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大学生从众行为研究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223.37 KB
- 文档页数:3
大学生从众消费行为论文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也逐渐成为消费市场中的重要群体。
然而,许多大学生具有从众消费的倾向,即在消费决策中倾向于跟随他人的行为和决策。
这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因此,本文将探讨大学生从众消费行为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从众消费行为是大学生易受外部环境和社会评价的影响。
大学生往往会受到同龄人、媒体和广告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消费行为出现偏差。
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兴起,大量的精心策划的营销推广活动也促进了复制和从众消费的行为,使得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更加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其次,从众消费行为还与购买风险的感知有关。
大学生普遍拥有有限的经济收入,因此在购买商品时需要进行仔细权衡和考虑。
然而,由于对产品缺乏了解或信息不对称,导致大学生肯定会有一定的购买风险的感知,此时,他们倾向于采取从众消费的行为来避免可能的风险和遵循更加安全的选择。
此外,从众消费行为还存在着社交认同的影响。
在大学生的成长阶段,他们的个性和认知能力还比较薄弱,需要借助他人的肯定和认可来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因此,在做出购买决策时,大学生会考虑其所处的社交环境,如果周围的人都倾向于购买某个商品或者服务,那么他们可能会跟随他人的行为来取得认同感。
上述因素导致大学生偏向从众消费行为,但从众消费行为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怎样的呢?首先,大学生从众消费行为可能导致其在消费决策过程中失去自我定位能力。
当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时,他们很难根据个人需求和经济状况做出合适的购买决策。
这将导致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中失去自我识别和自我认知的能力,被动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其次,大学生从众消费行为可能让他们跌入虚荣心的陷阱。
从众消费的大学生往往不会考虑相关商品的实际性价比和个人需求,而是追求流行度和他人的认可,这种消费模式会激发他们购买一些没有实际需求的商品或者服务,白白浪费他们有限的金钱和时间。
第三,从众消费行为可能使得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同质化的结果,缺乏丰富性和个性化的特色。
浅析大学生从众行为
大学生从众行为是指个体为了跟随群体而采取的行为,以遵循
群体规范或者获得社会认同和自我价值感为目的,具有倾向性和依
赖性。
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原因可能有多种,比如:
1. 群体压力:大学生处在一个群体中,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压力
和影响,因为他们希望被认同和接受,所以他们可能会采取与群体
一致的行为。
2. 社会认同感:同龄人之间的交往非常重要,对大学生来说更
是如此,因为在这个阶段他们正在寻找自我身份。
从众行为可以帮
助他们建立与他人的联系,得到社会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3. 不确定性和焦虑:大学生在面对社会和自我发展的不确定性
时很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
从众行为可以提供一种安全感和熟悉感,让他们感到在群体中是受欢迎的。
但是,大学生从众行为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比如:
1. 模仿和盲从:从众行为有时可能会导致个体失去独立思考的
能力,盲目追随他人,对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没有明确的认识。
2. 自我认同困难:从众行为可能会导致个体对自我认同的困难
和缺乏自信,使其难以独立思考和做出自己的决定。
综上所述,大学生从众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具有一定
的社会和个体价值,但需要注意其负面影响,积极引导并加强自我
认知与独立思考。
研究论文24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从众效应(Herd effect)是社会心理学的术语,包括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两部分。
个体容易受到群体内其他成员的影响,放弃或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进而和群体的思维和行动维持一致。
从众效应是社会中的常见现象,在新媒体发达的环境下,其形成原因更加复杂多样。
“从众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积极作用,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1],“超过85% 的大学生每天都会利用新媒体上网浏览各类信息内容”[2],对于正处于金色年华的大学生而言,应当进行积极引导,避免其发生非理性的盲从行为。
一、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从众行为的主要表现(一)学习从众相对于中学阶段升学压力下的埋头读书,大学时期本应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树立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的黄金时期,但是也有不少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以后会产生压力顿释甚至茫然无措的感觉。
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上课以外的大量空闲时间,很容易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
“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
”[3]特别是同宿舍的同学,如果大家都在玩游戏、刷手机,自己坐在书桌前安静地学习会感到有点“另类”或不合群。
如果一个宿舍的学习气氛好,又会带动大家一起学习,比如一起考证或考研。
新媒体平台上经常出现两极化的表现,既有一个宿舍全部考上研究生的佳绩,也有男生宿舍在周末集体通宵玩游戏的场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视角下的大学生从众行为的网络舆情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SJBFDY207景。
这些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体极易受到周围同学影响的从众效应。
(二)就业从众“大学生就业从众心理的表现在就业信息获取从众、就业地点选定从众、就业期望设定从众、就业岗位选择从众等方面。
”[4]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就业困难加大。
有专业机构调查数据表明,有一些相对偏远的就业区域或较艰苦的岗位却招不到人。
谈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的表现和影响谈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的表现和影响——以大学生逃课为例摘要: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的发展,从众现象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因此在大学校园里也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
然而积极的从众现象有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而消极的从众现象则不利于学生发展更不利于学校的文化建设,团队凝聚力的形成。
高校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从众观也是当今高校教师应当重视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从众心理逃课上课睡觉社会学中把个体受到群体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称之为从众。
在20世纪30至50年代,2个非常著名的,经典的心理学家实验为群体压力与从众心里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一个是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所做的“自动移动光效果研究”,另一个是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所做的“线段实验”。
所罗门阿希指出:当人们面临群体压力的时候,对于高度真实的事实,他们将会改变自己的主意。
半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界一直将从众行为视为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态度的改变”。
这也就说,从众是个体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来的态度,采取和大多数人一样的行为。
盲目的“随波逐流”和“人云亦云”都看成是从众的最好写照。
“跟风”、“赶潮流”“随大流”这些名词在社会中都很常见,在现在的大学校园中也并不陌生。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举例1.消费从众。
高校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大学生讲名牌、讲排场、比阔气已形成风气。
有些大学生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
这是一种消极的从众行为。
2. .恋爱与性观念的从众。
一方面,大学生随着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渴望,加上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冲击,更触发他们较强烈的性体验想法;另一方面,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
一些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或被异性朋友追求证明自己有魅力、有能耐,而一些无人问津的同学则会感到寂寞、失落和低人一等,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压力。
大学生从众心理和原因探析一、大学生从众的常见行为大学生的从众主要表现在学习、消费、恋爱、就业等方面。
(一)大学生在学习上的从众走进大学校门,对于刚进校的大学生来说,一切都变得不同,所有的感觉都很新奇。
他们会不同程度上的学习宿舍甚至班里的其他同学,他们不但保持自己固有的学习习惯,并且与其他的同学保持一致。
而且在生活情趣、业余爱好以及作息也容易从众和趋同。
如果自己不从众的话,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会被认为孤僻,与众不同,甚至不合群。
大学校园中常常存在着一种现象,刚进校门时,大家的程度都差不多,但是一段时间过后,大多数同学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进步与退步。
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证书考试以及培训、考取各类证书,所谓技多不压人。
不管是宿舍,还是班级的同学无不努力的学习,为以后毕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大学生之间的这种心理趋同,正是从众心理的主要表现。
(二)大学生在消费方面的从众现如今的众多消费群体众,大学生这个特别的群体备受关注。
大学生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所处的群体又十分特别,所以他们的消费理念和心理都与社会上的其他群体不同。
现在的大学生情愿追求时尚,容易攀比,消费出手阔绰,从众心理也十分明显。
尽管家里不是富裕,但是他们为了不被其他同学看不起,不情愿让人说自己穷,他们更情愿在消费上与其他同学保持一致,表现出强烈的从众心理。
(三)大学生在恋爱方面的从众进入大学后,学生们都不再似以往埋头苦学,他们放下考入大学的思想包袱,开始了他们新的人生征途。
而且大学生又处在青春期,身体里的荷尔蒙使他们表现出和异性交流的强烈愿望。
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
大学里面的恋爱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有的宿舍几个人谈恋爱了,没有谈恋爱的人往往会觉得是自己哪方面不出众,感觉自己和同宿舍的舍友在这方面没有共同话题。
甚至班上一大部分人谈恋爱了,没有谈恋爱的人就会感觉不合群,或者无法融入到群体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向大家看齐。
对绵阳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调查研究报告一、调查目的:从众指个人因受群体的压力,改变初衷而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
与盲从不同,从众者不一定认为别人的意见或行为正确。
它的产生有对事物本身认识模糊,群体人数多、内聚力强,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与能力低等情境方面的原因,也有智力低、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害怕权威等个性方面的原因。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
当代大学生,不管是初入大学的殿堂的大一新生,还是已经对大学生活耳熟能详的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会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并付诸行动。
许多“随大流”现象尤其盛行,这些不仅表现在自己的对组织意见的决策上,还表现在消费、娱乐等生活中。
因此校园里有了许多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有些甚至发展到“盲从”。
为了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描述大学生相关从众行为现象以培养他们各方面的独立性,避免不必要的从众行为,减少由从众发展为盲从的不良现象以及许多不该的心理从众倾向,我以西南交通大学学生为例对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调查对象:西南科技大学大一至大四的学生。
三、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
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抽样方式,是因为随机调查是一种等概率抽样方法,每一个学生被抽到的概率是等同的。
发放问卷是在西南科技大学内随机抽取学生进行调查,当场分发问卷,当场收回。
在全校内分发问卷共60份,收回55份,回收率为91.66%。
四、调查时间:五、调查内容调查的内容主要针对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容易产生从众行为的生活现象,这些生活现象主要包括组织决策一边倒、学习生活随大流、娱乐消费追风行为等。
问卷设计共12个题目。
(问卷附在最后)六、调查结果:(一)、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在班级或社团里如果是大家都同意了的意见即使个人不同意但是由于群体压力,很少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摘要从众消费行为是消费领域常见的现象,在提倡个性化消费的今天,我们仍要面对从众消费行为的利用与引导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经济学与市场营销学对消费者的从众消费行为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消费一、大学生从众消费行为的特点及表现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在工作中很可能会遇到意见不一致的事情,本来你有自己的态度、想法,但这种想法和大多数同事不相一致的时候,你的心理也许会有左右为难、举棋不定的矛盾,迫于多数人“无形的意见压力”,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
从众心理主要表现为理想上从众、行为上从众。
前一种从众指多数人怎么看,怎么说,自己就跟着怎么看,怎么说;后一种从众指多数人怎么做、做什么,自己也跟着怎么做,做什么。
二、影响从众消费的因素1.社会因素我们都处在这个社会中,所以一般行为包括从众消费行为都与社会因素脱离不开。
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受特定的价值观、消费观的影响。
不可否认,从众消费也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所以社会因素是其影响因素之一。
2.商品因素商品因素包括商品的外观、重量、质量、包装、商标、使用特点、使用说明等。
它们直接作用于消费者的感观,它们的好坏是消费者对它判断的依据。
紧接着,消费者会把自己的观点转嫁给身边的人。
渐渐,队伍壮大,会形成这种商品共同认知的群体,随之而来的就是从众消费。
3.购物环境因素购物环境主要是指门面装潢、店堂布局等。
每个消费者都有适合自己消费的消费环境,市场小店自然不能和高档商场相比。
此时消费者对另一种消费阶层的追求便易形成从众消费。
这里的从众消费类似攀比消费。
4.商品价格因素商品的价格是消费者消费时最敏感也最直接的因素,也是影响从众消费的一个最普遍的因素。
5.消费自控能力不强。
由于受各种媒体宣传炒作或是受周围环境影响以及身边同学诱导等而产生消费欲望,加上自控能力不强,极易产生随机冲动消费。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研究一、从众心理的基本概念1.从众心理的含义。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推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存在的心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
2.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从众心理的产生受到多种从众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一是群体因素,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也就越强,从而使得群体的意见一致性较高,便易形成从众行为;二是情境因素,当人们所处的情况,接收到的信息较为模糊或者是受到某些有权威人士的号召和影响,便会产生从众心理。
三是个人因素,主要表现在个人的人格特征、性别差异及文化差异等方面不同,致使从众心理和从众的层次及情况也具有差别。
就从众的意义看,从众心理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二、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1.就业。
现如今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虽然就业渠道及方式多种多样,就业信息方便快捷,但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讲却不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使得一些较低级的岗位无人情愿承担,而较好的职位却蜂拥而至。
在这种大的就业背景下,幸免不了跟风现象的产生。
例如一些人看到周围的人都在考研,那就幸免不了会跟风地考研,而在学习过程中又可能会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看到其他人找到工作,心里难免为之所动,又弃研找工作。
有些人觉得大家都选择的应该是没错的,所谓最多的选择也是最好的。
一旦存在这样的选择心理,也就是就业从众选择。
选择的进展方向并非是因为自己的喜爱或兴趣,甚至与专业都无关,只是选择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选择,有些人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得到很好的进展,而大部分人则在后来的进展中被重新抛回起跑线,因而在就业方面表现出来的从众心理是既有利又有弊的。
2.消费。
如今,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消费群体,我们可以在全国各地的大学城附近发现各种娱乐设施场所,这些场所多数都是提供给高校学生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