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确定位置(一)》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3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确定位置(一)》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正确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教学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 教学如何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三、教学重点1. 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 正确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四、教学难点1. 理解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 正确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确定位置(一)。
2. 探究新知(1)教学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① 通过PPT展示教室座位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②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教师总结并讲解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③ 学生练习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2)教学如何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① 通过PPT展示各种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用数对表示这些图形的位置?②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教师总结并讲解如何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③ 学生练习用数对表示各种平面图形的位置。
3. 巩固练习通过PPT展示各种平面图形和物体,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它们的位置,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和如何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5. 课后作业(1)用数对表示教室内的各种物体位置。
(2)用数对表示家里的各种家具位置。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有了深入的理解,并能正确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如何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这个细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这个方法,直接影响到他们后续的学习和应用。
确定位置(一)教学设计与评价【五则】确定位置(一)教学设计与评价之一【教材分析】1.教材编写特点: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确定位置(一)是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确定位置(二)是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节课涉及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位置,历属于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中“图形与位置”的教学范畴。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中第一学段中的目标是: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作出大致的定性描述。
第二学段的要求是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点与点的位置关系,即用有序数对做定量描述。
其后续学习内容为第三学段,图形与坐标中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由上,我们认为这一节课主要需要解决两件事情:第一,根据实际情境感受建立平面坐标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试着建立合适的坐标系,以便获得确定点的位置的方法。
一种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方法,一种是平面极坐标系的方法(即用距离和角度的方法);第二,在已经建立好的平面直角(或平面极)坐标系中,能根据给出的数对,画出数对对应的点。
不论是两个有序的同量称的数(如,(3,4),这里的3与4是同一个单位下的数,比如3米,或者3格),还是(3,40°)都应该是在事先有坐标系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唯一一个点。
在整个小学阶段,毫无疑问,重点应该是第二件事情,难点是第一件事情。
这样就整体把握了小学阶段“确定位置”的全部内容。
因此本节课着重于体现确定点的位置,一定要在具体情境中渗透坐标系的建立,确立其原点,即观察者的眼睛,确立从哪儿开始看,以及看的方向,为以后正式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础。
《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第一课时:用数对确定位置。
它是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及简单路线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这一节内容既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又是第三学段学习坐标等知识的铺垫,它对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环境都有较大作用。
本课教学目标:要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并能够主动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初步感受坐标系知识。
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活动,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生活入手,探索方法。
第二环节:联系实际,运用数对。
第三环节:拓展升华,开启思维。
第四环节:数学故事,抛砖引玉。
四环节紧密联系,从探索到运用,再到拓展升华,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逐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成功之处: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数对。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数对的表示方法是比较抽象的,但在生活却有很多“原型”,如学生的座位位置。
因此,我从学生可感可知的座位位置入手,由第几组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从而建立数学模型,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2.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运用数对确定位置。
在联系实际,运用数对环节,设计了四个练习。
第一个练习,在方格纸上给出各建筑物的位置,让学生用数对表示。
第二个练习,给出数对,让学生动手操作找位置。
第三个练习,破译密码。
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这一练习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都能投入其中。
第四个练习,五子连珠。
在课前,经过了解,下五子棋是学生特别喜爱的游戏活动。
小学数学课标版四年级《确定位置》(一)评课会议内容:辽阳县小学教学成果展示会会议时间:2009年11月19日(一整天)会议地点:辽阳县首山乡兴隆台小学会议过程:一、课堂教学展示:第一节:语文五年《长相思》小屯镇中心小学丁丽颖执教第二节:数学四年《确定位置》柳壕镇中心小学金玲执教第三节:科学五年《热的传递》兰家镇响山子小学喻绍峰执教第四节:品德与生活二年《我要做文明人》首山乡兴隆台小学党玉岩执教二、全体教师交流、点评。
三、教研员评课。
四、领导总结讲话。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来自沙岭镇中心小学。
下面我来说说金玲老师的《确定位置》这节课的学习体会。
金老师以学生的数学活动导入新课,展开相关知识的学习。
通过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反思等活动中,掌握用数对掌握位置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金老师在教学中,并未简单地照搬教材中的情境与问题,而是借用了这个思路,改为从真实的课堂情境中引入,而把教材中的引入例题作为练习处理,创造性地运用了教材。
这样地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生成、效果很好。
接着金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究活动,引出“数对”这个数学知识,并用黄色粉笔板书,因比较醒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知识。
如用语言描述:胡霞同学的位置在(4,1)。
我注意到金老师适时的评价鼓励学生“说得又响亮又清楚”,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同时,通过语言暗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在难能可贵。
接着交流明确:数对表示方法一般习惯于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纵的方向,来确定某物体的位置。
在课堂练习的这个环节中,她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
如:投影出示教材81页的图例,用数对来表示学校周围的景物,从学生熟悉的环境中建立起空间观念。
意在想象与推理中来巩固数对知识。
这样,巩固数对知识的同时,还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数对的图像,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效果明显。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教学设计第一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教学设计《确定位置(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一)”。
【教材分析】《确定位置》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方向等表示具体位置的知识,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知识。
本课时主要内容是:在具体情境中能准确的用“数对”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让学生经历数对产生和对数对意义理解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这不仅是对前段学习内容的发展,也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因此,这节课力图以现实的题材呈现有关内容,以有趣的、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呈现位置确定的内容,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式、方法,并能比较灵活的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必要性,并思考有关确定位置的方法。
这种呈现方式,一是为了使学生在相对轻松、有趣的活动中理解坐标思想及其由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和丰富的情感、态度(尤其是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在大量实际运用中掌握确定位置的基本方法,这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以及学习后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做了铺垫,都有较大的作用。
【学生分析】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接触到确定位置的问题,如:做操要按顺序排队;每年开学换新老师时,老师所写的座次表;开家长会时,将自己的座位信息告诉家长,方便家长找到……。
学生们在解决这类问题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再此基础上学习本课内容并非难事,但是由于学生的习惯不同,所以在利用统一、正确的方法表示位置对后续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座位图,经历探索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体会数对与方格图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了解数对的意义,发展符号意识。
2、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数对确定位置,由位置写出数对,直观感受直角坐标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确定位置(一)》(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能够运用语言、图形和实物表示物体位置。
2. 能够根据实际情境描述物体的位置。
3. 能够使用坐标点和交叉线查找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1. 能够使用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进行描述。
2. 能够使用坐标点和交叉线查找物体位置。
教学难点:1. 能够根据坐标点和交叉线准确描述物体位置。
2. 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具准备:1. 磁性教具(小球、磁棒等)。
2. 白板、彩色粉笔。
3. 图书、故事书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识(15分钟)1. 教师问学生关于物体在空间中运动和位置的知识,以此展开话题。
2. 教师出示一张世界地图,通过让学生识别不同国家位置等问答,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位置的描述方式。
3. 教师介绍课题:《确定位置》。
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4. 通过一段生动的小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物体位置描述的方式。
例如:小明放置球、小狗捉迷藏等故事。
二、新知识的讲解(30分钟)1. 教师讲解使用语言、图形和实物进行位置描述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物体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2. 教师利用磁性教具,演示如何使用坐标点和交叉线查找物体位置,同时让学生参与实践。
3. 教师通过教学示范或者分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能够准确描述物体位置。
三、教材练习(30分钟)1. 教师向学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2. 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后,进行课堂检查,并针对其中错误的部分,进行讲解和分析。
四、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对学生错解的部分进行特别强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充分的梳理和认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根据本节课所学进行作业的布置。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了物体位置描述的方式,并学会使用坐标点和交叉线查找物体位置。
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也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物体位置。
但是,在教学上,教师需要注意从故事引入的方式是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确定位置》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既是认识图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直角坐标系等知识的基础。
既是第一学段的发展,也是第三学段学习的铺垫,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教学本课要求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理解数对的意义和表示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经过二次试教,听取年级组老师们的意见及反复修改,我终于比较成功的完成了《确定位置》这一课。
反思这节课,从设计准备到试教,再到最后上完这节课,感想颇多。
1.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深入挖掘教材,理解教材,目标明确最初看到教材上的内容,感到这节课很简单,教材上的内容很少,这么简单,这么少的内容不知如何去讲。
于是我深入钻研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在网上观看学习了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和另一位老师上的《确定位置》的录像课,对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才开始设计这节课。
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注重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经验,吸取名家课堂上的精华,不断地研究探索,始终想着每一个活动的设计要达到什么目标。
教学时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突出重点逐步突破难点。
通过老师们的评课,使我知道每一节数学课,教师都要明确本节课的知识在整个小学阶段所处的位置,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后续将要学习的内容。
2.遵从学生的原认知,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切入教学:家长会怎样告诉家长自己的位置?由于从学生身边的真实情境出发,学生有生活经验,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们描述自己的位置时,有的描述得很清楚,有的描述得不但麻烦,而且不清楚。
如何方便交流和沟通?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学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为新课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打下了基础。
学生对自己的位置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设置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帮助图中的小朋友说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
新安边小学四年级数学学科导学稿
执笔人:张慧审核:四年级数学科备课组时间:2013年10月
集体备课反思栏课题:《确定位置(一)》
课型:新授课
课时: 1 课时
学习目标: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纸
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同时感受到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优越性.
2、通过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知
识的产生过程。
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以前我们曾学过哪些表示物体位置的知识:
2、你是如何来确定好朋友的座位的?
【导学释疑】
1、学用数对
阅读课本第80页,回答下列问题:
(1)小青的位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