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名单
- 格式:pdf
- 大小:621.83 KB
- 文档页数:1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国中医药人教发〔2016〕39号)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实施方案》(国中医药人教发〔2017〕9号)要求,加强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进一步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及推广应用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了2017年、2018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以下简称传承工作室)。
为做好传承工作室建设,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通过建立一批规范的具备较好条件的传承工作室,整理、继承、推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探索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及推广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建设周期建设周期为连续3年,自公布确定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之日起。
三、建设内容(一)条件建设。
1.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示教诊室。
面积不小于20m2,在场所安排、环境布置、物品摆放、工作程式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特色的元素。
2.名老中医药专家示教观摩室。
面积不小于30m2,能同时满足数十人观摩名老中医药专家的诊疗示教活动。
3.名老中医药专家资料室(阅览室)。
面积不小于50m2,在查阅资料功能的基础上,注重收集和展示名老中医药专家论文、论着、临床医案、处方等原始资料。
4.配置计算机、网络宽带、声像采集系统(摄录设备和编辑系统等)、实时记录设备(录音笔、移动存储设备等)。
(二)传承工作建设。
1.收集资料。
收集整理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典型医案(教案)、处方等原始资料,以及开展传承工作过程中的跟师笔记、跟师医案、读书临证心得等相关资料,建立临证经验和文献数据库。
2.整理分析。
2014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北京市(5人)王文友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张志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王应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黄丽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高才达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天津市(5人)马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志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吴炳忠天津市红桥区中医医院武连仲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洪义天津市河东区中医医院河北省(6人)韩志河邯郸市中医院张士舜石家庄市中医院李淑荣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刘玉洁唐山市中医医院刘启泉河北省中医院高慧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山西省(6人)薛秦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高继宁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宋明锁山西省中医院文洪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梁瑞敏山西省中医院贾跃进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自治区(3人)琪格其图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米子良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赵震生呼和浩特市中蒙医院辽宁省(8人)田素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三院白凤鸣辽宁省阜蒙县蒙医医院肖瑞崇沈阳市中医院黄恩申沈阳市骨科医院白长川大连市中医医院杨世勇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李敬林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秀云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5人)赵继福长春市中医院刘大同吉林省人民医院赵树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陈向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吴铁白城中医院黑龙江省(6人)卢芳哈尔滨市中医医院侯丽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隋淑梅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李维民佳木斯市中医医院孙远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冀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市(5人)石仰山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李鼎上海中医药大学俞瑾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陈以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朱培庭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江苏省(8人)孟景春南京中医药大学周福贻江苏省中医院张继泽江苏省中医院赵化南连云港市中医院李乃庚盐城市中医院谢兆丰姜堰市中医院曾学文盐城市中医院朱世楷无锡市中医院浙江省(10人)盛增秀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傅萍杭州市中医院楼丽华浙江省中医院董幼祺宁波市中医院姚新苗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盛丽先浙江省中医院范炳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勇毅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张培祥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周富明浙江省平湖市中医院安徽省(8人)周玉朱安徽省中医院蔡圣朝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吕美农安徽省宁国市中医院赵荣胜安徽省安庆市中医院王家琳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窦金发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杨善栋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唐喜玉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福建省(8人)梁栋富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谢德聪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吴炳煌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肖诏玮福州市中医院秦振华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邓启源福建省邵武市人民医院余庆阳龙岩市中医院黄宝英宁德市医院江西省(8人)洪广祥江西中医药大学范崔生江西中医药大学姚梅龄江西中医药大学何晓晖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蒋小敏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熊泽民江西省九江市中医医院宋南昌江西省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黄津伶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山东省(12人)吉中强青岛市中医院王景彦潍坊市中医院刘清贞济南市中医院秦俊岭德州市中医院高建东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以义威海市中医院张素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瑞芬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陶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谭远超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迟华基山东中医药大学刘持年山东中医药大学河南省(12人)娄多峰河南风湿病医院崔玉衡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孟宪杰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门成福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冯宪章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褚玉霞河南省中医院陈安民河南省中医院赵法新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郑建民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史纪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培旭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马云枝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湖北省(10人)吴寿善湖北省中医院李家康湖北省中医院王胜利湖北省中医院詹亚华湖北中医药大学周安方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胡思荣襄阳市中医医院谭宗艾恩施州民族医院万远铁武汉市中医医院余南才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陈志敏黄冈市中医医院湖南省(8人)贺菊乔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大舜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田道法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旷惠桃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纯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黎月恒湖南省肿瘤医院胡随瑜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定安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广东省(10人)赖新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洪钦国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梅芳广东省中医院王伯章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邹志为韶关市中医院刘英杰惠州市中医医院缪灿铭中山市中医院梁宏正肇庆市中医医院欧阳汝忠清远市中医院胡焕章深圳市中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4人)赖祥林广西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黄李平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英儒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张达旭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海南省(1人)杨华海南省中医院重庆市(6人)段亚亭重庆市中医院李配富重庆市肿瘤医院文仲渝重庆市中医院杨廉方垫江县中医院罗玲重庆市中医院张嗣兰重庆市中医院四川省(9人)陈天然四川省剑阁县中医医院张发荣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胡天成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罗才贵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胡春申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汪世强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张毅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刘方柏四川省乐山市中医医院景洪贵四川省绵阳市中医医院贵州省(5人)袁金声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王玉林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廖润泉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徐学义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吕明庄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云南省(5人)罗铨云南省中医医院龙祖宏云南省中医医院易修珍云南省中医医院吴荣祖昆明市中医医院管遵信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西藏自治区(3人)旦增扎西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格桑巴珠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章松昌都县日通藏医院陕西省(8人)高 智榆林市中医医院王素芝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支军宏陕西省中医医院刘华为陕西省中医医院王明怀宝鸡市中医医院吉海旺陕西省人民医院李 军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洪 霞安康市中医医院甘肃省(4人)李妍怡甘肃省中医院张延昌甘肃省中医院李顺保兰州石化总医院葛健文天水市中医医院青海省(4人)吕华青海省中医院万玛昂智青海省藏医院尕贝海西州蒙藏医医院尕土才让黄南州藏医院宁夏回族自治区(4人)童安荣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高如宏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金明亮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丁象宸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人)乐德行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李玉贤昌吉州中医医院艾则孜·坎吉喀什地区维吾尔医医院买买提依明·艾力和田地区维吾尔医医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人)袁今奇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9人)朴炳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林洪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张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国勤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今觉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承德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庆生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余瀛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王孝涛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12人)王庆国北京中医药大学徐荣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姜良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李曰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庞鹤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金哲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刘大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王素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韦企平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高思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宋乃光北京中医药大学牛建昭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单位(1人)李文瑞北京医院— 13。
2015.08运动医学248南少林手法医学是中医传承中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广泛流传于海峡西岸,而且对台湾、东南亚等地区有着深刻的影响。
“南少林骨伤流派传承工作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的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建设单位,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南少林手法医学这一具有魅力的特色医术。
拍打疗法是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内病外治法,历史悠久,并且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具有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优点。
它源于少林拳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直接施治于浅表皮肤,从而达到促进机体康复的作用。
将南少林手法医学与拍打疗法相结合可以提高疗效。
以下是对拍打疗法的机理探讨以及临床应用的简述。
1 拍打疗法应用机理1.1 改善局部气血流通由于劳损、外伤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身体局部产生酸胀痛麻等各种不适,拍打疗法通过拍打使被治疗部位温度升高,所产生的温热效应可加速局部血液流动,推动该处循行经络的气血流动。
《素问•调经论篇》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淤积于局部的气血受到温热刺激后得以流动。
《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脉中的气血得以通畅运行后,方可以濡养筋骨、通利关节,濡养四肢百骸,使损伤的组织得以修复,达到“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灵枢•天年》)的生理常态。
拍打患处能够解除局部血管的阻塞和压迫,提高患处毛细血管的扩张以及通透性,进而加快微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改善局部营养,增强汗腺及皮脂腺的功能。
此外,这种温热还可以去除夹杂其中的风寒湿等邪气。
1.2 排除深层分肉邪气《灵枢•五癃津液别》曰:“风寒湿气,南少林拍打疗法机理探讨及临床应用周丽莉 游杭生 李媛媛 毛忠清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福建省福州市 350122【摘 要】南少林拍打疗法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中医外治法。
本文探讨了拍打疗法的四个应用机理:改善血流、驱除邪气、刺激经筋和整体调节,并简述了拍打疗法的具体临床应用,讨论了当前研究该疗法的研究现状。
2011年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出炉佚名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1(23)10
【摘要】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出通知,确定中央单位27名中医和地方200名中医,为2011年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
安徽共5名专家入选,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梁文珍、韩明向,第二附属医院张道宗,六安市中医院张炳秀,芜湖市中医院郑梅生名列其中。
【总页数】1页(P881-881)
【关键词】建设项目;中医传承;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附属医院;六安市中医院;名单;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35
【相关文献】
1.精勤不倦谋健康大医精诚扬中医——记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张延昌医师 [J], 舒鹏;刘岩松
2.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J], 周彩虹
3.黄建业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J],
4.李声岳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J],
5.凌湘力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备选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7.01.11•【文号】发改办社会〔2017〕54号•【施行日期】2017.01.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备选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17〕5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中医药管理局:根据《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总体部署和《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6〕2439号)有关要求,为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全面振兴发展,服务“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现就开展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备选项目申报工作通知如下:一、建设目标“十三五”时期,通过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支持一定数量的省市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下同)和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含民族医药科研机构,下同)能力建设,推动中医药服务资源和临床科研有机结合,中医药传承创新条件明显改善、能力显著提升、机制更加健全、成果不断涌现,促进中医药全面振兴发展。
二、建设原则坚持服务国家战略。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建设工程。
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医药领域交流与合作,构建京津冀中医药领域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充分发掘长江经济带相关地区特色中医医学流派。
坚持传承创新融合。
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推进中医药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在创新中不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永葆中医药薪火相传。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特点和临床科研有机结合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不断彰显中医药优势,扩大中医药国内外影响,为群众提供更加满意的中医药服务。
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国中医药人教发〔2016〕39号)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实施方案》(国中医药人教发〔2017〕9号)要求,加强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进一步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及推广应用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了2017年、2018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以下简称传承工作室)。
为做好传承工作室建设,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通过建立一批规范的具备较好条件的传承工作室,整理、继承、推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探索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及推广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建设周期建设周期为连续3年,自公布确定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之日起。
三、建设内容(一)条件建设。
1.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示教诊室。
面积不小于20m2,在场所安排、环境布置、物品摆放、工作程式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特色的元素。
2.名老中医药专家示教观摩室。
面积不小于30m2,能同时满足数十人观摩名老中医药专家的诊疗示教活动。
3.名老中医药专家资料室(阅览室)。
面积不小于50m2,在查阅资料功能的基础上,注重收集和展示名老中医药专家论文、论着、临床医案、处方等原始资料。
4.配置计算机、网络宽带、声像采集系统(摄录设备和编辑系统等)、实时记录设备(录音笔、移动存储设备等)。
(二)传承工作建设。
1.收集资料。
收集整理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典型医案(教案)、处方等原始资料,以及开展传承工作过程中的跟师笔记、跟师医案、读书临证心得等相关资料,建立临证经验和文献数据库。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关于组织编撰《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成果概览(第一辑)》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4.10.13•【文号】国中医药人教教育便函[2014]214号•【施行日期】2014.10.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关于组织编撰《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成果概览(第一辑)》的通知(国中医药人教教育便函〔2014〕2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宣传展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成果,传承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广运用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经研究决定,结合开展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验收工作征集各传承工作室的建设成果,分期分批组织编撰《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成果概览》丛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成果概览(第一辑)》主要内容是重点反映2010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建设成果,收录对象为2010年建设的21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二、2010年传承工作室按照《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成果概览(第一辑)编撰体例要求》(附件1),以示范样稿(附件2)为参考范本,认真做好文字材料的编写和照片的收集工作。
三、编撰材料和照片务必真实、准确,能很好地反映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以及传承工作室在建设周期内取得的成果,体现特色优势。
四、每个传承工作室的编撰文字材料,总字数不得超过3000字,其中“老中医药专家基本情况”控制在1500字以内;“传承工作室建设成果”控制在900字以内;“依托单位基本情况”在600字以内。
照片仅提交电子版,采用JPG格式,1MB(老中医药专家证件照)或2MB以上,内容能展现传承工作室的建设成果和特色。
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挂牌仪式致辞稿1.引言1.1 概述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在这个令人激动和意义非凡的时刻,我代表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向大家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今天,我们齐聚在这里,举行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的挂牌仪式,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延续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流派正是中医学派别的分类和延续,涵盖了众多宝贵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承载着中医文化的丰富内涵。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中医流派的传承逐渐面临挑战和压力。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流派,我们成立了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
工作室的成立旨在整合国内外各流派的专家学者,搭建一个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推动中医流派的传承与创新。
工作室将以集思广益、协作共赢的理念,汇聚顶尖人才和智慧,致力于研究传统医学的前沿问题,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新途径。
此次挂牌仪式不仅是对我们工作室成立的一次肯定,更是对中医流派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同时,这也是我们承担起责任和使命的开始。
我们将坚守中医文化的传承精神,不断拓展学术领域的边界,推动中医的繁荣与发展。
最后,我谨代表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向来宾、专家学者和各界朋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邀请。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见证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崭新篇章!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医的传承与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呈现: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以确保读者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将介绍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的背景,包括成立的缘由、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目前的发展状况。
我们将深入分析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在中医领域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其在传统医学文化传承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第二部分将探讨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的意义。
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说明其对中医流派传承的重要意义,包括对中医学术研究的推动和对中医临床实践的促进。
沈氏女科辨治产后病经验举隅沈宁;沈绍功;韩学杰;刘兴方【摘要】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始于明洪武年间,传承至今已逾600余年,为全国第一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沈氏女科行医崇德重效,经过不断吸收历代医家思想和总结发挥,在产后病方面积累了独到的诊疗经验,如产后节楚以温通立法、产后低热从甘温论治、产后乳痈宜补托活络、产后下乳宜温补脾肾.同时辨证注重患者舌脉及禀赋尤其是舌诊,论治法随机变,用药灵活,以和为妥,重视意疗和食疗.【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09【总页数】2页(P1260-1261)【关键词】沈氏女科;产后病;沈绍功【作者】沈宁;沈绍功;韩学杰;刘兴方【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瑞士明道中医中心,瑞士Bad Zurzach 53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1.4产后病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1],常见的有产后小便不通、产后腹痛、恶露不绝等。
沈氏女科历代传人在诊治产后病时不断汲取各家精华,辨证注重患者舌脉及禀赋,尤其强调舌诊的重要性,论治法随机变,用药灵活,以和为妥,重视意疗和食疗,现总结如下。
1.1 产后节楚以温通立法产后脏腑伤动,百节空虚,腠理不实,卫表不固,摄生稍有不慎感受风寒,骨节酸楚一证最难治愈[2]。
遵循“产后宜温”的原则,以温补气血为重,亦不可忽视温通之力,补而不通其楚难除。
方药:生黄芪15 g,当归10 g,鸡血藤10 g,老鹳草10 g,桂枝10 g,生杜仲10 g,秦艽10 g,川断15 g,怀牛膝15 g,防风10 g,桃仁10 g,桑寄生10 g,蚕砂10 g(包),三七粉3g(冲),防己10 g。
并可加引经药直达病所,增其药力。
如颈部加葛根10 g,上肢加桑枝30 g,下肢加木瓜10 g,腰部加狗脊15 g,腰骶痛甚加川断10 g,生杜仲10 g,胁肋部选加青皮10 g,关节不利选加青风藤10 g。
对中医学术流派的若干思考王国为徐世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摘要: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学术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理论和实践的结晶,是中医学的鲜明特色。
如何传承发展中医学术流派已成为当前中医界的研究热点,国家政策也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归纳和体悟,简要解析中医学术流派、学派、流派及医派等相关概念,对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意义、发展现状和国家政策进行梳理和解读,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希冀对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中医各家学说;学术流派;现状;对策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由于社会体制、文化背景、地域环境、师承关系、疾病谱等差异,出现了众多学术流派,各派之间的争鸣碰撞、交流融合,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相关论文和著作迅速增加,众多学者从概念内涵、评价标准、分类方法、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思路方法等各种角度和层面对中医学术流派进行了讨论和剖析,对研究和发展中医学术流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笔者在研读学习相关论文与著作后有所感悟,故不揣谫陋,略述拙见,旨在抛砖引玉,希冀对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工作有所助益。
1 中医学术流派相关概念解析中医学术流派涵盖了学派、流派和医派等概念,在目前学界中尚无严格之区别。
概念乃思维之砖,一门学问往往要通过一定的概念来揭示其研究对象的本质与规律,所以明晰这些概念是有必要的。
在最近的研究中,“中医学术流派”有了比较明确的定义:“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及独到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
”[1]该定义基本包含了严世芸先生提出的中医学术流派三要素[2]:“具有创新的学术观点、学说体系,有代表性人物,有一支师承传人”,而且点明了理论与临床的结合以及影响力要求,较为全面系统。
关于学派、流派和医派,在《争鸣与创新: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一书有较为系统的论述,其各自定义引用如下:“中医学派是指中医学的某个学科中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某种独特的理论主张或独特的方法、技艺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中医流派则是指中医学同一学科内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流别;“医派属于地域性医学学派之范畴,是’医学学派’的简称,其下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再划分流派。
附件2编号:序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申报书申报项目名称:申报项目类别:中医□民族医□民间医药□申报单位名称:(盖章)申报单位类别:政府举办□非政府举办□项目负责人:单位负责人:单位通讯地址:单位邮政编码:电话:单位传真:电子邮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〇一二年十月制一、流派传承情况(一)流派基本情况(二)流派诊疗特色(三)流派相关研究(四)代表性传承人(可多位)□项目负责人□分项目负责人(五)主要传承人(可多位)□项目负责人□分项目负责人(六)主要参加人员二、申报单位综合情况(联合申报单位亦须填报)三、流派工作室建设规划(三)经费预算金额单位:万元预算编制人(签名)财务负责人(签名)五、评审意见附:《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申报书》填报说明总体要求一、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表中要求及填报说明,如实完整地填写各项内容,表述准确,简明扼要。
二、申报书纸质文本报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式6份,采用A4纸(正文字体“小四”)打印。
电子文本发至邮箱***************.cn。
项目负责人必须确保纸质与电子文本的一致性,邮件主题为“xx省(区、市)xx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申报书”。
三、封面采用普通纸质材料,请勿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封面部分一、编号: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填写。
二、序号: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后,按排序填写。
三、申报项目名称:流派名称按所属地区加姓氏与科别或所属地区加学说或诊法或治则治法等约定俗成的习惯及特征填写,全称为“xxx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四、申报项目类别、单位类别:请选择在相应类别后打“√”。
五、申报单位名称:需在纸质文本上按要求加盖申报单位公章。
六、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由代表性传承人担任;代表性传承人因客观原因不能担任的,可由主要传承人担任,但须综合考量其学术水平、年龄、与流派渊源、从医经历、组织能力等多方因素,并应得到代表性传承人及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认可。
沈氏女科传承脉络梳理及学术思想创新沈绍功;沈宁;韩学杰;杨金生;刘兴方【摘要】沈氏女科源远流长,为全国第一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始于明洪武年间(约公元1368年),传承至今已逾600余年20代之久.沈氏行医崇德重效,在继承中医药传统理论的同时,在学术上提出了颇多的创新观点,通过历代不断完善与发挥,已经拓展为除了手法、手术之外,凡处方用药者均予诊治的全科中医.通过梳理沈氏女科学术流派的传承脉络及整理研究其学术思想内涵,必将为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02【总页数】5页(P143-146,152)【关键词】沈氏女科;传承脉络;学术思想【作者】沈绍功;沈宁;韩学杰;杨金生;刘兴方【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70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北京100027;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9沈氏女科全称“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始于明洪武年间(约公元1368年),传承至今有20代逾600余年,其十九世传人沈绍功于1963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六年制医疗系毕业后,经国家统一分配到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从此沈氏女科迁居京城,翻开新的篇章。
沈氏女科讲究医德,崇尚疗效,沉积了丰厚的临床经验,成为中医学界的一颗明珠。
同时,沈氏女科的传承发展也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2012年,沈氏女科学术流派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2013年,沈氏女科传承保护被列为北京市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继续传承并保护沈氏女科必将对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临床疗效做出更大的贡献。
1 学术特征1.1 源远流长沈氏女科一脉相承、延绵不断,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约公元1368年)始,至今已传承600余年20代之久。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关于公布2023年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立项建设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公布日期】2023.10.09•【字号】•【施行日期】2023.10.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医政医管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关于公布2023年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立项建设名单的通知各区卫生健康委、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各有关单位:为继续做好我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的抢救、整理和挖掘工作,加快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结合医改“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要求,我局对2023年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申报项目进行了评审。
经研究,同意“陈兆军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等26个工作室立项建设,现将2023年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名单予以公布(名单详见附件1),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1.请各工作室依托单位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良好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为基层群众提供高水平的中医药服务。
2.请各工作室按照《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认真填报《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合同书》(附件2)一式叁份,经本单位主管领导和各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于2023年10月25日前上报至我局科教处,电子版发送至联系人邮箱。
3. 《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合同书》电子版请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官网通知公告栏下载。
附件:1.2023年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名单2. 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合同书北京市中医管理局2023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