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PPT-第七章
- 格式:docx
- 大小:59.16 KB
- 文档页数:12
•毛概第七章••重点和难点1.关于改革(1)为什么要改革?(2)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3)如何改革?2.关于对外开放(1)为什么要对外开放?(2)现阶段对外开放的特征是什么?(3)如何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一)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改革的原因:☐就国内来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等严重制约了生产力发展。
☐就国际来看,新技术革命☐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原有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表现出强烈不适应2.邓小平为什么把改革称为(第二次)革命?P117第一,就改革解放生产力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革命打破并消除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同样起着打破和消除生产力发展桎梏的作用,所以改革也是革命。
第二,就改革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不仅是经济改革,还会涉及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会引起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等深刻变革。
第三,就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改革是对利益关系的调整,一定会出现复杂的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阻力。
第四,就改革决定中国的命运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不搞会亡党亡国,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第一次革命与第二次革命的区别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关于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第一,关于改革的对象●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而是改革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第二,关于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第三,关于改革的原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公有制占主体;共同富裕。
第四,关于改革的方法●不仅要有秩序、有领导地进行,而且要在各方面的相互协调中进行,各方面的改革要配套进行等(2)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基本制度:指该社会形态的●本质所决定、并表现该社会●形态本质特征的制度。
●具体制度:指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和●科研体制等等。
●具体来说则是由基本制度所决定和派生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
一种是把改革体制误认为是改变基本制度,反对对体制作任何改革(3)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得与失@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
@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5)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性质●从邓小平关于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的阐述,可以归纳出改革的性质。
第一,改革的对象不是改变社会根本制度,而是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
第二,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
第三,改革的中心问题不是政权问题,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四,改革的基本功能不是改变社会形态,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论述(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
但他们没有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2)列宁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
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没有系统阐述。
(3)斯大林在晚年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根本性问题提出来。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有过论述,但未系统阐述。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
●毛泽东说,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即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不过矛盾的性质和阶级社会有所不同罢了。
●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阐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性质和特点●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性质:●非对抗性●特点:●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第三,解决的方法是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前者是对抗性的矛盾◆后者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一方面肯定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另一方面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一些即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果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会阻碍生产力发展,因而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解放生产力只是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到一起的认识,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
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第一次提出了改革动力论小岗之夜惊天动地◆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20名农民代表,神态极为严峻地写下了一纸契约:◆1978年12月地点严立华家◆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牢杀头也干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关廷珠关友德严立苻◆严立华严国昌严立坤◆严金昌严家芝关友章◆严学昌韩国云关友江◆严立学严俊昌严美昌◆严宏昌严付昌严家其◆严国品关友申1.改革的任务•全面改革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改革要大幅度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多方面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健全政府决策机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2)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就业、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
(3)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2.改革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
●第一阶段: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1984年)●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的改革探索阶段(1984年-1988年)●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时期(1988年至1992年)●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1992年初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
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乡镇企业也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发明创造“我们完全没有预料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
”“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有点功绩的话,就是这样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
”——邓小平•1984年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在经济改革的同时,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
关于改革的进程,特别是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关系,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然后再逐步开展政治体制改革。
事实上我们开始改革的时候,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是同步的。
•1992年岁首,邓小平同志在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参观。
邓小平此次南巡讲话强调改革开放“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3.改革的内容、特点及其重点(1)内容●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的改革;●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制的改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2)特点●改革从农村向城市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互配合●大胆探索,循序渐进●把改革和开放结合起来●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3)重点●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改革是重点并不意味着在经济体制改革完成了以后再进行其他体制改革。
●经济改革是重点也不意味着其他体制改革没有经济体制改革重要。
●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相互交织和渗透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十三届四中:●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4.判断改革得失的标准:“三个有利于”(1)改革得失成败衡量——“三个有利于”•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为什么提出?●1992年,针对一些人用抽象的社会主义原则来衡量现实生活,抽象地论述所谓姓“社”姓“资”的问题●邓小平:“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正确地评价改革的得失成败提供了一个全面科学的标准。
●邓小平:“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
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
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
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
”(3)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的东西,并非全部都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第一种,本身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如剥削)。
第二种,具有两重性的东西(如管理)。
第三种,本身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如市场经济、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股票等)。
•对于以上三种情况,我们都可以采取“拿来主义”•至于用不用用多少,判断标准是“三个有利于”(4)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生产力标准——首要标准——基础地位●综合国力——重要标准●人民生活水平——最终标准●这一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5)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第一,其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