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评价指标
- 格式:doc
- 大小:29.01 KB
- 文档页数:3
世界卫生组织0-6岁儿童体格心智发育评价标准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能自己叠纸飞机。
♦能以画想象的各种东西为乐。
♦能研究飞机的叠法和飞法,使飞机飞得高。
♦喜欢捕捉昆虫。
♦能用椅子、积木堆成床和沙发。
♦能把看过的东西画出来。
♦在打秋千时能一会儿站起,一会儿坐下。
♦站着荡秋千能荡得很高。
♦能骑带辅助轮的自行车。
-LJ_I Am 八岁组♦能两个人对着打秋千。
♦能几个孩子一起玩接力赛。
能一个人跳绳。
精品文档♦踢毽子能一口气踢十次左右。
♦能和小朋友分两组进行接力赛和摔跤。
♦能在脚手架上互相追逐。
♦能在低单扛上前翻跳下。
♦能在平衡木上与小朋友打闹。
♦能从吊环上跳下。
♦能用长绳跳大小网花。
♦喜欢看地图和地球仪。
♦能锯木头。
♦能用画笔作画。
♦能自己放唱片。
♦能自己做简单的标本正常儿童大运动发展年龄顺序-儿童成长测评精品文档大运动1个月俯卧时能稍稍把头抬离床面瞬间。
2个月俯卧时能将头抬离床面,与床面呈45角3个月抱直时头稳定,双腿空踢有劲。
4个月俯卧时头与床面呈90 ,眼能朝前看。
5个月独坐时头身前倾,用双手撑住床面。
6个月从仰卧位置能翻成俯卧位置。
7个月独坐自如,双手能玩东西,扶双腕能站立。
8个月双手扶物能自己站住,俯卧时能原地打转,试图爬行。
9个月会爬向前,吃力,腹部紧贴床面,拉双手会迈步走(成人用劲)。
10个月拉住栏杆自己会站起来,扶物可慢慢巡走。
11个月扶物可下蹲取物,独走自如。
12个月独站很稳,牵一手可走。
精品文档15个月不扶物可下蹲取物,独走自如。
18个月扶一手可上下楼梯2〜3级(不交替足),会扔出球去(从肩以上位置)但无方向。
21个月会跑,能控制停;能踢出球去,无方向。
24个月自己扶栏杆可上下楼梯5〜6级(不交替足),双脚同时跳离地面。
27个月能控制活动的方向(如扔球、踢球等)。
30个月独自不扶物可一阶一阶上下楼绨4〜5阶(不交替足),能立定跳远(16开纸的宽度),独脚站立2〜5秒钟。
0~7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评估
表1大运动
14
表1(续)
表2精细运动
表2 (续)
表3社交行为
表3 (续)
表4适应能力
表4 (续)
表5语言
表5(续)
注1:测查时,应以孩子实际月龄组的项目为中心,再各向前后延伸2个月龄组。
也就是说,一开始必须以主测月龄为中心,同时向前和向后再测2个月龄组的项目。
如一个4个月大的孩子。
先从4个月的项目开始查,再向前第3个和第2个月龄的项目,向后查第5个和第6个月龄的项目。
每个能区的项目应当在两个相邻的月龄组都获得通过后,才能视为通过。
如果某一能区的项目不能同时在两个相邻的月龄组通过,就必须向前面的月龄组延伸继续测查,直到两个相邻的月龄组都通过为止。
如果一开始主测月龄的项目都通过了,还要向后继续延伸测查,只有查到相邻的2个月龄组都不通过时为止如果主测月龄有的项目未通过,也需向后查到相邻的2个月龄都不通过为止。
通过月龄以高的一个月份为准。
注2:记录方法
通过的画√,未通过画×。
注3:智龄及发育商的计算
在5个能区都测查以后,我们将每一项实际得分加在一起,再用5(测查能区数)除,所得的除数即为被测儿童的智龄。
儿童发育行为测评量表本测评在阅读、书写、注意力、多动与冲动控制、感知觉发展、社交和心理等6个部分对孩子进行专业评估。
【温馨提示】量表测评为初步了解孩童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相关发育问题提出预警或建议,家长根据实际情况感觉填写即可。
1.【阅读理解】阅读速度明显慢于同龄正常水平(学龄前儿童请跳过此项)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2.书面理解能力比口头理解能力差(听比读好)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3.很多词语在说话时懂得运用,但却写不出来,书写能力比口语表达差很多(说比写好)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4.阅读理解能力较同龄的学生差很多,难以理解或找不到重点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5.朗读时不能流畅地读出一段话,偶尔读错字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6.朗读时因不懂读字而常常停顿(非生字)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7.朗读时混淆读音相近的字词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8.朗读时喜欢摇头晃脑,或者需要手指或其他工具跟随辅助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9.朗读时有漏字或跳行的情况,或者会把词语前后颠倒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10.【书写表达】书写、抄写速度慢,需要比别人更长时间来完成抄写作业(学龄前儿童请跳过此项) 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11.书写时常犯错,例如漏写笔画,字体的结构不匀称,潦草,感觉吃力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12.默写常常不及格,写错字或是字序颠倒或写反字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13.抄写黑板时会漏字,或需要看一笔写一笔,或者只能看一个偏旁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14.同一个字在同一篇文章有很多不同的写法,有的错误,有的正确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15.作文、造句只能勉强达意,文法上有错误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16.会漏字,例如“这很玩”漏了“好”字;或写多余的字,例如“这很非常好玩”多了“很”字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17.次序混乱,例如“今天上学不用”,把“上学”和“不用”顺序颠倒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18.常写出界,对不齐作业本的行或格等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19.【注意力】经常不注意细节,在学校课业、日常生活及其他活动总经常犯粗心大意的错误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20.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于课业或游戏上(非电子游戏)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21.别人和他(她)说话,他(她)经常没有注意听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22.常常无法完成他人的指令,且无法完成学校课业,其他事情或任务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23.对于组织活动或任务经常感到困难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24.经常逃避,厌恶或不甘心地从事较花心思的任务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25.经常遗失所需之物(如玩具、书本、作业本、铅笔或工具)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26.较容易被外界刺激转移注意力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27.经常在日常生活中丢三落四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28.【多动与冲动控制】手或脚常常不安地动来动去或坐不住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29.常常在课堂上或其他应该坐好的地方站起来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30.经常在不适当的场合跑来跑去或爬来爬去(这在青少年或成年身上可能是个体受限制的不安感受) 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31.常常很难静下来玩,或安静地从事活动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32.经常处于活动状态,不安静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33.常常话太多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34.常常在问题尚未说完前便抢先回答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35.从事的活动需轮流时,常不愿等待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36.常常中断及干扰别人,例如介入他人的谈话或游戏A非常符合B一般符合C不符合37.【感知觉】分辨上下左右有困难或穿反拖鞋A经常B偶尔C从不38.方向感较差,需要较长时间才懂得前往校内或小区的特别教室,如音乐室、电脑室、管理处等A经常B偶尔C从不39.倒转字母或词,如b写成d,3写成EA经常B偶尔C从不40.体育表现差,跳绳、接球、抛球有困难A经常B偶尔C从不41.音律感差,上音乐课时不能以一些简单的牌子打节拍A经常B偶尔C从不42.与同龄学生比较,系鞋带、扣纽扣有困难或笨拙A经常B偶尔C从不43.记人名、地名感到困难,或者常常遗失东西或忘记事情A经常B偶尔C从不44.记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或短诗也感到困难A经常B偶尔C从不45.记不得有关自己的资料,如电话号码,家庭地址等A经常B偶尔C从不46.【情绪与社交】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否听从父母安排) A差B一般C好47.与玩伴之间关系如何?A差B一般C好48.公众活动或游戏的积极参与情况如何?A差B一般C好49.自信心如何,是否容易沮丧或放弃?A差B一般C好50.感到压力时的表现(差的表现如:发脾气、或说他头痛、胃痛等) A差B一般C好51.【学习成绩】当前综合成绩(学龄前儿童请选择中等)A优秀B良好C中等D较差E很差53.当前语文成绩A优秀B良好C中等D较差E很差53.当前数学成绩A优秀B良好C中等D较差E很差54.当前英语成绩A优秀B良好C中等D较差E很差55.过去综合成绩(1-2年前) A优秀B良好C中等D较差E很差。
PART.01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预警征象筛查问卷(WSCMBD)➤概述: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预警征象(warning sign for children mental and behavioral development,WSC-MBD)简称“预警征”是应我国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制定要求,目的是为基层儿童保健服务人员编制一个简单、易掌握、好操作、快速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常规监测工具。
该问卷于2011年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组织国内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及儿童精神卫生领域专家王惠珊、杨玉凤、金星明、郑毅、邹小兵、贾美香、静进等联合编制,2013年,首次公布于《儿童心理行为发育保健技术规范》。
该规范中的预警征象适用于0~3 岁儿童,适用于3~6岁儿童的版本正在开发中。
该工具在制定过程中与国内现有量表的条目进行了比对,并多次组织国内专家对条目进行讨论修订。
考虑到国内现有量表标化年代陈旧且大多数较为复杂,不适合基层儿童保健服务人员使用,预警征筛查问卷在年龄分组的确认和条目选择上最终依据目前常应用的发育筛查量表和国内专家的临床经验确定,同时也与基层儿童保健常规检查的年龄分段相吻合。
➤问卷的结构及评分标准:❶问卷的结构:目前,0~3岁的预警征象总共包括8个年龄监测点,分别为3月龄、6月龄8月龄、12月龄、1.5岁、2岁、2.5岁和3岁。
每个年龄点包含4个条目,分别反映大运动、精细运动、言语能力、认知能力(视、听力)、社会能力(孤独症)等方面能力。
❷测试方法:为家长询问式测试大约需要2~3分钟时间,要求评价者能准确表达所测条目,家长能理解评价者的描述。
❸评分标准:测评时出现相应年龄段一项不通过即为可疑异常,建议转诊。
➤问卷的特点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❶问卷的特点该工具是提供给基层儿童心理保健人员在健康体检时使用的,以便测试者快速了解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状况的简便工具。
特点是简单、快速。
❷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家长表述不清时,需要测试者进行详细的解释,必要时要通过现场测试来判断。
儿童心理量表是用于评估儿童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状况的一种工具。
其中,儿童心量表评分标准是指根据测试结果,将儿童的答题情况转化为具体的分数,以便进行客观的评估和比较。
本文将介绍儿童心量表评分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评分标准的重要性评分标准是儿童心量表的核心之一,它能够帮助评估者对儿童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
合理的评分标准能够减少主观性的影响,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因此,制定科学的评分标准对于儿童心理评估至关重要。
二、常见的评分方法1. 百分位法:将儿童的得分与同龄儿童的得分进行比较,根据百分位的划分确定儿童的心理状况。
通常将90-100分划定为正常范围,70-89分划定为轻度问题,50-69分划定为中度问题,0-49分划定为重度问题。
2. 标准分法:将儿童的得分与某个标准分数进行比较,标准分为100分,标准差为15分。
通常将100分±1个标准差内划定为正常范围,100分±2个标准差内划定为轻度问题,100分±3个标准差内划定为中度问题,低于100分-3个标准差则划定为重度问题。
三、评分标准的制定过程评分标准的制定需要基于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
通常的步骤如下:1. 收集样本数据:通过对大量儿童进行测试,获得儿童心理量表的答题情况和其他相关信息。
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例如计算平均分、标准差等。
3. 划分区间: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将得分划分为不同的区间,确定不同区间对应的心理状况。
4. 验证和修订:将制定的评分标准应用于新的样本数据中,验证其有效性和准确性。
根据验证结果,进行必要的修订和调整。
四、评分标准的特点和应用1. 标准化:评分标准应该具有标准化的特点,即在不同的评估者之间和不同的时间段内,能够保持一致性和可比性。
2. 可靠性:评分标准应该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即在重复测试中能够获得相似的评分结果。
3. 有效性:评分标准应该能够准确地反映儿童的心理状况,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0-6岁儿童神经心理行为发育指导0—6周岁儿童生长及发育的正常水平:出生至1个月体格生长:出生体重平均3.0㎏左右,体重增加800克左右;出生身长50㎝左右(46-53㎝),平均头围35㎝左右(33-38㎝)。
面部:扁平,阔鼻,双颊丰满,下颌内收,眼睑略肿。
躯干:肩和臀狭小,颈短,腹部膨隆,胸廓饱满,胸围比头围小。
四肢通常是屈曲、两手握拳,腿弯曲,指(耻)甲薄。
皮肤:在出生时有胎毛和胎脂覆盖。
感觉、运动发育:哭时整个身体都动,皮肤潮红,肢体活动。
所有的活动都是全身的,对特殊的刺激不产生特殊的反应。
唇、舌和面颊部的触觉高度。
对压力、冷、热有反应。
对亮光和黑暗有反应,眼球的运动不协调,在视线范围内能注视物体。
听见声音时,增加活动并凝视。
对苦味和酸味表示拒绝。
俯卧时能抬头,做出爬行的样子。
下列反射存在:巴宾斯基征不对称、伸舌反射、颈紧张反射、吸吮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等及呵欠、喷嚏、眨眼。
语言和适应性行为:不舒服时剧哭,但无眼泪。
哭吵的特征随环境而变。
喉部发出声音。
个人-社会发育:看见人的面部时活动减少。
大人对他(她)讲话或抱着时表示安静。
被抱着时孩子表现独特的有特征性的姿态,对视觉和听觉刺激有反应。
寻找愉快并立即表示满意。
一日睡20小时左右,大约3小时深睡不醒。
2个月体格生长:体重每月增加1000克左右;哭时有泪。
感觉、运动发育:俯卧时,稍能抬头及挺胸。
仰卧拉坐时,头不完全后仰。
手握拳姿势逐渐松开。
两眼短暂地自旁边向中线随物移动。
握住物体片刻,当物体掉落时不能寻找。
语言和适应性行为:从哭吵声中区别各种原因。
取喂养姿势时,出现吸吮动作。
个人-社会发育:给刺激时微笑。
发出“咕咕”声。
对讲话的声音有反应。
睡眠间隔时间较以前延长。
3个月体格生长:体重每月增加800克左右;体重约6.8㎏。
感觉、运动发育:有目的地抓物来取代握持反射。
对称性姿势占优势。
头位于中线,颈紧张反射减弱。
俯卧位时,下颌及两肩离开桌面,体重由两前臂支撑。
《0-6岁儿童心理发育量表》不仅可以用发育商来评价孩子的智能发育速率,也可用智龄来表明其发育水平,为智能超常或发育迟缓提供了可靠的早期诊断依据。
婴幼儿的智能主要表现为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等五个方面的能力。
大运动主要指头颈部、躯干和四肢幅度较大的动作,比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跳、独脚站、上下楼梯、四肢活动和姿势反应、躯体平衡等各种运动能力。
婴幼儿动作的发展与心理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早期动作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心理发展的水平,同时动作的发展可以促进整个心理的发展。
精细动作主要是指手的动作,以及随之而来的手眼配合能力。
比如抓握、摇动、把弄、母食指对捏、握笔乱画、搭积木有、穿扣眼、模仿画竖道、折纸、用筷子、画人像等。
这些动作为书写、绘画和劳作的技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精细动作的发展和婴幼儿整个神经、心理的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
从某个角度说,大运动和精细动作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行为成熟的程序,是从大运动和精细动作的逐步成熟开始的。
适应能力主要指婴幼儿对外界刺激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如对物体和环境的精细感觉,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运动器官的能力,对外界不同情景建立新的调节能力等等。
由此可见,适应能力是在视觉、听觉、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综合判断能力,通过它可直接观察出婴幼儿的智慧。
比如听声音有反应和找到声源,玩具失落后会找,积木从一只手换到另外一只手,伸手拿远处的玩具,有意识的摇铃,积木对敲,从杯子中取出物或寻找盒内东西,盖瓶盖,积木搭高和搭桥,能一页页的翻书,知道主要的颜色和简单的数目,能理解各种简单的几何图形,用拼版拼出圆形、方形、椭圆形和长方形,能指点出画的物体少看画了什么等等。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
比如,孩子彼此之间交谈,听音乐、歌曲,读故事、歌谣,写字、画图画等,这些听、说、读、写都是不同形式的语言活动,语言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促进孩子间的交往,扩大知识面,而且可以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使自己的行动有一定的目的和方向,同时还可以促进孩子认识能力的发展。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评价指标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是指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随年龄发生的变化。
掌握个体发育的年龄特征,是我们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的需要,也是我们指导父母教养实践的理论基础。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年龄特征成为评价儿童发育状况的依据。
儿童认知发育
认知(cognition)是指知识的获得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知之过程;而通常所说的智力(intelligence)是认知活动的综合,是知之能力。
认知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过程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1.儿童感知发育感觉器官(视、听、嗅、味、皮肤、本体感受器)把感觉到的各种信息(个别的、外部的特征),经过大脑的加工,与原有的经验结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
这是感知过程,前者称之为感觉,后者称之为知觉。
(1)儿童感知觉发育的年龄特征
1)婴儿感觉功能发育:胎儿的听觉相当灵敏,这是胎教的理论依据之一。
新生儿对声音反应迅速,甚至能区分200Hz和1 000Hz的声音。
2个月龄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和同一个人说话时不同的语调,6个月龄时能区分父亲或母亲的声音,叫婴儿名字时有应答性反应。
3~4个月龄的婴儿头转向声源,8个月眼和头同时转向声源。
婴幼儿能听到0~20dB的响度,若只能听到21dB以上响度的声音刺激则有听觉障碍。
新生儿对光的反应敏感,出生时已有瞳孔对光反应,出生12~48h,2/3婴儿两眼追踪移动的红环或红线球,3~4个月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并表现为对明亮、鲜艳的色彩特别是红色感兴趣。
新生儿能区分人脸和非人脸,出生后2周可区分妈妈与爸爸的脸。
出生3~5周的婴儿,视觉集中时间仅为5sec,3个月龄时达7~10min。
4~12周的婴儿两眼随物体移动180°,12~20周看自己的手,能看见75cm远的物体。
出生之前,胎儿的嗅觉和味觉相关的神经已髓鞘化,新生儿的嗅觉和味觉功能发育相对完善。
哺乳时,新生儿闻到乳香就会寻找乳头,3~4个月龄时能区别愉快和不愉快的气味,7~8个月龄时开始分辨出芳香的刺激。
出生2h的新生儿即对糖水表示愉快,对柠檬汁表示痛苦。
4~5个月龄婴儿对食物的任何改变出现非常敏锐的反应。
新生儿已出现痛觉,但不甚敏感,易出现泛化现象。
新生儿触觉敏感,有些原始反射与触觉的敏感性有关。
新生儿温度觉灵敏,能区别牛奶是温度是否太高或太低,3个月龄的婴儿能区分31.5℃~33℃水温的差异。
2)儿童知觉发育:5~6个月龄的婴儿即出现深度知觉,如婴儿爬到"视觉悬崖"边上时,出现退缩反应。
但儿童深度知觉发育持续时间很长,6岁前往往因判断不准确而跌到或撞到。
1岁,出现空间和时间知觉,"藏猫"游戏提示儿童理解空间和时间交替出现,这种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要与视觉和动觉相连系。
2~3岁儿童能辨别各种物体的属性如冷、热、软、硬等,5~6岁能区分同样体积当重量不同的两只盒子。
3岁,开始理解今天、昨天、明天的时间概念,但对上午、下午、晚上的理解要到5、6岁,而今年、去年、明年的时间知觉要到6岁以后。
3岁儿童开始辨别红色,对黄、蓝、绿的准确辨别要到4~6岁。
5、6岁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分辨左右,而以对方为中心分辨左右则要到7、8岁。
(3)对儿童教养的意义:丰富的语言、声音、视觉刺激,促进视觉、听觉发育;丰富的情感投入,促进儿童的体感和安全感的发育;图片、实物、情景结合语言刺激,促进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和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逐渐培养儿童观察能力。
方法是,从无目的的观察到有目的的观察,观察时间由短到长,从观察事物表
面的、明显的特征到观察事物隐蔽的、细微的特征,从对事物的个别的特征到整体的特征。
2.儿童语言发育语言是社会现象,包括语音、语义和语法三个部分。
语言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势语言。
而言语则是个体现象,既发出的声音。
当言语以一定的词汇并按一定的语法规则表达时,即是口头语言。
(1)语言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语言发育经历语言准备和语言发展两个时期,理解先于表达,由发声到说出单词到说出句子,句子的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哭是新生儿第一个反射性的发音,1月以内的婴儿哭、叫声未分化,1月后,与不同的需要相联系,如饥饿、不适、疼痛等。
1月后,婴儿开始出现非哭叫声,发声器官反射性出现a、o、u、e等元音,进而出现n、k、p、m等辅音,不具有信号意义。
5月左右,婴儿出现咿呀学语,以重复的音节出现,如ba-ba、da-da、ma-ma,类似人类语言中的爸爸、大大、妈妈等,但无实际意义。
9月龄达高峰。
10~12月,婴儿开始出现第一个有意义的词,如"爸爸"、"妈妈"等。
我们也可把儿童出现有意义的词看作单词句,因为单词含有句子的成分,如表达一种需要。
1.5~2岁出现双词句或3词句,如"妈妈抱"。
3岁出现多词句和简单复合句,词汇量急剧增加。
4、5岁词汇和表达能力加强,句子中代词使用量增加,但人称代词的正确使用还要到6岁以后。
7岁左右出现内部语言,如默读、默想。
8、9个月的婴儿能理解大人说出的不能做什么,理解大人要求他表示欢迎、再见等,但往往需要与动作相联系。
对语言的社会含义的理解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2)对儿童教养的意义:母亲敏锐地识别婴儿在不同情况下的哭声,及时给予处理。
从出生开始,父母和其他带养者经常地对婴儿说话、讲故事,对婴儿的无意义的发声给予积极的反映。
2~4岁儿童常语音不清、发音不准、句法错误,大多是正常现象,应鼓励说话,少训斥。
家庭教育中,家长在给儿童讲解的同时,多让儿童表达。
2、3岁儿童是学习口语的关键期,背诵儿歌、复述简短的童话,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儿童注意和记忆发育注意是人们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一定的人或物,起维持某种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作用,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开始。
记忆是对事物的识记、保持和记忆。
(1)儿童注意和记忆发展的年龄特征:新生儿不存在有意注意,强烈的声光刺激,红色物体的刺激,可引起无意注意。
2、3个月婴儿对人脸、活动的物体感兴趣。
5、6月开始出现集中注意。
1岁儿童可出现10-15秒的随意注意,鲜明、新颖、变化的事物能引起儿童的注意。
趣味和新奇的刺激可使2-3岁儿童集中10-20分钟,5-7岁儿童可主动注意15分钟,7-10岁可集中注意20分钟。
2、3个月婴儿对从眼前突然消失的玩具出现短暂的惊讶,表明婴儿有段时记忆,
3、4个月认识熟人和生人,9-12个月明显惧怕生人,即婴儿期记忆基本以识记为表现形式。
对人或物的再认1岁的潜伏期几天,2岁可达几周,3岁时延长至几个月。
再现的潜伏期在2岁达几天,3岁时延长至几星期,4岁达几月。
(2)对儿童教养的意义:注意和记忆两者紧密相关,新奇的事物、直观的教具、图片、游戏,既可促进儿童的随意注意,又可增强儿童的记忆能力;运用指令强化儿童注意和记忆的目的性,提高注意与记忆能力;通过游戏活动,在情绪良好的情况下帮助记忆。
4.儿童思维的发育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象间接概括的反映,需借助语言实现的一种心里活动。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为人类可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把握没有直接感知到的事物或其属性,推测或预测事物的发展过程。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为对某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的反映;或是对事物之间本质联系的反映。
(1)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9个月左右的婴儿期开始出现思维的萌芽,出现所谓的"物体的衡常性",即物体在眼前消失后,婴儿注视物体消失的地点或从消失的地方寻找。
1~3岁,幼儿出现直觉行动思维,是思维的初级新式。
直觉性是指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如妹妹是比自己小的女孩,此时儿童不能理解"小姨"是妈妈的妹妹,带有明显的自我中心性质。
行动性是指依靠动作进行思维,如把木棍当作长枪、马、拐杖等,离开具体事物,思维即告停止。
学龄前期,出现表象思维,有一定的形象思维成分。
表象性是指通过对事物外部形象的概括来描述外部世界。
如,出示苹果、梨、西瓜图片,学龄前儿童多以"圆的、有皮、能吃、甜的"进行描述。
此期儿童思维还以自己的生活经历、认识、愿望等来代替事物的实质,如问火柴能在水中浮起来,而石头不能浮,回答因为火柴轻或火柴小;再问火柴能浮而针为什么不能浮,则回答因为针小回沉下去。
学龄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出现Piaget所称之的体积、重量和数量守衡。
如图6-1所示,上下两排纽扣数量相等,但学龄儿童在数的概念形成并能计数之前,问及"上下两排纽扣数量多少"时,多数儿童会回答下排多,显示学龄前期儿童不能理解纽扣的数量不因排列疏密而数量发生变化。
同时也反映学龄前儿童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成分(如排的越长,数量越多)。
学龄儿童开始出现抽象思维,但此时抽象思维仍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成分,如在理解"贫苦"的概念时,往往与"三毛"的经历相联系。
(2)对儿童教养的意义:幼儿在传统的游戏中再现对世界的认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丰富对客观世界的感性知识和经验。
鼓励学龄前儿童开展"假扮"游戏、表演游戏。
引导儿童自己发现问题,帮助儿童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