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语言文字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28
中华语文知识点总结中华语文是中国人民的语言文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它是一种古老的语言文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中华语文中包含了丰富的知识点,其中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修辞、成语、典故等等。
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中华语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语音语音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和信息的工具。
在中华语文中,语音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和语流。
声母是指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辅音字母,如b、d、g等;韵母是指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元音字母,如a、o、e等;声调是指在说话中声音的高低变化;语流是指说话的连贯性和节奏感。
通过掌握语音知识,可以正确地发音,从而有效地交流思想和信息。
二、语法语法是语言中构词和造句的规律。
在中华语文中,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
词法是指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包括词的词义、词性、词形和词法变化等;句法是指句子的构成和变化规则,包括句子的句型、句子成分和句子结构等。
通过掌握语法知识,可以正确地使用语言,写出规范的文字。
三、词汇词汇是语言中表示事物和概念的基本单位。
在中华语文中,词汇包括单音词、复音词、合成词、短语和成语等。
单音词是由一个字形成的词,如桌、椅、书等;复音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的词,如树木、青蛙、教室等;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的词,如电视、飞机、火车等;短语是由几个词组成的短句,如在树下、上学去了、书在桌上等;成语是由四个字组成的词,如亡羊补牢、画龙点睛、一箭双雕等。
通过掌握词汇知识,可以丰富表达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四、修辞修辞是指在语言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加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在中华语文中,修辞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等。
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来描绘另一种事物,以表达深刻的含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拟人是用人的特征来描绘非人的事物,以增强形象的生动性,如风轻轻地吹着;排比是通过排列并列的形式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力度,如天上的星星闪烁、地下的石头沉默;对偶是通过重复并列的形式来加强语言的对比和对立,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夸张是通过夸大的手法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牛郎织女来相会,千里足迹共青虹。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七篇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篇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续到今天,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有精美的民间工艺。
如:剪纸、陶瓷、版画、雕塑、木刻、染织、虎头鞋、麦草画、烙画、唐三彩、面人;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评书、皮影、国画、刺绣、风筝、园林建筑、服装饰品、;还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春节贴春联、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中秋吃月饼、傣族的“泼水节”。
在我国有好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其中最为隆重的是春节和中秋节了,最有纪念意义的是端午节。
春节,这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都过春节,不管离开家多远,不管走到那里,春节这一天都要赶回妈妈身边。
为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早早地打扫家、贴窗花、买年货、贴对联、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辞旧迎新、为新的一年键健康康,一帆风顺。
中秋节,是个团圆节。
人们经过春种、夏播后,到了秋收。
这个季节,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瓜果飘香、人们劳作了一年,丰收在望。
所以家家户户做月饼、吃月饼、赏月饼、象征着一年团团圆圆。
另外,端午节是为纪念一位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
诗人屈原不满当时政府被贬到楚江一带,诗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而死。
当地人民为纪念他,在每年的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还有的地方举行赛龙舟的活动。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篇2沧海桑田,中华民族走过悠悠五千年,而在这历史长河里,黄河岸边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那便是我所欣赏的中国文化。
作为文明古国的重要象征,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汉语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流传了几千年而未衰亡,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早已被世人所折服为四大古文明。
埃及的文化早在尼罗河水的泛滥和英国的殖民中泡的失去颜色;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在风沙的肆虐中成了废墟;而强大的玛雅文明,如今人们只能在亚马逊原始丛林的遗址里想象它曾经拥有的辉煌。
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在: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指的是语言的诞生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诞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一种有特殊性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代表的是不同的语言习俗,如因汉语特点而形成的歇后语就是汉民族的语言习俗,不同的语言习俗反映出不同的思想观念。
语言所造成的文化差异直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语言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都与其他文化事象联系在一起,社会政治、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和使用起着直接的影响。
文化对语音、语法、词汇有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进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服务于文化,同时又促进文化的发展。
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文字对语言的记录,突破了语言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局限。
离开了文字,许多文化事象不可能传播和传承。
文字对文化的记载,可以使后代文化在借鉴前代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
文字对文化的促进作用,也表现在文字对语言发展的影响上。
现代中国境内的语言种类现代中国境内有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却至少有80多种语系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中国境内各民族分别使用的多种语言可归属为哪五大语系根据语言之间有无亲缘关系及亲缘关系的远近,可以将现代中国境内各民族分别使用的语言归属为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汉语七大方言汉语分布遍及全国各地,有许多地域变体—方言。
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政策汉语、汉字虽然被规定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文字,但它们并没有凌驾于其他民族语言之上的特权。
中国民族语言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文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中国文化精神好句摘抄1.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炎黄子孙,文采风流人赏;礼仪之邦,文化灿烂辉煌。
2.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3.中华文化五千年,儒家思想永不变,改革创新美名传,水泊梁山曾记得一百零八好汉,中国辉煌在眼前。
4.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
其中的许多精华,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文化经典。
5.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6.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7.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
8.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
9.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实,传统文化的气息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得到。
10.汉语言文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构建我们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更是我们名著精神的精髓,民族的灵魂。
11.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摆几本线装书和假古董,也不是穿套汉服或唐装,更不是风水、堪舆、预测之学。
通过去芜存菁,国学中的精华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12.民族文化源于实践,历史记录延续表现,民间基础特色流源,经济全面社会发展,文化熔铸民族活力,维系国家和平统一,融合文化政治经济,提升强大综合国力。
13.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美学是最高级的浪漫,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中国艺术境界的创成,是笔走蛇游的晋唐书法,是行云流水的昆曲京剧,是古色斑斓的四书五经14.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
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
”15.中华民族历史优,传统文化流传久,炎黄子孙代代传,发扬光大人人承!16.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1、七大方言区,代表性方言是什么?七大方言分别是指官话、赣语、吴语、湘语、粤语、闽语、客家话。
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吴方言又称江浙话或江南话。
过去以苏州话为代表,现今吴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话。
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
以长沙话为代表,赣方言又称江西话、赣语或溪语。
以南昌话为代表,粤方言又称粤语或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海片,以台山话为代表的四邑片,以韶关粤语为代表的粤北片,」以阳江话为代表的高阳片,以广西钦州话为代表的钦廉片,以广西南宁话为代表的邕浔片,以广西玉林话为代表的勾漏片,客家话以广东梅州话为代表,闽方言又称福建话或福佬话。
过去以福州话为代表,故此现今的闽方言中一般是以闽南方言的厦门话为代表。
2、举例说明现代汉语中的语流音变现象。
人们在说话时,不是孤立地发出一个个音节,而是把音节组成一连串自然的“语流”。
因发音器官的制约和发音方便的需要,音位与音位接续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就是语流音变。
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类型。
语流中两个相邻的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在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变得跟它相同或相近,语音的这种语流中变化就叫同化。
如英语中表示复数的词尾s本应读作[s],但在dogs中因为受到了前面浊音g的读音的影响,变成浊音[z]。
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变得跟自己原来的发音不同了,这就是异化。
如普通话中两个上声字连在一起,前面一个就不能再读上声,而必须读成近似于阳平(即调值由214变为24),“冷水”、“选举”等就是这种情况。
在语流中,有些音的发音可能变得比原来更弱更轻了,这种现象叫做弱化。
如普通话中的轻声,很多就是典型的声调弱化,如“看一看”中的“一”、“我的书”中的“的”等就是。
语流中有些音在连读时因缩并等原因而不再发音或消失了,这就是脱落,也称减音。
如普通话中,“我们”会读作[uom],“豆腐”读作[touf],“小孩儿”读作[tiauxar]等都是脱落。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精选5篇)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说文解字》第一个字就是“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天,颠也。
”天就是人头顶上方无垠的空间,天的意象,是通过人的形象来体现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古人眼里,天是具有人的性格的。
因此,在中国上古时期,山川林木、江河湖海、风雨雷电,举凡自然界中的紧要物类,都被先民们给与人格,尊为神而加以崇敬、祭祀。
二、重视伦理汉字中含有中国古人的伦理信念,即关于善恶是非以及人的行为的道德判定和评价标准。
如“信”为人言,即是以信用为人言之道德标准,尊崇诚信。
“孝”字从“老”,从“子”,则是以子女敬老为孝、为美德。
“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
这个部首古时的写法与中国祭祖时写有历代先人姓名的神主牌位形状相同,也与后来中国传统纪念碑的形状同构,所以汉字中表示神或表示祝福的字总是包含一个“示”部。
而汉字如“福”字中包含“示”部就由于或说明古人认为,若想能够幸福,就离不开神的保佑,特别是历代先人的保佑。
“口”字与“田”字,这说明古人认为幸福的构成成分除了历代先人和神的保佑以外,还应包含人口和土地。
可见,汉字中保管了古人关于如何对待历代先人的伦理观,以及对幸福的理解。
三和谐对称之美有天就有地,有乾就有坤,有阴就有阳,有上就有下,有左手就有右手。
汉字在造字的时候就有很多是成对显现和互为补释的。
另外,最初的图画简化后,左右不平衡的时候就会添加或削减部件来使之对称。
“启”字的原型只有一个“户”字,意为打开窗户之意,后来由于“户”字头重脚轻,便加添了“口”字以作平衡,这样就显得协调美观了。
四、中庸思想《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00007课程性质:公共课学分:2.0计划学时:32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1.前言1.1课程定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
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
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1.2.2教学内容选取依据及项目编排的思路本课程将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相结合。
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特色和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三分钟中华五千年文明,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传承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所要学习和继承的。
一起来看看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三分钟,欢迎查阅!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郑艳玲,是佳木斯市第一小学一名教师。
在这春暖花开,万木争春之季,我很荣幸能够代表学校参加这次评比活动,也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把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粗浅认识向各位领导汇报。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很多内容,概括地讲,可以用“一片阳光、一块沃土、三棵大树”来表述。
其中,“一片阳光”是指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包括了天道自然、人天合一、五行相克、阴阳和合。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就像一片阳光,照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前进的步伐。
“一块沃土”是指中国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地,包括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三个要素。
上有阳光的照耀,下有肥沃的土地,就长成了“三棵大树”,这三棵大树就是儒、道、释,好比这片“沃土”里的氮、磷、钾,使得这片土地变得更加肥沃。
先师用这种文化治理鲁国三个月就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四方之客归之”的社会状况;周朝的成康之治,更是达到“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可见其和谐程度;山西晋商,运用儒家思想,以义制利纵横欧亚九千里,诚信为本称雄商场五百年。
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啊,四大文明古国中,也只有中国的文化被完整的保留下来,并一直随时代发展至今仍闪耀光芒。
自秦汉以来,中国的GDP总值,一直占全球第一,占53%,最多时达到80%;到鸦片战争前依然是占32。
9%,仍是世界第一;而20__年,中国的GDP只占全球GDP的6%,美国占18%。
中国当了几千年的世界第一强国,靠的是什么?就是靠我们的民族文化!而且,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唯有5020__年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西。
我们国家本身有这么好的文化,为什么不去学习呢?我们国家有这么好的文明?为什么不去传承呢?具体到我们的教育来说,在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加强传统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