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古诗词鉴赏答案-范文模板 (3页)
- 格式:docx
- 大小:17.95 KB
- 文档页数:3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诗文解释】
曾在汉江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喝醉了才回去。
像浮云一样分别后,时光如流水,一别就是十年。
欢笑的情谊同过去一样,只是两边的鬓发已经斑白稀疏了。
为什么还不回去呢?因为有淮水上的满山秋色。
【词语解释】
每:总是。
浮云:比喻聚散无定。
萧疏:零落。
何因:什么原因。
淮上:淮河水边。
【诗文赏析】
本诗描写了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
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就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
诗的题目写“喜会”故人,但诗中表现的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
”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友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了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题,详细地加以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体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致。
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难。
“浮云”和“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颇见这首诗的熔裁功夫。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评析原文:《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评析:他乡遇故旧,无论如何总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因为故旧唤起了对愉快之往昔的回忆,但同时哀伤也就相随而至。
何则?因此时情虽同而人已非,时光的飞速流逝及人生的飘忽不定毕竟给此时的相逢投上了一层阴影。
因此,这样的相逢就必然是虽喜亦愁,悲而复喜,悲悲喜喜,纠葛难解。
韦应物的这首诗实在将这种情绪体验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读来十分感人。
诗一开始,作者就从现时的所在荡开去,追述他在梁州江汉一带作客时与故人相与往还的情景。
而这众多的交往,作者又只拈出其中“每醉还”这一细节来写,突出了那时生活上的洒脱豪爽之举。
颔联分别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着墨,追述别后之生涯,手法是寓感于述或以述为感。
这一联似应读作:一别后浮云,十年间流水。
一别之后,生世即如浮云一样飘忽不定,含有追悔往日轻别之意,十年时间,生命即如流水一般飞逝而去,既怀人生短促之慨,又藏欢乐难再之思。
如果将“一别”与“十年”二句一气呵成,则上述内蕴就更加明白了。
第三联深致感慨,尽管此时的欢笑与往昔无异,但毕竟双方已经两鬓萧疏,他日想再如此,怕是极少可能了吧?因此,今日之重逢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这样全诗从往昔很自然地过渡到现时。
既然已两鬓萧疏,生命之日已不多,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江汉去而仍要滞留淮上呢?原因是“淮上有秋山”。
“秋山”对作者竟有如许魅力,其原因何在呢?因为“秋山红树多”(韦诗《登楼》)。
这样一方面轻轻点出诗题,一方面又借秋山红树暗况自己的节操。
既如此,则江汉故人与自己就不必为即将分别与人生的迟暮而过于哀伤了。
顿觉气氛与前迥异,全诗格调亦赖此以提高。
这个结尾余味无穷,值得细加咀嚼。
语意好,然淮上实无山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纪昀:清园可诵。
(《瀛奎律髓汇评》上)。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唐诗译文及鉴赏答案《淮上喜会梁川故人》由韦应物所写的关于描写久别十年之后的故人,忽然在淮水重逢的喜悦之情的诗,诗中感慨至深。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作者: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注解】1、流水:喻岁月如流,又暗合江汉。
2、淮上句:言淮上风光可恋,伸足上“不归去”之意,《淮上喜会梁川故人》【韵译】我们曾经客居江汉,常常来往;每次与您相聚,总要喝醉而还。
象浮云般漂泊,我们阔别之后;时光如流水,不觉得已经十年。
今日相逢友情依旧,欢笑依然;只是头发稀疏,双鬓也已斑斑。
您问我:为什么至今不回故里?因为淮水边的秋山,还可依恋!《淮上喜会梁川故人》【评析】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
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
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
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
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
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
颈联的出句又回到本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
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
他们也象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
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
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
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
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
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
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
”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
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之说。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原文及赏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原文及赏析《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
此诗写作者在淮水边重逢阔别十年的梁州老朋友的喜悦之情,颇有感慨。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唐代: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译文想当年客居他乡,飘零江汉;与你异乡聚首,携手醉还。
离别后如浮云飘流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就已过了十年。
今日相见,欢笑融洽的情态一如从前,人已头发稀疏,两鬓斑白了。
为何我不与故人同归去?因为淮上风景秀美的秋山。
注释淮上:淮水边。
梁州:指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市)。
流水:喻岁月如流,又暗合江汉。
淮上有秋山:言淮上风光可恋,伸足上“不归去”之意。
赏析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喜遇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
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
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
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
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
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
颈联的出句又回到诗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
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
他们也像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
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
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
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
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
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
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
”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古诗原文和赏析【诗句】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出处】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意思】老友重逢,欢笑融洽的情态一如从前,只是人已头发稀疏,两鬓斑白了。
萧疏:稀疏。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亲友故旧重逢仍像过去那样亲热无拘,谈笑风生,只是人已老多了。
[例]一别18年之后,萧疏鬓已斑,欢笑情如旧。
我们不免又继续“南朝皆旷达,东晋最风流”起来。
(李锐《黎澍十年祭》)【全诗】《淮上喜会梁川故人》.[唐].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注释】①淮上: 在今江苏省淮阴一带。
梁州: 在今陕西省南郑县东。
②江汉:《诗·大雅》篇名。
这里借指梁州,韦应物曾游梁州。
③浮云: 喻生活不定,下句的“流水”喻时光流逝。
这里暗用李陵、苏武河梁送别赠诗的典故。
李陵诗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之句,苏武诗亦有“俯视江汉流,仰视浮云翔”等语。
【全诗鉴赏】按古人的说法,人生有几大喜事,其中就有“他乡遇故知”一喜。
在他乡陌生之地遇上故朋旧友,自然喜出望外。
这首诗就写这种情景。
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韦应物遇见了旧时在梁州(今陕西汉中) 时的好朋友。
诗题为“喜会”,似乎讲的是相逢后极其快乐的心情,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种喜后生悲的复杂感情。
诗歌从回忆往事开始写起。
当年,我们都客居江汉,经常聚在一起喝酒。
那时多欢快啊,常常是喝得酩酊大醉而归。
人生无常,飘若浮云。
从那以后,我们为了生活各奔东西。
时间如流水,一眨眼十年就过去了。
期间我们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发生了多少事情啊,可作者并没有细说,只是以“浮云”“流水”一笔带过,给人无限想象的诗性空间。
这是流水对,自然又不失工严。
汉代李陵《与苏武诗三首》:“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苏武《诗四首》:“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后来常用“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水,年华易逝。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韦应物)原文及赏析淮上喜会梁川故人(韦应物)原文及赏析淮上喜会梁川故人,中途洲际道路沦为平常。
只因旧时共柳阴、桃影、西江月,细细银汉轻如蜇。
何信人间无会芳杜鹃、花蝶、蜂螭?若有来者在行船,谢我楼船不可见。
【赏析】赞美桃李花开之景。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是韦应物的五言绝句,以逸南作为地名描写了美丽多娇的山川景色,并以桃花、柳树和明艳的月光来构成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图画。
诗中以“淮上喜会梁川故人”为开篇,展示了诗人欢聚一堂的喜悦之情。
随后描绘了淮河两岸的风光,韦应物巧妙地用“只因旧时共柳阴、桃影、西江月”这一句道出了柳阴、桃花和西江的美丽景色是他们共同的回忆,令人感叹不已。
继而,他又细致入微地比拟出这旁边的美景:西江月如细细银汉般明亮,在夜空中一闪一闪地像小蛰虫一样点亮了整个大地。
接着,他用反问句“何信人间无会芳杜鹃、花蝶、蜂螭?”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坚信,认为自然界的芜杂美景无处不在。
最后两句“若有来者在行船,谢我楼船不可见”,暗示了美景不会长久存在,那些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也会错过这一缤纷多彩的美景。
通过这首诗,韦应物借助柳花、桃花和西江月影,以及比喻手法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山川景色。
他通过运用夸张手法,将月亮比作“细细银汉轻如蜇”,给人以触目惊心,却也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
同时,通过反问句“何信人间无会芳杜鹃、花蝶、蜂螭?”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坚信。
他描绘的桃花盛开之景色让人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韦应物对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生活中一些微小美好的感悟。
在短短的五言绝句中,通过描绘美景和运用修辞手法,给人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使人们在读后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人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诗赏析《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唐代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译文:我们曾在江汉地区共同客居,每次相逢都要畅饮至醉。
自上次别后,时光如浮云般流转,已过去十年。
今日相见,欢笑依旧,但已两鬓斑白。
为何不与故人同归去?因为淮上有美丽的秋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故人在淮水边重逢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未来归途的思考。
诗词鉴赏:韦应物(737-792年),唐代著名诗人,字应物,因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和羁旅行役之情,被誉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是韦应物在淮上与阔别已久的梁州故人重逢时所作。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展望。
韦应物在诗中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相互映衬,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如诗中的“淮上秋风起,白露沾衣裳”一句,既描绘了淮上的秋景,又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比喻贴切生动,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句,将游子的心情比作浮云,将故人的情感比作落日,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深情厚意。
韦应物的诗歌注重音韵和谐,这首诗的押韵和平仄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感。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真挚情感,这种情感通过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感慨。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展望和对人生的思考。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人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诗赏析
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而著称。
以下是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这首诗的赏析: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淮南望断楚云间,
青溪流水接东南。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有旧交。
世情推物理,人生贵适意。
这首诗描绘了韦应物在淮南眺望楚地的景色,并表达了对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
下面对诗中的几个关键点进行赏析:
1.表现自然景色:诗的开头以“淮南望断楚云间”来描绘淮南地区俯瞰楚地的景象,以及远处的云雾飘渺之感。
接着描述了一条青溪流经东南,形成一幅山水画卷。
2.喜悦和思念: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韦应物对与梁州故人重逢的喜悦之情,但又流露出离愁别绪。
通过“思悠悠,恨悠悠”,表达了心中的思念和忧愁。
3.人生态度:诗的最后两句提出了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作者认为人生不宜追求过于长久的好处,而应该珍惜当下的适意和自在。
他指出“世情推物理”,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强调个体在人生中应该保持适度和自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情感的抒发,展示了韦应物温婉细腻的诗风,并在朴素的语言中蕴含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哲学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范本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试题】1.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A.《龟虽寿》曹操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C.《竹里馆》王维D.《月下独酌》李白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3.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本诗中“浮云”、“流水”的内在含义是什么?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析。
(5分)5.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一之说。
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细密。
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
请谈一谈你对本诗疏密特点的理解。
(6 分)【参考答案】1、B2、比喻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用“流水”比喻时光流逝,生动形象(或:对比用“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义丰。
3、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
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4.(5分)“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化无常; (1分)。
流水一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
(1分)表达了诗人一种悲喜交集的情感。
(1分)喜的是阔别重逢,旧情仍在;而且此地秀色宜人,可修身养性。
(1分)悲的是漂泊流转,岁月蹉跎。
(1分)5.(6分)疏的地方: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 (1分)颁联。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
(1分)疏朗的笔墨,起到了铺蛰、陪衬的作用。
(1分)密的地方:颈联和尾联抓住久剐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加描写。
(1分)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突出了故交情笃。
韦应物诗词:《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导读:本文韦应物诗词:《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诗画欣赏
【诗文解释】
曾在汉江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喝醉了才回去。
像浮云一样分别后,时光如流水,一别就是十年。
欢笑的情谊同过去一样,只是两边的鬓发已经斑白稀疏了。
为什么还不回去呢?因为有淮水上的满山秋色。
【词语解释】
每:总是。
浮云:比喻聚散无定。
萧疏:零落。
何因:什么原因。
淮上:淮河水边。
【诗文赏析】
本诗描写了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
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就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
诗的题目写“喜会”故人,但诗中表现的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
”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友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了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题,详细地加以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体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致。
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难。
“浮云”和“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颇见这首诗的熔裁功夫。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古诗词鉴赏答案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试题】
1.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A.《龟虽寿》曹操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C.《竹里馆》王维
D.《月下独酌》李白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3.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B
2、比喻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用“流水”比喻时光流逝,生动形象(或:对比用“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义丰。
3、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
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201X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注释】
每:总是。
浮云:比喻聚散无定。
萧疏:零落。
何因:什么原因。
淮上:淮河水边。
【译文】
曾在汉江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喝醉了才回去。
像浮云一样分别后,时光如流水,一别就是十年。
欢笑的情谊同过去一样,只是两边的鬓发已经斑白稀疏了。
为什么还不回去呢?因为有淮水上的满山秋色。
【鉴赏】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
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
诗题曰“喜会”故人,诗
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
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
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
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
颔联一跌,直接抒
发十年阔别的伤感。
颈联的出句又回到本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
久
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
他们也象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
然而这喜悦,只
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
十年的
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
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
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
末联以反
诘作转,以景色作结。
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
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
”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
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之说。
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细密。
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
这首诗所表现的
是两人十年阔别的重逢,可写的东西很多,如果把十年的琐事絮絮叨叨地说来,不注意疏密详略,便分不清主次轻重,也就不成其为诗了。
这就需要剪裁。
诗
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
详加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
得很细密。
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
表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