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期末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4
古代汉语第二册1、园圃: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偏义复词。
偏向于园(果园)2、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同音或近音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3、假借字产生的两种情况:1,本无其字的假借;2,本有其字的假借。
4、注解古书的工作始于汉代。
5、疏,正义: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叫做疏或正义6、集解或注解:一部重要的古代汉语,注解的人非常之多,后人把各家的注解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
例:何宴注《论语》集解。
7、犹:使用这个述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关系。
8、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述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的关系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关系。
例如:《论语·季氏》、《论语·为政》。
9、古书上常有异读的情况,异读有时只表现声调上的差异,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词义的词性的不同。
例如:音乐的“乐”和快乐的“乐”。
10、古书中改变字词的读音来表示不同的意义与词性的方法叫破读。
11、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这个词语用来指明古书中多出的文字现象。
12、脱文:简称脱,也叫脱字,这个词语用来指明古书中脱落了的文字现象。
第三册1、中央官制: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邢部;工部2、宋代科举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考经义不考诗赋。
3、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4、唐代武则天时武举开始,后沿用至清代。
5、号是一种别名,除名字以外的一种个人称呼,别号、字号、绰号、谥号、年号、庙号6、封建皇帝在谥号之前还有庙号,如:太祖;高祖;世祖……7、避讳:所谓避讳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回避,结果往往造成语言上的若干混乱。
8、避讳的分类:(1)从等级制度出发,避同树樽。
(避君讳、避亲讳)(2)从述信得观点出发,避凶就吉。
(3)从文明的礼貌出发,避俗就雅。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一、宾语前置句(P288~P293)1、疑问代词作宾语(1)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
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放助动词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放在介词前例: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睢说秦王》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3)先秦的凝固格式。
如“何以、何如、若何”等例: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1)宾语必须是代词(2)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3、宾语用代词复指(1)在宾语前置的同时,在宾语后用代词“是”或“之”复指,“是、之”放动词前。
例: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诗经•小雅*节南山》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2)宾语本身就是代词“是”或“之”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二、判断句★1、(基本)判断句式(1)主语+谓语例: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2)主语+谓语+也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3)主语+者+谓语例: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4)主语+者+谓语+也例: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PS:表示否定判断,在谓语前加“非”(非是副词)例: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四》2、特殊词语的辨析(1)“是”①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
作判断句的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②判断词例: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
(柳宗元《封建论》)(2)“为”①动词例: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②判断词例:余为伯條,余而祖也。
古文名词解释1.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这部书是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也是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另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分析小篆字形,说明了汉字的结构和发展情况。
2.《说文》四大家《说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说文解字》著称的四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3.《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的《说文解字注》阐发了蕴藏于《说文解字》内的体例,使简奥的原本呈现出清晰的脉络,有利于后人学习、研究。
在考求字义时,注重形、音、义的互相推求,综合分析,于许慎析义的基础上,大加扩展,旁征博引,所引之书达226 种之多。
所以本书在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词义学等方面的成就是卓著的。
4.《说文通训定声》《说文通训定声》凡18卷,是一部按古韵部改编《说文解字》的书。
全书以谐声声符为纲,按音分别归属古韵十八部。
同从一声符孳衍的字都联缀在一起,秩然有序。
每字之下,先释《说文》本训,引群书古注为证,即所谓说文;次陈述字的引伸义和因文字假借而产生的假借义,即所谓通训;最后举出上古韵文中的用韵来证明古音,凡同韵相押叫做古韵,邻韵相押叫做转音,阐明字音,即所谓定声。
这3部分的主要部分是通训,对研究词义的发展和转变大有帮助。
5.甲骨文p30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是指殷商时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因而称为“卜辞”。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
6.金文p32金文又称为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一、简答(一)判断句1、概念判断句是指谓语对主语的性质作出判断的句子,包括了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和形词谓语句。
2、分类1)无形式标志的判断句(1)用虚词“者”、“也”表判断A、“……者……也”式表判断例:南冥者,天池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B、“……者,……”式表判断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虎者,戾虫。
C、“……,……也”式表判断例:张骞,汉中人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D、“……,……”式表判断例:农,天下之本。
赵,秦之深仇。
E、“代词+也”式表判断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此.劲敌也。
(2)用副词表判断,如“素”、“乃”、“必”、“亦”、“真”、“即”、“则”。
例:且相如素贱人。
(向来是)吾乃梁人也。
(是)此必辛佐治也。
(必定是)乃其姊者,亦烈女也。
(也是)此真先君之言也。
(真正是)梁父即楚将项燕。
(即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是)2)有系词的判断句,如“惟”、“是”、“为”。
例:予惟小子。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项燕为楚将。
(二)被动句1、概念在叙述句中,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是由主语承受的句子为被动句。
2、分类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1)“谓语+于……”式表被动。
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见+谓语”式表被动。
例: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受+谓语”式表被动。
例:有罪受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为+动词”式表被动。
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为……所……”式表被动。
例: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被+动词”式表被动。
例: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例: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不夭斤斧。
3)及物动词前加形容词表被动例:得到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宾语前置句1、概念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或介词的前面,叫做宾语前置。
2、分类1)动词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5文员复习资料一、简答题1.谈谈汉字的特点。
2.简要说明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
3.许慎《说文》序里关于六书是如何解说的,举例说明。
4.谈谈六书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5.简要说明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区别。
6.形声字的基本结构形式有哪六种,举例说明。
7.如何理解形声字的形(意)符?8.意符和部首有何异同点?9.为什么说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方式?10.分析下列汉字的形体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形义关系:人、解、高、大、诗、车、责、闻、刃、亦、星、虎从、莫、取、及、锡、见、斧、看11.简要说明繁简字之间的对应关系。
12.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13.有哪三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举例说明。
14. 什么是通假?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5. 用字通假与造字的假借什么区别?举例说明?16. 什么是古今字?举例说明古今字有哪些特点?17. 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8. 通假字与古今字有什么不同?19.什么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什么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二者的关系怎样?参考答案:1.谈谈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每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汉字是一种以象形字为基本构字部件的表意体系文字。
汉字结构的发展,经历了表形、表意和音义结合三个阶段:(1)表形阶段:表形阶段的汉字,主要是直观描拟外物的具体形象的象形字,它们有的是直接从记事图画脱胎而来的。
(2)表意阶段:有些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用象形、指事难以造字,人们就用两个或几个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在一起表示,形成了会意字,汉字进入了表意阶段。
(3)音义结合阶段:表形和表意的字,只能用形象或抽象的图形符号来表示语词的含义,而不能表示语词的读音。
因此,每一个字的读音,必须一个一个地死记。
而文字的作用,就是记录有音的语词,因此,这些字在使用上和发展上,就受到很大局限。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人们就已经造好了的表形、表意字为基础,创造了音义结合的造字方法,汉字进入了音义结合的阶段。
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2、写出与繁体相对应的简体3、参照图像分析造字法4、解释句中加点字(实词)5、分析特殊句式(语法一)6、词义引申(用图像表示)7、断句及解释加点词句《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宫之奇谏假道》《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史记》:《孙膑》《毛遂自荐》《魏公子列传》《聊斋》一、名词解释1、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的系統,是最重要的輔助、擴大和完善語言的交際作用的工具.2、漢字:就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的系統,包括漢字所有的構字部件、漢字中所有的字、漢字的書寫規則,以及作為漢字標記語言的輔助性符號的標點符號及其使用規則。
(漢字是一種以象形字為基本構字部件的表意體系文字.)3、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法。
4、指事:运用指示性符号来指称物体中的一部分或表现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5、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代表某种物体的图形以表示新义的造字法.6、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声音、以形符表示词义类属的兼表声义的造字法.7、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寄托所写词的意义.8、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
9、異體字:又稱或體字,是指共寫同一個詞的不同的書寫形式。
10、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语素组合而成的。
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充当一个音节的陪衬作用.11、同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构成的。
12、叠音词:又称重言词,是重叠两个相同音节而成的双音词。
13、连绵词:是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
14、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了的字。
15、古今传承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和书面语里的词。
16、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
是指造字时代的词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原始义或最初义。
17、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题纲一、古代汉语概述1. 古代汉语的定义与特点2. 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3.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联系与区别二、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1. 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概念2. 古代汉语的声母演变3. 古代汉语的韵母演变4. 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三、古代汉语的词汇1.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2. 古汉语词汇的分类3. 古汉语词汇的构成方式4. 古汉语词汇的演变四、古代汉语的语法1.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型2. 古代汉语的词类3.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4.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五、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1. 比喻2. 拟人3. 排比4. 对偶5. 反问六、古代汉语的文体1. 诗歌2. 散文3. 小说4. 戏剧七、古代汉语的文献1. 经典文献的分类与特点2. 经典文献的阅读与理解3. 经典文献的翻译与注释八、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方法1. 古代汉语的学习技巧2. 古代汉语的研究方法3. 古代汉语的学术资源九、古代汉语的现代应用1. 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2. 古代汉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3. 古代汉语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十、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建议1. 重点内容的回顾与总结2. 疑难问题的解决策略3. 考试技巧与答题方法4. 复习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结束语:通过本复习题纲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古代汉语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古代汉语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和热爱,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简体版)15 |文员审查材料1,简答题1。
谈谈汉字的特点2。
简述汉字的演变过程3。
许慎《说文解字》前言中的六书是如何解释的4.浅谈六书理论的贡献和局限5.简要解释表意文字和形声字的区别6。
形声字的六种基本结构形式是什么,并举例说明7.如何理解形声字的形式(意义)?8.表意文字和部首有什么异同?9。
为什么形声字是创造人物最有效的方式?10。
分析下列汉字的形式和结构,并简要说明它们的形式和意义关系:人,谢、高、达、史、车、责、文、任、易、兴、、莫、曲、何、、简、付、简11。
简要说明复杂字符和简单字符之间的对应关系12。
有几个例子可以说明汉字变体形式的差异13.哪三种情况不能视为汉字的变体,请举例说明14.什么是一般休假?用词传递虚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5.用一个词来做假货和用一个词来做假货有什么区别?例如?16.古代和现代的字符是什么?古今汉字的特点是什么?17.古今汉字出现的原因是什么?18.童嘉文字和古今文字有什么区别?19。
什么是文献学原则的部首,什么是标引原则的部首,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199199参考答案:1991。
谈谈汉字的特点个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单词都是形式、声音和意义的统一。
汉字是以象形文字为基本成分的表意文字汉字结构的发展经历了表意、表意和表音三个阶段:(1)表意阶段:表意阶段的汉字主要是直接描绘外来物具体形象的象形文字,有些直接来源于编年史图片。
(2)表意阶段:一些相对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很难通过象形和指法形成文字。
人们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文字(或指法文字)来形成表意文字,汉字进入表意阶段(3)音意结合阶段:表达形式和意义的词语只能通过图像或抽象图形符号来表达,而不能表达词语的发音因此,每个单词的发音都必须一个接一个地记住。
单词的功能是用声音记录单词。
因此,这些词的使用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人们创造了一种在表意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基础上结合声音和意义的方法。
一、填空。
1、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
2、许慎在《说文解字叙》说的秦书八体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3、许慎在《说文解字叙》说的新莽时代的六书是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
4、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采用的字体是小篆。
5、大篆的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
6、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小篆;从小篆变为隶书;从隶书变为楷书。
7、甲骨文是在1899年被金石学王懿荣偶然发现的。
甲骨主要出现在河南安阳,那里是殷商王盘庚迁殷后的商王朝都城的遗址,称作殷墟。
8、完整的甲骨卜辞,大概记载四个方面的内容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9、卜辞记录的行款主要有:竖行左行;竖行右行;左右对贞,从中间起,左半左行,右半右行。
10、甲骨文形体的主要特点是象形程度比较高,接近图画文字;字体不规范。
11、占卜时,对占卜的事,经常要从正反两方面设问,称为对贞。
12、甲骨学者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根据他所定的十项标准分为五个时期,具体是:(1)盘庚、小辛、小乙、武丁;(2)祖庚、祖甲;(3)廪辛、康丁;(4)武乙、文丁;(5)帝乙、帝辛(纣)。
13、刘锷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孙诒主的《契文举例》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书。
考释方面含有大成的著作有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资料方面最丰富的著有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工具方面有孙海波的《甲骨文编》,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综合研究著作有陈梦家的《殷墟卜辞综述》。
14、在铜器上铸铭文,开始于商代后期,两周则大为流行。
15、金文字体与甲骨文的不同主要有:(1)商代金文象形程度很高;(2)从笔势看,由于金文是范铸,多保存肥厚的笔法,甚充实的团块,而甲骨文是刀刻,一般将圆形改为方形,团块则只勾勒轮廓;(3)与甲骨文比,金文的书写款式比较规整,或正或反、或斜或倒的情况比起甲骨文来少得多了,偏旁的位置也是如此,尽管金文还有变换偏旁的位置的,但比起甲骨文来显著地减少了。
古代汉语( 1) 期末复习( 文本)
吴鸿清: 欢迎大家参加网上教学活动。
今天网上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古代汉语( 1) 的期末复习问题。
古代汉语( 1) 考试的几个问题:
一、考试范围基本不超出《古代汉语》( 上) 教材( 朱振家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 个别文选在下册。
复习时可参考使用与教材相应的《古代汉语期末复习指导》(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进行期末复习。
二、《古代汉语》( 上) 考试主要考核对《古代汉语》了解与掌握程度和翻译古文的能力, 考核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的层次要求学生了解《古代汉语》中讲授的一般知识; ”理解”的层次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古代汉语》中讲授的重要知识, 并能够较简要回答相应的提问。
”掌握”的层次要求学生能够记忆《古代汉语》中讲授的重要的通论知识和重要的词语和所学古文翻译三、闭卷考试, 时间为90分钟。
题目类型和分数比例:
《古代汉语》( 1) 考试试题类型和分数比例如下:
1.填空题( 约20分)
3.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字在句中的意义, 并说明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约10分) :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在句中的意义( 约10分) : 5.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说明其意义( 约16分) :
6.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属于那种类型: ( 约14分) : 7.将下列古文译成现代汉语: ( 约20分)
《古代汉语》( 1) 期末考试试题及评分标准
古代汉语( 上) 试题
一、填空( 19分) :
1、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第一次解释了六书的含义。
六书中的讲的是造字法; 讲的是用字法。
2、今汉语的词义差异能够从、、三个方面来考察。
3、通假字是 ; 假借字是。
4、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主要的类型有。
5、古代汉语被动句的标志有种。
1、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
2、赦之, 以劝事君者。
3、薛谭乃谢求反。
4、入幄中闻酒臭而还。
5、厉王虐, 国人谤王。
6、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三、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 并说明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10分) :
1、水暴益, 荆人弗知。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见舆薪。
3、王怒, 得卫巫, 使监谤者。
4、出跳乎井干之上。
5、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也。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在句中的意义( 12分) :
1、庄公寤生, 惊姜氏。
2、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3、子墨子九距之。
4、孟尝君为相数十年, 无纤介之祸者, 冯谖之计也。
5、夫日月之有蚀, 风雨之不时, 怪星之党见, 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说明其意义( 14分) :
1、若弗与, 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2、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我戮之不祥。
3、左右以君贱之也, 食以草具。
4、强本而节用, 则天不能贫。
5、晋侯饮赵盾酒。
6、从左右, 皆肘之。
使立于后。
六、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属于那种类型( 12分) :
1、岂不谷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
2、古之人不余欺也。
3、率师以来, 唯敌是求。
4、微斯人, 吾谁与归?
5、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也。
七、将下列古文译成现代汉语( 21分) :
邹忌脩八尺有余, 身体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 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 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 ”我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 客从外来。
与坐谈, 问之客曰: ”我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 徐公来, 孰视之, 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 曰: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 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
”
古代汉语( 1) 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 19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