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胃炎的护理

慢性胃炎的护理

慢性胃炎的护理
慢性胃炎的护理

慢性胃炎的护理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目前认为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最重要的病因。H.pylori 是一端有鞭毛的螺旋状菌,幽门腺粘膜表面的环境最适于该细菌的定居。H.pylori含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NH3,不仅能保持细菌周围的中性环境。而且能损伤上皮细胞膜并能分泌多种毒素渗透人粘膜而致中性粒细胞浸润,引起炎症。

(二)饮食和环境因素长期H.pylori感染增加了胃粘膜对环境因素损害的易感性。若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可导致胃粘膜萎缩、肠化生以及胃癌的发生。

(三)自身免疫病人血液中存在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使壁细胞总数减少。致胃酸分泌减少或丧失;内因子分泌减少或丧失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而发生恶性贫血。本病可同时伴有桥本甲状腺炎、Addison病或白斑病等。

(四)其他因素由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等因素造成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因其内的胆汁和胰液等能溶解粘液,破坏胃粘膜屏障,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弥散人粘膜,引起粘膜的炎症;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胃粘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胃粘膜屏障;烟草中的尼古丁不仅可影响胃粘膜的血液循环,而且能使幽门括约肌松弛,故长期吸烟者可助长胆汁反流而造成胃窦炎。

【治疗要点】

对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慢性胃炎,有人主张不加治疗。对H.pylori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尤其有活动性者应给予灭菌治疗。目前根除方案很多,但可归纳为以胶体铋剂为基础和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两大类.具体根除方案见“消化性溃疡”一节。

对未能检出H.pylori的慢性胃炎,应分析其病因。有胆汁反流者,可用消胆胺或铝碳酸镁吸附。因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应立即停暇并用制酸剂或硫糖铝等胃粘膜保护药。此外,胃肠促动力药可加速胃排空,可用多潘立酮(吗丁啉)。有烟酒嗜好者,应嘱戒除。

自身免疫胃炎无特殊治疗。有恶性贫血者,可注射维生素B12加以纠正。

【主要护理措施】

(一)休息病人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晚睡晚起或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快。急性发作或症状明显时应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应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保证病人充足的睡眠。

(二)饮食注意饮食规律及饮食卫生,选择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不暴饮暴食。避免刺激性和粗糙食物,勿食过冷过热易产气的食物和饮料等。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以帮助消化。胃酸高时忌食浓汤、酸味或烟熏味重的食物,胃酸缺乏者可酌情食用酸性食物如山楂等。

(三)疼痛护理病人有上腹疼痛时可给予局部热敷与按摩或针灸合谷、足三里等穴位。督促并指导病人及时准确服用各种灭菌药物及制酸剂等,以缓解症状。

(四)心理护理因腹痛等症状加重或反复发作,病人往往表现出紧张、焦虑等心理,有些病人因担心自己所患胃炎会发展为胃癌而恐惧不安。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安慰,耐心细致地讲授有关慢性胃炎的知识,指导病人规律的生活和正确的饮食,消除病人紧张心理,使病人认真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安心养病。

【健康教育】

向病人介绍胃炎的病因及诱发因素。帮助病人确认易导致胃炎产生的食物和饮料。并鼓励病人避免食用这些物质。嗜烟酒者应帮助其认清烟酒的危害,与病人、家属一起制定戒烟酒的计划并督促执行。

慢性胃炎中经胃镜检查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应嘱其定期门诊随访,告之定期胃镜检查的必要性。

慢性胃炎分类及特征

慢性胃炎分类及特征 慢性胃炎通常按其组织学变化和解剖部位加以分类,近年来还参照免疫学的改变,1982年在重庆召开的慢性胃炎会议拟订了慢性胃炎的简略分类: ①浅表性胃炎(superficial gastritis ) 炎症仅及胃粘膜的表层上皮,包括糜烂、出血、须指明是弥漫性或局限性,后者要注明病变部位。 ②萎缩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 ) 炎症已累粘膜深处的腺体并引起萎缩,如伴有局部增生,称萎缩性胃 炎伴过形成(hyperplasia )。 ③肥厚性胃炎(hypertrophic gastritis ) 又称Menetrier病。以胃粘膜皱襞显著肥厚如脑回状为特征,好发于胃底和胃体,局灶性或弥漫性。常伴原因未明的低蛋白血症。镜下见胃小凹高度增生、下延甚可达粘膜肌层。 ④按病变特征分类 慢性胃炎还可根据胃粘膜病变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作更详细的分类,包括,①慢性胃炎的部位,如胃体、胃窦、贲门等。②慢性胃炎的性质与分级,分为浅表性及萎缩性,后者又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级。③胃炎活动的程度,根据胃粘膜上皮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退行性变,可定出活动期或静止期,活动范围又可分为弥漫性或局限性;④有无化生及其类型,化生分为肠腺化生(肠化)及假幽门腺化生,前者常见于萎缩性胃炎,偶可见于浅表性胃炎甚或正常粘膜,而后者仅见于萎缩性胃炎,是指胃体粘膜由胃窦粘膜所替代,常沿胃小弯向上移行,称胃窦潜移。1973年,Strickland 及Mackay将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抗壁细胞抗体(PCA常阳性,以胃体 病变为主,血清胃泌素增高,可发生恶性贫血。B型,PCA常阴性,以胃窦 病变为主,血清胃泌素正常。但据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上述两型病变难以截然分开,主张还是按病变部位分类较合理,即分为萎缩性胃炎以胃窦为主,及萎缩性胃炎以胃体为主的两类。 病因及发病机理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急性胃炎的遗患

慢性胃炎的护理

慢性胃炎的护理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目前认为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最重要的病因。H.pylori 是一端有鞭毛的螺旋状菌,幽门腺粘膜表面的环境最适于该细菌的定居。H.pylori含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NH3,不仅能保持细菌周围的中性环境。而且能损伤上皮细胞膜并能分泌多种毒素渗透人粘膜而致中性粒细胞浸润,引起炎症。 (二)饮食和环境因素长期H.pylori感染增加了胃粘膜对环境因素损害的易感性。若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可导致胃粘膜萎缩、肠化生以及胃癌的发生。 (三)自身免疫病人血液中存在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使壁细胞总数减少。致胃酸分泌减少或丧失;内因子分泌减少或丧失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而发生恶性贫血。本病可同时伴有桥本甲状腺炎、Addison病或白斑病等。 (四)其他因素由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等因素造成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因其内的胆汁和胰液等能溶解粘液,破坏胃粘膜屏障,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弥散人粘膜,引起粘膜的炎症;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胃粘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胃粘膜屏障;烟草中的尼古丁不仅可影响胃粘膜的血液循环,而且能使幽门括约肌松弛,故长期吸烟者可助长胆汁反流而造成胃窦炎。 【治疗要点】 对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慢性胃炎,有人主张不加治疗。对H.pylori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尤其有活动性者应给予灭菌治疗。目前根除方案很多,但可归纳为以胶体铋剂为基础和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两大类.具体根除方案见“消化性溃疡”一节。 对未能检出H.pylori的慢性胃炎,应分析其病因。有胆汁反流者,可用消胆胺或铝碳酸镁吸附。因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应立即停暇并用制酸剂或硫糖铝等胃粘膜保护药。此外,胃肠促动力药可加速胃排空,可用多潘立酮(吗丁啉)。有烟酒嗜好者,应嘱戒除。 自身免疫胃炎无特殊治疗。有恶性贫血者,可注射维生素B12加以纠正。 【主要护理措施】 (一)休息病人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晚睡晚起或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快。急性发作或症状明显时应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应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保证病人充足的睡眠。 (二)饮食注意饮食规律及饮食卫生,选择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不暴饮暴食。避免刺激性和粗糙食物,勿食过冷过热易产气的食物和饮料等。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以帮助消化。胃酸高时忌食浓汤、酸味或烟熏味重的食物,胃酸缺乏者可酌情食用酸性食物如山楂等。 (三)疼痛护理病人有上腹疼痛时可给予局部热敷与按摩或针灸合谷、足三里等穴位。督促并指导病人及时准确服用各种灭菌药物及制酸剂等,以缓解症状。

综述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摘要现代医家继承发展古人经验,形成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气机失调的定则,同时认为瘀血阻滞为慢性胃炎的常见病机,而随着现代科学发展,幽门螺杆菌得以发现,胃黏膜得以直观,现代医家进一步发展了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认为脾胃湿热,胃阴不足乃慢性胃炎不可忽视的病机之一。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西医研究;研究进展 一.慢性胃炎的概念及由来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指胃粘膜层可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炎性改变。1970 年代初,临床使用纤维胃镜检查之后而被广泛诊断。纤维胃镜的应用使得我国慢性胃炎患者约占门诊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故有“胃镜所到处处有炎症”的风趣之说。2000 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采纳了国际上新悉尼系统(Update Sydney system)的分类方法,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将慢性胃炎分成浅表性,又称非萎缩性(non-atro-phic)、萎缩性(atrophic)和特殊类型(specialforms三大类。二.慢性胃炎的发病率 慢性胃炎因高患病率、慢性迁延性病程及疾病的久治不愈而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国外资料显示慢性胃炎占普通人群的40%左右,目前国内虽缺乏慢性胃炎大规模人群的调查资料,但有资料显示,在普通人群中50 岁以上者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50%左右,老年疾病中位居前十位,病程慢性迁延。长期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 精神压力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是慢性胃炎发病的主要原因, 1983 年Waarre 和Marshll 证明了幽门螺杆菌才是胃炎致病的最主要原因,幽门螺杆菌在全世界人口 平均患病率约占50%,我国人群患病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从那以后,改变了人们 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认为胃炎是一种可治愈、不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临床上仍然存在相当多一部分慢性胃炎患者,虽然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也给予了正规三联或四联等治疗,但胃部不适的症状依然存在, 故为了弄清这一原因,有学者在正常人(无胃部症状)中进行了流调,结果发现,正常人群中约有50%~62.42%的人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这个数据接近于慢性胃炎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人群。 三.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多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与不良饮食习惯和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身体素质有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久郁化热,灼伤胃津,损伤胃络;饮食不节,嗜食辛甘,邪从口入,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蕴湿生热,阻碍气机,瘀阻胃络;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或劳逸失常而致中气虚弱,运血不畅,胃络失养。主要病机派生主要证型,反映共性特征。证之临床,慢性浅表性胃炎多见气滞、湿热之证;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见气虚、阴虚和血瘀之证。四.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1. 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 点状、片状和条状) 、黏膜粗糙不平、出点( 斑) 、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 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 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 2. 病理组织学诊断 ( 1) Hp: 观察胃黏膜黏液层、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表面的Hp 。无: 特殊染色片上末见Hp; 轻度: 偶见或小于标本全长1/3 有少数Hp; 中度: Hp分布超

【实用】-慢性胃炎护理常规

慢性胃炎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询问发病的有关诱因和病因,是否与饮食不当有关,病人有无消化不良症状,有无不良生活嗜好如吸烟、酗酒等。 2.生理状况:评估病人有无消瘦、贫血貌,生命体征是否正常;评估病人的腹部体征,有无局部压痛情况;了解病人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 3.心理、社会状况:了解病人及家属有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护理问题】 1.疼痛 2.营养失调 3.焦虑 4.知识缺乏 【护理措施】 1. 饮食指导: 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定时进餐,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宜选择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冷过热、粗糙和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忌暴饮暴食、禁烟酒及餐后从事重体力活动。 2. 疼痛的护理: 2.1安慰病人,使其精神放松,情绪稳定,增强对疼痛的耐受性。 2.2指导病人有关疼痛缓解的知识,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无急腹症患者可局部热敷。 2.3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2.4注意腹痛的部位、性质和程度,生命体征及伴随症状,警惕并发症。 3. 休息: 平时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注意腹部保暖,缓解腹部不适。 4. 药物指导: 禁用或慎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指导病人正确服

用制酸剂,胃粘膜保护剂等药物,遵医嘱给病人以根除HP感染治疗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 5.心理护理:及时了解并减轻患者的各种焦虑,使其配合治疗。 【健康指导】 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急、慢性胃炎的病因,并指导病人避免诱发因素。 2.指导病人饮食卫生和强调有规律的饮食,使生活规律化。 3.消除一切刺激胃粘膜病变的因素,如避免过冷、过热,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浓茶、咖啡等饮料,戒除烟酒。 4.避免使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 5.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身心愉快。 6.指导病人按时服药,介绍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服用方法及疗程,定期复诊。 【护理评价】 1.疼痛缓解或消失。 2.病人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3.病人情绪稳定。 4.病人及家属了解疾病相关知识。

慢性胃炎的中医护理及养生指导

慢性胃炎的中医护理及养生指导 发表时间:2017-11-29T15:25:02.16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0期作者:索冬梅 [导读] 通过养生指导,提高慢性胃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预防疾病的再度复发,更好的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辽宁省军区锦州二干卫生所辽宁/锦州 121000 摘要:中医护理对于提高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而养生指导则在疾病的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医理论下,结合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有针对性的实施中医护理方法,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入手,全面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更加彻底的治疗疾病。通过养生指导,提高慢性胃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预防疾病的再度复发,更好的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护理;养生指导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由于病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同时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在慢性胃炎的常规治疗当中,主要使用胃粘膜保护剂或胃粘膜攻击因子抑制剂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轻和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治疗后容易出现复发。相比之下,中医方法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优势作用显著,针对其病因病机,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效减轻“胃脘痛”症状。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医养生指导,重点进行脾胃的调理,以更为彻底的治愈疾病,预防再次发作。本研究围绕慢性胃炎的中医护理及养生指导展开综述。 1.中医理论下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 在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的过程中,主要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病毒或刺激性物质等致病因素,采取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的方法,减轻和消除其腹痛、腹胀等症状。但是该治疗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未能有效祛除根本上的病因,这是西医后病情出现反复的原因。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情志失调、寒邪犯胃以及饮食不当是引起“胃脘痛”的主要因素。寒邪犯胃、饮食不当引发疾病的主要原因,导致胃黏膜出现炎症,同时也是造成脾胃虚弱的主要因素。脾胃虚弱,会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对于外邪入侵的抵抗力差。而受到情志失调的影响,同样也会破坏脏腑阴阳气血平衡,导致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进而加剧病情,迁延不愈。针对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采取中医护理方法予以调理。在此基础上,与患者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养生方面给予相应的指导[1]。 2.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 2.1食疗 采取中医护理方法,加强对脾胃的调理,辨证施护。在饮食方法,行食疗法。脾胃虚寒者,多食用羊肉、鸡肉、茴香菜、生姜等温热食物,或是在饮食中加入陈皮、丁香等具有健脾补气、暖胃祛寒功效的中药材。脾胃气虚者,在饮食中加入山药、枸杞等具有益气健脾功效的中药材;肝气犯胃者,多食用鲫鱼、菜花、芝麻等具有行气解郁功效的食物;胃阴不足者,在饮食中加入淮山、石斛等具有养阴功效的中药材。食疗方法的应用,对于脾胃具有良好的调理作用,为慢性胃炎的防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2]。 2.2情志护理 慢性胃炎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是影响胃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烦躁、抑郁等负面的情绪状态会减缓胃肠蠕动,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与恢复。因此,在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恢复期间,需要做好其心理工作,积极、有效的进行心理疏导,以调节其情绪状态。与此同时,慢性胃炎患者需要得到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避免引起情绪上的波动。患者家属需要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经常陪伴于患者左右,一方面是在情感上予以鼓励和支持,消除其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则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进行监督。存在惊、恐情绪的患者,通过健康教育,全面、详细的向患者介绍慢性胃炎的相关知识,告知其当前的病情状况,让患者对疾病和自身病情有着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做好心理准备,避免其产生猜疑,尽可能使其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对于过度忧、思、悲的患者,则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和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来缓解其伤感、忧愁的情绪。对于过度恼、怒的患者,则选择阅读、听音乐、书法、绘画等方式,能够达到宣泄情绪的效果,进而释放心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其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康复有着积极的帮助[3]。 在胡乃毅等人的临床研究当中,40例胃脘痛(慢性胃炎)患接受中医护理干预,另外4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前者的临床疗效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后者,充分说明了中医护理在慢性胃炎患者治疗恢复中的优势作用。 3.预防慢性胃炎的养生指导 食疗、情志调节等中医护理方法的应用,其目的是有效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病痛,进而促进其良好恢复,达到“既病防变”的作用效果。而养生指导的目的则是为了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强调“未病先治”。慢性胃炎的发生与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管理和调节,能够有效阻断慢性胃炎的发生机制。 首先,纠正人们的不良饮食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喜好,科学、合理的制定食谱,补充所需的能量和营养,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多食用养胃、健脾的食品,维护脾胃健康,更好的维持脏腑阴阳和谐和气血平衡,有效抵御外邪入侵,进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坚持运动锻炼,其对于促进促进胃肠蠕动和提高胃动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合理安排运动锻炼的时间,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在提高自身体质的同时,还能够达到放松身心的作用效果,使其保持轻松、平和的心态,进而有效预防慢性胃炎的发生,减少病痛带来的困扰[4]。 4结论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及养生指导是防治慢性胃炎的有效方法,针对脾胃虚弱,情志失调、寒邪犯胃以及饮食不当等病因病机,通过食疗、情志护理等中医护理方法予以改善。通过养生指导,能够更好的预防疾病的发生,进一步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程小燕,郑昕. 慢性胃炎的中医护理及养生指导[J]. 时珍国医国药,2016(12):2924-2925. [2]胡乃毅,张江春.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效果及评价[J].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4):170-171. [3]李华. 慢性胃痛患者的中医护理分析[J]. 医药前沿,2015,5(26):314-315. [4]陈瑞芳,杨秋菊. 劳绍贤教授诊疗脾胃病“治未病”思想浅析[J]. 新中医,2014,46(12):22-23.

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护理

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护理 慢性胃炎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男性稍多于女性。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我国属于幽门螺杆菌高感染率国家,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达40%~70%。幽门螺杆菌感染几乎无例外地引起胃黏膜炎症,且感染后机体一般难以将其清除而变成慢性感染。因此估计人群中成人慢性胃炎患病率超过50%。 1病因 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主要病因有以下几方面: (1)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认为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其机制是:①幽门螺杆菌具有鞭毛结构,可在胃内黏液层中自由活动,并依靠其黏附素与胃黏膜上皮细胞紧密接触,直接侵袭胃黏膜。②幽门螺杆菌分泌一种活性高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而中和胃酸,既形成了有利于幽门螺杆菌定居和繁殖的中性环境,又损伤了上皮细胞膜。③其分泌的空泡毒素蛋白可使上皮细胞受损,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④幽门螺杆菌菌体胞壁可作为抗原产生免疫反应。这些因素的长期存在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2)自身免疫:壁细胞损伤后能作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而产生相应的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破坏壁细胞,使胃酸分泌减少乃至缺失,还可影响维生素B12吸收,导致恶性贫血。 (3)物理及化学因素:长期饮浓茶、酒、咖啡,食用过热、过冷、

过于粗糙的食物,可损伤胃黏膜;服用大量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破坏黏膜屏障;各种原因引起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因其中的胆汁和胰液等会削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其易受胃酸一胃蛋白酶的损害。 (4)其他因素:慢性胃炎与年龄关系很大,有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老年性改变,这可能与胃黏膜退行性变,使黏膜营养不良、分泌功能下降和胃黏膜屏障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此外,某些疾病如心力衰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尿毒症以及营养不良等也使胃黏膜易于受损。 2分类 慢性胃炎的分类方法很多,我国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采纳了国际上新悉尼系统的分类方法,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将慢性胃炎分成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这类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可再分为多灶性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两大类,前者表现为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性分布,以胃窦为主,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该类型胃炎相当于以往命名的B型胃炎;后者表现为萎缩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由自身免疫引起,此类型胃炎相当于以往命名的A型胃炎。特殊类型胃炎种类很多,由不同病因引起,临床上较少见。 3护理措施

慢性胃炎护理常规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慢性胃炎护理常规 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在坚持服药的基础上,日常护理液很重要,慢性胃炎护理常规,生活中也要注意避免劳累、注意保暖,饮食要有节制,尽量少吃刺激性强的食物等。慢性胃炎护理常规:减少食盐摄入 平时不要过度地摄入食盐,要养成低盐的饮食习惯;进食速度过快的人要细嚼慢咽,以确保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后再咽下。 避免紧张,保持乐观心态 情绪抑郁、过度紧张或疲劳后,易引起幽门括约肌的功能紊乱,出现胆汁反流,诱发慢性胃炎。要尽量保持乐观心态,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在情绪紧张、焦虑、抑郁时进食。 进食易消化食物 要尽量选择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如避免进食过于粗糙、坚硬,及纤维过多、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时也要少吃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过酸、过辣、过咸的食物等。对于胃部不适的人,也可以选择少食多餐的方式。

规律生活 规律生活,避免过度劳累。若是患有咽喉、口腔等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感染病灶。 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用药之前,要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慎服或禁服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 戒烟戒酒 戒烟戒酒,烟中的有害成分可使胃酸分泌增加,会引发或加重对胃黏膜的刺激,过量吸烟还会造成胆汁反流。长期过量饮酒可造成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对胃的伤害很大。 慢性胃炎三分治疗七分养,对于肠胃功能不好的人最好是平时就多注意保养和调理。微生态调节剂奘灵水苏糖是利用生物技术从植物中提取的功能性双歧因子。能以40-103倍速度增殖双歧杆菌,抑制有害菌增长,迅速改善人体微生态环境平衡,重构胃肠道自然的防御屏障。对慢性肠炎、浅表性胃炎、具有良好的功效。并能强化胃粘膜,加强胃动力。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慢性胃炎病人护理

概述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也是部队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分类:①浅表性胃炎。②萎缩性胃炎。③肥厚性胃炎。 发病机制:急性胃炎的遗患急性胃炎后,胃粘膜病变持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均可形成慢性胃炎。 二、刺激性食物和药物长期服用对胃粘膜有强烈刺激的饮食及药物,如浓茶、烈酒、辛辣或水杨酸盐类药物,或食时不充分咀嚼,粗糙食物反复损伤胃粘膜、或过度吸烟,菸草酸直接作用于胃粘膜所致。 三、十二指肠液的反流研究发现慢性胃炎患者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常引起胆汁反流,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胰液中的磷脂与胆汁和胰消化酶一起,能溶解粘液,并破坏胃粘膜屏障,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弥散入粘膜,进一步引起损伤。由此引起的慢性胃炎主要在胃窦部。胃一空肠吻合术患者因胆汁返流而致胃炎者十分常见。消化性溃疡患者几乎均伴有慢性胃窦炎,可能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有关。烟草中的尼古丁能使幽门括约肌松弛,故长期吸烟者可助长胆汁反流而造成胃窦炎。 四、免疫因素免疫功能的改变在慢性胃炎的发病上已普遍受到重视,萎缩性胃炎,特别是胃体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缩粘膜内可找到壁细胞抗体;胃萎缩伴恶性贫血患者血液中发现有内因子抗体,说明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某些慢性胃炎的有关病因。但胃炎的发病过程中是否有免疫因素参与,尚无定论。此外,萎缩性胃炎的胃粘膜有弥漫的淋巴细胞浸润,体外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异常,提示细胞免疫反应在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上可能有重要意义。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机能减退或亢进、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均可伴有慢性胃炎,提示本病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 五、感染因素1983年Warren和Marshall发现慢性胃炎患者在胃窦粘液层接近上皮细胞表面有大量幽门螺旋杆菌(campylobacter pylori)存在,其阳性率高达50-80%,有报道此菌并不见于正常胃粘膜。凡该菌定居之处均见胃粘膜炎细胞浸润,且炎症程度与细菌数量成正相关。电镜也见与细菌相连的上皮细胞表面微突数减少或变钝。病人血中和胃粘膜中也可找到抗螺旋杆菌抗体。用抗生素治疗后,症状和组织学变化可改善甚或消失,因此认为,此菌可能参与慢性胃炎之发病。但目前尚难肯定。 病因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急性胃炎的遗患:急性胃炎后,胃粘膜病变持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均可形成慢性胃炎。 二、刺激性食物和药物:长期服用对胃粘膜有强烈刺激的饮食及药物,如浓茶、烈酒、辛辣或水杨酸盐类药物,或过度吸烟。 三、十二指肠液的反流。 四、免疫因素。 五、感染因素:病人血中和胃粘膜中也可找到抗螺旋杆菌抗体。用抗生素治疗后,症状和组织学变化可改善甚或消失。

【实用】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系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和(或)腺体萎缩性病变。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密切相关。我国成年人的感染率比发达国家明显增高,感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窦炎患者感染率一般为70%?90%。其他原因如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噪美辛(消炎痛)等。十二指肠液反流,其中胆汁、肠液和胰液等可减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发生炎症、糜烂和出血,并使胃腔内肝反弥散至胃黏膜内,刺激肥大细胞,促进组胺分泌,引起胃壁血管扩张、炎性渗出而使慢性炎症持续存在。此外,口鼻咽部慢性感染灶、酗酒、长期饮用浓茶、咖啡等以及胃部深度X线照射也可导致胃炎。我国胃炎多以胃窦部损伤为主,炎症持续可引起腺体萎缩和肠腺化生。慢性胃炎的发病常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体萎缩性胃炎常与自身免疫损害有关。 【临床表现】 1.症状无特异性,可有中上腹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节律性,一般于食后为重,也常有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有一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如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或大量上消化道出血。胃体萎缩性胃炎合并恶性贫血者可出现贫血貌、全身衰竭、乏力、精神淡漠,而

消化道症状可以不明显。 2.查体可有上腹部轻压痛,胃体胃炎有时伴有舌炎及贫血征象。 【诊断要点】 1.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所见和胃黏膜组织病理检查。凡有上消化道症状者都应进行胃镜检查,以除外早期胃癌、胃溃疡等疾病。中年女性患者应作胆囊超声检查,排除胆囊结石的可能。 内镜和组织学诊断以2000年5月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00,20:199?201)为依据。 (1)分类:内镜下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又称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如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非萎缩性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伴胆汁反流。 (2)病变的分布和范围:胃窦、胃体和全胃。 (3)诊断依据:非萎缩性胃炎表现为红斑(点、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萎缩性胃炎表现为黏膜呈颗粒状,血管透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 (4)活检取材:取2?3块标本,胃窦小弯1块和大弯1块及胃体小弯1块。标本须分开装瓶,并向病理科提供取材部位、内镜所见和简要病史。 (5)组织学分级标准:有5种形态变量要分级(Hp、慢性炎症、

慢性胃炎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系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和(或)腺体萎缩性病变。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密切相关。我国成年人的感染率比发达国家明显增高,感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窦炎患者感染率一般为70%~90%。其他原因如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等。十二指肠液反流,其中胆汁、肠液和胰液等可减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发生炎症、糜烂和出血,并使胃腔内H+反弥散至胃黏膜内,刺激肥大细胞,促进组胺分泌,引起胃壁血管扩张、炎性渗出而使慢性炎症持续存在。此外,口鼻咽部慢性感染灶、酗酒、长期饮用浓茶、咖啡等以及胃部深度X线照射也可导致胃炎。我国胃炎多以胃窦部损伤为主,炎症持续可引起腺体萎缩和肠腺化生。慢性胃炎的发病常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体萎缩性胃炎常与自身免疫损害有关。

【临床表现】 1.症状无特异性,可有中上腹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节律性,一般于食后为重,也常有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有一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如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或大量上消化道出血。胃体萎缩性胃炎合并恶性贫血者可出现贫血貌、全身衰竭、乏力、精神淡漠,而消化道症状可以不明显。 2.查体可有上腹部轻压痛,胃体胃炎有时伴有舌炎及贫血征象。 【诊断要点】 1.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所见和胃黏膜组织病理检查。凡有上消化道症状者都应进行胃镜检查,以除外早期胃癌、胃溃疡等疾病。中年女性患者应作胆囊超声检查,排除胆囊结石的可能。 内镜和组织学诊断以2000年5月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00,20:199~201)为依据。

慢性胃炎分类与特征

慢性胃炎通常按其组织学变化和解剖部位加以分类,近年来还参照免疫学的改变,1982年在重庆召开的慢性胃炎会议拟订了慢性胃炎的简略分类: ①浅表性胃炎(superficial gastritis) 炎症仅及胃粘膜的表层上皮,包括糜烂、出血、须指明是弥漫性或局限性,后者要注明病变部位。 ②萎缩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 炎症已累粘膜深处的腺体并引起萎缩,如伴有局部增生,称萎缩性胃炎伴过形成(hyperplasia)。 ③肥厚性胃炎(hypertrophic gastritis) 又称Menetrier病。以胃粘膜皱襞显著肥厚如脑回状为特征,好发于胃底和胃体,局灶性或弥漫性。常伴原因未明的低蛋白血症。镜下见胃小凹高度增生、下延甚可达粘膜肌层。 ④按病变特征分类 慢性胃炎还可根据胃粘膜病变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作更详细的分类,包括,①慢性胃炎的部位,如胃体、胃窦、贲门等。②慢性胃炎的性质与分级,分为浅表性及萎缩性,后者又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级。③胃炎活动的程度,根据胃粘膜上皮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退行性变,可定出活动期或静止期,活动范围又可分为弥漫性或局限性;④有无化生及其类型,化

生分为肠腺化生(肠化)及假幽门腺化生,前者常见于萎缩性胃炎,偶可见于浅表性胃炎甚或正常粘膜,而后者仅见于萎缩性胃炎,是指胃体粘膜由胃窦粘膜所替代,常沿胃小弯向上移行,称胃窦潜移。1973年,Strickland及Mackay将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抗壁细胞抗体(PCA)常阳性,以胃体病变为主,血清胃泌素增高,可发生恶性贫血。B型,PCA 常阴性,以胃窦病变为主,血清胃泌素正常。但据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上述两型病变难以截然分开,主张还是按病变部位分类较合理,即分为萎缩性胃炎以胃窦为主,及萎缩性胃炎以胃体为主的两类。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急性胃炎的遗患 急性胃炎后,胃粘膜病变持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均可形成慢性胃炎。 二、刺激性食物和药物 长期服用对胃粘膜有强烈刺激的饮食及药物,如浓茶、烈酒、辛辣或水杨酸盐类药物,或食时不充分咀嚼,粗糙食物反复损伤胃粘膜、或过度吸烟,菸草酸直接作用于胃粘膜所致。 三、十二指肠液的反流 研究发现慢性胃炎患者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常引起胆汁反流,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胰液中的磷脂与胆汁和胰消化酶一起,能溶解

慢性胃炎有几种类型

慢性胃炎有几种类型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是由于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胃镜所见以及胃粘膜活检的结果有时很不一致,因此,慢性胃炎迄今尚无统一的合理的分类标准。 有按病因分类的,如药物性胃炎、酒精性胃炎、反流性胃炎。 有按病变形态分类,如糜烂性胃炎、疣状胃炎。 有按病变部位分类,如胃窦部胃炎、胃体部胃炎。 有根据病理学分类的,如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 目前临床上指的慢性胃炎是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种。慢性浅表性胃炎包括单纯型、糜烂型及出血型3种,临床上较多见。 治疗胃病小妙招 1、调整作息 从生活作息上做起,严格遵守每天生物钟的自然规律,按时进餐,特别是早餐,忌早中餐一块吃的。同时,按时睡觉起床,有规律的运动。 2、睡前勿饮食 一般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症状是吃一点点就会饱,稍微多吃一点就会胃胀,特别在晚上多吃的话,还会因为胃部滞胀而影响入睡。建议有类似症状的朋友少吃多餐,如果还没到正餐时间,可以补充一些食物,但不宜过多,但是切忌

把这一类补充食物当作正餐。 食物要以松、软为主,最好不要吃韧性、爽口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比较难消化。汤最好饭前喝,饭后喝也会增加消化困难。入睡前两三个小时都最好不要吃东西,否则容易影响入睡,如果觉得肚子空可以多喝水。 3、多选择天然新鲜的食物 避免过于粗糙的食物,少吃加工食品,尤其是各种加工休闲零食。并且在吃食物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咀嚼后再下咽,细嚼慢咽,以免增加胃的负担。 4、饮食规律 很多人的胃病都是吃出来的,是长期饮食不规律、食物不合理造成的,不良饮食习惯会引起多种消化道疾病。要想身体健康,好好吃饭、规律饮食非常关键。 5、多吃瓜果 蔬菜瓜果对胃有极大的益处,比如,木瓜适合胃的脾性,可以当作养胃食物,不过对于胃酸较多的人,不要使用太多。 其他蔬菜水果类的食物是人体不能缺乏的,所以应该足量。但最好煮得软一点再吃,这样胃会好受一点。菜和果皮的纤维比较多,可以适度食用,但不宜太多,不容易消化,因而瓜果可以相对多吃。 6、食物清淡 低盐少调料,避免吃过冷、过热、过硬、辛辣刺激、油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及评价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及评价 李 鹏, 张澍田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消化疾病学系、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北京 100053) 关键词: 慢性胃炎; 内镜诊断 [中图分类号]R57313,R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541X (2006)032136203 3 通讯作者:zhangst@bddc 2bfh https://www.doczj.com/doc/1d15068398.html, Stahl 于1728年首先提出了慢性胃炎(CG )的概 念,但由于一直缺乏形态及病理资料,诊断一直都存在争论。直到内镜大范围应用,CG 的内镜诊断及分型才开始被提及并进行深入的研究。由于CG 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相关性很差,所以,一直没有满意的、被广泛接受的内镜诊断及分型标准。本文介绍国内外几个影响力较大的CG 内镜诊断及分型标准及其优缺点。1 Sch i n dler 分类 Schindler 于1947年通过半屈式内镜所见,并根 据内镜表现与组织学改变进行对比,把胃非特异性炎症称为CG,根据内镜形态学表现又将CG 分为原发性CG 和继发性CG 。原因不明者为原发性,同时合并胃溃疡、胃癌及有胃手术史者为继发性。而将原发性又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肥厚性3型。 此种分类方法曾在我国应用最为广泛。将CG 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该方法简洁实用,但也存在一些缺点:(1)未对病变程度进行描述,对于病变的比较以及愈合程度无法评价。(2)红白相间本应该是一种正常的内镜表现,而将其定为炎症表现,造成内镜所到之处,无不有炎症存在,这也与慢性炎症的病理标准有关。(3)慢性浅表性胃炎种类繁杂,它们之间大多并无明显联系,未能体现出内镜诊断的特点。2 1983年全国CG 座谈会的分类 211 慢性浅表性胃炎 镜下黏膜可有以下各种表现中的一种或数种。(1)水肿:颜色发白,反光增强,胃 小区结构明显。(2)花斑:在橙黄色黏膜背景上出现红色充血区,呈红色片状或红色条状,或较弥漫发红,即所谓花斑或红白相间现象,又可进一步描述为红白 相间而以红为主、或红白相间而以白为主(多为萎缩性改变)。(3)黏膜脆弱:轻微触碰即发生出血点或出血斑。(4)渗出:黏膜上有病理性黏液渗出,常紧紧黏附于黏膜上,用水冲洗不易将其冲掉,用力将其冲掉后,常见黏膜发红或糜烂。(5)糜烂:黏膜上皮完整性受损,可大可小,大者成片,可达1c m 左右,小者可如针尖,常附有白苔,白苔周围有红晕。(6)皱襞增生:皱襞隆起、肥厚,注气后皱襞不能展平。(7)黏膜下出血点:由黏膜下的小血管出血引起,呈斑点状,类似麻疹病的皮疹,也可呈条状或片状,有时溢出黏膜。(8)黏膜不平:可呈细颗粒状(也可称轻度)、粗颗粒状或铺路石状(也可称重度)。(9)黏膜出血:可呈散在点状、斑状或片状出血斑,甚至可见到向腔内渗血。(10)肠上皮化生。 212 慢性萎缩性胃炎 内镜下除可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各种表现外,还常有以下表现。(1)皱襞萎缩:主 要表现在胃体部,根据萎缩程度可分为三度,皱襞变细为轻度,皱襞消失为重度,介于两者之间为中度,重度者也称胃萎缩。(2)血管显露:因黏膜萎缩变薄,在少量注气时看到黏膜下血管为血管显露。初期可见到黏膜下小血管,重者可见到黏膜下的大血管如树枝状,暗红色,有时犹如在黏膜表面。(3)黏膜粗糙不平:由于萎缩、增生和肠上皮化生,黏膜常明显粗糙不平或呈结节状或鳞片状凹凸不平。213 肥厚性胃炎 胃底、胃体黏膜皱襞明显粗大、肥厚,以大弯侧最明显,充气不能使之展平,黏膜发红,黏液增多,隆起的皱襞可呈息肉样,偶尔病变可累及胃窦。 1983年全国胃炎座谈会的建议,不主张分型太 多,主张必要时将病变的具体表现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下加以具体描述。如:慢性浅表性胃炎伴多发性糜烂或伴痘疮样糜烂等。但在实行过程中使大家困惑的是内镜下诊断的胃炎过于广泛,以至几乎没有不是胃炎者。

慢性胃炎 的护理

慢性胃炎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1-06-01T08:39:22.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张彦兴[导读] 活动无耐力协助病人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指导病人体位改变时动作要慢,以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张彦兴 (黑龙江省巴彦县人民医院 15180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6-0331-02 【关键词】慢性胃炎护理 一、护理问题 1.疼痛由于胃黏膜炎性病变所致。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由于厌食、消化吸收不良所致。 3.焦虑由于病情反复、病程迁延所致。 4.活动无耐力由于慢性胃炎引起贫血所致。 5.知识缺乏缺乏对慢性胃炎病因和预防知识的了解。 二、护理目标 (1)病人疼痛减轻或消失。 (2)病人住院期间能保证机体所需热量、水分、电解质的摄入。 (3)病人焦虑程度减轻或消失。 (4)病人活动耐力恢复或有所改善。 (5)病人能自述疾病的诱因及预防保健知识。 三、护理措施 (一) 一般护理 1.休息指导病人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并可用转移注意力、做深呼吸等方法来减轻。 2.活动病情缓解时,进行适当的锻炼,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嘱病人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 3.饮食急性发作时可予少渣半流食,恢复期病人指导其食用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及浓茶、咖啡等饮料。嗜酒病人嘱其戒酒。指导病人加强饮食卫生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进餐、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如胃酸缺乏者可酌情食用酸性食物如山楂、食醋等。 4.环境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定时开窗通风,保证病室的温湿度适宜。 (二) 心理护理 1.减轻焦虑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减少患者的不良刺激。避免患者与其他有焦虑情绪的患者或亲属接触。指导其散步、听音乐等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2.心理疏导首先帮助患者分析这次产生焦虑的原因,了解患者内心的期待和要求;然后共同商讨这些要求是否能够实现,以及错误的应对机制所产生的后果。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应对机制。 3.树立信心向病人讲解疾病的病因及防治知识,指导病人如何保持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去除对疾病的不利因素。并可以请有过类似疾病的患者讲解采取正确应对机制所取得的良好效果。 (三) 治疗配合 1.腹痛评估病人疼痛的部位、性质及程度。嘱病人卧床休息,协助病人采取有利于减轻疼痛的体位。可利用局部热敷、针灸等方法来缓解疼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止痛。 2.活动无耐力协助病人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指导病人体位改变时动作要慢,以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根据病人病情与病人共同制定每日的活动计划,指导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 3.恶心、呕吐协助病人采取正确体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安慰病人,消除病人紧张、焦虑的情绪。呕吐后及时为病人清理,更换床单位并协助病人采取舒适体位。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量及呕吐次数。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治疗。 附:呕吐物性质及特点分析 1.呕吐不伴恶心呕吐突然发生,无恶心、干呕的先兆,伴明显头痛,且呕吐于头痛剧烈时出现,常见于神经血管头痛、脑震荡、脑溢血、脑炎、脑膜炎及脑肿瘤等。 2.呕吐伴恶心多见于胃源性呕吐,例如胃炎、胃溃疡、胃穿孔、胃癌等,呕吐多与进食、饮酒、服用药物有关,吐后常感轻松。 3.清晨呕吐多见于妊娠呕吐和酒精性胃炎的呕吐。 4.食后即恶心、呕吐如果食物尚未到达胃内就发生呕吐,多为食管的疾病,如食管癌、食管贵门失弛缓症。食后即有恶心、呕吐伴腹痛、腹胀者常见于急性胃肠炎、阿米巴痢疾。 5.呕吐发生于饭后2~3小时可见于胃炎、胃溃疡和胃癌。 6.呕吐发生于饭后4~6小时可见于十二指肠溃疡。 7.呕吐发生在夜间呕吐发生在夜间,且量多有发酵味者,常见于幽门梗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 8.大量呕吐呕吐物如为大量,提示有幽门梗阻、胃潴留或十二指肠淤滞。 9.少量呕吐呕吐常不费力,每口吐出量不多,可有恶心,进食后可立即发生,吐完后可再进食,多见于神经官能性呕吐。 10.呕吐物性质辨别 (1)呕吐物酸臭:呕吐物酸臭或呕吐隔日食物见于幽门梗阻、急性胃炎。 (2)呕吐物中有血:应考虑消化性溃疡、胃癌。 (3)呕吐黄绿苦水:应考虑十二指肠梗阻。

最新慢性胃炎分类及特征

慢性胃炎分类及特征

慢性胃炎分类及特征 慢性胃炎通常按其组织学变化和解剖部位加以分类,近年来还参照免疫学的改变,1982年在重庆召开的慢性胃炎会议拟订了慢性胃炎的简略分类:①浅表性胃炎(superficial gastritis) 炎症仅及胃粘膜的表层上皮,包括糜烂、出血、须指明是弥漫性或局限性,后者要注明病变部位。 ②萎缩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 炎症已累粘膜深处的腺体并引起萎缩,如伴有局部增生,称萎缩性胃炎伴过形成(hyperplasia)。 ③肥厚性胃炎(hypertrophic gastritis) 又称Menetrier病。以胃粘膜皱襞显著肥厚如脑回状为特征,好发于胃底和胃体,局灶性或弥漫性。常伴原因未明的低蛋白血症。镜下见胃小凹高度增生、下延甚可达粘膜肌层。 ④按病变特征分类 慢性胃炎还可根据胃粘膜病变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作更详细的分类,包括,①慢性胃炎的部位,如胃体、胃窦、贲门等。②慢性胃炎的性质与分级,分为浅表性及萎缩性,后者又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级。③胃炎活动的程度,根据胃粘膜上皮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退行性变,可定出活动期或静止期,活动范围又可分为弥漫性或局限性;④有无化生及其类型,化生分为肠腺化生(肠化)及假幽门腺化生,前者常见于萎缩性胃炎,偶可见于浅表性

胃炎甚或正常粘膜,而后者仅见于萎缩性胃炎,是指胃体粘膜由胃窦粘膜所替代,常沿胃小弯向上移行,称胃窦潜移。1973年,Strickland及Mackay 将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抗壁细胞抗体(PCA)常阳性,以胃体病变为主,血清胃泌素增高,可发生恶性贫血。B型,PCA常阴性,以胃窦病变为主,血清胃泌素正常。但据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上述两型病变难以截然分开,主张还是按病变部位分类较合理,即分为萎缩性胃炎以胃窦为主,及萎缩性胃炎以胃体为主的两类。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急性胃炎的遗患 急性胃炎后,胃粘膜病变持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均可形成慢性胃炎。二、刺激性食物和药物 长期服用对胃粘膜有强烈刺激的饮食及药物,如浓茶、烈酒、辛辣或水杨酸盐类药物,或食时不充分咀嚼,粗糙食物反复损伤胃粘膜、或过度吸烟,菸草酸直接作用于胃粘膜所致。 三、十二指肠液的反流 研究发现慢性胃炎患者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常引起胆汁反流,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胰液中的磷脂与胆汁和胰消化酶一起,能溶解粘液,并破坏胃粘膜屏障,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弥散入粘膜,进一步引起损伤。由此引起的慢性胃炎主要在胃窦部。胃一空肠吻合术患者因胆汁返流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