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问题与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871.98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摘要:本论文深入研究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论文首先介绍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背景和目的,强调了该政策的重要性。
接着,论文分析了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土地供需不平衡和土地购置费用高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建立合理的城乡用地增减指标体系和改革土地利用制度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问题;措施引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指在城市扩张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减建设用地的过程中,通过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同时引导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1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概述1.1增减挂钩工作概念增减挂钩是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提前把复垦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与拟用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地块进行组合处理,简称为拆旧地块与建新地块,保持2类地块的面积等同状态。
随后,综合采取建新拆旧、土地整理复垦等多项措施,在始终保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情况下,满足城乡发展需要,持续优化城乡用地布局结构。
如此,既可以妥善解决农村建设用地零散分布、城市发展缺乏足够建设用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目标,切实改善农牧民生产条件与深挖土地资源潜力。
1.2增减挂钩工作模式现阶段,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模式主要分为政府主导型、市场导向型和自主型3类,各类工作模式的思路方法存在明显差异。
第一类,政府主导型模式强调由政府部门来颁布增减挂钩政策、制定工作计划与开展各项工作,利用政府财政资金来回收经营性或非经营性用地,再根据周转指标与调研结果来制定土地整理计划。
由政府部门承担全部费用与项目风险,对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财政状况有着严格要求,具有执行效率高、可取得理想社会效益的优点。
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摘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之间的联系是中国重要的土地政策,是确保中国合理科学利用土地的关键。
阐明政策含义非常重要,开发新的城乡发展模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发展,并关注农村建设。
在增减城乡建设用地政策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探索适当有效的途径,积极发现和解决问题,开拓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设常见问题;对策引言在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发展和耕地保护的矛盾日渐突显。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无疑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创新性制度,在实施中带来正向绩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调动全社会参与积极性,将各方利益统一起来,完善政策,增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联系,实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提高集约利用水平。
1实施增减挂钩的意义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之间的联系(称为增减挂钩)是大量农村建设用地(即拆迁),必须根据总体土地利用计划进行重建和耕种。
用于城市建设(新土地建设)的土地面积和其他地区共同构成了新的拆除项目区(称为项目区)。
在平衡建筑用地总量,减少耕地面积,不降低质量和实现城乡土地更加合理分配的基础上,实现这一目标。
1.1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城市化水平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稳步提高,但农村生活环境和农民的生活条件却没有同时得到改善,村庄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建设迟缓,环境恶劣,肮脏环境仍然突出。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农村建设用地,实行“增减挂钩”,积极推进新农村和旧村建设的改造和复垦,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改善改变,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1.2促进城乡统筹在国家宏观调控和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背景下,它不能满足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而这仅依赖于国家每年发布的土地利用规划指标。
并通过“增减挂钩”,在不损害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情况下,实施整批地方城乡建设用地。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拓宽了城市建设用地空间,为城乡整体发展做出了贡献。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探思目前我国的人地矛盾尖锐,需要大量投入资源展开建设工作,减少土地资源的粗放化利用问题,科学规划城镇建设用地以及耕地,避免建设用地过度膨胀,减少城乡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以供参考。
标签:增减挂钩;建设用地;问题;建议引言:土地是联系人文与自然的重要载体,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工业化发展需求以及农业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体现出来,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比例持续增加、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建设用地无序性、无节制及盲目性扩展对环境、经济造成复杂影响,因此当前的城镇建设过程中,需要深刻思考土地资源稀缺的现实问题,实现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科学配置,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
1.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中存在的问题1.1农民认知不足当前城乡建设过程中,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存在很多阻碍因素,宣传力度不够以及农民认知程度不足,都使得政策落实不畅。
各地区农民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政策内容的理解范围以及深度均有不同。
1.2 农民收益有限土地征收与拆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农民收益不足,补偿资金水平较低,导致农民在让出土地之后收益有限,很多农民不愿意配合工作。
具体表现总结如下:①部分农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收益获取渠道,对土地依赖性很强,且时代都生存在同一个地方,不愿意离开或者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
②农民在无法获得理想赔偿金额的时候,不愿意配合工作。
③拆迁农民一般会集体安置,安置点与农民的耕种地点距离很远,为农业生产带来不便,同时补偿资金不足。
1.3 土地征收难度较大土地征收工作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征收工作中,农民关注自身获得的补偿资金是否可以保障自己的生活,有时候对补偿资金要求较高,对于赔偿政策不够满意,因此心理落差较大,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征收难度。
此外,很多拆迁以及征收后的土地,又急着用来建设新项目,导致资金周转速度较慢,妨碍部分新建项目的开展。
土地增减挂钩问题和建议土地增减挂钩问题和建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增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现在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增减挂钩制度,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
一、土地增减挂钩问题1.管理不科学通过对土地增减挂钩管理情况的调研,我们发现当前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管理不科学。
一些地方的土地调控规划制定不科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导致了过度或不充分的土地使用。
2.土地恶性开发在土地的增减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利益,滥用职权,进行土地的恶性开发,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损害了公共利益。
同时,一些农民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往往会造成农民的反弹和纠纷。
3.租地权问题目前的土地增减挂钩制度中,一些地方存在租地权问题,即针对被拆迁户只能获得短期租借权的情况,这样会导致被拆迁户在短期内不能建立稳定的生产生活场所,影响生产生活。
二、土地增减挂钩建议1.加强管理针对土地增减挂钩管理不科学的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建立完善调控制度,按照当地实际情况科学进行规划,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2.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为了保护资源,防止土地的恶性开发,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
一方面需要对占用土地的企业和个人实行监管,保障公共利益,另一方面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保障农民权益。
3.充分考虑基层需求在进行土地增减挂钩的规划设计时,有关部门需要充分考虑到基层的实际需求,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建议,并给予必要的补偿或搬迁安置,以保障农民安居乐业,提高社会和谐发展。
4.缩小租地权差距为了避免被拆迁户的短期租借权问题,可以通过拓宽被拆迁户的租借期限,扩大租地面积等方式缩小租地权差距,让被拆迁户更好地安置生产生活,建立稳定的生产生活场所。
综上所述,土地增减挂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制度,充分考虑农民的权益和基层需求,缩小租地权差距,才能更好地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将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和农村撤并建设用地进行挂钩,实现城乡用地平衡。
在运行中,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城乡用地规划不协调:由于城乡用地规划管理部门分别负责,容易导致城乡用地规划不协调,难以实现城乡用地平衡。
2. 农村土地流转困难:由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制度和市场机制不完善,农村土地流转难度较大,影响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施。
3. 增减挂钩比例不合理:一些地方在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时,增减挂钩比例设置不合理,导致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过多或农村撤并建设用地不足。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建议:
1. 加强城乡用地规划协调:建立城乡用地规划协调机制,加强城乡用地规划的统筹协调,确保城乡用地平衡。
2.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制度和市场机制,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提供保障。
3. 合理设置增减挂钩比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比例,确保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和农村撤并建设用地平衡。
4. 加强监管和评估:加强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情况的监管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要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有效实施,需要加强规划协调、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合理设置增减挂钩比例,并加强监管和评估。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的难题及对策----涡阳竹柳合作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建设用地指标的日趋紧张,各级政府和国土部门都意识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重要,同时也不断地加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宣传的深度和推进的力度,极大地缓解了用地指标难题。
但是在实施这项工程中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各项目区处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笔者在实践中也遇到了和处理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并有了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对增减挂钩涵义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增减挂钩工作是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耕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其实质是“占补平衡”的政策延伸,也是目前破解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难题的有效途径;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对农村宅基地和其他建设用地进行重新规划和综合利用,引导农村集中建设和村民有序转移,将促进自然村向中心村和集镇聚集,农村村民向住宅小区、新型社区和小城镇集中,加快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和城镇化进程。
目前,实际工作中从乡镇到村一级实施单位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质和内涵仅仅是表面上的,大致分为三种:1.发展中遇到用地指标的困难,乡镇没有退路,国土管理又在不断强化,没有土地指标,意味着所有的建设、所有的项目都是泡影,上级所有的考核、指标、发展也就都成了空话。
乡镇解决这个困难的唯一出路只能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这一工程,存在逼上梁山味道;这就使得各级政府一味的追求建设用地指标,从而忽略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质意义是优化用地结构,增加可耕作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尹飞燕蒙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安徽 亳州 233500摘 要 人口的增多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能满足人们的生产需求,城乡土地扩张便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也因此带来了土地分布不均匀、规划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针对此类现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补救措施。
针对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城乡土地;增减挂钩;问题对策引言 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是国家为缓解土地矛盾出台的一项保护耕地的政策,政策的出台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建设用地和耕地间不平衡的矛盾,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调整资源配置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由于空间、时间等因素,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为使这项政策长期持续下去,还需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1 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存在的问题1.1 农民主体权益易受侵害在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施行过程的利益博弈中,农民是最弱势的群体。
城市化进程导致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不能同地、同权、同利,农民和城市居民同为土地拥有者,却不能享受同等待遇,城乡差异化的对待使农民的主体利益受到了侵害。
在土地利益分配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开发商以获取利润为主,收益分配不均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另外,我国的政策只有通过土地征收才能实现土地流转,但农民本身没有流转的权利,农民只有土地,一旦失去土地便没有参与土地利益分配,争取更多利益的筹码。
1.2 耕地质量严重下降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是在符合土地总体规划的要求下实施的,但在城乡建设的拆旧建新过程中,一些开发商只注重自身利润的获取,对原有的土地结构造成破坏,复垦后的耕地质量也不能保证。
相关的土地管理部门管制力不足,没有严格监管、把控。
拆旧建新的施工过程,使土地遭到了破坏,耕地质量严重下降。
另外,在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过程中,一些土地监管部门审批不规范,使建设用地的规划和构建过程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遭遇外来因素影响,生态平衡打破,土地利用率下降[1]。
对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几点思考对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几点思考为贯彻中央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部署要求,国土资源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保障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思路。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是对近年来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中所采用的一种新的土地整理、利用和管理模式。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一方面是建设用地的挂钩——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必须以相当规模的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为前提条件,以盘活闲置、低效利用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方式,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必要的建设用地,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有效控制。
另一方面是耕地的挂钩。
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增加的耕地,对城镇建设占用耕地的有效补充,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实现城乡统筹中“保护耕地与保障建设”的双赢。
从本质上讲,增减挂钩是建设用地的整理,是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调整和优化,也是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具体来说,就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村镇等规划,按照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的要求,引导农村居民点适当集中建设,同时开展对旧村庄的复垦还耕,在保证农村必要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将节约的土地用于城镇建设,实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平衡,耕地占用与复垦相平衡,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优化。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一项有利于保护耕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
探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存在问题与对策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业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为我国快速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贡献力量。
近年来,我国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长,增减挂钩对缓解用地矛盾、优化调整城乡用地结构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存在问题与对策引言我国近年来加大对于城镇建设的发展力度,经过不断努力,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和成果。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通过统筹规划城乡建设用地,采取复垦等措施,将其整理为耕地,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使用平衡,明确农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合理性,带动乡村的长远建设与发展,完成国家建设用地指标。
1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存在问题分析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中央政府是地方政府的直属领导者,是制度的最高决策者,具有绝对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在形势严峻的耕地保护任务面前,中央政府不仅需要从制度上采取强制性行动来规范地方行为,更需要考虑为地方保护耕地寻找内生性动力。
而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命脉,故即使在中央对全国土地实行了严格管控的背景之下,地方政府仍要在完成中央的指令下,为城市土地开发寻找合法化空间。
当地方政府盲目追求效率,“农民被上楼”等乱象出现时,农民集体这一主体也开始参与增减挂钩政策的博弈中来。
在地方与农民集体矛盾激化之初,中央政府立刻通过行政手段对地方政府的违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管制,2007年7月31日,国土资源部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相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指标和规模、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进行了严肃批评。
由于此时试点地区通过建设用地指标带来了丰厚的经济红利,大大地促进了当地乃至全国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中央政府虽然采取了管制措施,但增减挂钩政策的试点范围仍然在继续扩大,但如何合理地调整增减挂钩指标政策,提高农民对于政策实施的满意度,成为中央接下来的制度变迁所需考虑到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