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洪涝灾害产生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
- 格式:ppt
- 大小:688.50 KB
- 文档页数:5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A级—合格达标检测]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完成1~3题。
1.在各种气象灾害中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是( )A.干旱B.洪涝C.台风D.冰雹2.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位置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①春季多阴雨②冷空气势力强大③农事活动较早④梅雨提前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3.为减轻图中各种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下列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A.修筑水库和分洪工程B.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C.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D.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解析:1.A 2.A 3.B 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西北、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北地区都有干旱发生,相对冰雹、洪涝和台风而言,干旱在我国的分布是最广泛的。
第2题,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位置较低,春季,雨带移到该地,多阴雨天气,会出现低温的状况。
若冷空气势力强大,会对纬度较低的华南地区产生影响。
农事活动较早,属于人类活动。
我国的梅雨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第3题,图中自然灾害在我国分布广泛,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不现实。
一个记者报道:凌晨3时10分,一个沉闷的声音突然响起,从窗外望去,地平线上有耀眼的光出现,大地剧烈地抖动起来,很多人来不及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被埋在倒塌的房屋里。
据此回答4~6题。
4.该现象发生的地质灾害属于( )A.泥石流B.地震C.火山喷发D.滑坡5.此灾害( )A.主要发生于海洋边缘地带B.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C.纯属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D.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加强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6.为减少该灾害的破坏,人们应( )A.听天由命,无法抗拒B.虔诚祷告,祈求神灵保佑C.灾害发生时尽可能跑出房屋,必要时可跳出窗外D.通过对地质、生物、水文等的观测,对此灾害进行预报解析:4.B 5.B 6.D 第4题,强烈地震发生时,地表上下颠簸、左右摇晃相当剧烈,出现山崩地裂和地表变形,致使地面上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水电设施等遭到严重破坏。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五)综合题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季,是横断山区容易发生森林火灾的季节,消防人员常采用喷水、喷洒灭火剂、复土、扑打和砍伐隔离带等方式扑灭森林大火,如果风力较小,也会用“点倒火”(下右图) 方式快速灭火。
2019年3月31日,位于横断山区东侧的四川凉山州发生森林大火,由于风力、风向突变,突发山火爆燃。
图下示意凉山州森林大火位置及地形(等高线单位:米)。
(1)简述横断山区春季易发生森林火灾的自然原因。
(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说明“点倒火”灭火的原理。
(3)推测此次凉山州大火中,发生山火爆燃的原因。
(4)山火对森林生长的环境有害也有益,请任选一个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1)春季气候干旱,降水少,空气湿度小;枯枝、落叶等松散、干燥的可燃物质较多树木较干燥;横断山区山高谷深,背风坡易发生焚风效应,加之春季气温普遍升高,局部温度较高;春季多风,横断山区地形复杂,风向多变。
(2)山火导致火场气温升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水平气流由四周流向火场,吸引“倒火”向火场方向燃烧;当两火相遇时,可燃物和氧气都已燃烧殆尽,山火自然熄灭。
(3)原始森林下可燃物长期堆积,腐烂后产生大量可燃气体,遇火剧烈燃烧;风力、风向突变,带来充足氧气,火势迅速增强。
(4)害:山火导致物种减少,破坏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破坏,木材蓄积量减少。
益:增加土壤有机肥,加速优势树种的生长;杀灭害虫,降低森林虫害风险;促进物种更新,优化生态系统。
解析:本题考查森林火灾的成因,热力环流原理,山火对森林生长的影响等。
(1)本题考查森林火灾的成因,那么就是从气候干、气温较高、枯枝落叶多等角度描述。
此地位于我国横断山区,春季气候干旱,降水少;山区枯枝落叶较多,可燃物较多;横断山区山高谷深,背风坡焚风效应,导致气温升高,价值春季气温回升,温度较高;春季多风,横断山区地形复杂,风向多变。
(2)本题要求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
分析地理成因解题技巧
一、答题思路
1.要清楚重要地理事象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2.明确要分析的原因类型。
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
自然原因可以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资源等角度考虑,但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突出最主要的方面即可。
例如长江中游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从地形上看,该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从气候上看,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且集中;从水文上看,该地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不利于排水。
人为原因一般要从历史条件、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样,答题时突出对地理事象的最主要影响方面即可。
例如长江中游易发生洪涝灾害的人为原因:流域上游地区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淤塞严重;围湖造田,导致湖泊对洪水的调蓄作用减弱。
二、答题模板
1.气候成因分析
2.河流特征成因分析
3.人口变化的原因分析
4.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分析。
2024洪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引言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降水过多或水资源过度集中,导致地表水或地下水超过一定容限,使河道、湖泊、水库的水位超过库容,甚至漫溢、泛滥至洪水相对较大范围,造成城市、农田、生态环境等重大损失的自然灾害。
2024年,某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损失。
本文将探讨2024洪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对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出建议。
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是洪涝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球气候不稳定性增加,导致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2024年洪涝灾害期间,该地区遭遇了持续强降雨,这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密切相关。
2. 土地利用和规划失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规划也是洪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土地过度开发和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了地表透水性的下降,使得降雨无法迅速渗透进地下,从而增加了地表径流的数量,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3. 水文因素水文因素也对洪涝灾害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地区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缺乏有效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导致水资源在洪涝灾害面前难以调节和控制。
2024年洪涝灾害中,该地区缺乏足够的防洪设施和水利工程,导致洪水无法得到及时排除,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的严重程度。
4. 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洪涝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湿地退化、森林破坏等行为导致了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保持能力减弱,进而增加了洪涝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5. 预警和救援系统不完善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之一是预警和救援系统的不完善。
2024年洪涝灾害期间,该地区存在预警机制不健全、灾害救援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了灾害发生后救援效率低下,进一步加剧了灾情的严重性。
6. 人为因素在洪涝灾害的形成中,人为因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例如,乱倒垃圾、随意排放废水等行为增加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使得地表积水增加,从而加剧了洪涝灾害的程度。
结论综合以上分析,2024年洪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规划失误、水文因素、生态环境破坏、预警和救援系统不完善以及人为因素。
洪涝灾害考点解读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危害及防御措施。
知识清单1._______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2.洪涝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主要类型。
洪水是________不能被江河、湖泊容纳,________而泛滥的现象。
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________、排水不畅的________。
3.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________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温带________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________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________容易发生涝渍。
4.我国洪水灾害总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多_______少;_______多_______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_______坡和_______坡多,_______坡和_______坡少。
5._______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洪水的_______分布与暴雨的_______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在东部_______,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6.东部季风区的各大江河的_______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
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七大江河的_______地区。
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_______,是导致涝灾发生的根本原因。
7.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人类不合理的_______利用,加重了洪灾的隐患。
只有控制河流上游山地的_______与_______的过多经济活动,才有可能减轻洪水灾情。
8.洪涝灾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因素中的_______和_______。
参考答案1.洪水2.洪水涝渍特大地表径流水位上涨蒸发弱低洼地3.中低纬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海洋中下游低湿洼地4.东部西部沿海内陆东南西北5.暴雨洪水时空时空季风区6.中下游平原中下游平原排水不畅7.土地水土流失低洼地8.气象水文要点精析要点一:暴雨洪水的成因、类型、分布类型洪水涝渍成因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形成条件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流量大,水位高蒸发弱,排水不畅,地势低洼洪涝的多发区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从气候因素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全章节教案6.1《气象与水文灾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是介绍有关自然灾害知识,本章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感触较多的,每年度会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但学生对自然灾害的了解只限于现象,而对灾害的形成、危害和防治没有系统的了解。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部分地理基础知识,有了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此阶段正是学生求知欲旺盛、参与意识强的时期。
通过认识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灾害,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兴趣。
在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对概念进行说明,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自然灾害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对本节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增强他们的生活和生存能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核心要点:1.洪涝灾害的定义、影响因素、分布地区、主要危害2.干旱灾害的定义、影响因素、分布地区、主要危害3.台风、寒潮灾害的定义、源地、影响地区、主要危害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灾害发生原因、危害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区域的图文材料,分析区域内自然灾害类型,分析成因、危害地理实践力:结合当地图文材料,了解当地自然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并分析成因、危害人地协调观:掌握涝、干旱、台风、寒潮灾害发生原因和规律,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
2.难点:洪涝、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成因分析。
课前准备:多媒体自制教具教学过程:导入[导入新课]《管子·度地篇》中提到,故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
水,一害也。
旱,一害也。
風霧雹霜,一害也。
厲(瘟疫),一害也。
蟲,一害也。
此謂五害。
五害之屬,水最為大。
可以看到五害中,气象灾害占了很大比例,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危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气象灾害》。
教师板书:气象灾害教师补充: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1)“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日期指的是()1.(2)按采光要求下列四个城市同高楼房的间距最宽的应该是()A. 春分日B. 夏至日C. 秋分日D. 冬至日【答案】D【解析】(1)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冬季较为寒冷为保证住宅采光“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日期指的是冬至日【答案】C【解析】(2)楼高接近纬度越高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底层住宅欲获得阳光则需要较大的楼间距据此结合选项哈尔滨纬度最高2.(1)下列有关“三大荒”描述正确的是()2.(2)“三大荒”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最合理的是()A. “北大荒”农业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光照B. “北大仓”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玉米和冬小麦C. “南大荒”橡胶、热带经济作物种植的主导因素是水分D. “西大荒”棉花生产的气候优势是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答案】D【解析】(1)“北大荒”纬度高气温低农业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热量 A不符合题意“北大仓”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玉米和春小麦 B不符合题意“南大荒”橡胶、热带经济作物种植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C不符合题意“西大荒”棉花生产主要的气候优势是降水少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D符合题意故选D【答案】B【解析】(2)“西大荒”的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种植地但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缺乏灌溉水源继续扩大棉花种植规模会带来环境负担 A不符合题意“西大荒”可能是指新疆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加快油气资源和新能源开发 B符合题意“南大荒”则成了胶林和热带作物仓 C不符合题意“北大荒”主要指东北地区如今成为粮仓为商品粮生产基地 D不符合题意故选B3.(1)印度洪涝灾害高发区主要集中在()3.(2)影响印度洪涝频次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3.(3)进入9月印度降水量明显减少但洪涝灾害频次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主要原因是()A. 沿海地区B. 德干高原D. 喜马拉雅山区【答案】C【解析】(1)由“1950~2016年印度洪涝频次空间分布图”可知总体来看印度的洪涝灾害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印度洪涝灾害高发区主要分布在恒河平原地区和东北地区故C 正确 ABD错误故选C【答案】A【解析】(2)由“1950~2016年印度洪涝频次空间分布图”可知印度洪涝发生的范围广泛洪涝频次出现明显的空间差异这与印度的地形与水系有密切的关系夏季暖湿的西南季风沿着印度倾斜的地势抬升在喜马拉雅山南坡形成丰富的降水因而印度的东北部形成强降水区域由于受地形和地貌的影响这一区域形成扇形水系支流同时汇入干流从而形成洪涝 A正确降水强度、海陆位置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印度洪涝频次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 BCD错误故选A【答案】D【解析】(3)由所学知识分析可得洪涝灾害频次的季节变化与印度季风降水量变化基本一致但是与洪涝灾害的频次与降水量并非完全同步主要表现为9月份降水已明显减少但洪涝灾害频次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与前期降水的累积有一定的关系 7-8月份降水的累积作用使得土壤湿度较大致使9月份虽然降水量不大但是很容易形成地表径流出现洪水 D正确印度地处热带全年高温 9月份降水减少空气干燥蒸发加剧 A错误植物落叶是因为降水少 B错误北印度洋热带气旋活跃的时间是每年的4-5月、10-12月 C 错误故选D4.(1)俄罗斯科拉半岛上的钻孔最深处到达了上图中的()4.(2)科拉半岛上超深钻井钻探过程中探测到地层中的物质可信的是()A. 甲层底部B. 乙层底部C. 甲层上部D. 乙层上部【答案】C【解析】(1)根据材料该探头的钻孔最深处到达俄罗斯的科拉半岛上深度达12262米该深度依然属于大陆地壳的厚度应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地壳中据此结合图示选C【答案】B【解析】(2)结合上题科拉半岛上超深钻井钻探过程中探测到地层中的物质位于地壳中矿物是地壳中的基本单元故有可能看到大量的石英矿物高温的岩浆位于地幔中大量液态或熔融状态的铁和镍物质或大量铁、镁含量很高的硅酸盐矿物存在于地核中据此选B5.(1)台风中心的气流运动特点是()5.(2)离台风中心600千米处风力最大的方位位于()A. 辐合下沉B. 辐散上升C. 辐合上升D. 辐散下沉【答案】【答案】【解析】6.(1)1980-2010年期间我国()6.(2)2010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重心位于()6.(3)造成图示水稻种植面积及年总产量重心变动的原因可能有()A. 水稻种植面积重心东移速度快于北移B. 水稻产量重心向东北移动约150千米C. 季风气候区的水稻产量高于非季风区D. 北方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大于南方地区【答案】C【解析】(1)读图根据曲线时间判断 1980-2010年期间水稻种植面积重心东移速度慢于北移所以A错读图可以理解为图中同一经线上两地纬度相差1°实际距离约为111km 由此可以看出产量重心向东北移动的距离约为220km 所以B错水稻集中在季风区所以季风气候区的水稻产量高于非季风区所以C对根据曲线时间判断 1980-2010年期间我国水稻种植的面积中心位于长江以南地区南方种植面积比北方大所以D错故选C【答案】D【解析】(2)读图根据曲线时间判断 1980-2010年期间我国水稻种植的面积重心位于长江以南地区 2010年以后位于长江以北且向东移动应该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所以D正确故选D【答案】B【解析】(3)21世纪以来我国水稻生产中图中曲线表示南方地区的水稻产量比重下降可能是川、渝山区响应环保推进退耕还林水稻种植面积及年总产量减少故选B7.表示地震破坏强弱程度的是()A. 震级B. 烈度C. 震中距D. 震源深度【答案】B【解析】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观察点到震中的地球球面距离称为这一点的震中距烈度是破坏程度的描述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震的传播介质、表土性质、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和施工质量等许多因素有关而震源深度指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B正确ACD错误故选B.8.(1)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通常会先感觉到()8.(2)从地表到地心地球内部物质状态发生明显变化的位置在()A. 上下颠簸B. 左右摇晃C. 前后摇晃D. 以上都不对【答案】【解析】【答案】【解析】9.(1)该时刻乙气象站观测到的气压是1004hPa 则甲、丙气象站观测到的气压可能是()9.(2)图中等压线最密集的区域和极有可能形成降水的区域分别是()9.(3)此时该地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是()A. 甲—1004hPa、丙—1004hPaB. 甲—1006hPa、丙—1005hPaC. 甲—1005hPa、丙—1003hPaD. 甲—1003hPa、丙—1005hPa【答案】B【解析】(1)根据图示风向可知此时影响该地的天气系统做逆时针方向的运动可判断影响该地的天气系统是锋面气旋锋面出现在风向变化最大的位置因此可判断该地左侧形成冷锋、右侧形成暖锋则甲、丙两地相对于乙处均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均高于乙处故B项正确故选B【答案】D【解析】(2)等压线最密集的区域风力最大结合图例可知①处风力最大故等压线最密集锋面降水出现在冷锋锋后、暖锋锋前结合上题的分析可判断④处能形成降水故D项正确故选D【答案】B【解析】(3)沙尘暴出现在冬春季节 A错误该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地区受热带气旋的影响形成台风 B正确洪涝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被淹没、渍水的现象不是灾害性天气 C错误伏旱主要受高压控制 D错误故选B10.(1)为了迅速获取地震灾区情况应采取的地理信息技术是()10.(2)灾后芦山新县城的规划和建设随即展开在此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有()①人工测绘②钻探③GIS④RSA. RSB. GPSC. GISD. 数字地球【答案】【解析】【答案】【解析】11.岩石圈是指()A.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B. 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C. 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D.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答案】D【解析】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是由岩石组成的故选D12.(1)材料中“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连续1小时”的指标你认为以哪一日来确定最合理()12.(2)为了达到上述要求房产公司在建楼时应使南北楼房间有一定距离理论上楼高相同的情况下楼房间距北京比上海应宽些原因是()A. 春分B. 夏至C. 秋分D. 冬至【答案】D【解析】(1)本题涉及到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与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上海市位于31°N附近处在北回归线以北全年阳光不能直射居住建筑的居室受阳光遮挡的时间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太阳高度越小受遮挡的时间越长冬至时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小故选D【答案】A【解析】(2)北京的地理纬度比上海的高太阳高度终年比上海低所以房产公司在建楼时应使南北楼房有一定距离理论上楼高相同的情况下楼房间距北京比上海应宽些故选A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13.(1)分析金沙江河谷两侧滑坡多发的主要原因13.(2)推断该河段堆积体的形成过程13.(3)说出堆积体与金沙江改道的关系13.(4)有些学者认为该堆积体对上下游地区是一个安全隐患建议人工清除但也有专家认为不需人为干预说明堆积体不需要人为干预的理由【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地势起伏大坡体易滑落流水侵蚀坡脚降水集中多暴雨诱发滑坡【解析】(1)两侧多滑坡的原因主要从其内力作用、地形地势、外力作用、气候等方面考虑【答案】(2)古金沙江从上游搬运的卵石、泥沙在该河段堆积古金沙江强烈下切造成岸坡陡峭古岸坡岩石崩塌、滑落进入古河槽【解析】(2)由材料可知该河段堆积体形成于17万年前由棱角分明的大块砾石、磨圆度较好的卵石和泥沙混杂堆积而成分析可知古金沙江从上游搬运的卵石、泥沙在该河段堆积古金沙江强烈下切造成岸坡陡峭古岸坡岩石崩塌、滑落进入古河槽有利于堆积体的形成【答案】(3)古堆积体造成金沙江河道阻塞迫使金沙江干流向东北迁移最终改道【解析】(3)由材料可知古堆积体造成金沙江河道阻塞迫使金沙江干流向东北迁移最终改道【答案】(4)该堆积体位于古河槽凹地下方基岩稳定堆积体形成以来 17万年并未发生滑坡说明其非常稳定堆积体规模较大人工清除难度大、成本高【解析】(4)不需要人为干预该堆积体的原因可以从其稳定性和清理难度等方面考虑结合材料分析即可14.(1)分析扎布耶盐湖冬季很少结冰的原因14.(2)比较盐湖1月与7月水位的差异并解释原因14.(3)湖水中锂离子浓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根据南湖锂离子浓度季节变化推测扎布耶盐湖夏季的盛行风向并说明理由14.(4)夏季是盐湖锂盐资源的开采旺季试分析原因【答案】冬季湖水的主要补给形式为地下水水温较高湖水盐度高不易结冰【解析】冬季湖水的主要补给形式为地下水湖区有丰富的泉水涌出水温较高南、北湖锂离子浓度差异很大北湖经常处于饱和状态扎布耶盐湖湖水盐度高不易结冰【答案】1月水位高于7月原因 1月气温低蒸发弱且有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水位较高 7月气温高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且降水较少湖水水位低【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盐湖1月水位高于7月原因是1月气温低蒸发弱且有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湖区有丰富的泉水涌出水位较高 7月气温高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年均降水量只有120mm 且主要集中在8、9月份 7月降水较少湖水水位低【答案】偏北风理由夏季温度高湖水中锂离子浓度较低但南湖锂离子浓度夏季反而较冬季高说明夏季锂离子浓度较高的北湖湖水在风力作用下越过沙堤进入南湖故盐湖夏季盛行偏北风【解析】图丙为南、北湖锂离子浓度年内变化对比图“在大风作用下表面湖水越过沙堤东部的浅滩使得南、北湖水发生交换” 扎布耶盐湖夏季温度高湖水中锂离子浓度较低但南湖锂离子浓度夏季反而较冬季高说明夏季锂离子浓度较高的北湖湖水在风力作用下越过沙堤东部的浅滩进入南湖故推测盐湖夏季盛行偏北风【答案】夏季气温高光照强风力大利用晒盐夏季南湖湖水锂离子浓度高夏季饱和状态的北湖会有大量锂盐直接沉积夏季气候相对温暖利于工人户外作业【解析】夏季气温高光照强风力大利用晒盐锂盐资源含水量少便于开采、运输夏季锂离子浓度较高的北湖会使在风力作用下越过沙堤进入南湖夏季南湖湖水锂离子浓度高夏季饱和状态的北湖因蒸发量变大会有大量锂盐直接沉积利于开采扎布耶盐湖是一个位于西藏北部的内陆湖海拔较高夏季气候相对温暖利于人工户外作业15.(1)分析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自然原因(6分)15.(2)东北的松嫩平原春季也会出现洪涝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15.(3)指出洪涝灾害的危害(4分)【答案】(1)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流水不畅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众多河流汛期长水量大河道弯曲排水不畅【解析】(1)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要从气候、地形、水文等角度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东部季风区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变率大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道弯曲排水不畅【答案】(2)春季气温回升快积雪大量融化形成融雪洪水【解析】(2)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冬季气候严寒积雪不融化春季气温回升快积雪大量融化形成融雪洪水【答案】(3)洪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解析】(3)洪涝造成的危害主要从工农业生产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进行分析洪涝造成的损失具体表现在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16.(1)从图中获取信息总结地质灾害变化规律16.(2)分析我国重大滑坡、崩塌成灾频次增多的原因【答案】成灾的频次逐渐增多 80年代频次最多降水诱发的频次比人为的频次多【解析】地质灾害变化规律成灾的频次逐渐增多 80年代频次最多降水诱发的频次比人为的频次多【答案】植被破坏加剧山区不合理工程活动加剧暴雨频次增加【解析】我国重大滑坡、崩塌成灾频次增多的原因植被破坏加剧山区不合理工程活动加剧暴雨频次增加。
2022年高考地理专题训练—雅鲁藏布江流域【典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是流经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和不丹的一条国际河流。
图为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位置示意图。
(1)归纳雅鲁藏布江甲河段的水文特征。
(2)乙区域是世界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试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简述其成因(3)你是否赞同雅鲁藏布江水能实施大规模开发,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标准答题】(1)流量大;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夏汛;落差大,流速快;无结冰期。
(2)位置: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候:季风气候,降水集中,降水量大;水文:多条径流汇集到乙区域附近入海;(或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受海潮顶托,河水下泄缓慢。
(3)赞同,西南暖湿气流带来大量的降水,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峡谷地带,建坝工程量小;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清洁能源市场大;带动藏区经济发展。
不赞同,地形起伏大,交通不便,建设难度大;生态环境脆弱,建水电站后难以恢复;地质结构不稳定,易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人烟稀少,当地电能市场狭小,电能输出难度大;属于国际性河流,可能引起纠纷。
【分析】本题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电开发的可行性分析等。
考查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与分析能力。
【详解】(1)雅鲁藏布江甲河段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流量季节变化、汛期、结冰期等方面分析。
流量:雅鲁藏布江甲河段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流量大。
流量季节变化: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汛期: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汛期在夏季。
流速:地形落差大,流速快。
结冰期:亚热带地区,无结冰期。
(2)区域洪涝灾害多的自然因素主要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等因素分析。
地理位置:读图,乙区域位于恒河三角洲靠近河囗,距海近。
地形:位于恒河三角洲,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气候:位于恒河三角洲,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
水文:多条径流汇集到乙区域附近入海,来水量大,加之海潮顶托,河水下泄变慢。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1气象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节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1.定义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影响洪涝灾害分布的因素(1)气候因素: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因素:多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的地区。
3.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5)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6)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我国的洪涝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的国家。
(2)主要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害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2.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时,称为干旱灾害。
3.分布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
4.危害(1)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2)影响畜牧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4)严重时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5)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5.我国的干旱灾害(1)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
(2)东部季风区:因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
(3)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三、台风灾害1.定义: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漩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多发海域: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中文摘要:中国人口庞大,领土面积广大,河湖众多。
特别是中国处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季风气候盛行,降雨时程分布不均。
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不断,而且往往比较严重。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水灾的防治,先后修建了许多防洪除涝工程,大大减少了洪涝灾害的损失。
但我国幅员辽阔,洪涝灾害的损失仍很大,还有不少河流需要进一步治理,全国彻底防洪涝还需要更多的工程和采取有效的运筹措施,另外,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对防洪必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因此,今后的防洪任务还很重。
Abstract:China, with a very large population and broad land area,has numerous lakes and rivers.Since China is between the Eurasis and the Pacific ,where monsoon pervades,the season of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istributed unevenly.From of old the disasters caused by government paid much mention to the defense of the flood ,and loss caused by the flood had been decreased .however ,there are a great many of rivers need to be reformed.Beside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requires the higher standards for counteracting the flood, so the task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flood is a long rough road to go.关键词:环境保护;和谐发展;水利工程修建;高新技术;非工程措施。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影响水文(一).洪涝1、两种类型:洪水、涝渍2、成因和多发地区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地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
案例: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① 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夏季西南季风强盛,降水集中多暴雨;②恒河三角洲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③ 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 孟加拉湾喇叭口轮廓,多发生风暴潮,潮水顶托,加剧洪涝;飓风活动频繁,降水强度大人为原因:①人口城市集中,受洪水威胁大;②中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③防洪意识,防洪设施薄弱。
3.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4.我国暴雨洪水——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①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②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③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5.我国洪水的分类除上以外,还有两类洪水类型:海泛洪水(如风暴潮的次生灾害)、溃决洪水(如前文中的堰塞湖溃决等)。
洪水致灾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
6.我国雨涝①分布:集中分布在东经110°以东,北纬20°~45°这一范围②诱发雨涝的自然因素: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根本原因);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7.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
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分析我国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东部平原是我国农业的精华地带,主要商品粮基地均位于此,因此,我国洪涝的多发地区(东部季风区)恰是我国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人口、建筑、交通道路密集,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也加大了灾情的严重性。
高一地理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是某高速公路沿线四处道路地质剖面图,其中易发生滑坡的是( )【答案】C【解析】易导致滑坡的条件是①坡陡;②岩性疏松;③岩层倾斜与坡向一致;④植被覆盖差。
①图花岗岩岩性坚硬、②图山坡岩层完整、④图岩层倾斜与坡向相反,都不易导致滑坡发生,③图符合滑坡条件。
选项C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滑坡地质灾害形成的条件。
2.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于8月9日16时20分在福建霞浦登陆后,由于移动速度慢,带来的雨量大,因而造成了巨大灾害。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图2中各天气系统能表示台风“莫拉克”成因的是()【答案】 D【解析】根据所的有关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知识可以判定图中的A B C D 分别是交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天气系统的示意,台风“莫拉克”的实质就是热带气旋的强烈发展,故选D【2】台风“莫拉克”给福建造成了重大的灾害,造成台风灾害的主要是()A.沙尘暴天气B.狂风、暴雨和风暴潮C.地震、海啸D.狂风、赤潮【答案】 B【解析】根据教材相关案例中所学的知识台风的破坏力主要是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所引起的,故选B【考点】台风及其危害点评:本组题要求考生比较熟悉台风的实质(热带气旋的强烈发展)及其危害的成因(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所引起的),试题难度不大,属于容易题型3.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是世界上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材料一:下图为中国泥石流、地震带、火山分布图。
材料二:2008年9月22至27日,四川省先后有12个市38个县(市)遭受暴雨袭击,其中9个县(市)出现大暴雨;峨眉山市日最大降水量达159.8毫米;北川县连续5天出现暴雨。
地震灾区泥石流频发,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部分地方道路中断,对灾区的恢复重建十分不利。
(1)据材料一说出我中泥石流的集中分布地区。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北川县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降雨过多、降雨过猛、排水系统不完善等原因,导致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涨水过深,或者雨水无法及时排放而引发的自然灾害。
下面将详细介绍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1.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是引发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气候变化不仅导致降雨量的增加,也会引发降雨的不均衡分布。
在气候季风和低纬度地区,夏季降雨集中,而在寒冷地区则会因为降雪或冰雹而引发洪涝灾害。
2.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也对洪涝灾害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山地地区因地势陡峭,下雨后降水很快流下山坡,造成山洪。
河道狭窄的地区,降雨过多时,河水无法顺利排入海洋,而形成洪水。
地下水埋藏在黏土和砾石中,阻碍了排水的过程,也是洪灾发生的原因之一3.土地利用。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也是引发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水泥路面、建筑物等人工硬化区域增加了雨水的径流量,导致降雨无法渗透到土壤中,进而形成洪水。
此外,大规模的人工围垦、森林砍伐、湿地开发等也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削弱了地表的水源调蓄能力,增加了洪涝灾害的概率。
4.水利工程建设。
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洪涝灾害。
在规划和建设水利工程时,如堤坝、水库、排水系统等,往往忽视了河流的自然特性和水流的冲击力,从而形成了漏洪、渗漏等隐患。
一旦降雨过多,这些工程设施往往无法承受洪水冲击的力量,导致洪水泛滥。
5.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也是引起洪涝灾害的原因之一、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影响地表水循环,导致地表缺水,产生洪涝灾害。
此外,过度开垦湿地和破坏自然河道等也削弱了水体的调蓄能力,增加了洪灾发生的概率。
总之,洪涝灾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气候、地理、土地利用、水利工程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形成洪涝灾害。
为了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我们需要加强气象预报、改善水利工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来减少产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
(每日一练)(文末附答案)人教版2022年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选择题1、光伏电站建成后,大面积的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改变了原有的地表性质,对电站内近地面(位于电池板下部,高2m)及高空(位于电池板上部,高10m)的气象状况产生一定影响。
下图示意某日我国某大型光伏电站站内与邻近的站外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站内与邻近的站外水汽含量相差不大,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小。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白天,四个测量点空气相对湿度差别不大,主要是因为白天()A.地表升温慢B.大气对流强烈C.风速较大D.大气层结稳定(2)夜晚站内10m高空的空气湿度大于站外10m高空,反映出太阳能电池板的存在导致()①白天,地面吸收的短波辐射减少②白天,地面吸收的短波辐射增加③夜晚,地面释放出的长波辐射减少④夜晚,地面释放出的长波辐射增加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该地可能位于()A.松嫩平原B.浙闽丘陵C.柴达木盆地D.四川盆地2、风向可用度数来表示,即把圆周分成360°,北风是0°(或360°),东风是90°,南风是180°,西风是270°,其余的风向都可以由此计算出来。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某月21日18时~23日0时天气系统过境相关资料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过境的天气系统为()A.冷锋B.暖锋C.气旋D.反气旋(2)该地22日3时至23日0时的风向主要以()A.西北风为主B.东北风为主C.东南风为主D.西南风为主(3)该地下列四个时间气温最低的是()A.21日18时B.22日6时C.22日18时D.23日0时3、达古雪山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境内,雪山的南北两坡发育了厚达200米的低海拔现代山地冰川,全球罕见。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达古冰川正在加速消融。
今年8月,中科院相关实验室在这里进行了一次给冰川“盖被子”的实验,结果显示冰面消融速度减缓了50%以上。
自然灾害与防治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1.(2016·新课标全国Ⅰ,42,10分)莫干山近年以“民宿”开发而蜚声中外,“民宿”是指利用农民空闲房屋,为消费者提供配套乡野休闲、养生的新型酒店模式。
莫干山民宿旅游起步于2007年,受政府政策鼓励,逐步形成了以吸引高消费人群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
某民宿经营者说:“目前来乡里居住及游玩的多数来自大城市,以家庭及情侣为主,他们不仅来吃农家饭,还喜欢和我们聊天,喜欢下田上山体验农活。
”2015年,莫干山已有民宿200多家,年营业收入达1.7亿元,下图示意莫干山的位置。
分析莫干山“民宿”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
(10分)2.(2016·新课标全国Ⅱ,42,10分)篁岭(下图)是美丽的山居村落,位于婺源东北部,篁岭因“晒秋”闻名遐迩。
当秋日的阳光把晒楼唤醒的时候,一家家晒楼把鲜红的辣椒,翠绿的豆角,金黄的玉米、稻谷、黄豆……晒起来,让整个山村变成色彩斑斓的画卷。
篁岭人家“晒秋”没什么讲究,赶上什么就晒什么,恨不得把整个秋天的收获都晒起来。
分析“篁岭晒秋”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的有利条件。
(10分)3.(2016·新课标全国Ⅲ,42,10分)香榧是一种名贵干果,因其原产区和主产区在浙江诸暨东北部的枫桥地区(位置见下图),又称枫桥香榧,这里打造香榧森林公园,每年夏季以举办“香榧节”为契机,吸引杭州、绍兴、宁波等城市的游客。
分析枫桥地区借香榧发展旅游业,把客源地定位在周边城市的主要原因。
(10分)4.(2016·江苏地理,30C,10分)下图是我国厦—漳—泉(厦门、漳州、泉州)区域旅游景区与重要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
现有旅游线路L1(厦门—马洋漂流—温泉度假村—野山谷生态乐园—厦门)和旅游线路L2(厦门—鼓浪屿—清源山—大地土楼群—厦门)。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生态旅游景区总体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第19讲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自然资源的分布、资源问题及其应对措施,一直是高考中经常涉及的问题。
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十分巨大,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突发的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是高考中命题的重点。
一、自然资源1.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我国能源问题的掌握和分析,应着眼于现状、原因和解决措施三个方面:(1)我国能源问题的现状①浪费严重,能源短缺。
②采煤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③能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④农村大量使用薪柴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2)产生的原因①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②能源消费结构单一,水能、核能等所占比重较小。
③人口多,人均能源资源不足。
④经济发展快,能源消费量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费国).(3)解决措施①开源: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②节流:适度开发,均衡生产,提高能源开采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流,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
③国际协调: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保证我国能源的正常供应;将高耗能的产业转移到国外生产,降低能源使用量。
以水资源问题为例的资源问题分析1.概况(1)含义: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其大小受下列因素影响:2.水资源紧张的原因(1)原因:①自然原因:淡水总量有限,季节变化大;水资源分布不均.②人为原因: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大增;水体污染严重,造成水质型缺水;人对水资源的浪费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