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识别技术概述及发展历程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149.50 KB
- 文档页数:3
RFID射频识别技术简介、发展与应用分析2006-11-17 嵌入式在线收藏| 打印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
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
该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正被广泛的应用,而在我国起步较晚,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今年1月份,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公司向供应商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所有出口到美国的商品集装箱托盘都必须使用电子标签,而我国现在这项技术还处在研发阶段,研究和发展射频识别技术及其应用刻不容缓,任务紧迫。
目前,我国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技术水平不高,标准规范不完整等诸多问题。
同时,我国射频识别技术又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相对与条码技术而言,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推广将是我国自动识别行业的一场技术革命。
射频识别技术简介1、什么是射频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射频识别系统通常由电子标签(射频标签)和阅读器组成。
电子标签内存有一定格式的电子数据,常以此作为待识别物品的标识性信息。
应用中将电子标签附着在待识别物品上,作为待识别物品的电子标记。
阅读器与电子标签可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互传信息,通常的情况是由阅读器向电子标签发送命令,电子标签根据收到的阅读器的命令,将内存的标识性数据回传给阅读器。
这种通信是在无接触方式下,利用交变磁场或电磁场的空间耦合及射频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实现的。
电子标签具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但不是任意形状都能满足阅读距离及工作频率的要求,必需根据系统的工作原理,即磁场耦合(变压器原理)还是电磁场耦合(雷达原理),设计合适的天线外形及尺寸。
电子标签通常由标签天线(或线圈)及标签芯片组成。
标签芯片即相当于一个具有无线收发功能再加存贮功能的单片系统(SoC)。
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RFID技术实现的基础是利用电磁能量实现AIDC,电磁能量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能量形式。
(1)人们对电磁能的认识追溯历史,公元前中国先民即发现并开始利用天然磁石,并用磁石制成指南车。
到了近世,越来越多的人对电、磁、光进行深入的观察及数学基础研究,其中的佼佼者是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
1846年英国科学家米歇尔.法拉弟发现了光波与电波均属于电磁能量。
1864年苏格兰科学家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韦尔发表了他的电磁场理论。
1887年,德国科学家亨瑞士.鲁道夫.赫兹证实了麦克斯韦尔的电磁场理论并演示了电磁波以光速传播并可以被反射,具有类似光的极化特性,赫兹的实验不久也被俄国科学家亚力山大.波普重复。
1896年马克尼成功地实现了横越大西洋的越洋电报,由此开创了利用电磁能量为人类服务的先河。
更进一步,在1922年,诞生了雷达(Radar)。
作为一种识别敌方空间飞行物(飞机)的有效兵器,雷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雷达技术也得了极大的发展。
至今,雷达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人们正在研制各种用途的高性能雷达。
(2)RFID技术的发展RFID直接继承了雷达的概念,并由此发展出一种生机勃勃的AIDC新技术——RFID技术。
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讯”奠定了射频识别RFID的理论基础。
1)RFID技术发展的历程表。
在20世纪中,无线电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RFID技术的发展可按10年期划分如下:1941~1950年。
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RFID技术,1948年奠定了RFID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1—1960年。
早期RFID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1—1970年。
RFID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1—1980年。
RFID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RFID技术测试得到加速。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是一种通过射频信号进行物体识别和追踪的技术。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当时RFID被用于对敌方飞机进行识别。
随着科技的进步,RFID技术逐渐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20世纪50年代,RFID技术开始在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当时,美国军方利用RFID技术对敌方飞机进行识别,以便进行有效的目标追踪和攻击。
这些RFID系统主要由射频标签和读写器组成,标签可以被植入到飞机上,并通过射频信号与读写器进行通信。
这一技术在军事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军方提供了更精确的目标定位和攻击能力。
随着RFID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开始应用于商业领域。
20世纪80年代,RFID技术开始在零售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当时,许多零售商开始使用RFID标签来管理库存和追踪商品。
通过将RFID标签粘贴到商品上,零售商可以轻松地对商品进行盘点和管理。
这大大提高了零售业的效率,减少了人力成本,并提供了更好的客户服务。
随着RFID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21世纪初,RFID技术开始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在货物上贴上RFID标签,物流公司可以实时追踪货物的位置和状态,提高货物的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供应链管理公司可以通过RFID技术实现对商品的准确追踪和管理,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供应链的可视性和响应速度。
除了商业领域,RFID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物联网领域。
物联网是指通过互联网连接各种物体,实现智能化的互联互通。
RFID技术作为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对物体的自动识别和追踪。
例如,在智能家居中,RFID技术可以用于识别家庭成员并根据其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
在智能物流中,RFID技术可以实现对货物的实时追踪和管理,提高物流效率和安全性。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推动。
随着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RFID技术的性能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
射频识别技术(RFID)一、R F ID产生的背景及发展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信”奠定了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可按十年期划分如下:1940-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射频识别技术,1948年奠定了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0-1960年:早期射频识别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0-1970年: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0-1980年: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射频识别技术测试得到加速。
出现了一些最早的射频识别应用。
1980-1990年:射频识别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始出现。
1990-2000年: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射频识别产品得到广泛采用,射频识别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0年后: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射频识别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电子标签成本不断降低,规模应用行业扩大。
至今,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
单芯片电子标签、多电子标签识读、无线可读可写、无源电子标签的远距离识别、适应高速移动物体的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正在成为现实并走向应用。
二、R F ID介绍1.RFID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的缩写,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
2.RFID技术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
RFID 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踉踪物体。
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
3.RFID的基本组成部分标签(Tag):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阅读器(Reader):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天线(Antenna):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发展摘 要: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性的自动识别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管理、生活等各领域,并逐渐成为主要的自动识别技术。
文章结合当前国内外射频识别技术的最新动态,详细地分析了射频识别技术特点和工作原理,介绍了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过程中的面临的的问题,并指出了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射频识别;RFID;原理;应用;展望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自动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从而实现对物体的识别并将采集到的相关信息数据通过无线技术远程进行传输。
和目前广泛采用的条型码技术比较,RFID通过射频信号使用户可以自动识别目标对象,无需可见光源,读写器在一定距离范围内可以从任意方向实现卡片的操作。
它具有穿透I生,可以透过外部材料直接读取数据,保护外部包装,节省开箱时间。
利用这项技术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射频标签,适用于批量识别场合并对RFID标签所附着的物体进行追踪定位,提供位置信息。
同时具有抗污染、读取距离远、信息量大的特点。
因此RFID被认为是近几年全球最热门的明星产业之一,有关专家预计2010年全球RFID 市场将达到300亿美元。
RFID的主要核心部件是读写器和电子标签,通过相距几厘米到几米距离内读写器发射的无线电波来读取电子标签内储存的信息,识别电子标签代表的物品、人和器具的身份。
由于电子标签的存储容量可以是296次方以上,因此,它彻底抛弃了条形码的种种限制,使世界上的每一种商品都可以拥有独一无二的电子标签。
具有电子标签的商品,从它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开始,到被摆上商场的货架,再到消费者购买后最终结账,甚至到电子标签最后被回收的整个过程都能够被追踪管理。
RFID技术具有很多突出的优点,如不需人工干预,不需直接接触、不需光学可视即可完成信息输入和处理,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电子标签,操作快捷方便,实现了无源和免接触操作,应用便利,无机械磨损,寿命长,机具无直接对最终用户开放的物理接口,能更好地保证机具的安全性等。
射频识别技术第一篇:射频识别技术概述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是一种以非接触式无线电频率信号传输的技术,主要用于信息的自动识别与获取。
该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物流、仓储、物品追溯、交通管理等。
本文将从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应用领域以及安全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工作原理RFID系统由读卡器和标签两部分组成。
标签内置有芯片和天线,读卡器通过向标签发送电磁信号,激活标签中的芯片,并读取里面存储的信息。
标签的分类有许多种,按照工作频率的不同可以分为LF(低频)、HF(高频)、UHF(超高频)等,根据芯片的存储能力和功耗可以分为被动型和主动型,被动型标签只有在接收到读卡器发出的磁场时才能被激活;主动型标签则直接使用内部电池提供能量,不需要外力激活。
二、组成结构RFID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1.标签:标签是信息的载体,包括了射频芯片和天线,还有一些包装材料,例如塑料片、纸张等。
2.读卡器:读卡器是标签识别系统的核心部件,负责向标签发送信号,并读取标签中存储的信息。
3.中间件:中间件主要是对读取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将结果输出到后端系统,例如WMS(WarehouseManagement System,仓库管理系统)。
4.后端系统:后端系统包括了库存管理、数据分析和业务支持等方面,它们可以与RFID系统相结合,提高整个仓储流程的效率和准确率。
三、应用领域1.物流与仓储管理:RFID可用于物品的追溯、库存管理等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物流周期等,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2.交通管理:在车辆通行过程中,RFID技术可以实现车辆识别和路线跟踪等功能,避免了人为操作的繁琐和错误。
3.农产品追溯:RFID标签可以直接粘贴在农作物上,记录种植和收割的信息,以便追溯其来源、质量等问题,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四、安全性RFID技术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安全性问题。
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应用趋势超高频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通过无线通信技术自动识别特定目标物体的技术,也被称为“无源射频识别”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对物体的远程感知、自动识别和远程读取,对于物流管理、安全监测、资产管理等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应用趋势。
一、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当时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利用电磁波实现对物体的远程感知和自动识别。
早期的超高频射频识别设备体积庞大、成本高昂,应用范围有限。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论文和专利开始涌现。
在欧洲和美国等国家的科研机构中进行了研究工作。
其中法国的INRIA研究所、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研究先后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此基础上,诞生了RFID技术的最早设备——耐用标签。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RFID技术开始在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最重要的进展是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读取器和标签体积更小、功耗更低、识别距离更远、识别速度更快等特点的不断提升。
这些技术进展为RFID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更好的可靠性和更广泛的应用场合。
二、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物流管理、库存管理、资产管理、安全监测、出入库管理等领域。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领域中的应用实例。
1、物流管理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在物流环节中提高运输效率,避免货物丢失、损坏和错误发运等情况的发生。
货物可以通过标签快速和准确地被读取识别,从而实现数据实时更新和物流跟踪等功能。
2、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库存管理的自动化。
通过标签对商品进行分类、编码、读取、记录等操作,实现商品的自动入库、出库和清点,提高仓库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射频识别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目标对象的技术。
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RFID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射频识别的发展趋势以及前景展望。
一、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射频识别技术最早出现在二战期间的军事应用中,用于识别敌我飞机。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RFID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领域。
最初的RFID系统由一个读写器和一张RFID标签组成,读写器通过无线电信号与标签进行通信,实现对标签上存储的信息的读取和写入。
二、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1.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RFID技术可以实现对物品的追踪和管理,提高物流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将RFID标签附加到货物上,可以实时监控货物的位置和状态,减少货物丢失和损坏的风险。
2. 零售业:RFID技术可以应用于零售业的库存管理和防盗系统。
通过将RFID 标签附加到商品上,可以实现对商品的快速盘点和管理,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率。
同时,RFID技术还可以用于防盗系统,实现对商品的实时监控和防盗报警。
3. 医疗保健:RFID技术可以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实现对医疗设备和药品的管理和追踪。
通过将RFID标签附加到医疗设备和药品上,可以实时监控设备的使用情况和药品的库存情况,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 物品认证和防伪:RFID技术可以应用于物品认证和防伪领域。
通过将RFID 标签附加到物品上,可以实现对物品的身份认证和真伪鉴别,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
三、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1. 小型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RFID标签和读写器的尺寸越来越小,可以更方便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未来,RFID技术有望实现更小型化,甚至可以嵌入到衣物和其他物品中。
2. 多功能化:未来的RFID技术有望实现多功能化。
除了识别目标对象的功能外,RFID标签还可以集成其他传感器,实现对环境和物品状态的监测。
例如,RFID标签可以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等参数,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射频识别技术的简介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是一种利用无线电信号进行自动识别的技术。
它通过将一个微型芯片和天线嵌入到标签或者标签上,利用无线电信号进行通信,实现对物体的远距离识别和定位。
射频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智能交通、仓储管理、医疗保健等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信息管理的准确性。
一、射频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射频识别技术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读写器、标签和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读写器通过发射射频信号,激活附近的标签,标签接收到信号后,将存储在芯片中的信息通过无线电波返回给读写器。
读写器将接收到的信息传输到电子数据处理系统中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1. 物流管理:射频识别技术在物流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在物流包装中嵌入RFID标签,可以实现对物流包装的追踪和管理,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2. 供应链管理: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对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追踪和管理,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仓储管理和销售配送等。
通过RFID标签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物流信息的实时监控和追溯,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
3. 智能交通:射频识别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过RFID标签识别车辆信息,实现自动收费和车辆通行的快速便捷。
4. 仓储管理: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对仓库中货物的管理和追踪。
通过在货物上贴附RFID标签,可以实现对货物的实时监控和定位,提高仓储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5. 医疗保健:射频识别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医院中,通过在病人手腕上贴附RFID标签,可以实现对病人的身份识别和医疗信息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射频识别技术的优势和挑战射频识别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 无需接触: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对物体的无接触识别,无需人工干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射频识别技术及发展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 A09物流张济沛 090804103[摘要]:射频识别技术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识别目的并交换数据或读写记录媒体信息的目的。
本文介绍了射频识别技术的概念、分类、工作原理.射频识别技术与条形码技术的比较,是一篇比较系统地介绍射频识别技术及其应用前景的科普性文章。
[关键词]:射频识别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一、射频识别技术含义射频识别即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或雷达反射的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
具有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的特性。
二、射频技术的特点射频识别系统最重要的优点是非接触识别,它能穿透雪、雾、冰、涂料、尘垢和条形码无法使用的恶劣环境阅读标签,并且阅读速度极快,大多数情况下不到100毫秒。
有源式射频识别系统的速写能力也是重要的优点。
可用于流程跟踪和维修跟踪等交互式业务。
目前,制约射频识别系统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不兼容的标准。
射频识别系统的主要厂商提供的都是专用系统,导致不同的应用和不同的行业采用不同厂商的频率和协议标准,这种混乱和割据的状况已经制约了整个射频识别行业的增长。
许多欧美组织正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标准化必将刺激射频识别技术的大幅度发展和广泛应用。
三、射频识别技术的分类(1)工作频率根据工作频率的不同可分为低频和高频系统。
①低频系统一般指其工作频率小于30MHz的系统。
其基本特点是:射频卡的成本较低、标签内保存的数据量较少、阅读距离较短、射频卡外形多样、阅读天线方向性不强等。
低频系统多用于短距离、低成本的应用中,如多数的门禁控制、动物监管、货物跟踪。
射频识别技术概述及发展历程初探本文对FRID射频识别技术的技术特点、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进行了阐述,重点分析了RFID技术的频段分布特点。
标签:FRID;射频识别;特点分析;现状;发展趋势射频识别技术,又将其称为无线射频是被,此种技术实质上是通信技术,借助无线电信号识别对应的目标,需不要系统同目标之间建立对应的机械和光学接触。
并对相关数据信息加以读写的技术。
1 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由于实际的应用环境背景和具体的应用目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系统设计应当结合具体的目标,从而调整相应的系统组成。
结合的具体工作原理不难看出,系统的组成通常包括如下部分信号发射机也就是标签、信号接收装置即读写器以及天线等。
(1)信号发射机:在系统中,信号发射机为了能够满足不同的需要,通常会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
其中最为常见的形式就是标签。
可以通俗地认为,标签也就是条码技术中存在的条码,可以对将要进行传输的信息加以储存,但是标签同条码具有一定的区别,必须保证在自东或者是外力的作用下,標签才能够实现将已经储存地信息进行发射。
通常来讲,标签是一种低电集成电路,含有线圈、天线以及存储和控制系统共同构成。
(2)信号接收机:也将其称之为阅读或者是读写装置,这一装置的主要作用是实现同电子标签之间的互相沟通,并且接收从主机系统发出地控制指令。
的工作频段就是由阅读器的频段控制的,并且阅读器具有的功率也限制了射频识别的距离。
根据具体结构以及使用技术的差异,可以将阅读器调节为读、写装置,并且这一部分是系统的核心。
(3)阅读器的构成包括三部分:频接口、逻辑控制单元以及天线部分。
结合卡片阅读器同电子标签之间进行的通讯以及能量感应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将其分为两部分感应偶合及后向散射偶合两种,通常来讲低频RFID使用感应耦合,而高频的则是选用后者居多。
阅读器的作用是结合具体使用的机构和技术调整读写功能的装置,并且这一装置是相关系统的核心。
阅读器的具体构成模块包括耦合、手法以及控制和接口的那元等。
射频识别技术概述及发展历程初探
作者:张婷婷
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7年第24期
摘要:本文对FRID射频识别技术的技术特点、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进行了阐述,重点分析了RFID技术的频段分布特点。
关键词:FRID;射频识别;特点分析;现状;发展趋势
DOI:10.16640/ki.37-1222/t.2017.24.110
射频识别技术,又将其称为无线射频是被,此种技术实质上是通信技术,借助无线电信号识别对应的目标,需不要系统同目标之间建立对应的机械和光学接触。
并对相关数据信息加以读写的技术。
1 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由于实际的应用环境背景和具体的应用目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系统设计应当结合具体的目标,从而调整相应的系统组成。
结合的具体工作原理不难看出,系统的组成通常包括如下部分信号发射机也就是标签、信号接收装置即读写器以及天线等。
(1)信号发射机:在系统中,信号发射机为了能够满足不同的需要,通常会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
其中最为常见的形式就是标签。
可以通俗地认为,标签也就是条码技术中存在的条码,可以对将要进行传输的信息加以储存,但是标签同条码具有一定的区别,必须保证在自东或者是外力的作用下,标签才能够实现将已经储存地信息进行发射。
通常来讲,标签是一种低电集成电路,含有线圈、天线以及存储和控制系统共同构成。
(2)信号接收机:也将其称之为阅读或者是读写装置,这一装置的主要作用是实现同电子标签之间的互相沟通,并且接收从主机系统发出地控制指令。
的工作频段就是由阅读器的频段控制的,并且阅读器具有的功率也限制了射频识别的距离。
根据具体结构以及使用技术的差异,可以将阅读器调节为读、写装置,并且这一部分是系统的核心。
(3)阅读器的构成包括三部分:频接口、逻辑控制单元以及天线部分。
结合卡片阅读器同电子标签之间进行的通讯以及能量感应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将其分为两部分感应偶合及后向散射偶合两种,通常来讲低频RFID使用感应耦合,而高频的则是选用后者居多。
阅读器的作用是结合具体使用的机构和技术调整读写功能的装置,并且这一装置是相关系统的核心。
阅读器的具体构成模块包括耦合、手法以及控制和接口的那元等。
通常想要实现阅
读器以及应当其之间的借助半双通信的形式,并且借助耦合提供给无源应答器所需的能量和时序。
通常在应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或等获取物体的识别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和传送。
应答器在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承载信息,并且当前的应答器多数为耦合原件,同芯片共同构成无源单元。
(4)技术基本特性。
能够实现快速扫描,体积相对较小,具有多种不同的形状,具有抗污染的能力以及相对持久的能力,并且可以实现重复利用,穿透能力以及无障碍阅读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强,具有较高的信息存储量以及安全性能。
2 频段分布及特点
标签想要同阅读器进行无线品通信可以通过多个频段进行,通常采用的工作频段包括有以下、、、及等。
其中处于低频系统的工作频段主要包括等,上述频段点在射频识别系统中的应用通常有国际标准作为基础支持,相应的特点是成本低,并且具有少量的数据存在,需要较短的阅读距离,通常情况下普遍的应用的阅读距离为十厘米、并且电子标签具有多种不同的形状、天线没有很强的方向性。
通常将工作频段高于系统定义为超高频段系统,并且在这一系统中通常使用的频段包括等。
并且这一系统对于上述频段的使用也是经过相应的国际标准作为支持。
具体特点是电子标签以及阅读器在制造方面需要较高成本作为支持,并且数据量相对较大,距离相对教员,在物体高速运行下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效果,并且通常来讲,形状多位卡状,相关阅读器以及电子标签的天线方向性很强。
相比较而言,低频系统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实际通信传输速度比较低,难以实现远距离传输,并且耗电量相对较大,通常情况下,短距离射频可可以一定程度上的用作条码的替代品,包括生产过程中的流水线跟踪等。
长距离的产品一般在交通体系中运用较多,通常距离可以达到几十米,在自动收费和识别系统中可以加以运用。
3 技术发展历程
年:由于雷达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从而衍生出了技术,的理论基础诞生。
年:人们开始对技术进行探索,但是并没有脱离实验室研究。
年:相关理论不断发展,并且将这一系统在实际中开始运用。
年:技术和相关产品被开发并且应用在市场中,并且出现了多种领域的运用。
年:人们开始对的标准化问题给予重视,并且在生活的多个领域可以见到系统的身影。
年:技术不断更新,产品研究逐步深入,对于的测试开始进一步加速。
并且实现了对相关系统得应用。
年后:人们普遍认识到标准化问题的重要意义,产品的种类进一步丰富发展,无论是有源、无源还是半无源电子标签都开始发展起来,相关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应用领域逐渐增加。
时至今日,的技术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人们研发单芯片电子标签、多电子标签识读、无线可读可写、适应高速移动物体的技术不断发展,并且相关产品也走入我们的生活,并开始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富玉,李浙昆.射频识别(RFID)系统的频段特性及其应用现状分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7(09):1+3.
作者简介:张婷婷(1983-),女,江苏兴化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微波射频电路设计与测试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