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二并一 第二讲
- 格式:ppt
- 大小:3.74 MB
- 文档页数:28
神经元突触1.突触的基本结构在电镜下观察到,突触部位有两层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膜之间为突触间隙。
所以,一个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前膜和后膜的厚度一般只7nm左右,间隙为20nm左右。
在靠近前膜的轴浆内含有线粒体和突触小泡,小泡的直径为30~60nm,其中含有化学递质。
如图2-50所示,突触前神经元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synaptic knob〕,其轴浆内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和突触小泡〔synaptic vesicle〕还有负责轴浆运输的微管和微丝。
突触小泡中所含递质类型和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小儿清亮的小泡,内含乙酰胆碱或氨基酸类递质;小儿具有致密中心的小泡,内含儿茶酚胺类递质;大而具有致密中心的小泡,内含神经肽类物质。
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在突触前膜内侧存在类似栅栏的结构,这是突触小泡排放神经递质的位置,又称为活性区〔active zone〕。
突触间隙的宽度为30~40 nm,其中充满了细胞外液以及一些蛋白基质。
突触后膜也有增厚的现象,这是由于一些受体蛋白聚集在膜下方,形成突触后致密区〔postsynaptic density〕,另外后膜上还存在一些能够分解递质的酶类。
2.突触的传递过程了解了突触的基本结构,下面介绍突触传递的过程,经典的突触传递的过程其实是将电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再进一步转化成电信号的过程,主要步骤可以总结成以下几点:1〕突触前细胞中的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末端,2〕突触前膜去极化,打开电压门控Ca2+通道,Ca2+内流进入突触前末端,3〕在Ca2+的作用下,突触小泡迅速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4〕递质分子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5〕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通道激活,某些带电离子进出后膜,使后膜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级化,称为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3.突触传递的特征1)单向传递突触传递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沿轴突传给突触后神经元,不可逆向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