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交流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3
一、隋的统一第一单元隋唐时期:富强与开放的时代第 1 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1)概况: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意义:隋的统一,完毕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文帝稳固统治:(1)措施:①进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心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恢复和进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宽广、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水道4.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稳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5.开通: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间续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水道。
6.概况:大水道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2 700 多千米,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水道。
7.意义:大水道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沟通。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8.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留意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9.过程:(1)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留意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10.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进展。
21 11.地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始终维持了 1300 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12.缘由: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致使民不聊生,社会冲突激化。
13.灭亡: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拓展提升】比较秦朝和隋朝的相像之处。
(1)都完毕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教材第3页)问题思考:想一想: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①选官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②选官的权利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2.(教材第4页)材料研读:《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隋炀帝时徭役(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和兵役(三次东征)繁重,影响正常生产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导致了这种状况出现。
3. (教材第5页1) 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①打破了门第的限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②选官权利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4. (教材第5页2)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①隋炀帝不恤民力,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5. (教材第5页3) 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高超。
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请查阅资料,并对照右图,分析赵州桥的特点。
赵州桥结构科学,坚固耐用,防洪省料,造型美观,在中国甚至甚至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 (教材第8页)材料研读: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他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
因此,他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2. (教材第8页)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你认为从哪些方面能体现出来?政治上,明确中央和地方职权范围,提高行政效率,严格考查官吏;法律上,减省刑罚;经济上,减轻农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 (教材第10页1) 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电子课本目录(义务教育教科书)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知识与能力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识读《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教师:(配乐展示一组图片:唐朝曲辕犁、筒车、科举图、仕女图、唐三彩、敦煌莫高窟等).教师:前几课我们学习了唐朝的历史,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对唐朝的印象吗?学生:繁荣昌盛、强大统一、盛世繁华、博大宏伟、昂扬进取等。
教师:大唐的气息如同春风般扑面而来,盛唐的大门向着四方来者迤逦大开,高度的繁荣造就了它的自信和从容.现在世界各地很多地区都有“唐人街”,为什么外国人会将中国人称为“唐人"?唐朝时期与外国友好往来的情况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一起去见证唐朝的开放与交流。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一)遣唐使1.概况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叫遣唐使?(2)为什么日本要派遣唐使来中国?(3)日本共派遣唐使多少批?(4)遣唐使给日本带来了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回答)(1)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进行学习交流,当时称为“遣唐使”。
(2)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3)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
(4)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师:(总结)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的评价是“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正值“大化改新”,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唐朝封建经济高度发展,自然吸引了日本的注意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核心考点总结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朝建立时间:581年都城:长安建立者:杨坚2.589年,隋文帝灭掉陈国,统一全国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开通大运河时间:自605年起【隋炀帝】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示意图【自北到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文化和经济交流。
4.科举制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5.隋的灭亡原因:隋的暴政时间:618年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李世民即位。
2.贞观之治时间:李世民【唐太宗】时人物:唐太宗【吸取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敢于直言】、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3.女皇武则天创立殿试“政启开元,治宏贞观”4.开元盛世时间:唐玄宗在位前期人物:姚崇、宋璟第3课盛唐气象1.农业: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
手工业: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越窑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色彩亮丽、造型精美】。
商业: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2.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朝社会风气开。
4.李白“诗仙”,杜甫的诗“诗史”,白居易5.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欧阳询的字方折峻丽、笔力险劲。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阎立本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
2.唐玄宗时,鉴真东渡,754年抵达日本,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3.玄奘西行,曾在那烂陀寺游学,由他口述记录成【大唐西域记】。
第5课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1.安史之乱时间:755年——763年原因: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腐败,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外重内轻。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
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理解出现交往盛况的原因并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
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唐朝对外交往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幻灯片显示)旧金山唐人街:在如今的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都
有一条街叫“唐人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
(幻灯片显示)唐朝壁画《礼宾图》反映了唐时对外交往的一个场面。
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
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
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
要想知道这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吧!
三、讲授新课
(一)遣唐使
(出示幻灯片)同学们,上图是一艘遣唐使船的模型。
隋唐时期曰本人到中国乘坐的就是这样的船。
“遣唐使”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已经被中日两国人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曰本“遣唐使”来华情况。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业知识。
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
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倍仲麻吕(晁衡)。
留学
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1.请同学看书回答,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日本派遣唐使;②到唐朝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③使团把赠品给
唐朝,唐朝回礼给日本使团,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往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出示幻灯片)①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
革;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③在
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比如京城的建筑,货币的
样式,诗歌、独特的茶文化等。
(二)鉴真东渡
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
真。
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
贡献。
出示幻灯片:鉴真的简介
从鉴真六次东渡中,你们能得出什么启示?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生甲:鉴真六次东渡,表明了鉴真有一股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生乙:鉴真为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
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肯定这种行为,并为中日睦邻友好尽自己的一份力
量。
想一想,鉴真东渡为什么会在中国和日本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鉴真和尚在日本生活了 10年,最后死在日本。
鉴真也把丰富的中国
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敬。
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大师在
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
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唐和日本的关系里,共有三个方面的
内容:
日本遣唐使、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鉴真东渡。
(三)玄奘西行
同学们,唐朝时和周边国家交往很多,除了和日本的交往外,还有和
古印度的交往。
《西游记》里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源于唐朝的玄奘
法师去印度(时称天竺)求法之事。
(出示多媒体)《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从
玄奘和尚的图片描绘的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
玄奘身穿和尚
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穿草鞋,腰前系着小包楸。
他左手拿经书,右手执拂
尘(用来驱赶蚊蝇),背上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
书箱顶上是遮阳蔽雨的
伞,伞前垂下的线挂着一盏小油灯。
现在请同学们看书,了解唐朝和天竺
的友好往来及玄奘西游之事。
(出示多媒体)玄奘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
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阿富汗、巴基
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的方位、疆域、城市、人口、风俗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的重要材料。
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译成数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
同学们,听了上面的讲解。
结合你们平时看到的《西游记》的原著、
影视等作品。
比较一下书中、影视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你所了解到的玄
奘有何异同?请大家讨论一下回答。
生甲:相同之处是玄奘西游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
最后都取得了成
功。
生乙:不同之处是《西游记》里的唐僧有观音指点,有功夫超群、神通
广大的三个徒弟保驾,甚至连坐骑都是龙变的。
而现实中的唐玄奘却没有这般幸运,完全是靠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勤学不倦的精神取得成功。
前者是虚构的,后者是真实的。
四、课堂小结
(1) 唐朝为什么能够吸引万国来朝?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并由此引出下一个问题: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
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2) 以史为鉴:唐代的对外交流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影响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
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