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 格式:pdf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8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主要内容价值原则凝聚了人们对善恶、美丑的最基本的看法。
价值观由一系列价值原则组成,是对现实世界的评价和对理想的憧憬。
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互相相关的价值原则,构成了文化的价值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
一、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天”即广义的自然,“人”指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
天人关系构成一种价值关系,天人之辩是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一)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儒家认为,自然是一种前文明的状态,人应当通过自然的人文化,达到文明的境界。
儒家从群体关联与个体存在两个方面,对人文价值作了双重确认。
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人不能倒退到自然状态,而具有至上的价值。
作为一种高于自然的人文存在,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仁”。
“仁”的基本规定是“爱人”,是一种朴素的人道原则。
儒家进而提出“仁政”,要求以德行仁,反对以暴力来压服人。
儒家的“仁”以教悌为本,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
墨家也认为人超越了自然状态中的动物,要求化自然为人文。
墨家提出“兼爱”的原则,以求文明社会的稳定。
“兼爱”超越了宗法关系,体现了更普遍的人道原则。
佛教认为天与人均虚幻不实,把彼岸世界视为真实的存在。
不过佛教强调人道胜于天道。
佛教提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其中也渗入了人道观念,与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有相通之处。
宋明理学,进一步阐发了人道原则,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儒墨佛的融合,使人道原则获得了更丰富、更具体的内涵。
(二)“无以人灭天”道家把自然作为关注的重点。
道家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须经过人化的过程。
道家对人化的过程和结果往往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
他们认为,自然作为一种完美的状态有其内在的价值,人化的过程总是破坏这种理想状态。
道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了更多的批评,他们认为文明■《中国文化概论》教师用书社会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祸乱和灾难。
因此道家主张摒弃一切人文的创造,回到一种天人玄同的自然境界。
《中国文化英雄与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5篇》第一篇:中国文化英雄与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文化英雄与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摘要。
中国文化英雄是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集中代表,是中国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的主要价值载体。
中国文化英雄是中国文化价值传播的主要渠道,它与官方建立的士文化是并行的价值传播系统。
官方价值代表了社会的、整体的、理论的力量对个体的要求与约束,而民间价值代表了个人的、灵活的、理想化的人生追求。
这两种价值体系的互相补充和融合,使中国人的生活有了选择的可能,也有了所谓内儒外道和儒道互补的境界。
关键词:英雄;中国文化英雄;价值系统;价值载体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2x)03023704中国文化英雄是一个在中国文化史和政治史中举足轻重、无处不在的文化存在,但迄今尚未引起学术界的正式关注。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中介性存在,中国文化英雄在中国文化的价值形成和社会政治运作方面,始终起着导向性、支配性作用。
中国文化英雄是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集中代表,是中国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的主要价值载体。
一、英雄、历史英雄与文化英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英雄的解释是。
非凡出众的人物。
指见解、才能超群出众或领袖群众的人。
这个解释与一般人的直觉是接近的。
美国传统词典对hero一词的解释却略有不同,强调英雄不仅仅要有业绩,还要有所牺牲。
大多数英雄可能是在发生战争时对结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人物。
在国有危难之时,他们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振臂一呼,身先士卒;或挺身而出,舍生取义。
而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间背景下被认为是英雄的人,一般是指那些有功劳和能力的,令公众敬佩和模仿的,特别是曾经对历史的发展变化(事件进程)产生了自己独特影响的人。
我们通常所谈论和讨论的英雄大都是历史中的英雄。
最早的英雄是指那些以其传奇般的个人经历为氏族的生存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的人,那些以其勇敢和力量而受到部落成员崇拜的人。
民族、部落兼并过程结束之后,早期的氏族英雄渐渐演化为神话和传说中的英雄,继续受到人们的崇拜。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
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1、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逐渐开始忽视中国传统文化,许多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逐渐被人们边缘化,甚至逐渐被淘汰。
但是,这些传统文化背后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却一直被人们怀念和传承。
作为一种可以跨越时空的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世界的需求,自然而然地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解答和启示。
孔子思想、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逐渐被人们重视和研究,成为人们探索现代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1.孔子思想孔子思想强调“仁爱”和“礼仪”,提倡“君子行道,以义为先”,并强调一个人的修养与社会道德之间的联系。
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企业、政治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倡导“无为而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道可道,非常道”,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环保项目。
3.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讲究“仁爱”和“诚信”,尤其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中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平衡,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了教育、社会管理、伦理道德等一系列领域的重要资源。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曲艺、民间音乐、戏曲、传统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在经济、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传统工艺中国传统工艺包括陶瓷、丝绸、织锦、剪纸、梅花香槟等多种形式,这些工艺在现代社会中能够赋予家庭、商业和城市环境以美感与艺术价值。
这些工艺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技术尤其受到了现代设计的推崇和应用。
2.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包括广泛的音乐形式,如宫廷音乐、山歌、戏曲音乐等,这些音乐形式都有着独特的曲调和音乐风格,可以为人们创造精神享受和身心舒缓的效果。
3.民间舞蹈中国的民间舞蹈有着丰富的涵义和表达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朝鲜族的锣鼓舞、云南的民族舞蹈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纷繁复杂的情况,其中包含在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在群己关系上各家定位的异同、在义利与理欲取舍问题上的争辩、在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追求上的不同选择等重大问题,提高分辨和识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重点与难点】重点:把握对“天人关系”、群己定位、义利与理欲等重大问题上应持的正确观点。
难点:对理欲之辩的价值意蕴的理解。
【讲授提纲】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价值观是由一系列价值原则组成的。
价值原则凝聚了人们对善恶、美丑的最基本的看法。
正是相互关联的价值原则,构成了文化的价值系统。
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不同的价值观念相拒而又交融,相反而又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
第一节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一、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一)儒家人是否应当超越自然的状态?作为价值观的天人之辨,首先必须对此做出回答。
儒家是最早对这一问题做出自觉反省的学派之一。
按照儒家的看法,自然是一种前文明的状态,人应当通过自然的人文化,以达到文明的境界。
作为一种高于自然的人文存在,文明社会应当以什么为基本的价值原则?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仁”的观念,“仁”具有多重涵义,而从价值观上看,其基本的规定则是“爱人”。
这种人道原则体现了儒家基本的价值取向。
孟子由仁学引申出“仁政”,要求以德行仁。
即使是在具有神学色彩的董仲舒儒学体系中,同样可以看到内在的人道观念。
(二)墨家在天人关系上,墨家的看法与儒家固然存在着不同差异,但也有相近的一面。
和儒家一样,墨家对自然的态与人文的形态作了区分,认为人与处于自然中的动物不同,人通过自己的谋生活动,超越了自然状态中的动物,而建立起文明的社会生活。
这里内在地蕴含着化自然为人文的要求。
如何使文明社会的秩序得到稳定?墨家提出了“兼爱”的原则。
“兼爱”所体现的,同样是一种人道原则。
中国历史书七年级上册笔记以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笔记,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 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原始人类的历史。
2. 掌握河姆渡、半坡等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3. 认识炎帝、黄帝、尧、舜、禹等传说中的人物,了解禅让制和世袭制。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兴衰1. 了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2. 掌握三代的疆域、文化和经济发展情况。
3. 认识周公制礼作乐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1.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
2. 掌握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的历史。
3. 认识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的思想和影响。
第四章:秦朝的统一与巩固1. 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影响。
2. 掌握秦朝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经济政策。
3. 认识秦朝的文化统一和军事扩张情况。
第五章:汉朝的繁荣与危机1. 了解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2. 掌握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政治改革。
3. 认识汉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情况。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融合1.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形势和文化背景。
2. 掌握三国时期的历史和重要人物。
3. 认识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情况。
第七章:隋唐的盛世与变革1. 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2. 掌握隋唐时期的疆域、城市和经济发展情况。
3. 认识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和重要人物,如李白、杜甫等。
第八章:五代十国与宋元时期的多元文化1. 了解五代十国和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掌握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科技和文化艺术成就。
3. 认识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关系情况。
第九章:明清时期的繁荣与危机1. 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2. 掌握明清时期的疆域、城市和经济发展情况。
3. 认识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和民间反抗,如《红楼梦》等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第十章:晚清与民国时期的动荡与变革1. 了解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中国传统文化。
尽管这个文化已经有着漫长的历史,但是它在现代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代价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期帮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1. 文化自信当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国际社会变得更加紧密。
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每个国家都在与其他国家不断进行交流和融合。
对于中国而言,如何在这个日益紧密的国际社会中保持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价值。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艺术、哲学、文学、历史、科学等领域都有着众多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这样的文化自信是中国可以在国际交流中展现自己的自信和实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2. 探讨人性和伦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了道德和伦理价值观。
它强调了“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提倡人际和睦、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理念。
这样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一个越来越多元化、分化和难以把握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并且相对严谨的伦理标准体系,有助于建立和维护现代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伦理标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人性和伦理,并为社会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3. 学习智慧和历史中国历史和文化丰富多彩,它承载着深厚的智慧,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历史和思考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哲学、社会秩序等方面都有着丰富和独特的思考,并且这些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中国的历史。
与其它先进国家的历史学科相比较,中国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了他们的历史,同时还包括了关于他们文化的一切。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提升人们的智慧和认识历史的深度和宽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当代价值。
4. 传承文化智慧传统文化的未来依赖于它的传承。
我们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积极、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以期既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感和价值,同时也能够传承和发扬它的精髓。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