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6
负荆请罪课本剧教案【篇一:21《负荆请罪》-教学教案】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
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
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
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
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位任务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看了课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恶劣这个剧本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1、自由轻声读,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2)谁向谁请罪?(3)为什么要请罪?此题不作过高要求。
(3)结果怎样?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四、指导书写五、作业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二、精读剧本第二幕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
六年级语文《负荆请罪》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掌握《负荆请罪》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
2. 培养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人性善恶的反思。
3. 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负荆请罪》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对故事细节的把握能力。
2. 学会分析文本,提取中心思想,并进行个人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向学生介绍《负荆请罪》的故事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阅读课文:教师让学生阅读《负荆请罪》课文,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
3. 分析文本: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故事的中心思想,引发学生对人性善恶的思考。
4. 导出知识: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文本,并提取出关键词语,形成知识点。
5. 练习与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对故事的理解和个人观点。
6. 归纳总结:教师向学生总结故事的中心思想和人物形象,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7. 课堂延伸:教师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和思考能力。
四、板书设计:「负荆请罪」1. 故事背景介绍2. 故事情节3. 中心思想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读懂《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和中心思想。
在分析文本和个人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也能体会到人性善恶的复杂性,培养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课堂讨论时间不够充分,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有差距。
在后续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阅读其他类似主题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其他与《负荆请罪》类似主题的文本,例如关于友谊和宽容的故事。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拓展对人性善恶的理解,培养对人性的真实认知。
2. 群体讨论:组织学生进行群体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经验,鼓励他们思考并分享一些真实的友情故事或亲情故事。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家庭、友谊等关系的珍视,并加深他们对人性善良的理解。
负荆请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诚实、勇敢、敢于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
2.教学难点: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心理变化,体会“负荆请罪”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介廉颇和蔺相如的背景。
2.提问:你们听说过廉颇和蔺相如吗?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能够化解误会?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你们认为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吗?为什么?二、课堂讲解1.讲解廉颇和蔺相如的心理变化。
2.分析“负荆请罪”的含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如果你犯了错误,你会如何向别人道歉?四、朗读训练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你们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寓意。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故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四、写作训练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负荆请罪”的作文。
2.教师批改作文,给予评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你们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实、勇敢、敢于承担责任?四、课后作业1.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负荆请罪”的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负荆请罪》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了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以及他们化解误会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案名称:《负荆请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使学生了解到一个人的改变和成长需要勇气和责任心,并理解道歉和原谅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并能够使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来解释故事中的复杂情节。
二、教学重点1. 学习《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教育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故事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成长。
2.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力,产生对个人行为和责任感的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和故事概述(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故事《负荆请罪》的背景,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 学生讨论故事标题的含义和可能产生的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故事阅读和理解(30分钟)1. 学生阅读故事《负荆请罪》。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以检测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第三课时:人物分析和情感塑造(40分钟)1. 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包括主人公和其他次要人物。
2. 学生探究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内心变化,并就其原因进行推测。
3. 学生讨论故事中的情感表达和塑造方式,如对自责、内疚、悔过、谦恭等情感的描写。
第四课时:道歉和原谅的重要性(30分钟)1.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共同探讨道歉和原谅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学生就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是否应该被原谅发表个人观点,相互交流。
第五课时:个人行为与责任感的思考(40分钟)1.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或写作的方式,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个人思考,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并讨论如何改变行为并承担个人责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测试。
2.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评估。
3. 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评价。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用不同的角色来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2. 学生可以创作一个新的故事,描述一个人在面对错误和挫折后的改变和成长过程。
负荆请罪教案教案主题:负荆请罪教学目标:1. 了解“负荆请罪”的意义和来源;2. 探讨“负荆请罪”对于修复关系、表达真诚的作用;3. 培养学生对错误负责、勇于承认错误的品质。
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负荆请罪的定义、意义、来源以及相关案例;2. 视频素材:展示具体负荆请罪的场景,如电视剧片段;3. 讨论材料:准备一些与负荆请罪相关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展示负荆请罪的定义和来源,引起学生对负责与勇于承认错误的思考。
步骤一:课堂讨论1. 让学生讨论负荆请罪对于关系修复和表达真诚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犯了错误,伤害到他人时,负荆请罪是一种以行动表达真诚和诚意的方式。
2. 引导学生回忆或分享他们曾经负荆请罪的经历,让他们讲述负荆请罪的结果和感受。
步骤二:案例分析与讨论1. 准备一些负荆请罪的案例,包括个人关系、团队合作或者社会事件等方面。
2. 分组让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 为什么这个人选择负荆请罪?他们对错误有哪些态度和认识?- 负荆请罪对于错误当事人和被伤害者有什么作用?- 负荆请罪对于修复关系和建立信任的重要性。
步骤三:视频观看与学生反思1. 展示一段相关负荆请罪的视频,如电视剧片段或者真实案例。
2. 学生观看视频后,让他们以小组或者个人形式回答以下问题: - 视频中的人为什么选择负荆请罪?他们的表现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你对这个负荆请罪的场景有什么感想或者启示?- 如果你犯了错误,你会选择负荆请罪吗?为什么?总结: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学生可以理解负荆请罪的重要性和意义。
负荆请罪能够帮助我们修复关系、表达真诚和勇于承认错误。
最后,鼓励学生勇于承认错误、及时改正并向他人表达真诚的态度。
负荆请罪教案公开课优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负荆请罪》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1.2掌握《负荆请罪》的主要情节和成语“负荆请罪”的含义。
1.3学习通过故事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品质,学会宽容与尊重。
3.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反省意识。
二、教学重点1.掌握《负荆请罪》的主要情节和成语“负荆请罪”的含义。
2.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性格。
三、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理解故事的主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向学生介绍《负荆请罪》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2.故事梗概以故事梗概的方式,向学生讲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讲解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强调他们的性格特点。
3.分组讨论故事中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什么?廉颇为什么会负荆请罪?你认为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分别有什么特点?4.分享心得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学习。
第二课时1.情感分析分析廉颇负荆请罪时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理解其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分析蔺相如面对廉颇的请求时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宽容与尊重的重要性。
2.成语学习讲解“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含义,让学生学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举例说明“负荆请罪”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廉颇和蔺相如,模拟故事情节,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结束后,引导学生分享扮演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学生反思自己在故事中学到的道理,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道理。
五、作业布置1.根据故事内容,写一篇关于廉颇和蔺相如的读后感。
2.收集其他含有成语的故事,进行阅读分享。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故事教学,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和成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负荆请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负荆请罪》的故事内容,能够复述故事情节。
2. 分析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爱国精神。
3. 体会“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 《负荆请罪》中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2. 难点:体会“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 《负荆请罪》的动画片段,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课题。
2. 新课呈现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文本,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从蔺相如和廉颇的行为中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课堂总结
学生分享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负荆请罪》所传达的爱国和团结的精神。
4. 课后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负荆请罪》的理解和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排演一个课本剧,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要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中的情节,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传统美德。
六年级语文负荆请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负荆请罪》的内容,体会故事的主题思想。
1.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
1.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概括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品质,学会尊重和宽容他人。
3.2培养诚实守信、勇于认错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1.2学习生字词,正确书写。
2.教学难点:2.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故事主题。
2.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负荆请罪》的故事背景。
1.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
2.学习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2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人物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4.学习生字词4.1教师领读生字词,学生跟读。
4.2学生自主练习书写生字词,教师检查。
5.情境体验5.1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扮演廉颇和蔺相如,体验故事中的情节。
5.2学生分享体验感受,教师点评。
6.小组讨论6.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6.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8.课后作业8.1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2教师检查作业,给予评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负荆请罪》,让学生了解了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培养了学生尊重和宽容他人的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情境体验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不足之处。
如在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时,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负荆请罪阅读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 理解并运用“负荆请罪”这一成语的含义和用法;2. 分析并理解课文《负荆请罪》的主题和情节;3. 掌握阅读理解的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 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小组活动,提高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运用“负荆请罪”这一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分析并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节。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小组活动,提高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材:教科书第五册第六单元《负荆请罪》教具:黑板、多媒体设备、PPT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进入课堂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还记得什么是成语吗?请举例说明。
”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本节课相关的成语,并介绍“负荆请罪”这一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二、学习课文(25分钟)1. 教师进一步解释“负荆请罪”的含义和来历,并与学生一起快速阅读课文《负荆请罪》。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深度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情节,并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如:“负荆请罪”的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的关系如何?主要发生了什么事情?”三、阅读理解(3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呈现一篇关于“负荆请罪”的阅读理解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 学生完成后,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讲解和答疑,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阅读理解的技巧。
四、小组活动(2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小组讨论,探讨负荆请罪的含义和故事背后的哲理。
2.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集体讨论和点评。
五、总结与展望(10分钟)1. 教师对课堂进行总结,强调负荆请罪的意义和重要性。
2. 教师展望下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预习。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阅读一篇与负荆请罪相关的文章,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负荆请罪》优秀教案(通用5篇)《负荆请罪》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负荆请罪》优秀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负荆请罪》优秀教案1目标1、能进入角色品读剧本第二幕,为课后表演做好准备。
2、感悟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积累词句,丰厚学生的语文底蕴。
教学重难点进入角色品读课文,说好台词。
教学准备1、练读第二幕。
2、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课前板书:21 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剧本《负荆请罪》,这个剧本主要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读了剧本的第一幕,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廉颇:小肚鸡肠、心胸狭窄、傲慢无礼、自私自利、争名夺利、居功自傲、盛气凌人、耀武扬威蔺相如:忍辱负重、心胸宽广、顾全大局、大公无私、宽容大度、一心为国二、初读剧本1、过渡:读了剧本的第一幕,廉颇和蔺相如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同的,那么接下来到了剧本的第二幕,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廉颇和蔺相如还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剧本的第二幕,一边读一边体会。
2、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初读了剧本的第二幕,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板书:知错能改,宽容大度三、角色品读1、过渡:像这样的廉颇和蔺相如,他们的台词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呢?从他们的台词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呢?怎样才能通过他们的台词把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呢?这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2、感悟方法出示文本:〔幕启。
几天以后。
蔺相如在客厅踱步。
一会儿,韩勃匆匆走上。
〕韩勃 (紧张地)大人!大人!蔺相如什么事?韩勃廉将军来了!蔺相如 (奇怪地)什么,廉将军来找我?韩勃廉将军他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
蔺相如快请廉将军进来!韩勃是!教学思路:《负荆请罪》优秀教案2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负荆请罪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情节和内涵。
掌握相关的字词和文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道德和人生的启示。
2、教学重难点重点:深入剖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难点:理解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4、教学资源相关的课文文本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教学的图片、视频等资料5、教学时间安排课程导入:X分钟课文讲解:X分钟小组讨论:X分钟总结归纳:X分钟作业布置:X分钟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掌握“负荆请罪”这一成语的出处、意义和用法。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和蔺相如宽容大度的品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宽容和认错。
12 教学重难点121 教学重点详细讲解故事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理解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和经过。
分析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如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廉颇的勇猛善战、直率坦诚。
12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负荆请罪”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道德观念。
如何让学生将故事中的道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13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133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如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14 教学资源141 课文文本提供清晰、准确的课文内容,以便学生阅读和学习。
142 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投影仪、电脑等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体会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感受他们的爱国精神。
3、引导学生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品质和蔺相如顾全大局的胸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体会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
2、教学难点(1)理解蔺相如避让廉颇的原因,以及廉颇负荆请罪的深层含义。
(2)让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在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表演法: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增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故事,引出“负荆请罪”。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廉颇和蔺相如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吗?(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精读课文1、分析蔺相如的形象(1)找出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他的性格特点。
例如:“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2)通过朗读,感受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和深明大义。
2、分析廉颇的形象(1)找出描写廉颇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他的性格特点。
例如:“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2)引导学生理解廉颇的居功自傲和心胸狭隘。
负荆请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领悟他们的优秀品质。
2、教学难点(1)体会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的知错能改,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犯了错误应该怎么办?2、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负荆请罪》,讲的就是一个人犯了错误之后主动认错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分析“负荆请罪”的起因(1)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表现的句子,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2)引导学生理解廉颇对蔺相如的不满,思考廉颇不满的原因。
2、分析“负荆请罪”的经过(1)默读课文,找出廉颇负荆请罪的相关段落。
(2)讨论:廉颇负荆请罪时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说?(3)分析蔺相如的回答,体会他的宽容大度和顾全大局。
3、分析“负荆请罪”的结果(1)思考:廉颇负荆请罪后,两人的关系如何?(2)引导学生理解“将相和”对赵国的重要意义。
(四)总结人物形象1、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宽容大度。
2、廉颇:知错能改、直率坦诚、爱国。
(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如果与同学发生了矛盾应该如何解决。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
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
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
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
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位任务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看了课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恶劣这个剧本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1.自由轻声读,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2)谁向谁请罪?(3)为什么要请罪?此题不作过高要求。
(3)结果怎样?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四、精读剧本第二幕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
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理解成语“负荆请罪”,谁来说说它的意思?(背着荆条上门请罪,表示诚恳地赔礼道歉。
)3、课文写的是谁向谁负荆请罪?4、课前同学们查阅了资料,你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体会人物精神品质1、剧本是可以用来演的,但是要演好人物,首先要了解这个人物。
这个剧本中出现了几个人物?谁又是主要人物?(蔺相如、廉颇)2、我们先来分析这两个人物。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廉颇又是怎样的人?划出有关语句,把体现人物品质的词写在旁边。
3、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把体现人物品质的词写在旁边。
4、交流对蔺相如的认识。
5、廉颇如此骄傲自大,为什么最后能知错就改呢?老师从文中的一些提示中找到了答案,请同学们读读老师画出的句子。
(小黑板出示句子:还是明人!……他蔺相如敢耍弄我?来人!……)请同学们把这段话中的感叹号和问号读出不同的语气来。
6、廉将军知错就改,心胸宽广,的确令人钦佩!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对廉将军的敬佩之情吧!齐读第13自然段。
7、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觉得我们应该学习谁?为什么?三、分角色表演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品质。
现在,我们就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老师这里有蔺相如、廉颇、韩勃、秦王四个人物,谁愿意来表演呢?2、准备好了吗?开始表演!其他同学边看表演边思考:他们表演得怎样?有哪些地方表演得不够好?待会儿给他们提出来。
3、学生分角色表演。
4、谁来评一评他们的表演?学生评。
(主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方面进行评价)5、刚才同学们评价得真好!看来同学们不仅认真读书,而且会用心去体会文中人物的特点。
下面我们再分角色演一次,相信这一次一定会更棒!6、学生再次分角色表演。
7、这次表演得更加熟练了!不过,文中还有一些空白需要我们展开想象去填充。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自己的经验来填补这些空白。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负荆请罪》的故事情节和主旨2.学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错怨相赠”、“礼尚往来”等成语和俗语的意义和用法3.练习对话技巧和演讲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4.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团体合作和沟通能力二、教学内容1.《负荆请罪》故事情节的阅读和分析2.成语和俗语的辨析和运用3.话剧表演和演讲练习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负荆请罪》故事的情节和主旨2.学习成语和俗语的用法和意义3.练习表达和情感交流的能力难点1.理解成语和俗语的内涵和外延2.学生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的提高四、教学方法1.听读模式教学法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法3.情景模拟演练法4.话剧表演和演讲练习法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引入成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学生猜想一下这句成语的意思。
2.请同学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境下使用这个成语。
第二步:阅读故事(25分钟)1.教师让学生先以朗读的方式听读小说《负荆请罪》。
2.学生自己阅读小说,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意义并回答以下问题:(1)《负荆请罪》的故事情节和主旨是什么?(2)为什么大臣愿意负荆请罪?(3)你认为大臣和国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3.教师进行复述和总结,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主旨。
第三步:学习成语和俗语(20分钟)1.老师介绍几个常用的俗语和成语:(1)错怨相赠(2)礼尚往来(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兔死狗烹2.教师解释和举例说明以上几个俗语和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3.学生阅读例句,并设想自己在情境中使用这些成语和俗语。
第四步:小组讨论(20分钟)1.把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语或俗语进行讨论。
2.每个小组询问自己选择的成语或俗语有什么意义和使用方法,在组内分享,梳理出几个情境中使用该成语或俗语的案例。
第五步:演练活动(30分钟)1.把学生分成2组,让他们分组排练一出话剧,内容是《负荆请罪》中的一段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