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群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世界各国城市化给我们的启示以世界各国城市化给我们的启示为题,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使得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反思,下面我将从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展开讨论。
城市化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经济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成为了经济的核心引擎。
城市中集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集群效应。
例如,中国的广东省深圳市就是一个成功的城市化案例。
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制造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城市化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化给我们的启示之二是环境保护。
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
城市的扩张使得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紧张,城市交通拥堵和大量的工业排放也给大气环境带来了污染。
因此,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例如,许多国家都在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城市绿化、节能减排和垃圾分类等措施,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化给我们的启示之三是社会发展。
城市化带来了人口的流动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城市中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城市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现象也愈发凸显。
因此,城市化进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城市的社会问题,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提高社会融合度和公平正义。
例如,许多国家都在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
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城市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城市的优势,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要注意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只有在全面推进城市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国外城市群的经验以及对中国的一些启示高国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我从事的专业领域主要是围绕区域经济、城市经济、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一些理论、政策和方法。
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国外城市群的经验以及对中国的一些启示。
应该说这个题目目前中国国内社会各界非常关注,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国家新型城镇化颁布以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得到快速的推进,而其中城市群已经被明确作为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和形态。
所以说,全面的了解和对比世界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它们的城市群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特点、模式,从中得到对我们国家下一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启示和建议。
所以今天我就围绕这个题目,展开我的这个授课。
一、世界典型城市群的基本情况(一)北美洲的典型城市群首先我想讲的第一部分内容想介绍一下世界典型的城市群的一些基本情况。
从目前学界说得比较多的,有以下几个大的比较成熟的世界级的城市群,我依次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第一个就是北美洲的这个典型的城市群,这个通常指的是两个,第一个就是美国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主要是分布在美国的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平原地带,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地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同时其间也分布了若干的一些中小城市,整个这个城市群在长约965公里,宽100多公里的地带上形成由一个5个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应该说是世界级的城市群,整个面积是13.8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500万人,城市化水平90%以上。
所以说这个美国的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国土面积占整个全美1.5%,但是集中了美国总人口的20%左右,应该说是美国的经济的核心地带,它的制造业占了全美的30%,它的这个制造业能力、它的商贸的规模和它的金融服务业的规模和实力,都应该说在全世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非常大的影响。
世界城市群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群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世界各地的城市开始形成密集的城市群,这些城市群成为了经济、社会、文化和交通等多方面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文将着重探讨世界城市群的概念、特点、分类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什么是城市群?城市群是由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地理接近性的城市和其周边地区组成的集合体。
这些城市群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通常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信息通信网络等相互联系。
城市群具有人口集中、经济发展活跃、基础设施完善、资源优势互补等特点。
世界城市群的特点1. 经济中心:世界城市群常常是全球经济中心。
这些城市群集聚了大量的产业和企业,以及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人口密集:世界城市群的人口常常众多,居住在这些城市群的人口往往超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人口的聚集使城市群中的各个城市面临着更多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
3. 多样性与包容性:世界城市群由于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此在民族、文化和宗教等方面都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种多元化的特点为城市群带来了创新、文化交流和共生的机会。
4. 交通便捷: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之间以及城市群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通常非常便捷,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信息通信网络等。
这为人口流动、货物流通和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
世界城市群的分类1. 世界一线城市群:这一类城市群一般包括多个全球经济中心,如纽约、东京和伦敦等。
这些城市群集聚了世界顶级企业、金融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对全球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2. 全球性城市群:这些城市群集聚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中心,如香港和旧金山等。
它们在区域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经济影响力,是重要的国际金融和商业中心。
3. 国家级城市群:这些城市群由一个国家内的多个城市组成,如巴西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和巴西利亚构成的东南三角洲城市群。
国家级城市群常常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中心。
城市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群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并逐渐成为了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城市群中,有一些城市群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城市群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成功城市群的案例分析,总结出城市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构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城市群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是构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
交通网络的发展对于促进城市群内部的人员流动、物资流通和信息交换具有重要作用。
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城市群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该城市群通过修建高速铁路、建设多式联运中心等举措,实现了城市群内部的快速、便捷和多样化的交通连接,从而促进了城市群的经济融合和产业转移。
二、优化产业布局城市群发展还需要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合理分工和合作,实现城市群内部的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
例如,东京-大阪城市群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群,而上海-杭州-宁波城市群则以制造业为主导。
这两个城市群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了资源的互补和协同发展,使得整个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提升。
三、加强城市群间的合作与协调城市群发展必须依靠城市间的合作与协调。
南加州城市群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该城市群将洛杉矶、圣地亚哥和圣路易斯奇波西特等城市纳入统一的合作框架,通过合作项目和政策协调,实现了城市群内的协同发展和资源整合,从而推动了整个城市群的增长和繁荣。
四、保护生态环境城市群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伦敦-剑桥-牛津城市群是一个生态友好型的城市群。
该城市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推动循环经济等举措,实现了城市群的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城市群治理能力城市群发展需要强大的城市群治理能力。
东京-仙台-名古屋城市群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该城市群建立了有效的城市群管理机制,并通过城市合作和政策协调,实现了城市群的有序发展和良好治理。
城市群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发展,城市群成为国际竞争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城市群是指相对集中的城市空间,以区域城市网络为基础形成的城市群体,包括若干个城市和周边地区,形成了相对密集的城市空间。
在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具有密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形成了密集的区域经济。
城市群的发展地位日益重要,对于促进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城市群发展的背景城市群的出现与多种因素有关。
全球化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
全球化使得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城市间的联系和合作。
城市群的发展也与技术进步、交通运输、产业转移、改革开放等因素密切相关。
如今,城市群反映的是经济中心城市、入口城市和产业转移城市等多角度的区域经济布局。
城市群的经济中心城市通常集中重点的国际金融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科技产业中心等,且有很强的区位气氛和功能交叉性。
一般情况下,城市群的入口城市是一个贸易、交通和物流的互联点,是连接城市群内城市与外部环境的重要门户。
产业转移城市是城市群的强大工业和制造业总部,也是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
城市群的优势城市群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经济优势。
城市群内城市间具有良好的经济联系和竞争合作,形成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城市群具有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等优势,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和拓展国际市场。
同时,城市群具有高效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源,提高了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社会优势。
城市群内城市间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活跃,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城市群为市民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学习、生活和发展空间,增强了社会和谐与互动。
生态优势。
城市群内空间协调、生态环境相对优美,建立了城市绿色生态系统。
城市群共享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政治优势。
城市群内的城市彼此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和合作,有利于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合作,从而增强地方政府之间的互信和合作意识。
中外城市群发展及其对中原城市群的启示关于中外城市群发展及其对中原城市群的启示一、城市群概念与发展概述城市群是一种城市组织形态,是由若干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合作共同发展形成的空间范围,区别于传统城市规划的单一城市或单一区域。
随着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城市群已成为全球城市组织中的重要形态之一。
城市群发展不仅有着经济效益,还能促进城市协作、资源共享、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与发展。
目前,国内外已经形成了众多具有实际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
例如,中国的珠三角、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城市群等;日本的关东地区、名古屋都市圈和关西地区都市圈等;法国的巴黎大区、里昂都市圈等等。
二、中外城市群发展及其启示1.区域协同发展:以珠三角为例,珠三角地区内有较多产业互补性,而广东省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平均,因此可以在技术创新、人才共享等方面开展协作,以推进整个区域的持续发展。
中原城市群也可以借鉴这种地区合作的模式,通过加强各城市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提升整体竞争力。
2.形成优势互补: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苏州、南京等南部城市较为发达,可以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业等方面与上海等北部城市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产业链的发展和提升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中原城市群也可以探索各城市间产业上的互补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跨城市的优势产业链。
3.贡献度分配: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尽管北京、天津在人口规模、经济总量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但在区域发展上,需要将各城市的贡献度纳入考虑。
中原城市群也需要在区域发展中遵循公平原则,协商合作,实现各城市间共同发展。
4.资源共享:以法国的巴黎大区为例,巴黎大区内不仅有着世界著名的文化、艺术和旅游资源,还有一批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企业,周围城市可以通过密切合作,实现巴黎大区内外的资源互通共享。
中原城市群也可以通过整合文化、自然资源,鼓励跨城市旅游发展,打造文化旅游新品牌。
5.绿色发展:以意大利的米兰都市区为例,米兰都市区内有着大量的公园、景观和绿地,这些资源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美丽的生活环境,还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国外城市群的经验以及对中国的一些启示高国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我从事的专业领域主要是围绕区域经济、城市经济、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一些理论、政策和方法。
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国外城市群的经验以及对中国的一些启示。
应该说这个题目目前中国国内社会各界非常关注,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国家新型城镇化颁布以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得到快速的推进,而其中城市群已经被明确作为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和形态。
所以说,全面的了解和对比世界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它们的城市群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特点、模式,从中得到对我们国家下一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启示和建议。
所以今天我就围绕这个题目,展开我的这个授课。
一、世界典型城市群的基本情况(一)北美洲的典型城市群首先我想讲的第一部分内容想介绍一下世界典型的城市群的一些基本情况。
从目前学界说得比较多的,有以下几个大的比较成熟的世界级的城市群,我依次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第一个就是北美洲的这个典型的城市群,这个通常指的是两个,第一个就是美国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主要是分布在美国的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平原地带,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地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同时其间也分布了若干的一些中小城市,整个这个城市群在长约965公里,宽100多公里的地带上形成由一个5个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应该说是世界级的城市群,整个面积是13.8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500万人,城市化水平90%以上。
所以说这个美国的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国土面积占整个全美1.5%,但是集中了美国总人口的20%左右,应该说是美国的经济的核心地带,它的制造业占了全美的30%,它的这个制造业能力、它的商贸的规模和它的金融服务业的规模和实力,都应该说在全世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非常大的影响。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作者:李忠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32期城市化起步于18世界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结束了工场手工业de1生产方式,代之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发展。
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农村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变。
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但是,总体发展趋势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从城市化发展速度来看,呈现出慢—快—慢的特点,城市化初期发展缓慢,中期发展速度加快,后期发展速度又放慢,即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轨迹。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来看,既有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完成城市化的模式,也有拉美、日韩等国家在三、五十年内完成城市化的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是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
一、由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英国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英国的工业化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
18世纪早期,英国的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到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
英国城市化是以发展轻工业为先导,进而带动能源、工矿、交通工业的发展,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机器运转速度的加快、工厂制度的逐步建立,促进煤炭、冶金工业发展起来,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变革,则促进了交通枢纽城市发展。
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则是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19世纪中期,随着“圈地运动”在全国大范围的开展,再加上农业技术的改进,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城市迅速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需要补充新的劳动力,在此背景下,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英国的城市化为世界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模式,但是,其中也有沉重的教训,那就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粮食自给有余,还可以出口,到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贵族通过著名的“圈地运动”,以暴力形式强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停滞不前,国内消费的粮食、肉类和农业原料不得不依赖从国外进口,农业发展不足,反过来制约了城市化的推进。
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增长:城市群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资源和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产要素和市场体系。
通过城市群的协调合作、资源共享和产业集聚,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区域经济的繁荣。
2. 创新驱动:城市群集聚了大量的人才和创新资源,形成了创新生态系统。
通过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创新合作和竞争,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的创新发展。
3. 城市间协作:城市群之间通过合作和协调,可以共同应对区域性的挑战和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
城市群之间的合作还可以促进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互动,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4. 城乡协调发展:城市群可以作为城乡发展的纽带,通过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合作和产业转移,推动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同时,城市群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总的来说,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带动和引领的作用,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创新发展、加强城市间合作、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改善民生作出重要贡献。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作者:潘芳田爽来源:《前线》2018年第02期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被公认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
它以纽约为中心,包含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等主要城市,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
纽约距城市群北端的波士顿约350公里,距城市群南端的华盛顿约370公里。
城市群占地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总面积的1.5%。
2015年,城市群总人口达到5345万,占美国总人口的17%,预计2025年人口将达到5840万,2050年人口达到7080万,这将比2010年增加35.2%。
2016年,城市群GDP达到4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万亿元),占全美GDP的比例超过20%。
相比而言,京津冀城市群面积为21.8万平方公里,2015年常住人口为1.1亿,2016年GDP为7.5万亿元。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的城镇体系呈金字塔型结构,城市群的增长由纽约、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中心城市逐步向外辐射和扩展,出现纽瓦克、卡姆登、安纳波利斯等次级中心城市,各等级城市相互交织构成该城市群的城市网络。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中人口大于100万的城市有9个,人口介于50万~100万的城市有29个,这两类城市集聚了区域内65%的人口;人口介于20万~50万的城市有34个,人口小于20万的城市有116个,这类城市的平均规模只有6.4万人。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五大中心城市的人口,随着美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有规律的变化。
首先,城市群内中心城市的人口占比在美国城市化前期迅速增加,随着城市化逐渐进入成熟阶段,中心城市的人口占比稍有下降并保持稳定。
1820年,美国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率仅有7.2%,但是美国东北部城市化水平远高于美国其他地区,达到11%,5个中心城市的人口占比仅为6%左右。
美国的城市化率在1840~1860年间从10.8%上升至19.8%,同期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城市化率从18.5%上升至35.7%,这5个大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人口占比迅速增长。
世界著名城市群:各城市间分工协作发挥核心城市带动辐射作用一、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以纽约为中心的城市群该城市群成形最早,地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
从波士顿向南,经过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10座城市(指10万人以上的城市)以及它们附近的一些卫星城镇,连绵不断,构成带状大都市带。
该城市群面积6万km2,占美国面积的1.5%。
该区人口4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是美国经济的核心地带。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经济特征: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美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和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同时,带内的每个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特殊的功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
若孤立地看待每个城市,其功能大多为单一的,但整体性功能远远大于单个城市功能的叠加。
纽约:是这个城市群的核心。
联合国6个主要机构的5个设在这里。
早在20世纪初,纽约就享有全美国“银行之都”的称号。
近一个世纪以来,其一举一动都左右着世界的金融、证券和外汇市场。
纽约历来又是美国和国际大公司总部的集中地,全美国500家最大的公司,约有30%的总部设在纽约,同时吸引了与之相关的各种专业管理机构和服务部门,形成了一个控制国内、影响世界的服务和管理中心。
费城:该城市群的第二大城市,它是一个多样化的城市,重化工业发达,为美国东海岸主要的炼油中心和钢铁、造船基地,全市就业人口中的2/5从事制造业。
费城港也是美国主要港口之一,主要承担近海航运。
波士顿:是有名的文化城市。
全球闻名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就在该城。
以波士顿为中心的128公路环形科技园区已形成一个高科技产业园,是仅次于硅谷的全美微电子技术中心。
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也是世界各国中少有的仅以政府行政职能为主的政治中心,市区人口中的一半是受联邦政府雇佣的官员和服务人员。
从上可见,该城市群每个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特殊的职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彼此间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国外城市群的发展经验与启示作者:段建新来源:《经济师》2011年第04期摘要:文章阐述了国外城市群的发展经验,指出城市群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形式,产业内涵对城市在规模和功能上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并对城市群的协调管治、可持续发展以及服务设施一体化和内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外城市群经济发展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79-02一、城市群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形式城市是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要素聚集为特点,以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聚了人口、经济和科学文化等各类发展因子的地域空间系统。
就其本质来看,它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实体的有机统一,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市不仅是区域内的生产、消费、贸易、行政、就业中心,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衰退的前沿。
它通过与所在区域的各种联系,引导和控制着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
因此区域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城市之间的竞争。
工业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诱因,产业革命在欧洲诱发了城市化,作为城市化先发地区,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前工业”、“工业”和“后工业”三个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城市的规模在工业化进程中越来越大。
由于城市越大,其集聚产业、人口的能力越大,效率越高,这些国家就走过了一条城市化、大城市化乃至大城市群化的道路。
进入20世纪以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向大城市集中的倾向。
随着经济主导产业的不断变化,产业内涵对城市在规模和功能上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现代产业的大城市取向已十分明显。
城市群是由多个城市聚合而成的一个高密度的、关联紧密的地域空间,在这个地域空间里存在若干个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不同层次的城市功能在一个比较密集的空间范围内有机地相互联动,城市之问的空间距离和经济距离被高速度、大运输容量的交通轴线所缩短。
由于只有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才有各种现代化高端产业的集聚,只有城市才具有国际竞争所需要的产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故此集聚着多个城市的城市群就成了经济、技术与社会变迁的核心地带,区域经济的发展引擎,区域文化与政治创新的发源地,也成为连接各种全球性网络的节点区。
世界六大城市群
1 、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又名波士华城市群,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大城市以及200多个市镇。
形如带状,长约1000KM,宽50~200KM,面积13.8万平方千米,占美国总面积的1.5%。
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2.5%,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2 、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区城市群
位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里夫兰、匹兹堡以及加拿大多伦多和蒙特利尔。
集中20多个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是北美重要的制造业区。
该城市群与美国东北部沿海城市群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城市群。
3 、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又名东海道城市群。
从东京湾的千叶开始,经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大阪、神户直达北九州的长崎,呈条带状,从东北向西南延伸1000KM,占日本总面积的6%。
人口将近7000万,占日本总人口的61%。
4 、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
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由伦敦大城市经济圈、伯明翰城市经济圈、利物浦城市经济圈、曼彻斯特城市经济圈、利兹城市经济圈,面积4.5万平方千米,占国土的18.4%,人口3665万,占总人口的62.7%该城市集中了英国经济总量的80%。
5 、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
他们地跨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
总面积为14.5万平方千米,总人口4600万。
其中,人口达到10万以上的城市有40座。
典型案例:
纽约:
在纽约的上班族当中,35%的人集中在金融行业。
其中不少人不住在纽约,有些甚至住在费城,每天早晚,这群上班族,要花费一、两个小时,乘坐火车、地铁、汽车往返于家和公司。
借助纽约的资本优势,都市圈内的每一座城市都形成了各自的产业亮点。
费城的重工业,波士顿的高科技产业,巴尔的摩的冶炼工业,每座城市的主导产业都是单一的。
但放眼整个都市圈,多样化、综合性的整体功能,远远大于单个城市功能的简单叠加。
以纽约为核心,制造业带、交通带、城市带融为一体,形成了多核心的城市群体系。
区域内产业布局调整合理,增大了城市间的互补性,从而增强了整个都市圈的经济稳定性。
东京:
东京是世界公认的同城化建设较好的国际大都市。
大东京都市圈又称首都圈,是指以东京为中心,半径100公里范围内的地区,主要包括东京都、琦玉县、神奈川县、千叶县、茨
城县、群马县、枥木县和山梨县等一都七县,面积36274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9.6%,人口404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14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多。
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3,尤其是制造业、服务业更是高达60%以上。
大东京都市圈是世界闻名的城市集聚区,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
1956年,日本政府实行“首都圈整顿方案”,规定以东京为中心、半径100公里以内的地区,构建一个“首都圈”,颁布了《首都圈整治法》,并于1958年编制了第一个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奠定了区域同城化发展的基础。
1968年,日本又发布了第二个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提出了将东京作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全国管理中枢,并实施以实现合理中枢功能为目的城市改造。
这次规划使东京中心区实现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城市外围地区的开发建设。
第三次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于1976年出台,规划中提出了在首都圈中分散中枢管理功能,建立区域多中心城市复合的设想。
第四次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于1986年制定,进一步对周边城市的职能定位和发展布局进行了调整,同时提出了要强化中心区的国际金融职能和高层次中枢管理职能的设想。
1985年,日本国土厅大东京都市圈整备局对区域改造进行了规划,提出将东京一极集中的结构改变为多极、多圈层的城市结构。
即将大东京都市圈进一步分成几个自立性的区域,在它下面又细分为业务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在那里配置政府机关、业务、金融、信息服务等中枢机构或会议场所,培育出自立性强的都市圈,并对各自的职能进行了相对明确的分工。
日本政府根据区域职能分工,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
大东京都市圈是根据生产和生活这两大最基本的社会活动,着眼于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由一群功能不同的大中小城市通过集聚而成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城市群。
目前,大东京都市圈主要由中枢管理城、生产城、居住城、生产和生活兼用城、学园城、游览城构成的。
中心城市东京为整个城市群体的中枢管理城,它的主要功能是对整个城市群体的政治、经济活动实行集中统一的组织管理,在文化娱乐方面主要增强它对其它城市的吸引力。
其它城市的活动是在中心城市的统一规划下展开的,这些不同类型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工业过度集中带来的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等问题,从而形成了中枢管理活动“点”的高度集中和生产、生活活动“面”的水平分散的这种空间分散和内在联系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东京完全是一个建设在轨道上的城市,轨道成了维系东京都市圈正常运转的生命线。
东京圈的轨道交通密度和长度都居世界大城市首位,其主要轨道交通工具有JR线(即城市电气铁路或新干线)、地下铁、轻轨等,其他还包括高架电车、单轨电车、无人驾驶的Yurikamome(百合鸥)等等。
约有30家轨道交通公司经营着该地区总长2000多公里的轨道线路,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轨道交通网络。
根据来自计量计划研究所和东京都政府交通局的数据,每天通过轨道交通方式出行的人次占到一天出行总人次的43%,通勤通学人群中每天通过轨道交通方式出行的人次占到总人次的86%,而在早高峰时段,更是有高达91%的通勤通学者采用轨道交通方式进入东京中心区。
东京都都市整备局交通计划课课长辅佐长尾肇太:
“如果以东京都政府所在地为半径画圈的话,住在半径50公里~100公里这个区间的人们,完全可以每天去东京都通勤上下班,所以也就没有很强的地域区分感。
”
“环状公路的建设非常重要。
一旦环形公路建成,可以很大程度上对外围车辆进行分流绕行。
东京计划建设的环状公路总长522公里,但目前只完成了35%,约181公里。
而类似的巴黎和柏林,环状公路建成率都很高,达到了84%和97%。
”。
从东京看北京:
●政府未来的投资还将集中在基础建设领域,北京外围交通条件的改善才刚刚
开始。
●郊区公路干线和环城铁路的修建,将决定了未来二十年北京的发展。
未来北
京会是世界上轨道交通最为发达的城市。
●北京市区的容量已经到了极限,开拓周边空间势在必行。
未来会形成4000
万人口的城市群。
届时四环以内的拥堵会有所改善。
●单核规划的弊端已经非常明显,接下来卫星城的建设会“主题化”,具备明
确的分工和定位,同时伴随着公共服务配套和行政配套的建设。
(参考东京和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