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2.2
- 格式:ppt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23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学习目标1.理解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
2.理解森林的成因和分布,以及雨林的脆弱性。
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以及雨林保护的措施。
课前预习1.森林是自然界的重要资源之一,它的资源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人们为什么把森林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2.森林的破坏会造成哪些危害?3.全球热带雨林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有哪些?4.当前造成亚马孙雨林毁坏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5.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保护热带雨林?课堂探究一、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合作探究一]1.一些沿海低地的国家十分关心全球木材生产的年产量报表,并把它们未来的命运与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联系在一起。
你认为它们的担心有道理吗?2.请你代表这些沿海低地国家阐述理由。
(完成联系框图,以此说明)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沿海国家心系木材公司3.分析说明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并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典型例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见图1图1材料二:图2表示黄土高原地区降雨、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
图2材料三下表是图1中A—B线上某乡的有关资料。
自然环境海拔(米)1600年降雨量(mm)350土壤侵蚀强度(吨/年·平方千米)5200植被覆盖率1900年较高2010年显著降低灌溉面积(公顷)0.01970年0.57人均耕地(公顷)2010年0.23每公顷土地投入成本(元)4185土地产值(元/公顷)56101955~1980年歇地→小麦→豆科类→马铃薯或杂粮→歇地耕作方式变化1981~2010年小麦→小麦→小麦→马铃薯→马铃薯(1)根据材料一,从B至A反映出和地域分异规律。
(2)根据材料二,当年降雨量小于300毫米时,森林的覆盖率较低,降雨的侵蚀力。
当年降雨量在毫米之间时,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强,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师在亚马孙地区,茂密的森林终年常绿,宛如环绕地球的一条翡翠项链,这就是热带雨林。
在那里不仅有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植物王国,更有波澜壮阔、博大精深的动物世界。
其实,热带雨林不仅美丽,而且也很神秘;因为那里的环境气候会令人不大舒服,一般人也很难光顾,所以大多仍处于原始状态,生态系统很容易陷于崩溃。
(学生思考讨论)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这又是为什么?(教师引导,让学生进行对比判断,并思考问题)比较“温带森林和草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和“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说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
推进新课板书: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生雨林作为生产力很高的生物群落,由于其生物循环旺盛,其主要养分集中在地表植物体内,但是热带雨林环境具有脆弱性。
师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循环极其旺盛,以至有机质和养分再循环也非常旺盛。
然而,雨林中的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植物体内,而土壤中的养分却很少。
土壤中的养分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为岩石风化释放的养分,另为枯枝落叶释放的养分,但枯枝落叶释放的养分很少回归土壤,而是在地表就很快被分解者分解,又很快被植物的根系所吸收,加上强烈的地表径流和旺盛的淋溶作用,林中土壤一般都比较贫瘠,雨林一旦被毁,地表养分被水一冲,整块土地的肥力就会急剧下降,地表植物也就很难恢复。
这就是其脆弱性的关键。
板书:(一)雨林的生物循环和群落生产力(二)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三)人类对热带雨林的破坏(根据知识,让学生明确)迁移农业是热带雨林中土著居民的传统耕作方式。
根据课本36页所提供的资料,分析说明迁移农业对热带雨林的影响。
板书:活动:热带雨林的迁移农业师(教师提示)本活动以迁移农业为例,分析人类活动对雨林的影响。
(1)阅读图2.22,说说迁移农业的过程。
同一块土地被再次利用的周期大约是多少年?(要求同学们读图,描述迁移农业的完整过程)生人类对焚烧开荒的耕地连续耕作1~3年,然后废弃,森林再生需要15~20年,然后再焚烧开荒,这个过程至少需要15年的时间。
第二单元第二节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2014·天津七校第一次联考)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淤泥质海滩上一种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中。
读“非洲和南美洲红树林分布图”,完成第1~2题。
1.红树林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缺失的直接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B.地形C.海陆位置D.洋流解析: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有寒流流经,气温降低、降水减少,因而红树林缺失。
答案:D2.下列不属于红树林生态效益的是()A.防风消浪,固岸护堤B.海陆栖息生物的天堂C.改良土壤,沧海桑田D.净化海水,减少赤潮解析:红树林分布在潮间带,不具备改良土壤的作用。
答案:C(2014·浙江绍兴4月)湿地的分布受气候、地形、水文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读“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干燥度的折线图(干燥度是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
完成3~4题。
3.关于该流域湿地与干燥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干燥度越小流域湿地总面积越大B.干燥度越大湖泊湿地率越高C.沼泽湿地率与干燥度相关性最强D.河流湿地受干燥度影响最明显解析:图中信息显示干燥度越小,湿地率越大,而湿地面积受湿地率和不同河段的流域面积的制约;故A不正确。
湖泊湿地率对干燥度的影响较小;沼泽湿地受干燥度影响最明显;河流湿地受地形的影响最明显。
答案:C4.黄河下游流域的干燥度主要在1.5~3之间。
有关黄河下游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湿地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大小B.上游来水量减小使沿海沼泽湿地面积扩大C.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使河流湿地大幅扩大D.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提高湿地率的有效措施解析: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小,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在整个黄河流域中所占的比例也最小;所以下游流域和河道具有特殊性。
上游来水减小,导致入海三角洲地区的淡水减少,海岸线后退,沼泽面积减小;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调水对黄河下游的水量影响微小,故河流湿地面积变化不大;下游流域面积狭小,加上水资源紧张,种植水稻受自然条件所限;黄河下游湿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
第2.2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2课时)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重点、难点)2.能够举例说明人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综合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自主学习】知识点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3.共同性原则(1)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采取 ,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2)世界各国进行国际协作,共同解决酸雨蔓延的问题,符合可持续发展的()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4.阶段性原则(1)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向推进的过程。
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和发展阶段不同,在可持续发展的及承担的等方面.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2)填写下表,比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及责任。
知识点三、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1972年在召开提出。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了提出。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的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现已被广泛接受。
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等决议,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
[典例剖析]1.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这句话较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 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2. 下列符合可持续发展共同性原则的是()A.美国对绿色和平组织的呼呼吁置之不理B.把污染排放到本国,不危害它国C.日本政府禁止乱砍滥伐,从别国进口一次性木筷D.中国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课堂反馈】1.对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相关内容的组合,正确的是 ( )①公平性——联合国推广“人与生物圈计划”②持续性——不用控制人口规模③共同性——挽救濒临灭绝的动植物④共同性——创立环保全球同盟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2.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根本途径是 ( )A.公众参与,全球合作 B.保护环境,减少污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发展科技,开发宇宙3.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相关内容的组合,不正确的是()A.公平性——建立自然保护区B.持续性——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C.共同性——签署《京都议定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D.共同性——拯救濒临灭绝的动植物4.城乡统筹、和谐共进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A.代内公平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D.代际公平原则,5.解决全球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界问题,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 )A.持续性原则 B.阶段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6.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的是()A.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B.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C.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D.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7.下列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的是()A.我国在东部沿海实现“休渔”制度B.1987年,为保护臭氧层,50多个国家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C.各国有平等利用资源的权利D.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签署《京都议定书》8.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是()A.开垦红壤地区的荒山荒坡,发展立体农业B.退耕还林还草,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C.为防止赤潮现象的发生,沿海地区采取休渔政策D.建立人工绿洲,是改变沙漠缺水状况的良好途径9.下列举措中,符合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是()①营造城市周边绿化带②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和收集③消除城市河道黑臭现象④全球不再生产冰箱和空调⑤全面禁止使用燃油汽车⑥变城市居民集中供热为分散燃煤取暖A.①②③B.③④⑤C.④⑤⑥D.①⑤⑥10.共同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 1.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
4.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5.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雨林的脆弱性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1.森林的作用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⑵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用。
此外,还具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效。
2.世界森林现状⑴目前世界森林面积约38.6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30%。
⑵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图2.17)。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思考:为什么目前世界森林大多分布在低纬和中高纬地区?为什么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少?点拨:关于森林分布的地区差别问题。
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去看。
在人类历史之前,森林的分布主要制约于地形、气候与水文状况,除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高寒地区可能出现沙漠、寒漠或草原之外,陆地的大部分面积皆为各类森林所布满。
可是自从有了人类,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发展,他们对森林的破坏日益加大,特别是在中纬度的平坦、湿润半湿润地区,人口密布,森林受到的破坏更加突出,甚至有不少地方变成了无林区。
⑶森林急剧减少现状及危害①现状:a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特别是大片热带原始林正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b作为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受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