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肝和乙肝的不同
- 格式:pdf
- 大小:78.92 KB
- 文档页数:2
2017年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重要考点之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传染病学》中的重要知识,也是考生需要认真复习的一部分。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概述: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各种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为主,部分病例可有黄疸。
甲、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胃肠外途径传播,大部分患者呈慢性感染,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一、病原学:1. HAV:无包膜,基因组为单股RNA,能感染人的血清型仅一个,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但对福尔马林、氯等消毒剂及紫外线敏感。
2. 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的颗粒——1)大球形颗粒:又名Dane颗粒,为完整的HBV 颗粒,含环状双股DNA、HBsAg、DNA聚合酶、核心蛋白2)小球形颗粒3)丝状或核状颗粒。
后二者仅由HBsAg构成。
血清中一般以2)最多,1)最少。
HBV基因组中有四个开放读框(ORF)分别位于长链。
其中S区编码前S1蛋白(PreS1),前S2蛋白(PreS2)及HBsAg;C区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前C基因编码HBeAg,C基因编码HBcAg;P区最长,编码逆转录酶/DNA聚合酶、RNA酶H等多种功能蛋白以参与HBV的复制;X 区编码X蛋白,即HBxAg,可能反式激活多种调控基因,参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
注意: HBV基因组易突变,S基因突变可引起HBsAg亚型改变及HBsAg阴性的乙型肝炎,前C区变异可引起HBeAg阴性、抗HBe阳性的乙型肝炎,C区突变可致抗HBc阴性的乙型肝炎,P区突变可导致复制缺陷或复制水平的降低。
结果:影响血清学指标的检测,疫苗接种失败,肝炎慢性化,重型肝炎,HCC的发生等。
HBV抵抗力很强,对0.2%新洁尔灭及0.5%过氧乙酸敏感。
丁肝血清学诊断标准一、检测丁肝病毒抗原(HDVAg)1.1 原理丁肝病毒抗原(HDVAg)是丁肝病毒颗粒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通过检测血清中的HDVAg,可帮助诊断丁肝病毒感染。
1.2 方法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化学发光法(CLIA)和放射免疫测定法(RIA)等。
1.3 结果解读若血清HDVAg阳性,提示可能存在丁肝病毒感染。
但需要注意的是,HDVAg在急性感染后期及慢性感染期可能持续存在,甚至可能检测不到抗体。
二、检测丁肝病毒抗体(HDVAb)2.1 原理丁肝病毒抗体(HDVAb)是机体针对HDVAg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一般在感染后3-6个月内出现。
通过检测血清中的HDVAb,可帮助诊断丁肝病毒感染。
2.2 方法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化学发光法(CLIA)等。
2.3 结果解读若血清HDVAb阳性,提示可能存在丁肝病毒感染。
在急性感染后期及慢性感染期,HDVAb可能持续存在。
单独的HDVAb阳性不能确诊丁肝病毒感染,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三、检测丙肝病毒抗体(HCVAb)3.1 原理丙肝病毒抗体(HCVAb)是机体针对丙肝病毒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可帮助诊断丙肝病毒感染。
在丁肝病毒感染患者中,约50%-70%同时感染丙肝病毒。
因此,检测丙肝病毒抗体有助于鉴别丁肝病毒感染合并丙肝病毒感染的情况。
3.2 方法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化学发光法(CLIA)等。
3.3 结果解读若血清HCVAb阳性,提示可能存在丙肝病毒感染。
若HCVAb阴性,则可排除丙肝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同时感染丁肝病毒和丙肝病毒的患者,需进行相应的抗病毒治疗。
四、检测丁肝病毒RNA(HDVRNA)4.1 原理丁肝病毒RNA(HDVRNA)是丁肝病毒基因组的一部分,可在体内复制并表达。
通过检测血清中的HDVRNA,可帮助诊断丁肝病毒感染,并监测抗病毒治疗的疗效。
乙肝都有哪些明显的症状表现乙肝是一种高传染性、高发性疾病,乙肝又分为大小三阳,即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两者都具有传染性,但后者传染性非常低。
乙肝较难治愈,因此不少人非常害怕乙肝,几乎是闻之色变。
1、食欲消减,恶心厌油肝脏的炎症可能引起肝窦的血流障碍,导致胃肠道的充血水肿,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因此,乙肝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
2、肝区疼痛肝的表面有一层很薄的膜,膜上有痛觉神经分布,当肝脏发炎时,膜紧张,痛觉神经受刺激,因而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
肝区疼痛是乙肝患者症状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3、黄疸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病情较重时,由于胆红索的摄取、结合、分泌、排泄等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
当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以后,胆红素从尿液排出,使尿液颜色变深.它是黄疸最早的表现。
4、蜘蛛痣不少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患者面色黝黑晦暗,称肝病面容,这可能是由于内分泌失调,皮肤上一簇呈放射状扩张的毛细血管称蜘蛛痣,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压之退色,常见于面部、颈部、前胸和手背。
5、身体虚弱乙肝患者常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可能是肝功能受损,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嘲收障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乙肝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其传染途径极为复杂,日常生活中的稍不留意,就可将病毒传染给身边的亲人,直接危害亲人的健康。
即使被检测出来,隔离治疗,也无疑给自己及亲人增加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乙肝一定要及时接受治疗。
肝病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因此,专家提醒患者在确诊后还需及早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原文链接:/yg/2012/1111/550.html。
丁肝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等嗜肝DNA病毒共同引起的传染病。
主要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与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相似。
HDV与HBV重叠感染后,可促使肝损害加重,并易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
丁肝的表现急性丁型肝炎指HDV/HBV同时感染。
潜伏期4~20周。
临床表现及生化特征与单纯急性乙型肝炎相似,可有乏力、食欲缺乏、黄疸及肝脏肿痛等。
部分患者有两个转氨酶高峰。
由于急性乙肝HBV血症时间很短,HDV感染常随HBV的消失而终止,故肝内HDAg 仅一过性阳性,血清抗-HDIgM呈低滴度短暂升高,而后继发的抗-HDIgG出现。
HDV/HBV同时感染多数预后良好,发展为慢性肝炎的危险性不比单纯HBV感染更高,少数患者亦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慢性丁型肝炎指在原有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又重叠HDV感染,其临床经过主要取决于HDV 感染时HBV感染的状态及肝脏损害程度。
可有如下表现。
(1)自限性丁型肝炎:一般临床症状并不严重,病程较短,也可表现如典型的急性HBsAg阳性肝炎,有自限性恢复的倾向。
HBsAg携带者感染HDV后,首先肝内出现HDAg,紧接着是HDAg血症,血清抗-HDIgM及IgG相继转为阳性。
一旦HDV被清除,抗-HDIgM即随之下降,而抗-HDIgG则可维持高水平数年。
只有少数重叠感染的病人是这种自限性经过痊愈的,多数易发展为慢性肝炎。
(2)慢性进行性丁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又感染HDV时,多表现为临床的恶化,或在慢性过程中类似急性肝炎发作。
肝细胞核内HDAg持续阳性,但血清HDAg仅一过性出现,抗-HDIgM及抗-HDIgG呈高滴度并持续不降。
最常见的组织学改变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临床观察HDV阳性肝硬化组的年龄比HDV阴性组年龄轻的多,说明HDV阳性肝炎较易演变为肝硬化。
(3)HDV与重型肝炎:Govindarajan报告71例急性重型肝炎中,24例(33.8%)血清有HDV标记,而对照组118例普通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病例,只有5例(4.2%)有HDV标记。
丙肝由广东省肝病研究院医院转发1.丙肝简介: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传染引起的。
丙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但它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亚于乙型肝炎。
丙肝分布较广,更容易演变为慢性、肝硬化和肝癌。
潜伏期约为2~26周,平均7.4周。
输Ⅷ因子引起的丙型肝炎,潜伏期7~33天,平均19 天。
2.丙肝诊断:诊断丙型肝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丙型肝炎病毒的标志物是否为阳性,二是有无肝脏损害及损害的严重程度。
病毒标志物主要包括血清抗—HCV(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HCV RNA(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肝脏损害的检查主要包括肝功能、B超及肝脏病理组织学的检查。
丙肝病毒指标阳性加上肝功能损害的指标,即可明确诊断为丙型肝炎。
3.丙型肝炎病毒核醣核酸(HCVRNA定量,表示病毒繁殖的指标)HCVRNA的正常值应是1*10的三次方, 或者小于5.0+024.丙肝免疫力:人类对丙肝病毒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产生能力较差,能再感染不同株,甚至同株的丙肝病毒。
这可能与丙肝病毒感染后病毒在血中的水平低及其基因变异有关。
因此,丙肝病毒感染后不能使机体立即产生对它的抗体,或产生的抗体非常低,以致人类目前采用的方法不能发现这些抗体的存在。
因此,感染丙肝病毒后也像感染艾滋病一样有一个较长的“窗口期”。
尽管人们不断更新检测方法,使“窗口期”从原来的平均15周缩短到平均11周,但比起甲肝和戊肝的30天还是显得长多了。
如果在这种“窗口期”内去献血,丙肝病毒是完全可能蒙混过关的。
4.预防方法:目前丙型肝炎的疫苗在积极研制中,但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可供使用。
目前尚没有针对丙型肝炎的高效价的免疫球蛋白,普通丙种球蛋白也不能预防丙型肝炎。
5.症状:丙肝病人可表现出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肝区疼痛、黄疸等症状。
如果其肝功能异常,丙肝病毒抗体阳性(抗-HCV)和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CV-RNA)阳性,可诊断为急性丙型肝炎;如果丙肝病程超过6个月,或无肝炎病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丙肝病毒抗体阳性(抗-HCV)和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CV -RNA)阳性,可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
中医中对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的解释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被称为五种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的病毒侵入肝细胞引起的疾病。
在中医中,肝主疏泄,肝经上下贯通人体五脏六腑,如果肝气不畅、阻塞,就会导致肝脏功能障碍,引发各种肝病,包括五种病毒性肝炎。
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炎,病程较短,多数患者能在数周内康复。
中医认为甲肝主要与脾胃不和有关,脾气虚弱,能量不足,导致肝失疏泄功能,引起肝胆湿热,导致黄疸、腹泻、纳呆等症状。
治疗甲肝应以中药清热解毒、疏肝解郁为主,同时应控制脾胃之气,增强免疫力,促进肝脏的修复。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病,大多数患者病程较长,症状较严重。
中医认为乙肝主要与肝肾不交有关,肝经受阻,导致肝失疏泄功能,促使毒素积聚在肝脏内。
治疗乙肝应以中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同时应增加膳食营养,减轻肝脏的负担,保持肝功能稳定,控制病情发展。
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病,病程也较长,症状比甲肝乙肝更为严重。
中医认为丙肝主要与肝胆木乘不和有关,如情志失调、过度疲劳、长期压力等,导致肝胆功能失调,引起肝火旺盛,导致肝脏发炎。
治疗丙肝应以中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同时应控制情绪、减轻压力,增强肝脏的免疫力,促进肝细胞的修复。
丁肝和戊肝是由丁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症状较轻,多数患者可自行恢复。
中医认为丁肝和戊肝主要与情志失调、饮食不当、疲劳等有关,导致阴阳失衡,促使肝阴亏损,引起肝阳上亢,导致肝火旺盛,产生黄疸、腹泻等症状。
治疗丁肝和戊肝应以中药清热解毒、滋阴潜阳为主,同时应遵守规律的膳食,增强体力,促进肝脏的自我修复。
综上所述,五种病毒性肝炎在中医理论中主要与肝失疏泄、肝肾不交、肝胆木乘、阴阳失衡等有关,治疗应以中药为主,同时要调节情绪,保持营养均衡,增强体力,促进肝脏的自我修复能力,有助于加速痊愈。
同时,应该注重预防病毒性肝炎的传播,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避免饮酒过度等不良生活习惯,维护自己的肝脏健康。
肝病患者,长寿之路通治所有肝上疾病,包括“甲肝、乙肝、丙肝、丁肝,脂肪肝,纤维肝,肝癌,酒精肝,胆囊癌,肝腹水,肝硬化”恢复肝脏功能,增强肝脏防护,有效抑制肝纤维化,肝硬化;并对乙肝,甲肝,各种活动性肝炎,具有显著高效的治疗作用。
治疗肝病成功率最高的方法绝无副作用,效果提升百倍,难度降低千倍,成本降低千倍(实际花费≈0元)有病治病,没病能防。
几乎免费的方法,错过或许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甲肝、乙肝、丙肝、丁肝,都能发展为致命的“脂肪肝,肝癌,胆囊癌,酒精肝,肝腹水,肝硬化,”父母为儿女留着,儿女为父母收藏。
为了自己,为了爱人。
必须知晓。
肝病与其它许多疾病一样,已经成为医院压榨巨额钱财的好项目,例如:治疗乙肝,医院常用“干扰素、拉米夫定”等系列药物,几乎没什么疗效,却有着高昂的价格和巨大的副作用。
治疗肝病不需要几万元,不需要几十万。
只需要3元钱。
、3元钱买不了烟,买不了酒,确能买命。
3元钱买不了车,买不了房,真能买命。
3大手段,确保万无一失。
今天应该是你的机缘,不但能保你的命,而且能确保肝病患者,得到正常人都羡慕嫉妒的强壮长寿之躯(甲肝、乙肝、丙肝、丁肝,脂肪肝,肝癌,酒精肝,胆囊癌,肝腹水,肝硬化,)医治癌症,或者预防癌症;需要参照我另一篇文章《做到这一点,治好任何癌症》真正的健康只能靠自己,、医院确实有其正面的作用,但也有很多时候,医院是作为一个负面角色存在的。
世界上真正长寿的人,是很少进医院的。
甚至一个奇怪现象是多数≥100岁寿星,一辈子未进过医院。
反而是频繁跑医院的人,往往是有命不长。
(个中原因:某些医院过度追求自身利益,把小病能治成大病)肝病患者长寿之路答案就是服用保肝神草~赶黄草(通常是,喝“赶黄草”泡的茶水)所有肝上问题,都可以用赶黄草治疗、第一步,逐步修复问题肝,逐渐清除病毒第二步,完全治愈问题肝,彻底清除病毒第三步,完全摆脱肝病对生活的困扰和对生命的威胁赶黄草(别名:扯根菜、山黄鳝、神仙草、解酒茶、水杨柳、水泽兰)赶黄草独有的“没食子酸和槲皮素”等成分,均为已知具有抗乙肝、甲肝等各种肝炎病毒的纯天然成分,护肝作用的有效成分。
丁肝和乙肝的不同
丁肝和乙肝哪些方面相同?肝是相对特殊、比较少见的一种病毒性肝炎。
丁肝的主要特殊之处在于它自身不能单独发生,往往与乙肝共同存在,医学上称为“双重感染”。
从而决定了丁肝和乙肝之间的特殊关系,那么,丁肝和乙肝哪些方面相同呢?
由于丁肝病毒和乙肝病毒的特殊关系,决定了丁肝和乙肝在许多方面的相同性。
二者的相同性有如下几点:
丁肝和乙肝相同性一、抗病毒治疗相同。
丁肝病毒可以用a一扰素治疗。
a一干扰素可以降低体内丁肝病毒水平,改善患者症状、肝功能指标和肝脏病理炎症病变,控制病情发展。
丁肝和乙肝相同性二、传染途径相同。
经输血或血制品传播是主要途径。
多次输血的受血者容易被感染;需要长期输注第四因子的血友病患者和需要输注球蛋白制剂的免疫功能低下者都是高危人群。
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是次要传播途径。
丁型肝炎病毒传播可显现家庭聚集,即在家庭成员之间可以水平传播。
母婴垂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则是少见途径。
前者则可在妊娠期、分娩过程中或哺乳时发生;后者多见于男性同性恋。
丁肝和乙肝相同性三、预防措施相同。
遵循没有乙型肝炎病毒就没有丁型肝炎病毒的原则,主要从两个方面预防丁肝病毒的传播。
一是广泛接种乙肝疫苗,使人群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从而消灭丁肝病毒感染的条件,也是控制丁肝病毒感染切实可行的办法。
二是对献血员进行乙肝病毒筛查,确保输血用血源和制备血制品血源不被污染。
常用敏感的方法检测HBsAg,不必直接检测丁肝病毒指标。
如果慢性乙肝或乙肝肝硬化患者重叠感染上丁型肝炎病毒,可以使病情加重,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转氨酶升高,并可以出现黄疸,可使病死率上升。
若出现了以上症状,应及时去正规的医院检查诊断,及时治疗!
丁肝感染后有哪些症状?下面专家在此为您介绍下:
(1)急性肝炎样表现可为无症状携带者,肝功能和临床表现无异常,突然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及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等急性肝炎表现。
(2)反复发作可有肝炎反复发作的病史,病程分别为2~8年。
在此期间肝功能反复异常,肝炎症状不能缓解。
(3)病情重丁型肝炎病毒感染阳性患者病情多较严重。
常发生重症肝炎,病死率较高。
丁肝的临床经过说明:乙肝重叠感染丁肝者,临床表现多为病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病情呈进行性,可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食管静脉曲张导致破裂出血等,有的病例可出现急性肝炎症状。
如果过去乙肝病史不明,往往误诊为急性肝炎。
因此,临床上对属性乙型肝炎患者突然急性发作或反复发作,病情进行性进展的,应考虑重叠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可能,要及时检查血清中的抗-HDIgM或肝组织内的HDAg,来明确诊断。
总体跟乙肝是有点相似的。
通过哪些方法检查丁肝?太原市中心医院生物细胞治疗中心专家指出丁肝和甲肝乙肝一样,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肝脏病变疾病。
丁肝的传播途径也较为广泛,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那么通过哪些方法检查丁肝呢?专家指出:对丁肝检查一般是以下几项:
(一)、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
有条件可检测HBV-DNA,DNA-p,Pre-S1、Pre-S2等。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肝内HBV-DNA。
丁型肝炎和乙型肝炎一样,可因其表现差异分为不同的临床型。
(二)、肝功能检查:包括胆红素、麝香草酚浊度试验、AST、ALT、A/G、凝血酶原时间、血清蛋白电泳等。
急性丁型肝炎是病人既往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乙型肝炎病毒与丁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机体能迅速产生抗体,清除病毒,使疾病自愈。
预后较好,只有5%-10%转为慢性。
急性丁型肝炎同时感染的病死率为1%-10%。
慢性丁型肝炎则不同于急性丁型肝炎。
病人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前,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后,两种病毒重叠感染。
病情一般较重,急性丁型肝炎重叠感染的病死率可达5%-20%,有部分病例消化道症状不缓解,肝功能反复或持续异常,慢性化机率>75%。
有的可发展为重型肝炎或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