重儿童个性培养,在“玩”中激发
儿童兴趣,让儿童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快乐并成长着。
“救救孩子”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结尾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声音。
他还说,“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因此,他特别尊重个性发展。
他在早期的论文《文化偏至论》中就明确提出:“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若其道术,乃
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明确写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我是画画儿,
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这不是单纯的玩乐,
而是有用的玩乐,且在这玩乐中,注重儿童个性培养,从而提高儿童的绘画技能。
文中还表达了一个少儿渴望自由发展,凭自己兴趣爱好做事的愿望,也隐含了对
私塾教育只在习字、对课这些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的批判,希望有更为开放、灵活
的教学形式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力条件。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
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
”正可以借此—“玩”来
放松神经,娱悦身心,还会学会如何观察大自然,从中寻找到无以伦比的快乐。
鲁迅还在《故乡》中写道:“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
我们日里到海
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
你也去。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
的两个脚……”。
大自然是那样的神奇和美丽,儿童不但要读有字之书,更要通过“玩”来读懂
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
因此,我们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按照教育教学客观规律和儿
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办事,合理分配儿童的时间,拓展儿童的生存空间,多与大自然这
位母亲接触,这样有利于儿童的智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儿童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等能力的发展,也能让儿童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快乐并成长着。
三、通过参加有益的活动—“玩”,让儿童在“玩”中,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好奇心是儿童的另一天性。
在他们小小的脑海中,这个世界的一切对于他们
来说都是十分新奇的,所有的疑问总希望能得到解答。
这样“自己”可以在大自然
中观察生命现象和其他现象,学到许多知识,丰富他们的头脑。
“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
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雍肿的根……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增。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
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以这种轻松、愉快的“玩”的方式,让儿童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这让他们终身难忘。
因此,我们的受
教育者都是幼小的孩子,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心,他们比成人更渴望被这
个世界所认可。
他们渴求能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信息,渴望得到更多的知识,这
样头脑里的知识日渐丰富起来。
四、通过参加有益的活动—“玩”,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人格的健全发展,增强
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儿童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开始在玩耍中认识和感知世界,并在玩耍中学会语
言交流,懂得人际交往。
可以说,玩耍是儿童理解人生的开始”。
因此,鲁迅在《社戏》中写道:“当我想看戏而无可能之时,事情忽然出现转机:双喜等几个孩子力保不会出事,从而得到了外祖母和母亲的同意,因为他们几个既会划船又会
凫水,到了船上,‘双喜拔起篙,阿发拔后篙’,‘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驾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飞一般向赵庄
前进了’。
”作者用轻松愉快的笔调,传神地描述了乡间孩子熟练的驾船技能,虽
然没有直接赞美这群孩子这种熟练的生活技能,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对这些质朴
的乡间少年的崇拜。
他们虽然不会懂得“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是何意,却能自由
自在地在广阔的乡间驰骋,同时,“我”作为来自集镇的小少爷,并没有因为他们
没有念过《四书》、《五经》,是乡间的放牛娃就轻视他们,相反,有良好的心态,愿意与他们打成一片,一起划船,一起看戏,一起吃豆,成为真正的朋友。
因此,我们在日常活动中,要让儿童充分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和别人
合作,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进而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康、和谐发展。
以上就是鲁迅儿童教育思想给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启迪。
参考书目:
① 《心灵的探寻》钱理群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
② 《鲁迅经典全集》鲁迅著北京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③ 《好爸爸胜过好老师》东子著漓江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