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精品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16.动物的庇护所【课标对应】(1)本单元通过观察、比较、调查、实验、评估、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初步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1 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描述生物的特征。
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特点。
9.2 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
举例说出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
12.1 动物和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空气和水;动物还需要食物,植物还需要光。
栖息地能满足生物的基本需要。
描述动植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
举例说出水、阳光、空气、温度等的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12.4 自然或人为干扰能引起生物栖息地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生活在该地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数量可能产生影响。
举例说出人类生产、建筑等活动对动植物生存产生的影响。
【教材分析】《动物的庇护所》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二课时。
通过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动物的基本分类,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基本特征。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动物的家入手,知道动物安家需要大自然提供各种材料,能列举动物依赖非生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从而体会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由动画入手,让学生进入到动物世界,体会庇护所对动物的重要性。
2.预测【教学目标】1.懂得预测的含义以及两种常见的预测情况;了解一些可供预测的科学事实;懂得科学知识是我们做出科学预测的根据;懂得即使有根据,预测也会有错误。
2.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并用测量的方法掌握水位变化的规律;能够采用先说预测依据后说预测结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预测。
3.保持对现象的好奇心,愿意进行预测;关注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
【教学重点】明确预测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够采用先说预测依据后说预测结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预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三幅图片,回答问题;2. 引导学生归纳预测和推理的概念;3. 学生交流举例,有没有其他的事例。
(不同的天气穿不同的鞋子,冷热天穿不同料子的衣服)[设计意图:借助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初步理解预测与推理的定义,知道什么是预测,什么是推理。
]二、进行新课1. 认识预测《珍妮与黑猩猩的故事》提问:故事讲的是谁?她可以对什么进行预测?我们为什么不行?点明:预测要根据现有证据和已有经验才能推测出来。
要获得丰富的经验,必须进行长期艰苦的观察。
珍妮之所以能进行长期艰苦的观察,是因为她有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不光科学研究需要,做任何事都需要,包括学习。
希望同学们也能有这样的精神,只要不畏艰险、持之以恒,任何事都会成功。
2. 尝试推理和预测。
(1)吹纸实验。
(2)用长颈漏斗吹乒乓球实验。
(3)让学生帮忙预测掉光叶子的植物的生死情况。
小结:通过动手实验可以证明预测的对错。
进行预测时也要考虑到具体情况。
3. 实验探究。
在下面哪种情况下,粉笔下落不容易粉碎?为什么?情形1:站立,将手中的粉笔掉在硬地面上。
情形2:取一支粉笔,用纸包起来,让包裹好的粉笔掉在地上。
情形3:取一支粉笔,放在充气的塑料袋里,让袋子掉在地上。
提示: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保持相同的高度)学生展开预测,动手实验,验证结果。
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自然界的事物由生物与非生物构成。
生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中的非生物,生物会对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改变,同时,生物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活动加剧了环境的变化,而环境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人类以及其他生物。
学生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对生物特征的已有认识,形成关注生命现象的积极态度,理解非生物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生物和环境只有和谐相处,才能相对稳定地处于平衡状态,这正是目前人类所倡导的和谐、低碳的科学生活观念。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技能和探究技能,如比较、概括、推理、观察、记录、调查等。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通过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特点,发展归纳概括的思维技能,并学习使用图示表达复杂的关系;在调查动物的家的活动中,学生将进行较长时间的动态观察和原因探究;在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学生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发展推理、解释、评估等高阶思维能力。
在前面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生物生存与环境(主要是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围绕“生物”“非生物”“环境变化”三个关键概念展开,按照“生物与非生物—动物的庇护所—环境变化以后”的逻辑线索层层深入,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观察、比较、调查、实验、评估、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初步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技能训练单元。
调查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探究形式,它经常针对“某个地方有哪些东西存在,某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两个事件之间是否存在关系”而采取的研究方法。
预测是人们立足现在指向未来的探究形式,它表达着人们很想通过预测把握将要发生的事件和变化。
预测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证据,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根据国家现有的政策法规和利民、爱民措施,预测我国未来的发展变化,使学生在畅想未来的同时,憧憬即将到来的更加美好的生活。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和《预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调查》。
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向学生形象地介绍了预测适用的范围和常用的形式。
第二部分:《预测》。
预测是根据现有证据和已有经验,对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变化作出的推测。
教材分析了猜测、推理、预测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体会到要取得科学的证据,往往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然后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所列举的一些事件(现象)进行预测。
单元总体目标科学探究1.知道调查的适用范围和常用形式。
2.能够举例说明推理与预测不同的科学含义。
3。
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对一些事情或现象未来的变化或发展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并设法弄清变化的原因。
2.以科学家为榜样,树立献身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宏伟志向。
科学知识1.了解哪些问题需要调查。
2.了解科学家是如何积累和运用预测经验的,并能亲自做一些预测活动。
3.掌握能够开展调查的几种方法:现场调查、访问调查、问卷调查和资料调查。
单元课时分配1.《调查》 2课时2.《预测》 1课时。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动物的庇护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动物的庇护所》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16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庇护所的概念,以及动物如何利用庇护所来保护自己。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掌握动物庇护所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课中,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的动物庇护所的例子不太熟悉,需要通过图片和实物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动物为什么需要庇护所这个问题有一定的疑惑,需要通过实例和讲解来阐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动物庇护所的概念,知道动物如何利用庇护所来保护自己。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养成关爱动物的习惯,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动物庇护所的概念,知道动物如何利用庇护所来保护自己。
2.难点:学生能通过实例和讲解,理解动物为什么需要庇护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动物的庇护所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解:讲解动物庇护所的概念,以及动物如何利用庇护所来保护自己。
3.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动物庇护所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庇护所的作用。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动物为什么需要庇护所。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物庇护所的重要性。
6.拓展:引导学生关注保护动物庇护所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动物的庇护所•概念:动物为了保护自己而建造的场所。
•作用:保护自身安全,提供生活所需。
•例子:洞穴、树洞、鸟巢等。
•重要性:动物的庇护所是它们生存的基础,需要我们保护。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5.生物与非生物【教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一课时。
通过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动物与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并发现了动物和植物分别具有某些特征。
通过三年级下册第1、2单元《植物的一生》、《植物与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植物的生长,并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本课带领学生认识生物的共同特征并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生存依赖周围环境的各种条件。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调动学生已经的知识和经验,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进行整理,然后概括出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并形成生物的概念。
第二部分,观察相关图片,判断石笋和青苔等,它们的特征是否符合生物的概念;再出示地衣、松萝、水绵等图片请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是不是生物,进行交流后出示资料进行判断。
第三部分,观察大自然中的画面,识别图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思考并表达出生物和周围非生物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会有所了解,也知道植物和动物都是生物,但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的共同特征有是什么,没有系统的认识和总结,比较模糊不清。
对于这个物体是不是的生物的判断,没有明确的判断依据。
对于生物与周围环境中非生物的密切而复杂的关系,没有有意识的去发现过。
但学生对于动物和植物的最基本的特点是有所了解的,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建立生物的概念,认识生物的共同特征,并理解生物和非生物之间密切的关系。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明确生物的共同特征,会判断生物和非生物。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自然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他们乐于去交流,对于如何交流也有一定的经验。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什么是生物。
2.知道生物和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3.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密切关系。
[科学探究]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
[科学态度]在活动中乐于交流,分享出自己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1.调查【教学目标】1.知道调查是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2.了解常用的调查方法和实施步骤3.尝试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
4. 明确行动前制定计划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常用的调查方法和实施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一个主题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校园周边俯视图(百度地图)、校园门口道路堵塞照片、PPT课件、调查方案设计记录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调查的意义。
1. (PPT出示校门口图片)同学们,照片中出现的这些场景你熟悉吗?这些照片反映了什么情况?(交通堵塞)2. 讲述:是啊,在上学和放学的时候,我们校门口经常会交通堵塞。
你被堵过吗?3. 为什么上学和放学的时候校门口经常交通堵塞呢?(PPT显示问题)请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所知道的可能的原因。
4. 究竟是不是像大家说的那样呢?为了弄清校门口经常交通堵塞的真正原因,我们可以怎么办?(PPT显示问题)(相机板书:到现场观察询问采访)5.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我们可以到现场实地考察,通过观察、询问、采访等方式搜集相关信息,找出上学和放学时校门口经常交通堵塞的真正原因。
像这样来了解事情发生的各种原因和相关联系的方法,我们称“调查”。
(板书:调查)调查和我们之前经常使用的观察、测量、排序、分类等方法一样,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导学生发现调查的必要性和调查的意义。
]二、明确调查的对象1. 你做过调查吗?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采用调查法呢?(指名学生说说)2. 教师补充介绍:请看——(PPT出示一些问题)(1)我们的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某个地方有哪些东西存在)(2)一个月当中,我们班有多少人患过感冒?平均感冒了几天?(某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3)午睡和下午上课的精神状态有无关系?(两个事情之间是否存在关系)3. 讲解:像以上三类问题,我们就应该采用调查的方法。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环境变化以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环境变化以后》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另一部分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将以探究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的知识,还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知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探究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一:观察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
1、某个地方有哪些东西存在,某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是两个事件之间是否存在关系。
这时,我们应该采用(调查)的方法。
2、调查的常用形式有:(现场调查)、(访问调查)、(问卷调查)、(资料调查)。
3、在科学探究中,(推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而(预测)是根据现有证据和已有的经验,对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变化作出推测。
4、历时40年的研究,能够预测黑猩猩行为的科学家是(珍妮)。
5、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的猜想,而是(有根据)地推论。
6、在生活中成功预测的事例有:
(1)乌云从天边飘过来,预示着将要有一场雨。
(依据: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冬天往冰冷的玻璃杯里倒热水,杯子可能会爆裂。
(依据:由于受热不均匀,热胀冷缩会导致杯子爆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