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太后为”老佛爷“是尊称吗 ”老佛爷“称呼的由来
- 格式:docx
- 大小:9.23 KB
- 文档页数:1
慈禧为什么又叫“老佛爷”?李莲英的马屁功夫堪称教科书级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畸形产物,太监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历朝历代都有位极人臣的大太监横空出世,比如富可敌国的刘瑾,比如权倾朝野的魏忠贤。
但是,这些大太监虽然盛极一时,却大多难逃惨死的结局。
不过,有一位大太监则是例外,他21岁当上太监总管,61岁光荣退休,生前风光,死后安宁,他就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李莲英。
李莲英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传奇,上至慈禧太后,中至王公大臣,下至宫女太监,无人不对他赞不绝口。
究其本质原因,无非就是李莲英有着超乎常人的高情商。
他为人低调,做事谨慎,面面俱到,滴水不漏。
李莲英的情商到底有多高,从他的马屁功夫里便可窥知一二。
一说到“老佛爷”三个字,大家都知道指的是慈禧太后。
而第一个这样称呼慈禧的人正是李莲英。
话说慈禧40岁的时候,正值同治帝驾崩,光绪帝继位。
在这新旧交替之际,慈禧为了继续垂帘听政费尽脑筋,那时她虽然依然独揽朝政,但无奈朝中总有反对之声。
李莲英自然是最懂慈禧心思的,一日,他对慈禧说:“听说万寿寺的大雄宝殿最近常有双佛显光,此乃祥瑞之兆,太后何不驾临一看?”慈禧向来信佛,又听说有此奇事,自然是欣然应允,便带着一众太监大臣一同赶往万寿寺。
但是,当慈禧进入万寿寺的大雄宝殿,却发现殿中仍只有原来的一尊三世佛,于是面有愠色,喝到:“明明只有一尊佛,哪有什么双佛显光?”正当群臣惶恐之际,只见李莲英面向慈禧跪地高呼:“老佛爷到!”随行众臣见状很快便明白了李莲英的用意,于是也纷纷跪地高呼:“恭迎老佛爷!”这一方面为了取悦慈禧,另一方面也是情势所逼,此情此景,你若不跪不呼,那岂不是找死?李莲英这声“老佛爷”绝非仅仅是拍马屁,其中的政治意义才是关键。
正当群臣跪拜高呼之时,李莲英则趁势说道:“太后是救苦救难的活佛观世音菩萨,如今先皇晏驾,新皇尚幼,还得请太后您救万民于水火啊!”李莲英话说到此,群臣便也只能应和。
算是“主动”请求慈禧揽政。
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叫她“⽼佛爷” 慈禧,叶赫那拉⽒惠徵之⼥,清朝咸丰帝的妃⼦,同治帝⽣母,光绪帝养母。
她还有另外的⼀个称呼,那就是“⽼佛爷”。
不过这⼀称呼怎么来的呢?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慈禧太后“⽼佛爷”称呼之谜 慈禧,叶赫那拉⽒惠徵之⼥,清朝咸丰帝的妃⼦,同治帝⽣母,光绪帝养母。
⽣于1835年11⽉29⽇(道光⼗五年⼗⽉⼗⽇),卒于1908年11⽉15⽇(光绪三⼗四年⼗⽉⼆⼗⼆⽇),作为晚清同治、光绪两朝的最⾼决策者与最⾼统治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四⼗七年。
⽣前被尊为孝钦显皇后,⼜称“西太后”,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
死后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慈禧博学多才,能书善画,书法长于⾏书、楷书,绘画有花卉等传世。
尽管随着地位的不断提⾼,⼈们对她的称呼也有所变化,其中最为⼈们熟知的是“慈禧”和“⽼佛爷”这两个与她的统治⽣涯紧密联系在⼀起的称呼。
1861年11⽉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实⾏垂帘听政以后,宫廷中便以“⽼佛爷”相称。
⽽且据史料载,慈禧⽣前确实喜欢被⼈称作“⽼佛爷”。
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他明明是个⼥的,为什么⼜称为“爷”呢?下⾯是乐奀收集的有关慈禧的相关历史资料,从中可以了解⼀个⼤概。
慈禧太后每年有⼤半时间居住在颐和园,每当春末夏初,她便会从紫禁城⾛⽔路前往颐和园避暑,沿长河⽽下,途中在万寿寺(今北京艺术博物馆)停歇,再前往颐和园,直到秋末冬初才会宫。
李莲英跟随慈禧多年,⾃然熟知慈禧这⼀⾏程规律。
为了讨好慈禧,他悄悄命⼈在万寿寺⼤雄宝殿的背后建了⼀尊佛像。
光绪初年,40光景的慈禧太后循旧例前往颐和园,在万寿寺码头上岸停歇时,李莲英恭恭敬敬地禀告慈禧,说:“奴才听闻⼤雄宝殿常常有双佛显光,是吉祥之兆,想必是天后的福泽所致,奴才恳请太后驾临前往观看。
” 慈禧听罢感到⼗分惊奇,进了⼤雄宝殿,见供奉的依然是原来的三世佛,不由⼤皱眉头:“明明是原来的三世佛嘛,哪来的双佛显光?”那个时候,奴才欺骗主⼦是要杀头的,旁边的宫⼥太监们脸都吓⽩了,但李莲英⼼中有数,忙说:“太后息怒,请您后殿御览。
慈禧为什么被称老佛爷“老佛爷”的称号不是慈禧太后专用的、独有的,因为清朝历代皇帝都特称“老佛爷”。
慈禧为什么会被称老佛爷的呢?为此为大家推荐了一些慈禧被称老佛爷的原因,欢迎大家参阅。
慈禧被称老佛爷的原因近几年有关清宫的影视剧很多,尤其是慈禧的故事。
而凡有慈禧的清宫戏,又总能听到一个比较特别的称呼;;“老佛爷”。
慈禧非常喜欢人们称她“老佛爷”,“老佛爷”似乎就成了她的专称。
其实,从历史上看,“老佛爷”原是有清一代用来指称开国皇帝的。
满人文康所著《儿女英雄传》,开卷第一回就说到正黄旗汉军一个安二老爷,“他的祖上,也曾跟着太汗老佛爷征过高丽,平过察哈尔”。
这“老佛爷”指的便是开国的太宗皇帝皇太极(据说后来也有称康熙、雍正、乾隆等为“康熙老佛爷”、“雍正老佛爷”和“乾隆老佛爷”的)。
所以,老佛爷这个称呼,并非始于慈禧,原来也不是慈禧的专称,而是用于指称开国皇帝的。
而开国皇帝之所以有此特别称呼,又可能与其“满洲”的族名有关。
“满洲”是清代满族的自称,而满族原是来自女真人的,努尔哈赤就自称是女真人的后裔。
他借复兴完颜金之名,于1616年统一了女真各部,登上了可汗位,国号就叫金(史称后金)。
但他儿子皇太极继位后,却废了“女真”旧号而定族名为“满洲”(辛亥革命之后,“满洲”又通称“满族”沿用至今),又于次年改国号“金”为“清”。
据清人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五所说,“满洲初为部落名,国书本作满珠……乾隆四十二年(1777)上谕:我朝肇兴时,旧称满珠,所属曰珠申,后改称满珠,而汉字相沿,讹为满洲”;而“其易‘珠’为‘洲’,盖由‘洲’字义近地名,故汉字假借承用之”。
这是说“满洲”原是“满珠”的音转假借,因为“洲”更像地名,所以后来汉语中就改称“满洲”了。
慈禧太后为何被称为“老佛爷”一提起慈禧太后,人们马上就会想起“老佛爷”这个称号。
“老佛爷”是清朝对男性皇帝的尊称。
清朝之所以有“老佛爷”这个称呼,是因为满族的首领最早称为“满柱”,是佛号“曼殊”的转音,意为“佛爷”。
一般,显赫家族或世袭首领就起名为“满柱”。
清朝建立后,“满柱”汉译为“佛爷”,成为皇帝的特称。
然而,“老佛爷”这一称呼被人们熟知,是因为慈禧太后。
慈禧既不是男性,也不是皇帝,为何有“老佛爷”之称呢?关于慈禧太后被称为“老佛爷”的说法众说纷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说法。
说法一,根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慈禧太后曾经把自己打扮成观音,并拍照留念。
这张照片一直悬挂在她自己寝宫中,因此朝野上下都尊称她为“老佛爷”。
说法二,慈禧太后因求雨而得。
据说,有一年大旱,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颗粒无收。
依照习俗,如遇这么严重的天灾,皇室一定要每日向如来求雨。
这次,慈禧太后带着年幼的皇帝向上天求雨,结果不出三日,果然天降大雨,缓解了旱情。
慈禧身边的大太监李莲英,借此机会奉承说:“太后真是了不得,您就好像是佛爷一样。
”从此以后,李莲英每次向慈禧太后请安、奏话时都称她“老佛爷”。
久而久之,朝中的其他的人也都开始尊称慈禧为“老佛爷”。
说法三,慈禧自己加的徽号。
根据近代著名文人蔡东藩在《慈禧太后演义》中说,在慈禧六十大寿时,“自加徽号,令承值人员等称她作老佛爷,或称她作老祖宗。
”不管是哪种说法,慈禧被尊称为“老佛爷”这终究是事实。
慈禧太后让朝野上下都称呼自己为“老佛爷,其实有着特殊的目的和用意,那就是她企图把自己比作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男性皇帝,从而满足自己早年的时候就向往的“凤在上、龙在下”的无边欲望。
“老佛爷”训政作者:刘刚李冬君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22年第11期“老佛爷”由来“老佛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慈禧要让人称她为“老佛爷”?查了一下,“佛爷”在满语里,初称“满柱”,乃满族头领名称,是佛号“曼殊”的转音,汉译为“佛爷”,原本是皇上的特称,由皇上专用。
慈禧主政,皇上年幼,她不敢称皇上,就让人叫她“老佛爷”,抢了皇帝的“佛爷”名头。
然其由来,晚清官方还没有一种正式的说法,所以民间有很多种说法。
小横香室主人撰《清朝野史大观》说:慈禧政暇,自扮观音,以李莲英为善财,李姊为龙女,照一极大相片,挂在寝殿,宫人均呼以“老佛爷”。
而蔡东藩在《慈禧太后演义》中,则说是慈禧寿庆时,“自加徽號”。
称慈禧为“老佛爷”,无明文规定,因此,有很多种说法,都说是李莲英带头喊出来的。
有两种说法流传较广,一是“求雨”说,一是“双佛出世”说,都说李莲英是始作俑者。
慈禧有信仰,信佛,念经供佛,从未断过。
某年,京畿天旱,华北少雨,五谷受害。
依惯例,凡遇旱情,朝廷便要求雨,一直求到雨来为止。
慈禧求佛,只三天,雨就来了。
李莲英遂惊呼慈禧很灵,有求即应,一如佛爷本身。
从此,“老佛爷”就上了口,他每次奏话,都这么称呼。
一个太监,敢这么喊,要冒多大的风险?也许他在私下场合,试了多少遍,大概慈禧很受用,他才敢这么公然地一喊,因为大清朝的制度安排里,没有称太后为“老佛爷”这一条,但也未禁止,所以,还能争取。
大凡制度里没安排的,多以民意来争取。
李莲英带头喊,你喊我喊,就这样喊下来,终于把慈禧喊成“老佛爷”了。
关于这个说法,还有另一套。
据说,李莲英令人按慈禧模样塑了一尊佛像,安坐在万寿寺大雄宝殿后面,然后,禀告慈禧,说万寿寺有双佛呈祥,请太后驾临。
慈禧来,一瞧,那观音像,岂非就是自己模样?忽闻李莲英一喊:老佛爷到!闻者当即跪呼:恭迎老佛爷!慈禧见状,问道:是哪一位老佛爷呀?异口同声:就是您老佛爷呀!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啊!同治时代,招摇过市的安德海,都被砍了脑袋,如今,李莲英又来玩神汉把戏,居然玩得圆融,看来时代真是变了。
清宫戏里的这些称呼都错了【寻根探秘】2017年第12期红版具体说来,清代称谓挺复杂的。
从对象上讲,称谓就要分成三类:自称、对称和他称。
清代的自称、对称、他称通常界限分明,是不能混淆的。
除去对象之外,称谓还有时效、身份等限定。
皇帝的自称一般为“朕”或“我”。
其中“朕”比较偏向书面语,“我”则更多用在日常口语里。
特别是在满语的场合,由于满语是不分“朕”和“我”这两个词的,所以皇帝都自称为第一人称的“bi”,即满语的“我”。
如果是面对太后或者太上皇,皇帝自称一般为“我”“臣”“子皇帝臣”“臣我”。
对称方面,太上皇或太后作为长辈称呼皇帝,一般直接就叫他“皇帝”,而不叫“皇上”。
皇子们一般称呼皇帝为“汗阿玛”或“皇父”“父皇”。
至于清宫戏里常见的“皇阿玛”,目前似乎没有相关的记载。
至于后宫和大臣称呼皇帝,一般叫“皇上”,旗人出身的大臣以及后宫、宫女、太监等则可以称呼皇帝为“主子”,修饰一下就是“圣主”之类的。
晚清宫中的太监、宫女等还习惯管皇帝叫“老爷子”“万岁爷”。
皇太后的自称一般也是“我”,书面语上有“予”的记载,偶尔也自称为“朕”。
口语上,据说慈禧太后日常说话自称是“咱家”。
至于“哀家”这个词,似乎是戏曲舞台上的,目前没见过清代太后这样自称的记载。
在对称方面,皇帝和皇后一般用满语称太后为“额捏”“太后额捏”,晚清则用满式汉语称呼太后为“额娘”“皇额娘”。
宫中的太监、宫女以及晚辈一般称太后为“太后主子”“老祖宗”,背后则称之为“佛爷”“老佛爷”,有的他称则为“老家主”,这应该是“主子”的变化称谓。
后宫在面对皇帝和太后的时候,一般自称为“奴才”。
这是清代八旗制度的影响。
就算是皇后,面对皇帝时也要自称为“奴才”。
另外根据一些记录,私下场合或许还可以自称为“吾”“我”之类的。
至于清宫戏里的什么“本宫”“臣妾”之类的词汇,目前并没见过相关记载。
后宫之间,则一般以姐妹相称,但是在正式场合则要称皇后为“主子”,因为皇后是后宫之主。
慈禧的故事(3)慈禧本人还是有名的“吃才”,对吃像对美容一样有研究,这就造成了她对食物过度的讲究。
就拿她喝的茶来说,为了保证一个“鲜”字,泡茶用的水是当天从玉泉山运来的泉水,所饮的花茶不是经过火焙的茉莉、玫瑰,而是刚采摘的鲜花。
鲜花和茶一起泡入茶盅,这样做出来的茶既有茶香又有花香。
茶的质量上去了,饮茶的道具也不能寒酸了,所以慈禧用的茶杯都是上等白玉做成,就连茶托都是纯金打造。
每次用茶时,还有一套颇为讲究的程序。
先是两名太监双手小心翼翼捧着茶托,恭恭敬敬敬送到慈禧面前,然后悠扬地喊一声:“老佛爷品茗了!”慈禧才慵懒地开始喝茶。
除了日常菜品,慈禧还有自己的喜好,随时饿了或者馋了,就随时指定某厨师做菜。
为慈禧做菜的著名厨师有王玉山、谢二和张永祥等人。
其中,王玉山善做“抓炒”,被称为“四大抓”———抓炒里脊、抓炒鱼片、抓炒腰花、抓炒虾。
慈禧还有一项爱好就是吃点心,在她60大寿时候的点心就有:万字饼、寿字饼、福字饼、禄字饼、吉祥饼、福寿饼、长春饼、鹤年饼、七星饼、松寿饼、如意饼、百花酥、三桃酥、花桃酥、松仁酥等。
慈禧太后最怪僻的一项嗜好是摆果闻香,每年消耗的水果同样价值不菲。
根据记载,仅苹果一年就超过158000个。
以下是光绪二十三年慈禧和光绪帝、隆裕皇后三人所消耗的鲜果清单:苹果158320个、秋梨111750个、棠梨77300个、红肖梨53295个、柿子2275个、文官果2400个、石榴310个、甜桃4344.5筐、酸桃302.5筐、樱桃429筐、李子920筐、杏694筐、沙果491筐、槟子770筐、葡萄16385斤、鲜山楂16663斤,核桃、栗子、红枣、黑枣、白果、榛子、晒山梨、英俄瓣共计2356石7斗7升5合7勺。
慈禧统治时的大清王朝是百姓生活最为艰难的时期,百姓除了应付规定的税负,还要受到西方列强的间接盘剥。
慈禧太后的“老佛爷”称号源何而来?光绪初年,慈禧太后刚满40岁,她为了达到二度垂帘听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种种手段,但慑于朝中有人反对,终日心中不乐。
[键入文字]
称呼太后为”老佛爷“是尊称吗”老佛爷“称呼的由来
在清宫戏中我们经常听到“老佛爷”这个称呼,上至王公大臣下到太监宫女,见了慈
禧太后都是齐声高呼“老佛爷吉祥”、“老佛爷万寿无疆”,“老佛爷”好像成了太后的专用名称。
其实“老佛爷”在清宫内并非尊称,著名清史和文物专家朱家溍在《故宫退食录》一
书中介绍,清朝官员见到慈禧太后必须马上跪安说:“臣某某某请皇太后圣安!”太监在值班时遇见太后,既不用行礼也无须说话,如果要奏明什么事情,也是跪下磕头说:“奴才某某某请皇太后圣安!”
不论是官员还是太监,见到慈禧太后必须称“皇太后”,绝对不能叫“老佛爷”,更不能说“老佛爷吉祥”之类的话。
“老佛爷”在清宫里也使用,但那是太监和内务府官员背后对慈禧的代称,就像黄埔军校的学生背后称呼校长蒋介石为“老头子”一样。
朝廷大臣不论当面还是背后都不能叫“老佛爷”。
至于“吉祥”一词,朱家溍在书中说:“‘道吉祥’这种问候方式,是太监们彼此之间
见面互相问候时说的话。
太监在帝后面前没有这种规矩,见大臣们也没有这种规矩;只有内务府的一些低级官员有的染上这种习气,见了有地位的太监表示是自己人,问候一声‘某某老爷吉祥’。
”
在当时那个社会,宫廷语言是有严格要求,很讲究分寸的,不能乱讲。
今天看来,这个问题虽是平常小事,无当大道,难称学术,但如果不去仔细研究,斟酌使用,就会闹笑话———世上的事情其实大都如此。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