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作文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23
温岭民风民俗作文
说起温岭这座小城,大伙儿都不陌生吧?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温岭人,我对这里的民风民俗了如指掌。
俗话说"入乡随俗",在温岭生活就得遵循当地的一些传统和习惯哦。
首先咱们来聊聊温岭人的性格特点吧。
大家都说温岭人勤劳朴实、勤恳踏实。
只要你来温岭走走,就能感受到这里人们的淳朴热情。
不论是街头小贩还是商家老板,都会热情好客地招呼你,让你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有时候买点小东西,老板甚至会送你一些小礼物,这就是温岭人的热情好客了。
说到民俗,温岭有不少有趣的传统习俗值得一提。
比如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贴春联、吃年糕、放鞭炮作为祈福的一种方式。
"年年有余"这个词语就来自于年糕。
再比如中秋节的时候,大家就会赏月吃月饼,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温岭还有很多地方小吃美食,像是虾酥糕、鲜鱼汤圆等等,都是地地道道的温岭味道哦。
老一辈温岭人还很看重一些传统的禁忌。
比如新房子落成时要"请神仙",新车子开张时要"开光"等等。
这些看似有些迷信的习俗,其实都是祖先们的一些祝福和寄托。
我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是值得弘扬和传承的。
温岭作为一座小城,却别有一番人情味儿。
这里的民风民俗都是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透露着人们的生活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
温岭人,我由衷地希望这里的独特魅力能够永远保留下去。
作文题目:有趣的民风民俗(以民风民俗为主题,题目自拟)一、主题:通过写自己所了解和喜爱的民风民俗,表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选材:1、提起抖空竹,每个孩子、甚至大人都会兴致勃勃的,因为空竹随着棉线及两根细棍子发出‚嗡嗡‛的声音,伴随着左右挥甩、上下起伏,由简单的拉响,到繁复优美的花招,抖空竹的技巧是相当多的。
由于它两头大,中间细,天津人叫它‚风葫芦‛。
2、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3、‚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喜欢的衣着也是不同的。
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韩国人穿的‚韩袍‛。
4、说起赛龙舟我想大家都是耳闻目睹过的,你听锣鼓声声,鞭炮齐鸣,划龙舟比赛就快开始了。
5、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节日习俗,在慢慢地盛开着,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吸引着我们。
当然,藏族这朵‚鲜花‛,已开地正大、正旺地,其中一朵花瓣,就是藏族的雪顿节。
6、我活在节日里,和民风民俗形影不离了,它的魅力吸引了每一个人。
端午节是古人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至今也非常受人喜爱,让人重视。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每当读到这首诗,我不由地想起那一次的清明节。
8、从出生到现在,我已度过了十二次热闹非凡的春节了,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河北度过的春节了。
9、‚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
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10、花,是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围成一朵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
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不一样的节日风俗而提到节日风俗,我首先会想到逛庙会,逛庙会这北京风俗相信大家已经久仰大名了,但真正见识过的估计也不多,那就让我带领大家去观赏这一有趣的民俗。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图文讲解+写作指导写作指导一、习作内容:“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二、写作要求:1.本次习作要求写家乡的风俗。
2.教材上给出了两个选择。
可以介绍一种风俗,也可以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3.写作时要突出民俗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三、写法指导:1、白描法。
在习作中可以把风俗活动现场看到的情景一一记录下来。
2、穿插法。
在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过程中穿插写入有关的传说或故事。
3、剪切组合法。
把相关的传说或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剪切组合在一起。
四、写作注意点1、亲眼所见。
亲自参加家乡的风俗活动,认真观察活动中的物品、人物、活动过程,有了深刻的印象,写作时就像演电影一样历历在目。
2、亲耳所闻。
请长辈介绍当地的风俗,让我们的耳朵像录音机一样记录下来。
把听到的介绍声情并茂地写下来。
五、写作提纲指导:1、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3、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4、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习作例文家乡的春节春节是我们中国传统而最隆重的节日。
在过春节的前好几天里,人们就开始忙了起来。
家家户户都在买年货,挑新衣,有忙不完的活。
腊八这天,我们都要喝腊八粥,粥里放着各种各样的米和豆,虽说不怎么好喝,但看着它那怪稀奇的样,总忍不住想喝几口。
快过年的时候,许多小孩子都在买东西。
小汽车啦,这些都是比较受欢迎的。
更受欢迎的便是鞭炮,过年没有鞭炮怎么行呢?孩子们高兴,大人们做起事来也有心劲。
他们早已经把过年是吃的,喝的,用的,穿的都预备齐了,准备在过年的时候用。
到了腊月二十三,这是过小年。
天刚黑,就有人放起了鞭炮,这便让人尝到了过年的味道。
在这一天,小孩子们最欢喜,因为家里早就准备好了各种各样的糖果。
民风民俗类作文篇一《家乡的社火》在我的家乡,有一项特别热闹的民俗活动,那就是社火。
每到过年的时候,各个村子就开始筹备社火表演了。
我记得有一年,我们村里早早地就开始忙乎起来。
村里的老老少少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得不行。
男人们负责制作那些社火要用的道具,像是高跷啊,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面具。
高跷可不好做,要选合适的木材,得又结实又轻便。
村里的几个老师傅就天天在木工坊里捣鼓,那认真劲儿就像在打造什么传世珍宝。
女人们呢,就忙着给社火演员们缝制那些花花绿绿的衣服。
我瞧见邻居张大妈,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着那件大红色的戏服。
那线在她手里就跟听话的小虫子一样,穿梭得飞快。
张大妈边缝还边念叨着这衣服得多花点心思,不然到时候上台不好看可不行。
而我呢,就整天跟着那群小演员们后面瞎晃悠。
最有趣的就是看那些小孩学走高跷。
小柱子才刚学的时候,那模样可滑稽了。
一下子踩上去,没两下就摔了个狗吃屎。
脸上搞得黑乎乎的,像是从烟囱里钻出来的一样,但他还咧嘴笑。
他妈妈在旁边又是心疼又是想笑,一个劲儿地说这小子就是调皮。
终于等到社火表演那天了。
一大早,村里就热热闹闹的,锣鼓喧天。
演员们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画着夸张的妆容,踩着高跷就开始满村巡游了。
看那个演孙悟空的小孩,手里拿着金箍棒,在空中耍得虎虎生风,一会儿跳到这边,一会儿蹦到那边。
周围的人挤得满满当当的,大家都满脸笑容,不停地欢呼鼓掌。
那些平日里看都看腻了的家乡村道,在这一刻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社火它就像一个纽带,把村里的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让过年变得更加有味道,充满了浓浓的家乡情。
篇二《端午的粽子香》端午节,对我们那地方的人来说,粽子可是必不可少的。
那得从有一年端午说起。
我跟着奶奶准备包粽子。
我们先去集市上挑粽叶,那粽叶得是新鲜翠绿的,还得一片一片挑,不能有破损的。
奶奶那眼睛可尖了,一片一片地翻着,像是在寻找什么绝世珍宝。
粽叶买回来后得洗干净,奶奶把粽叶放在大盆子里,不停地搓啊洗啊,那水都变得绿绿的。
作文留住民风民俗哎,说起咱中国的民风民俗啊,那可真是个顶个的有意思,各有各的味儿。
今儿我就聊聊我家乡的那些民俗吧,想留住它们,因为它们是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头的瑰宝啊。
我家乡在山东的一个小城,别看地方不大,但民俗活动可不少。
每年到了春节,那热闹劲儿,别提了,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整个小城就像被点燃了一样,到处都透着喜庆劲儿。
小年那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王爷。
听老人们说,灶王爷得上天汇报这家一年的善恶,所以啊,得好好拜拜他,让他多说好话,来年才能五谷丰登,日子红火。
我们得准备些糖瓜啊、糕点啊,摆在灶王爷的画像前,还得烧柱香,嘴里念叨念叨,求灶王爷保佑。
到了大年三十,那就更热闹了。
早上起来,就得贴春联、挂灯笼,那红彤彤的一片,看着就喜庆。
春联都是自己写的,有文化的老人,毛笔一挥,那字儿写得倍儿漂亮。
我呢,虽然写不了那么好看,但也得凑热闹,写两幅歪歪扭扭的,贴在大门上,心里头那个美啊。
晚上吃年夜饭,那可真是一桌子的美味佳肴,什么饺子啊、鱼啊、肉啊,应有尽有。
饺子里还得包点儿红枣花生啥的,寓意着来年早生贵子、平平安安。
吃鱼,那也是有讲究的,得吃全鱼,年年有余嘛。
一家子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吃得那叫一个痛快。
吃完了饭,那就得守岁了。
大人们打麻将、聊天,孩子们就放烟花、放鞭炮,整个小城都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
到了半夜十二点,新年的钟声一敲响,那鞭炮声、烟花声,就像炸开了锅,整个天空都被点亮了,美得让人心醉。
还有啊,正月十五元宵节,那也是个重要的日子。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得吃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晚上,还得去逛灯会,那灯啊,各式各样,有动物灯、人物灯、花灯,看得人眼花缭乱。
孩子们手里提着灯笼,跑来跑去,高兴得不得了。
除了这些大节日,我家乡还有一些小节日,也挺有意思的。
比如二月二龙抬头,那天得吃炒黄豆、炒花生,说是能辟邪、保平安。
还有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得包粽子,那香味儿,飘得满街都是。
这些民风民俗啊,不仅仅是些仪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当地的民风民俗作文
《说说咱这儿的民风民俗》
咱这儿呀,可是有着不少特别有意思的民风民俗呢。
就说这逢年过节的时候吧,那可真是热闹非凡。
先讲讲这拜年,可不像别的地儿随便说几句吉祥话就完事儿了。
在我们这儿,大年初一的一大早,就得穿戴得整整齐齐的,一家老小出门去拜年。
那场面,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喜庆,见面就拱手作揖的,嘴里说着各种好玩的吉祥话,什么“新年好哇,祝您龙年发大财”之类的。
记得有一年大年初一,我跟着家里人去拜年,我们一条街一条街地走,挨家挨户地进,那腿都快走断啦!遇到熟悉的长辈,还得认真地磕头呢,有时候磕头磕得我脑袋都晕乎乎的。
但一想到能拿到那些长辈给的红包,又觉得特别开心。
而且拜年的时候还能吃到各种好吃的,花生啦、瓜子啦、糖果啦,哎呀,嘴巴就没停过。
还有啊,咱这儿办喜事的时候也特别有讲究。
那唢呐一吹,锣鼓一敲,整个气氛就热烈起来了。
新娘子进门的时候,那可是有好多的仪式呢,什么跨火盆啦,寓意着以后的生活红红火火的。
然后还会有人撒着彩纸,五颜六色的,可好看啦。
记得那次去参加亲戚的婚礼,我看着新娘子穿着漂亮的嫁衣走进来,真的感觉就像是仙女下凡一样。
大家都笑着闹着,特别欢乐。
咱这儿的民风民俗就是这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乐趣,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和亲情。
这就是咱家乡的魅力呀,不管在哪儿,都能让我念念不忘呢!
怎么样,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呀,这可都是真真实实的咱这儿的故事呢!。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民风民俗作文《有趣的端午节》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可是我们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哟!端午节的习俗可多啦!每到这一天,妈妈会早早地起床,去市场买新鲜的粽叶、糯米、红枣还有绳子。
回到家后,妈妈就会把糯米泡在水里,把粽叶洗干净。
然后,我们一家人就围坐在一起包粽子。
我总是笨手笨脚的,包出来的粽子不是漏米就是形状奇怪,但是妈妈一点也不嫌弃,还耐心地教我。
包好粽子后,就把它们放进锅里煮。
不一会儿,满屋子都飘着粽子的香味。
我迫不及待地等着粽子出锅,一掀开锅盖,那香味直往我的鼻子里钻。
剥开一个粽子,咬上一口,甜甜的红枣和软糯的糯米在嘴里化开,那味道简直太棒啦!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赛龙舟的活动呢。
河边挤满了人,大家都在为自己喜欢的队伍加油助威。
只见一条条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在水面上飞驰,鼓声、呐喊声震耳欲聋。
那场面真是热闹极了!端午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在门口挂艾草和菖蒲。
据说这样可以驱邪避灾,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
小朋友们,端午节是不是很有趣呀?你们喜欢端午节吗?《热闹的春节》小朋友们,我要给你们讲讲我们中国最热闹、最喜庆的节日——春节!一进入腊月,大家就开始忙碌起来啦。
大人们会带着我们去集市上买新衣服、新鞋子,还有各种各样的年货。
集市上可热闹了,到处都是红红的灯笼、春联和福字,让人看了心里就觉得暖洋洋的。
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一家人会早早地起床,贴春联、挂灯笼。
爸爸站在梯子上贴春联,我在下面给他递胶水,妈妈在旁边指挥,我们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桌子上摆满了美味的菜肴,有鱼、有肉、还有我最爱吃的饺子。
妈妈说,吃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吃饺子象征着团圆。
吃完年夜饭,我们就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外面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美丽极了!大年初一,我们早早地起床,穿上新衣服去给长辈们拜年。
长辈们会给我们发红包,收到红包的我们可高兴啦!小朋友们,春节是不是很热闹呀?我最喜欢过春节啦,你们呢?。
[文化作文]各地的民风民俗各地的民风民俗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
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
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
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
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
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
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
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
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
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
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
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
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
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寻月”。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
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
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