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三校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6月联考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517.50 KB
- 文档页数:12
山西省长治市三校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6月联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Li-7;C-12;N-14;O-16;Na-23;P-31;S-32;Cl-35。
5;Ca-40;Fe-56;Cu-64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本部分21题,每题2分,共计42分)。
1。
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利用化学知识降低污染、治理污染,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是化学工作者当前的首要任务。
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A. 开发清洁能源 B。
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C。
研制易降解的生物农药 D。
对废电池做深埋处理2.食盐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
下列关于两种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炒菜时放入食盐并不破坏NaCl中的化学键B.胃舒平(主要成分氢氧化铝)与胃酸反应生成的AlCl3属于离子化合物C.盐酸中的溶质HCl属于共价化合物D.NaCl熔化时破坏共价键3.下列有关丙烷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光照下能够发生取代反应 B。
分子中所有碳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上C。
与CH3CH2CH2CH(CH3)2 互为同系物 D。
比丁烷更易液化4.已知下列两个结构简式:CH3-CH3和 -OH,两式中均有短线“一",这两条短线所表示的意义是( )A. 都表示一对共用电子B。
前者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后者表示一个未成对电子C。
都表示一个共价单键D。
前者表示分子内只有一个共价单键,后者表示该基团内无共价单键5.已知氢有3种核素1H(H)、2H(D)、3H(T)],氯有2种核素(35Cl、37Cl),则氯化氢的近似相对分子质量的数值最多有()A. 3种 B。
6种 C。
5 种 D。
10种6.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可表明反应:A (g)+B(g)C(g)+D(g)已达化学平衡状态的是()A。
牡一中2018级高一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第一部分选择题(每题2分,共40题)1. 《论衡》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
”这体现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 刀耕火种B. 休耕轮作C. 精耕细作D. 耒耜耕作【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土壤自然肥力有肥、瘠之分,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属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的体现,C项正确。
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经营方式,把地上的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
休耕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种一年作物,第二年停一年,第三年再种;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
耒耜是一种翻土农具,耒耜耕作是指用耒耜作为耕作工具耕种土地,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2. 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 铁犁牛耕B. 重农抑商C. 小农经济D. 闭关锁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中国,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与市场联系较少,再加上政府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故C项正确。
铁犁牛耕属于耕作技术,不是造成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的最主要原因,A项错误。
B项提及的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政策,不属于造成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的最主要的原因,故错误。
D项是清朝时期实行的对外政策,与材料不符,故错误。
3. 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士兵和服役农民耕种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
这一制度的宗旨是A. 冲击地主土地所有制B. 打破“累世公卿”局面C. 推动租佃关系的形成D. 稳固小农经济增加租税【答案】D【解析】“假”指出租、借贷,“假民公田”指将“公田”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这一做法有利于解决小农破产流亡问题,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故D正确;“假民公田”主要是出租、借贷国家所有的土地,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国家把国有土地出租、借贷给百姓,并不属于租佃关系,C错误。
太原市2017 -- 2018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切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以下表格内。
1.1920 年 9 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重申:“下达给乡的搜集制,就是余粮制,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达成。
”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
这些措施A.有助于调换农民的生产踊跃性B.促使了苏俄经济的快速发展C.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门路D.有益于战胜敌对权力的攻击2.有学者把苏联某一期间的社会主义模式归纳为:在国家计划范围内。
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钱币;依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酬劳的原则;允很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切合这一特点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优先发展重工业3.1929 ~1933 年期间,苏联大量引进先进技术设备。
高薪邀请大量外国专家和技工,差遣2000 多人出国观察、学习。
这些措施A.有益于工业化的实现B.是新经济政策的持续C.确定了计划经济系统D.背叛了社会主义道路4.1946 年后,因为苏联政府不停增添自留地的农业税额,农民不堪重税,纷繁砍掉自家果树,杀掉饲养的牛猪。
为减少农民负担,赫鲁晓夫推行的改革措施是A.鼓舞开垦荒地,扩大谷物栽种B.撤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C.同意庄员拥有必定自留地D.展开大规模栽种玉米运动5.1923 ~1928 年间,美国谋利利润指数从100 增到了400 ,而薪资指数仅从100 增到112 。
这一现象A.反应了美国经济的繁华B.突显了花费的不平衡性C.加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D.致使了失业人数的激增6.1930 年,胡佛开始减少税收,并快速扩大政府花费,进行大量政府投资。
1932 年,胡佛创立中兴银行公司,政府经过该银行直接借钱给公司和银行。
这说明胡佛政府A.开始试试国家干涉经济B.完整放弃自由听任政策C.充足发掘国内市场潜力D.对凯恩斯主义进行实践7.罗斯福新政期间。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6月考试物理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其中1-10题为单选题,11-15为多选题。
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关于物体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它所受的合力可能为零B.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有可能处于平衡状态C.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一定时刻改变D.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有可能与速度方向在一条直线上2.许多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从今天看来,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是正确的B. 开普勒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规律C. 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D. 开普勒认为太阳系中各大行星的运动方向总是与它和太阳的连线垂直3.如图所示,一个长直轻杆AB在墙角沿竖直墙和水平地面滑动,当AB杆和墙的夹角为θ时,杆的A端沿墙下滑的速度大小为v1, B端沿地面的速度大小为v2.则v1、v2的关系是()A. v1=v2B. v1=v2cosθC. v1=v2tanθ D. v1=v2sinθ4.在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宇宙空间站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航天员不受地球引力作用B. 可以用天平称出物体质量C. 放在桌面上的物体对桌面没有压力D. 航天员不能用拉力器锻炼臂力5.壁球是一种对墙击球的室内运动,如图,一同学分别在同一直线上的A、B、C三个位置击打壁球,结果都垂直击中墙壁同一位置。
球飞出的速度分别为v1、v2、v3,到达墙壁的速度分别为v1′、v2′、v3′,飞行的时间分别为t1、t2、t3。
球飞出的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分别为θ1、θ2、θ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v1<v2<v3B. t1>t2>t3C. v1′>v2′>v3′ D. θ1>θ2>θ36.如图所示,从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上的M点水平抛出一个小球,抛出时小球的动能为4.5 J,最后小球落在斜面上的N点,则小球运动到距离斜面最远处时的动能为()A. 3.5 JB. 4 JC. 6 JD. 4.8 J7.关于力做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摩擦力一定对物体做负功B. 人用力推物体,但物体未被推动,人对物体做功为零C. 人用力F=300N将足球踢出,球在空中飞行40m,人对足球做功12000JD. 一个恒力对物体做功等于这个力的大小和物体位移的大小的乘积8.一个质量为0.5kg的物体,从10m高处以6m/s的水平速度抛出,在0.8s末(不计空气阻力),重力的瞬时功率为(g取10m/s2)( )A. 20WB. 30WC. 40WD. 50W9.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当物体与斜面一起沿水平方向向右匀速移动了距离s时,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支持力对物体m不做功B. 重力对物体m做功为mg·sC. 摩擦力对物体m做功为-μmg·s·cos2θD. 斜面对物体m做功为零10.三颗人造地球卫星A、B、C在地球的大气层外沿如图所示的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m A = m B> m C,则三个卫星关系错误的是()A. 线速度大小的关系是v A>v B=v CB. 周期关系是T A<T B=T C。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6月考试地理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2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将正确选项填涂在答题卡上)下图为“欧洲传统民居自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的墙壁厚度的变化规律”。
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 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传统民居墙壁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 )A. 温差逐渐变小B. 纬度越来越高C. 太阳辐射逐渐减弱D. 气候的大陆性越来越强2. 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自然带的变化所体现的规律是( )A.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B. 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C. 非地带性D. 垂直地带性【答案】1. D 2. A【解析】1. 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结合图示位置,传统民居距离海洋越来越远,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海洋性减弱。
墙壁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大陆性越来越强,D对。
温差逐渐变大,A错。
英国、德国、波兰的地点,纬度基本相同,B错。
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太阳辐射整体上增加,C错。
.2. 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区域位置整体上是由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所体现的规律是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A对。
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是随着纬度更替的,B错。
非地带性是局地特征,C错。
垂直地带性是随着海拔高度更替的,D错。
读某区域地理环境从草原到荒漠演化过程漫画,完成下面小题3. 这幅漫画所演化的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 整体性B. 差异性C. 稳定性D. 复杂性4. 引起漫画中地表景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 大气环流B. 地表形态变化C. 海陆变迁D. 人类活动【答案】3. A 4. D【解析】3. 这幅漫画所演化的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于过度放牧,草原退化、沙化,体现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A对。
差异性体现在区域之间,B错。
稳定性指区域内部有一定规律,C错。
复杂性体现在区域内部和区域间环境的差异性,D错。
4. 引起漫画中地表景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是过度放牧造成的,D对。
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试题卷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16年里约奥运会近日闭幕,中国金牌榜位列第三。
中国古代体育的竞技性比较弱,特别是唐代以后。
射为六艺之一。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国_______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
()A.先秦B.商周C.唐朝D.明朝2.头饰,作为装饰性最强的首饰(包括发饰、耳饰和帽子),自古就被女子所喜爱。
下图是秦泰轩珍藏部分古代头饰。
从图片看我们可以知道()A. 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B.手工业处于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C.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D.首饰是古代身份地位的象征3.唐代曾盛行修撰谱牒(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
638年唐太宗在修《氏族志》时标榜说:“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
”659年唐高宗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收录姓氏大大少于前者,只限时任五品以上官员。
这反映了()A.传统门阀贵族力量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B.唐朝门第观念进一步增强C.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依然保持特权地位 D.唐朝社会上下流动性减弱4.史书记载公元前3世纪一事:“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
”将所得韩地建立潁川郡。
此事最有可能发生于()A.公元前221年B.公元前231年C.公元前315年 D.公元前214年5.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在《东亚世界的形成》一文中所说的:“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为基础而形成的,随着中国文明的开发,在那里形成以中国文明为核心而自我完成的文化圈。
”材料中的“中国文明为核心的文化圈”主要指的是()A.君主专制B.民主共和C.法家学派D.儒家学派6.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指出: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
战国时代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命题人:李艳芝审题人:李晋玲【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共6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迅速C.重农抑商政策没被完全执行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2.战国文献有多处讲到,百姓无法生活时嫁妻卖子,但没有一条言及卖土地,这同汉以后的文献多把卖田同嫁妻鬻子连在一起,有明显不同。
这主要反映了A.战国时期多数百姓没有土地所有权B.汉代百姓生活更加困苦C.关于土地买卖可考的文献记载很少D.百姓嫁妻卖子改善生活3.盐引是盐商合法贩盐的官方凭证。
明朝政府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
盐商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再把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获取利润。
这反映了明朝A.食盐市场出现官商勾结B.政府对盐商采取扶植政策C.食盐业被政府严格控制D.食盐生产具有区域性特征4.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面有两种说法。
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证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对这两则材料的说明最合理的是A.两则材料完全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根本没有出现过“夜市”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不同,这说明唐朝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5.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
两则材料表明A.“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B.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C.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6.乾隆时的《陶冶图说》中记载:“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山西省2017年高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1.(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4分)读表: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3.(4分)读表: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4.(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5.(4分)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
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6.(4分)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7.(4分)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17.11本试题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道小题,各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50分)1.西周时期规定用鼎的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A.血缘与政治结合B.社会等级森严C.中央集权的加强D.青铜制造业发达2.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的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
这种现象表明()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D.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3.汉初列侯封邑,列侯可征收封地租税,但封地行政由中央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
列侯多居京师,与所封之地关系淡薄,奉命“就国”(回到封邑居住)者,反似贬逐。
据此可知汉初()A.列侯与中央矛盾重重B.中央集权有所强化C.郡县制并未得以推行D.封邑经常与朝廷对抗4.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11 世纪至13 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
“根本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A.文官政治取代了地方藩镇的军人政治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制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特权政治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5.北宋建立之后,“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婚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
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
这说明宋代()A.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B.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C.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D.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6.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
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A.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7.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6月考试英语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20分)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
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 分,满分 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are the speakers doing now?A。
Telling jokes。
B。
Watching TV。
C。
Playing a game。
2. How did the man get out?A。
He got out through the window.B. He got out with his neighbor's help。
C。
He broke the door from the inside。
3. What does the man mean?A。
He will buy the desk right away。
B。
He doesn't like the colour of his room。
C。
He doesn’t like the colour of the desk.4。
When will the man have to return the novel?A。
On Monday。
B. On Tuesday.C。
On Wednesday。
5. Where is the woman’s student card?A。
In the library。
B。
Next to her bicycle.C. On the book.第二节(共15小题;每题1分,满分1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6月月考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66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6小题,每小题1.5分,共69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东周时期(公元前771-公元前256年)……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这里“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私有土地的出现B.小农经济的产生C.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D.租佃关系的形成2、明、清时,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
由此可见周村丝织业的生产的特点是( )A.丝绸生产技艺高超且物美价廉B.专业手工业作坊生产分工细致C.种植业发展推动纺织业的进步D.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日益严格3、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4、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宋书•周朗传》云:“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A.传统家庭观被颠覆B.已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5、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城.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人为的原因是()A.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发展B.“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6、有学者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
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
”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B.“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D.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7、新航路开辟后,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集中表现为()A.资本主义人数剧增B.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C.雇佣劳动力增加 D.封建地主阶级衰落8、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9、威廉·伊斯特利和罗斯·莱文撰文宣称,欧洲人在殖民活动中非正式的法律规范、政治制度、具体的技术等等,在塑造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地方只要存在欧洲人,无论人多人少,也不管他们来自欧洲什么地方,都会对经济绩效产生强大而积极的影响。
该观点可以用来揭示( )A.欧洲文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B.欧洲殖民以传播先进制度和技术等为目标C.欧洲殖民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发展 D.整个欧洲地区在当时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10、“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中西交流的加强D.工业革命的需求11.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C.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2.汉武帝时下诏规定: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田地。
此规定旨在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C.防止国有土地的流失 D.抑制土地兼并的发生13.如图为汉代最先进的利用水力的工具。
此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B.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C.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D.农田灌溉技术走向自动化14.宋朝是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大发展时期,五大名窑留名青史,其中定窑位于下图中的A.①B.② C.③D.④15.如果你生活在唐朝的都城长安,你可能看到的景象有A.人们使用交子购买商品B.在瓷器店看到了精美的粉彩瓷器C.一些人到东市去买生活日用品D.长安城中坊与市的界限被彻底打破16.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
这表明当时A.坊市界限被打破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对外贸易的繁荣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17.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民众身着华丽服饰,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家仆与官人同行无法区分。
这反映了A.经济繁荣改变社会风气B.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18.“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
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
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徽商的谦虚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C.徽商的虚伪D.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19.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
……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按照这一论断,你认为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A.西安B.上海 C.广州 D.天津20.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300万斤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000多包增加到5600多包,由于出口额的迅速增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这一现象表明A.中国小农经济解体B.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C.列强对原料掠夺加剧D.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21.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A.A B.B C.C D.D22.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
”这里的“再进一步”主要体现在①轮船招商局②江南制造总局③京师大学堂④开平煤矿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23.观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图》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发展艰难曲折。
导致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呈现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B.受到本国势力的压迫与束缚C.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24.阅读近代中国国内工业统计资料表(外国人办的企业除外),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创办实业B.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5.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C.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D.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26.“中央公布总路线,跳上快马坐火箭,新的纪录纷纷传,报喜锣鼓敲破天,原子时代搞建设,一天等于二十年。
”这段文字出现的时代大约是A.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恢复时期 B.“大跃进”时代C.“文化大革命”时期 D.“一五”计划时期27.1956年底,全国已有75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2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其中高级社的户数达1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88%。
这种情况表明A.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巨大C.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D.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8.中共中央1961年发出《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到年底全国职工减少800万,城镇人口减少1000万左右,减少供应城镇商品粮三四十亿斤、生活用煤二三百万吨。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八字方针”的调整B.中苏关系的恶化C.知识分子上山下乡D.“左”倾思潮的影响29.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各种票证,1993年2月后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票证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A.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B.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C.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30. 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像馆。
”这实质上反映了A. 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 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 传统精华悉心保留D.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1.自开埠以来,上海妇女除了传统年节、进香、游春等活动外,开始有入戏园书场看戏听书、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的现象。
这表明近代上海A.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B.成为西方文化传播中心C.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D.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32. “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下列选项中与此特点对应顺序正确的是A.穿中山装、喝咖啡、贴对联B.贴对联、穿中山装、喝咖啡C.喝咖啡、贴对联、穿中山装D.喝咖啡、穿中山装、贴对联33.“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原因的是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C.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34.一些西方史学家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作“勘察的时代”。
推动这一时代到来的最基本因素是A.《马可·波罗游记》的广泛流传 B.世界各大洲联系日益加强C.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西欧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35.“经过差不多70年的努力,葡萄牙人终于从非洲最北端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最南端,其中的艰难险阻是难以想象的……进入印度洋后,下面的路程就比较顺利了,随后葡萄牙人依靠阿拉伯人的帮助很快来到东方。
”材料中“来到东方”的葡萄牙人是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马可•波罗36.19世纪上半期,一个英国政论家对此这样描述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