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人与生态环境关系)一、什么是生态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是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或可能引起的生态系统失衡和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由此给人类及整个生物界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急剧增长,生态环境日渐严峻。
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引起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和自然生态严重失衡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我国生态问题的现状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当今尤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废弃物质污染及转移、森林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核污染、水资源枯竭、海洋污染、噪音污染等。
温室效应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温室气体大量排向大气层,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
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CO2大约为230亿吨。
比20世纪初增加20%。
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这必将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生态系统破坏以及海平面的上升。
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现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产生的原子氯通过连锁反而实现的。
最近研究表明,南极上空15-20千米间的低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已减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损失可能高达95%。
北极的平流层中也发生了臭氧损耗。
臭氧层的破坏将会增加紫外线β波的辐射强度。
据资料统计分析,臭氧浓度降低l%,皮肤癌增加4%,白内障发生则增加0.6%。
到本世纪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层已减少了5%-10%,使皮肤癌患者人数增加了26%。
[3] 废弃物质污染及转移是指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或向他国排放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等,严重污染空气,河流、湖泊、海洋和陆地环境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
当代“空中死神”——酸雨,其对森林土壤、湖泊及各种建筑物的影响和侵蚀已得到公认。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对环境具有重大的调节功能。
浅谈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中国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
经济增长,实际上就是财富的增长,而财富要用资源生产出来,还要有创造财富的环境条件。
未来的下一个30年中,我们如果不转变发展模式和生活消费模式,7%—9%的经济高速增长,要满足13.33到15.5亿人口水平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还包括他们就业手段和场所的投资和建设,中国目前现有,甚至是全球的资源和环境条件能满足吗?通过下面的分析,可以确定地说,显然是支撑不住的。
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相当严峻。
人口规模太大与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两难人口超过适度规模太多。
按照主流人口和经济学家们的测算,中国国土的人口承载容量在6 .5—10亿之间,适度人口规模应当在这个范围内。
2009年底中国人口规模已达13 .34亿人,2040年保守估计可能会达到15 .5亿。
目前,中国人均耕地排在世界倒数第6位,农业劳动力劳均耕地排在孟加拉和越南之后,为倒数第3位。
中国供生活和发展的优良国土比例不大,从云南腾冲到黑龙江黑河划一条直线,只有5%的人口生活在西部64%的国土上,而95%的人口生活在东部36%的优良国土上。
如果仅按东部人口密度计算,每平方公里364人,排在孟加拉(1102人)和印度(393)之后,为全球第三位!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两难选择。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200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至今少生育了3—4亿人口,为平衡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
未来是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还是对其进行适当调整,看来存在着两难选择:一方面,如果改变政策,放开生育,2040年人口规模可能达到16 .5亿,甚至更多,从而形成就业、资源、环境等方面更大的压力,国力将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在城市中长时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未来也会存在人口年轻的红利下降,养老成本上升的问题。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能源;抑制生态环境恶化,提高生存环境质量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通过对人口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然后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几点有利于我国人口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对于研究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人口;生态环境;关系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social development face control population growth, improve population quality; Reasonabl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Restrain worse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so on a series of problems.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popul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redicament of analysis, then for these factors, puts forward some beneficial to China’s popul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pul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some guiding value.Keywords: popul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引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始终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浅谈环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摘要】环境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人类活动也对环境造成影响。
只有环境与人类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的改善与人类的发展也有密切关系,只有平衡文明与环境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应当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共同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环境与人的未来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共同发展,才能实现美好的未来。
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我们应当重视环境保护,共同为环境与人类的共同发展而努力。
【关键词】环境,人的发展,影响,共同发展,环境改善,人类发展,文明,平衡,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未来1. 引言1.1 环境与人的关系的重要性环境与人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与环境息息相关,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深远且不可忽视。
环境不仅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也影响着人类的文化、思想和社会发展。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和保护,环境的变化和破坏也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 正文2.1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重要的议题。
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水平。
环境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如果环境污染严重,空气中有有害物质,水资源被污染,都会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长期处于污染严重的环境中的人们,往往会面临着各种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等健康问题。
环境的适宜程度也会影响到人类的心理和情感健康。
生活在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方,人们通常会感到心情愉悦、身心舒畅。
相反,如果环境脏乱差、噪音污染严重,人们的情绪往往会受到负面影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环境的恶化也会引起资源的匮乏和生存空间的减少,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水资源的短缺、土地沙漠化等问题,都会限制人类的发展空间和资源利用,影响到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环境对人的影响现如今,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最大的难关,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健康成长。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环境污染问题备受人们关注,环境问题不仅在为人带来影响的同时,对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也造成影响。
本文着重阐述环境对人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标签:环境污染;人类健康;影响地球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人类的健康与环境息息相关。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人口数量日益增加。
伴随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环境问题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挑战。
现阶段,人类在面临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同时,还在承受环境污染的压力。
由于环境的失衡致使一系列生态问题出现。
一、人类面临的环境威胁(一)水污染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有毒气体的排放,导致水体受到污染。
人们通过饮水或进食会产生疾病或中毒的风险。
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受多种化学有毒气体的影响,将水体污染,有毒杂质悬浮在水生物的体内、水底。
孕妇如果长期饮用这些水会影响新生儿的健康,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畸形、听力障碍、语言障碍、发育障碍等情况。
水作为食物链中最重要的媒介,还会成为传染病的重要导火线。
人类的粪便等污染物传染至水体中,会产生细菌,危及人类的肠道健康。
(二)大气污染在诸多污染源中大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最具直观性的,例如雾霾(PH2.5)、粉尘、煤气等,致使空气中氧气量匮乏,在不同程度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成长。
严重的大气污染还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命,例如一氧化碳、烟气等。
在我国,因煤气的中毒人口每年都会产生。
由于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全球变暖,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威胁,地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温室气体的过多排放,直接会影响太阳光中辐射量的增加。
致使皮肤癌、白内障等诸多疾病的发病率提升。
世界卫生组织曾表明:“除却黑色素瘤以外的皮肤类疾病在未来30年内会增加6%-34.78%,位于南半球的国家的疾病产生率会相对高一些”。
(三)废物污染废物污染主要有垃圾、电子产品、生物、医药等。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进步,全球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
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因此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系统与人口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人口与生态环境互动、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冲突等方面分析人口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人口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人口和生态环境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人类从生态环境中获取资源满足自身的需求,同时也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福祉。
因此,在探讨人口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1.1 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人类需要大量的土地、水资源和能源来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导致了土地开采、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此外,人类活动也会导致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导致大气环境和水资源的恶化。
这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繁荣起到了极大的阻碍。
1.2 生态环境对人口的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福利。
例如,在自然灾害、气候变化或环境污染等事件中,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
此外,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冲突。
这会影响到各个领域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社会福利。
二、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化是由人类城市化的程度引起的现象。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了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重要的问题。
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土地、水和能源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2.1 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城市化加速了城市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土地开发活动,如建筑、道路和工业,会削弱荒野和森林,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这减少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空气质量,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衰退。
此外,城市化还会导致大规模土地的毁坏,并威胁城市地区的水源。
2.2 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城市化会导致水资源的枯竭和质量的恶化。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自然界也在悄悄地报复人类.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尤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发展前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
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
面对种种生态危机的威胁,人类应该真正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做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协调发展。
(1)树立生态自然观念首先要树立起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
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
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必须从自然获得生活的资源,时刻与自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统一体;人类必须跟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和谐相处,自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调节者,使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其次要树立起自然有限观.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于非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利用,只会逐渐减少,不会增加。
浅谈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
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按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对自然界有依赖性,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
但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本质。
这集中表现在人具有理性、道德和劳动的能力,表现在人们之间通过语言中介沟通与交往,表现在人生产与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作为劳动存在物、理性存在物、道德存在物和语言存在物的人,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具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点。
首先,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一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的本质的立场,即把人看作自然存在物,同时又受到外部自然的限制。
同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也是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人是自然之子。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经说道: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在这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本身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
其次,自然界具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遵循自己的客观规律。
有自觉意识的人虽然能够通过认识和实践改造自然,但这并不表明自然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认识和实践,因为人的实践改变的仅仅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和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特点,而不能创造自然物质及其规律。
再次,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来源。
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同时,也强调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档6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资料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篇萧灼基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
不管文明多么发达,科学技术多么先进,人类永远也离不开自然界。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条件,也制约着人类的行为,通过各种方式惩罚人类对自然的侵犯。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速推进,从前经济缓慢发展时期建立的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遭到破坏,人与自然新的和谐关系尚未建立。
在这个特定时期,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迫切。
要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控制人类自身的规模扩张。
随着人口规模的膨胀,人口密度加速增大,人均资源拥有量下降,这是一个威胁人类永续生存的重大问题。
要按照科学办事,尊重自然规律。
工业的发展,资源的利用,人口的增加,消费方式和消费标准的追求,都要有利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政府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导方,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鼓励节能降耗,支持和引导环保产业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产业选择、资源开采、技术运用、生产工艺和排污处理等方面,要考虑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牺牲社会利益,恶化生存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公众每天都在与自然打交道。
实际上,政府与企业行为也是由人操作的。
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负责是关键。
科技进步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第二篇科技进步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1.科学技术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意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与研究方法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正文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意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令人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一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和谐状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以人口与耕地资源为例,1952年,我国人口为5.7亿,耕地面积1.24亿公顷,人均耕地0.22公顷;2000年人口数量已接近13亿,耕地面积虽然也有所增加,但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致使人均耕地面积减至0.08公顷,比1952年减少了一半多。
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
为解决人均耕地不断减少所带来的食物不足问题,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将大片草原和森林开垦为耕地,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惩的生态失调问题,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
人们采取的另一个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措施,就是依靠增加化肥和农药用量,以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土地肥力衰减和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不利因素。
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对矿物资源的开采量迅速增加,资源储量的有限性与需求增量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在这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严重的3大问题中,我国最先关注的是人口问题。
早在20世纪50年代时,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就意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过控制人口增长和鼓励节制生育的主张;在学术界,也开始摆脱前苏联"人口快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的思维模式,马寅初先生发表了《新人口论》,从各个方面论证了人口增长过快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高的矛盾,使人们对人口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由于随之而来的反右扩大化、3年经济困难以及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控制人口的工作未能开展起来。
进入70年代后,我国正式启动控制人口增长的工作。
适应于计划生育实践的需求,人口学研究开始恢复,并得到很快发展。
正是由于在人口理论上首先解决了"三马"之间的关系,即在我国计划生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批判马尔萨斯的关系,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的联系与区别,并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挖掘出了"两种生产"理论,找到了实行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从而才为计划生育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人口理论的先行,如果不是理论工作者在"老祖宗"那里找到了"两种生产"理论作为"尚方宝剑",在当时的极左思想干扰下,很难设想会取得计划生育工作举世瞩目的成效。
这就充分证明了理论在指导实践方面的巨大作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工业化进程加速、乡镇企业得到更快发展,以及农业中的不合理开发等,导致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
这不仅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使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遭到了某种程度的破坏,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人们开始关心起环境质量的问题。
尤其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推出《21世纪议程》之后,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更是高度重视,很快就制定了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国21世纪议程》,并从1997年开始,将自1991年开始的每年在"两会"期间召开的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加进了环境保护的内容,改为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
这一举措对理论界已经开始的人口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支持和鼓舞,大大促进了人口与环境关系问题的理论研究。
我国对资源问题可以说早就有所认识,例如,20世纪50年代时,孙本文教授就根据我国的耕地和粮食状况,提出了8亿人口是我国最适宜的人口规模的观点;70年代时,宋健等人根据对我国资源状况的综合考察,得出了100年后我国的理想人口数为6.8亿的结论;七八十年代我们在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时,经常使用算账对比的方法,将人口增长与土地和矿物资源等自然资源进行比较,以说明我国资源的紧张程度,从而论证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醒人们:必须十分注意控制人口增长的工作。
但当时并没有形成人口与资源关系方面的理论。
直到1999年,中央在"两会"期间的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又加进了资源的内容,即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后,人们才开始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综合研究。
由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特征,因此,以往那种就人口过多谈控制人口、就资源短缺谈节约资源、就环境恶化谈保护环境的做法,就难以收到综合解决发展问题的效果,甚至连人口、资源、环境这三大问题的解决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江泽民同志在1997年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问题相当突出。
"我国的"资源和环境还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环境形势仍相当严峻,环境保护的任务还很艰巨"。
在1999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又进一步指出:"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经济建设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在2000年的座谈会上他说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很有限,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今年3月11日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又强调指出:"未来几十年,我国人口还将持续增加,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仍将突出。
"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制定了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国策。
为解决这些问题,并解决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待于理论上的指导,这个理论便是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存联系的理论。
因此,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非常紧迫。
2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近几年学术界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所作的研究年,可以说取得了很大成绩。
这一方面体现在学科建设上,如对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尽管这些研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内容,但却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建设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社会效果方面,通过理论上的研究和宣传,大大强化了人们的人口控制意识、节约和保护资源的意识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使人们认识到了人口、资源、环境在社会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基本上形成了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系统性与综合性特点出发,从宏观上和总体上系统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共识。
然而,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上,目前并未形成比较一致和比较成熟的意见,尤其是还没有摆脱"块块式"的研究框架,基本上还是把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分开来谈,而且很少有经济学的味道。
在我所看到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科书和有关著作中,基本上都是把这个本应有其统一而独特的研究对象的学科分成了三个部分: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
有的又加进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部分,将人口、资源、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的3个因子。
"三分说"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一个统一的学科割裂了开来,然后又硬性把三个独立的学科捏合在一起,使人一看就觉得不像一个学科,而是拼凑起来的。
可持续发展理论虽然把人口、资源、环境作为分析因子,放在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之中,但因其更多地是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政策选择的角度考虑的,缺少经济学意义上的分析,因而也就不能归入经济学科。
有的虽然将书名冠之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但由于通篇没有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而是简单地分别谈论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内容,缺乏必要的基本概念将这三者联结起来,因而也就无法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充其量只能说是3个学科的介绍,根本不能算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严格说来,既然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划入经济学科,那就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按经济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而且,作为一个学科,只能有一个研究对象。
这个研究对象的确定,首先需要一个抽象的过程。
具体说来,就是要从所要研究的人口、资源、环境3个不同的领域,抽象出一个能够通用的概念,然后以此为基础,用一条线索将整个研究贯通起来。
尽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特殊性决定了其研究对象确定上的困难性,因为要把这3个不同领域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并组成一个整体,的确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但这是任何一个新学科建立时所必然遇到的共同性难题,当然也是必须首先解决的基本问题,而并非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所独有。
只有学术界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才有可能圆满地解决好这一问题,使这个"学科"真正成为一个学科,并很好地发挥下去。
经过几年的研究,已经有一个学者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观点。
最近,郭志刚教授撰文提出,我们将在人口、资源、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时,因为人口、资源、环境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对象,所以首先要进行抽象。
并且认为研究对象概念化是理论研究的必要。
应该说,这种提法是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的,很有见地。
因为如果没有研究对象的概念化,便无法确定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窨是什么,进而也就难以进行理论上的演绎。
如果不是从概念开始,并按科学的程序进行演绎,又怎么可能形成严谨的学科体系呢?那么,如何才能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概念化呢?我认为,首先需要在人口、资源、环境这三者之间找出一个共同的东西。
我们知道,人口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最低的经济低价保护环境。
如果要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并统一于经济学的研究之中,就应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这三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