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教学重难点:

体会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掌握抓住总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引趣激思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是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作者简介: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初步感知内容

(1)辨清字形,读准加点字字音。

每学一课书之前,老师都让大家对本课的字词做提前预习,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作业准备的怎样。谁来给大家说一说加点的字的读音?

煞风景(一声) 和谐点缀笼统脂粉纤细(首字母为x)

(2)词语解释

驻足、史诗、销魂、美感、煞它风景、前瞻后顾、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显示问题组)

(1)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3)出示图片,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幅画,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明确讨论:

(1)并不着眼于桥本身的结构设计,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桥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这句话我们如何理解,是不是与我们平时说话有些不同,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不如我们找些关键词,你觉得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将环境、作用这两个词抽出来,可以理解为:在不同的环境中,桥有不同的作用。)

(2)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3)提示: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

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三、研读与赏析

1、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公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吗?

教师示范:乌镇石桥: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2、学生认真阅读文字,想想文章对几座桥是怎样描述的,请同学们小组交流,用最美的语言来描述。

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可以降低要求:用桥之美,美在桥处在__环境中,它给我的感受是__ 的句式说话。

四、美句赏析

1、(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1)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反复朗读,体味句子的情味。

(2)先让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https://www.doczj.com/doc/1d134492.html,

重点赏析:

①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不做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苇丛使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荣谷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经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②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五、拓展提升

1、(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1)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2)不同点:内容上,《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国石拱桥》从建筑功用的角度中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语言上,《桥之美》是一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语言比较多,《中国石拱桥》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

六、课文小结

七、布置作业。

美与我们近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

《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

【课文简析】

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的语言也极具

个性色彩。此处,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让我们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的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焕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标】1、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说明文语言: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理清说明结构说明顺序。

4、体会引用、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结合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的提示让学生准备自己感兴趣的桥的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

二.作家与体裁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他的油画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有《春雪》《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天南地北》等。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体裁: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属于说明文种类中的事理说明文,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以具体事物为说明对象,将事物是’怎样的’作为说明重点,对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构造、发展变化等特征,进行科学说明。

事理说明文:以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相互联系的成因等为说明对象的说明文,说清’怎么样’和’为什么’,使人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