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区域生产率测算_空间视角下的分析_余丹林
- 格式:pdf
- 大小:465.07 KB
- 文档页数:11
统计与信息论坛JOURNAL OF STATISTICS AND INFORMATION 第36卷第1期Vol.36 No.12021年1月Jan.2021【“十四五”专栏】中国制造“低端锁定"破局之路:基于国内外双循环的新视角马 丹1a !b !郁 霞1a !b !翁作义2(1西南财经大学a 中国社会经济统计研究中心'.统计学院,四川成都611130;2•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摘要:随全球分工网络的不断深化,发达国家借助其掌握的核心技术和品牌服务持续限制着发展中国家的附加值获取能力(本研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估计了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曲线,并验证了中国制造业的价值 链形态整体符合“微笑曲线”特征,且存在整体下移和扁平化的趋势(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 于链长利薄困境,面临着价值链曲线的链内底部锁定和链段整体下移的双重“低端锁定”风险(在传统的测 算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上下游生产长度基础上,引入以国内分工为主的国内价值链,构造反映国内外双循环 的双重价值链参与度,对比单一全球价值链和双重价值链下的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曲线发现,参与双重价值链 分工对企业增加值率有显著提升,其提升效用稳定高于企业单一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效果。
首次论证了依托 国内外双循环的双重分工,从价值链的链段整体攀升和链条位置升级两个方面突破“低端锁定”的可能路径, 为中国制造业依托国内外双循环走出“低端锁定”困境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重要的经验证据(关键词:微笑曲线;低端锁定;双循环分工体系;制造业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 —3116(2021)01 —0032 —15一、引言20世纪70年代,去工业化现象在美英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伴随着全球工业革命浪潮,产业布 局和分工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发生新一轮转移,欧美发达国家逐步将低端制造业向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同 时期,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嵌入全球分工体系,成为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制造中 心。
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价3、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二、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现状分析1、创新生产的定义和指标体系创新生产是一个多维度、复杂且动态的过程,涵盖了从新思想的产生、研发活动的进行,到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商业化应用的整个过程。
在中国,创新生产被赋予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角色。
本文所指的创新生产,主要关注科技创新,即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产生新知识、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为了全面、系统地衡量创新生产,需要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际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
创新投入指标主要包括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等,反映了一个地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创新产出指标则包括专利数量、技术市场成交额等,直接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成果和效益;创新环境指标涵盖了教育水平、科技服务机构数量等,这些因素对于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这一指标体系,可以全面评估中国各地区创新生产的水平、结构和特点,为后续的空间计量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这一指标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创新生产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2、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总体情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区域创新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从总体情况来看,中国的区域创新生产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创新生产的地理分布不均。
尽管全国范围内的创新活动都在不断增加,但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区域,其创新生产的规模和速度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
这些地区的创新资源丰富,科研机构和高校众多,为创新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创新生产的行业差异明显。
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是创新生产的主要领域。
我国区域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及空间分异于扬;吴鸣然;吴兆丹【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须要建立在对地区现阶段发展水平准确认识的基础上.选取2015年中国30个省(市、区)农业发展大口径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不同地区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归纳出决定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子,此外,采用聚类分析法对不同地区进行空间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总的来看,在光热水等自然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占优的省(市、区)往往在农业发展上有更好的表现.市场机制难以弥补区域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因而须要政府有所作为.提高区域农业发展水平不仅须要推动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还要统筹区域发展机制,促进不同地区间的合作与全面提升.【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46)021【总页数】6页(P352-357)【关键词】农业发展水平;空间分异;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区域协调【作者】于扬;吴鸣然;吴兆丹【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江苏南京210017;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7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农业投资、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生产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并焕发出新的生机[1]。
然而,虽然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却也面临日趋严重的挑战,如生产规模过小、成本过高、利润率过低、生态环境压力过大等。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清洁化与效率化,成为当下时代的要求。
转变农业发展模式须以提高各区域农业发展水平为基础,而提高区域农业发展水平又以对不同地区农业现有发展水平准确认识为前提。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区域差异明显的发展中大国,不同地区在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强的差异,这就给研究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赋予了重要的意义。
我国林业生态效率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
董晓芳;樊小宣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研究》
【年(卷),期】2024(30)3
【摘要】本文基于2017—2021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全国林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效率,运用泰尔指数方法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之间的差异。
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一个上升的趋势,其中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共同促进其发展,我国林业生态的投入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我国林业生态总体泰尔指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区域间泰尔指数高于区域内泰尔指数,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较大的内部差异是我国林业生态效率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因此,应加强技术革新、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资源保护力度、加强区域间合作,促进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总页数】5页(P17-21)
【作者】董晓芳;樊小宣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河北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6.2
【相关文献】
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差异研究——基于2007年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
2.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测度及差异分析
3.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测度与差异性分析
4.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测度与差异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0年第一期* 专稿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进程盘点与走势前瞻 /高培勇我国经济增速持续回升的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 /李建伟* 金融与货币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M2和M1增速剪刀差逆向扩大现象分析 /任碧云股指期货最后结算价:国际比较与台湾经验 /林苍祥郑振龙刘春性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对冲基金投资理念研究 /刘东民毛文博什么影响着中国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业绩? /何杰杨丹* 财政与税收建构前向纠错与后向纠偏的预算控制系统 /朱柏铭区域税收空间相关性的理论检验方法研究——以京津冀大都市区为例 /陆军李玉萍我国税制税收超额负担定量研究:基于CGE模型框架 /欧阳华生刘明余宇新质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先进性 /周华刘俊海戴德明* 国际经济与贸易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评估 /沈可挺李钢我国出口扩大与能源消耗的一项实证研究 /兰宜生宁学敏专利保护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 /刘庆琳刘洋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黄庐进王晶晶* 服务经济产业经济论循环经济条件下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 /伍世安能源投入、污染排放与我国能源经济效率的区域空间分布研究 /沈能财政化商品价格变动的历史经验分析与启示 /文桂江羊隽芳随机波动与经济周期平稳化研究 /张成思京津冀与长三角区域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戴宏伟刘敏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进程盘点与走势前瞻高培勇内容提要:本文在先后盘点、归结过去一年多来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特点和具体举措之后,对20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积极财政政策走势做出了如下判断:“不变”之中有“变”,在“不变”的取向之下酝酿并实施“变”的内容。
以此为基础,分别增加政府支出和实行结构性减税两个线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 两翼并举? 政府支出? 结构性减税作者简介: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00836。
我国经济增速持续回升的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李建伟内容提要:我国经济增速能够持续回升,内在条件是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已进入复苏阶段,刺激经济增长有充足的内需扩大空间;外部因素是国内大力度地扩张性政策刺激内需快速增长,弥补了出口大幅度下降产生的需求缺口,使经济运行从2009年初的超跌状态迅速向内在增长趋势回归。
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距及动态规律吴继飞;万晓榆【期刊名称】《技术经济》【年(卷),期】2024(43)4【摘要】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具有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如何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及时空特征,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首要任务。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构建涵盖新质人才资源、新质科学技术、新质产业形态和新质生产方式四个维度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Critic-Topsis综合评价法、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含西藏地区港澳台地区)2012—2021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距及动态规律。
研究发现:2012—2021年,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但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多数省份的新质人才资源、新质科学技术、新质生产方式和新质产业形态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呈现不断缩小的态势,东部地区区域内差距最大,东部与东北地区区域间差距最大,30个省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距。
研究识别了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政策建议。
【总页数】14页(P1-14)【作者】吴继飞;万晓榆【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相关文献】1.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测度与动态演进分析2.中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距与空间收敛性研究——来自八大综合经济区的证据3.我国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结构分解及空间收敛性分析4.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与动态演变5.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质疑区域生产率测算:空间视角下的分析余丹林1,吕冰洋2(1.美国新泽西州蒙特克莱尔大学地球与环境研究系,新泽西美国07043;2.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100872)摘要:近几年,有大量的文献对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T FP)进行测算,本文对这些研究方法进行比较,说明这些研究一般忽视省份经济空间相关性和各区域生产函数差异问题。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本文引入空间分析的方法论,介绍了文献中较少采用的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估计。
进而,参考面板数据分析的优点,本文创新性地在GW R方法基础上,引入时间的概念,利用时空同质假设,提出新的地理加权回归方法:三维或同质的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方法,简称HGTW R方法。
运用HGT W R方法,本文对1998-2005年我国省份经济T FP进行估计。
估计结果说明:我国区域经济的总量生产函数是随时空而变化的;省份经济TFP增长率和贡献度呈/西)中-东0排列;我国经济增长中TFP增长率和贡献度并不低,说明我国近期经济增长并非是低效增长。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地理加权回归;空间相关性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09)11-0160-11Challengi n g the CurrentM eas ure m ent of China.s P rovincial TotalFactor P roductivity:A Spatial E cono m etric PerspectiveYU D an-li n1,LV B ing-yang2(1.Earth and Env iron m ental S tudies,M ontclair State Universit y,M ontcl air,N e w J ersey07043,US A;2.Ren m i n University of China,Schoo l of F inance,Beijing100872,China)Abstrac t:T he fast deve l op m en t o f China has recentl y attracted i ncreasi ng interests fro m scho lars.A large body o f litera-t ure has i nvesti g ated t he m et hods of m easuri ng t he gro w th of Chi na.s prov i nc i a l To ta l Facto r P roducti v ity(TFP)based on the So l ow R esi dua l o f a production f uncti on.M ost of these approaches,how ever,i gno re t he possi b l e spatial i nterac-ti on and heterogene ity i nherently ex i sted i n g eog raph i ca l observa ti ons.The current st udy hence for the first ti m e i ntro-duces t he G eog raph i ca llyW e i ghted R egression(GW R),wh ich handles we ll the spa tia l i nte raction and heterogeneity,to m easure t he grow t h o f China.s prov i nc i a l TFP.Y e t i t is recogn ized that there are on l y31cro ss-secti onal prov i nc i a l u-n its i n M a i n l and Ch i na.T he analyzi ng size m i ght not be enough to re flect t he i nheren t spa ti a l effects.O n the o t her hand,we have a set o f pane l data from1997-2005,w hich enables us t o i n troduce the ti m e ax is to regular cro ss-sec-ti ona l GW R ana l ysis.W e hypothesize that the spatia l and te m po ra l axes are homogeneous i n representi ng t he i nteracti on and heterog ene i ty a m ong observa ti ons i n space and ti m e.Based on such hypothes i s,w e are able to ex tend the cross-secti onal GW R to a so-called three d i m ensiona l g eograph i ca lly w e i ghted reg ressi on,or H omogen i zed G eog raph i ca lly收稿日期:2009-07-11修回日期:2009-11-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03023);福特基金项目(1085-1022)作者简介:余丹林(1973-),男,湖南冷水江市,助理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地理学与空间分析。
160and T e m porall y W e i ghted R egress i on(HGTWR).Based on the HGT W R,w e de rived the g row th o f Ch i na.s prov inc ial T FPs and the ir contr i butions t o econo m ic dev elopment.It is found that i n gene ra,l the gro w th o fT FP and its contr i buti on to Ch i na.s econom i c deve l op m ent are rather h i gh,wh i ch i nd ica tes t he recent econom ic grow t h in China i s no t like l y a lo w-e fficient g row th.F urt her m ore,the HGTW R i nd i cates t hat t he g row th of TFP m igh t contr i bute differentl y to eco-no m i c develop m ent i n different prov i nces and ti m e pe ri ods.O n average,fro m1998-2005,t he gro w th of TFP see m s to be m ore i m portant t o econo m i c dev elopment i n t he W estern Ch i na than the Central and East reg i ons.Such contr i buti on conti nues to i ncrease i n Ch i na,wh ich f urther supports the argument t hat Chi na.s econo m y is expe rienc i ng effic i ent g row th.K ey word s:tota l factor productiv i ty;geog raph ica lly and temporall y w e i ghted regress i on;spati a l i nteracti on一、引言近10年来,有关中国经济增长效率问题引起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广泛关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发展战略的提出,无不是与这个判断密切相关。
判断经济增长绩效最传统也是流行的研究方法是测算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 ity,TFP),尽管经济学界对TFP 的测算方法一直没有停止批评过,但是更多的事实说明,TFP是造成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所在[1]。
省际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一项重要的总量经济生产绩效指标,可以直接反映经济成长的总体状况,也可以为研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提供重要的实证分析依据。
到目前为止,已有丰富的文献对中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的TFP进行测算,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很大的拓展,近年来较常用的有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简称DEA)和随机生产前沿方法(简称SFA)。
然而,新方法带来的研究结论并没有趋于统一,最高的测算各省平均TFP增长率达7.47%[2],最低的测算各省平均TFP增长率为负值[3-4],在这之间,不同研究者得出的结果差异很大[5-9]。
这些研究的差异固然有样本选取不同的原因,但是从研究方法上看,这些研究基本上都忽略了省际经济(无论是GDP、要素投入还是全要素生产率等)存在空间相关的可能,研究隐含的假设是:横截面单元是同质并相互独立的,地区之间没有联系。
而实际上,基于地理学的第一定律[10],几乎所有的空间数据都有可能具有空间依赖性或空间自相关性的特征,一个地区空间单元上的某种经济地理现象与邻近地区空间单元上同一现象往往是相关的,空间计量学的迅速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
近年来,一些中国区域经济的研究者对经济现象在空间上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质性的探讨[11-15],指出了在区域经济分析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可能存在的这种空间相关性的影响,分析结果往往存在偏差,甚至可能有误。
从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走着/梯度发展战略0的道路,形成了几个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等经济发展中心。
另一方面,发展缓慢的经济地区,及经济有较大类同性的地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在地理上也往往聚集在一起,因而这种空间相关性在中国经济空间分布中尤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