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生命体征
- 格式:ppt
- 大小:2.96 MB
- 文档页数:25
第九章:生命体征的评估和护理体温的评估及护理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体温的形成 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而产生。
产热与散热产热过程机体产热过程是细胞新陈代谢的过程,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人体主要的产热部位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过程 辐射 指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至另一个与它不接触物体表面的一种方式,它是人体安静状态下处于气温较低环境中主要的散热形式。
传导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温度较低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对流对流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蒸发指水分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1g 水蒸发可带走2.43KJ 的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体温的调节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 为游离神经末梢,分布于皮肤、黏膜、内脏中,包括冷感受器和热感受器,它们分别可将冷或热的信息传向中枢。
中枢温度感受器 指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
分布于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脊髓等部位,包括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可将热或冷的刺激传入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
体温的生理变化正常体温 腋下温度平均值36.5℃(36.0-37.0℃) 口腔温度平均值37℃(36.3-37.0℃) 直肠温度平均值37.5℃(36.5-37.7℃)切换公式℃=(℉-32)*5/9 ; ℉=℃*9/5+32生理变化昼夜正常人体温在24小时内呈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
年龄 儿童,青少年的体温高于成年人,而老年人的体温低于青壮年。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调节功能差,婴儿起体温一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变化。
性别成年女性的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
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体温可轻度升高,而排卵期较低肌肉活动剧烈肌肉活动(劳动或运动)可使骨骼肌紧张并强烈收缩,产热增加,导致体温升高。
第九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课型:新授课时:理论4学时+实践4学时 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体温的评估(一)正常的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1、正常体温:见下表2、体温的生理性变化:(1)年龄:新生儿体温可随环境变动;儿童体温略高于正常成人;老年人体温低于正常范围。
(2)昼夜时间: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时体温最高,变化范围约在0.5~1℃之间。
(3)性别:女性较男性稍高;在排卵期和妊娠时刻上升。
(4)其他:情绪波动、精神紧张、运动、进食等可使体温一过性增高;安静、细目要点要求 科目1、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1)体温的评估 (2)异常体温(3)体温测量的方法(4)水银体温计的清洁、消毒、检查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掌握 ④2、脉搏的评估及护理 (1)脉搏的评估 (2)异常脉搏(3)脉搏测量的方法 熟练掌握④3、呼吸的评估和护理 (1)呼吸的评估 (2)异常呼吸(3)呼吸测量的方法 熟练掌握 ④4、血压的评估及护理 (1)血压的评估 (2)异常血压(3)血压测量的方法熟练掌握 ④部位 平均温度 正常范围 口腔 37℃ 36.3~37.2℃ 直肠 37.5℃ 36.5~37.7℃ 腋窝 36.5℃ 36.0~37.0℃睡眠、饥饿、服用镇静剂可使体温略有下降。
(二)异常体温1、发热(体温过高): (1)发热程度的判断:(2)发热的分期及表现和特点:(3)常见的热型和表现及代表疾病: (4)护理要点: ①密切观察:高热病人每隔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每日早晚测量两次体温; ②卧床休息,减少能量消耗 ③降温:体温超过39℃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5℃,可用乙醇拭浴,温水拭浴或作大动脉冷敷;行药物或物理降温30分钟后,应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
④调节室温,注意保暖 ⑤补充营养和水分:多喝水,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⑥口腔护理 ⑦皮肤清洁 ⑧心理护理发热的临床分度体温值低热 37.3~38.0℃ 中度热 38.1~39.0℃ 高热 39.1~41.0℃ 超高热41.0℃以上分期 特点临床表现体温上升期 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疲乏不造,有时伴寒战。
【精品】第九章生命体征的测量生命体征的测量生命体征是体温、漫步、呼吸、血压的总称,是评价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征象,也是评估病人心身状态的可靠指标。
(一)测量体温目的:1、判断体温有无异常。
2、动态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
3、协助诊断,为预防、治疗、康复、护理提供依据。
评估:1、病人的年龄、性别、病情、意识、治疗等情况。
2、影响测量体温准确性的因素。
3、病人的心理状态、合作程度。
计划:1、护士准备:着装整洁,洗手,熟悉测量体温的方法,向病人解释测量体温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2、用物准备:护理篮两侧内垫纱布,一侧备已消毒的体温计(体温计完好、水银柱在 35 C 以下)和消毒液纱布,另一侧准备放已用过的体温计;另还备秒表,记录本,笔。
若测肛温另备润滑油,棉签,卫生纸。
1/ 113、病人准备:体位舒适,情绪稳定,了解测量体温的目的、方法、配合要点和注意事项。
在测体温前 30min 内,无运动、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坐浴、灌肠等活动。
4、环境准备:整洁、安静,室温适宜,光线充足。
实施:(1)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解释。
2、根据病人情况选择测量体温的方法。
口温:将体温计的水银端倾斜放于舌下热窝处,嘱病人闭紧口唇,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体温计, 3 分钟后取出。
腋温:擦干腋窝的汗液,体温计水银端放腋窝处,体温计紧贴皮肤,曲臂过胸,夹紧, 10 分钟后取出。
肛温:卧位:侧卧、俯卧、屈膝仰卧位均可,暴露测温部位;润滑肛表水银端,插入肛门 3~4 厘米(婴儿 1.25cm、幼儿 2.5cm),婴幼儿可取仰卧位,操作者一手握住婴儿双踝,提起双腿;另一手将已润滑的肛表插入肛门,同时用手掌根部和手指将双臀轻轻捏拢,固定肛表; 3 分钟后取出。
3、取出体温计,用消毒纱布擦拭。
4、读数。
5、记录:先记录在记录本上,再绘制在体温单上。
6、协助病人穿好衣、裤,取舒适体位。
7、消毒体温计。
(2)注意事项:1、测量体温前,应清点体温计的数量,并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水银柱手否在 35 C 以下。
护理学基础之第九章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护理1.体温也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
2.弛张热体温持续高于正常,24小时波动在1℃以上,多见于败血症等患者。
3.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现一次过早发生的搏动后,有一段延长的代偿间期,称之间歇脉。
4.脉搏短绌在单位时间内脉律少于心律,称为脉搏短绌。
5.二联律每隔一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过早搏动,称为二联律。
二选择题(一)A型题(C)1.患者,女,28岁,感冒发热,T 40℃,神志清楚,此时应选择A.头部用冰袋B.头部用冷毛巾C.酒精擦浴D.头部置冰槽内E.足部放热水袋(D)2.患者,肖某,呼吸由浅慢逐渐加快加长,后又逐渐变浅变慢,然后暂停数秒,又出现上述状态呼吸,周而复始,该患者呼吸为A.间断呼吸B.浮浅性呼吸C.长大呼吸D.潮式呼吸E.吸气性呼吸困难(B)3.患者张某,入院7天,每日体温波动在37.8℃~40℃,其热型为A.间歇热B.弛张热C.波浪热D.稽留热E.不规则热(D )4.患者因感冒使原有支气管哮喘发作,呼吸困难,有轻微紫绀,神志清楚,通常属于哪种呼吸困难A.喘息性B.吸气性C.浮浅性D.呼气性E.混合性(D)5.支气管哮喘患者为了减轻呼吸困难,给予氧气吸入,其吸氧方式为A.加压给氧B.酒精湿化C.高浓度间断吸氧D.低浓度持续吸氧E.低浓度间断吸氧(C)6.一氧化碳中毒最好的氧疗措施是A.静脉注射双氧水B.低流量持续吸氧C.高压氧D.高流量间歇吸氧E.氧气湿化瓶内加酒精(C)7.患者林某以发热待查入院,体温39℃左右,有时高低不一,日差在2℃左右,持续五天不退,脉搏96次/分,查体口腔粘膜干燥,左颊粘膜有一溃疡面,基底潮红,该患者的体温属于的热型是A.不规则热B.间歇热C.弛张热D.稽留热E.回归热(C)8.为患者测量血压时,血压计袖带下缘距肘窝的距离是A.1cm B.1.5cm C.2cm~3cm D.3.5cm~4cm E.5cm( A )9.护士需要重复测量血压,要驱净袖带内气体,使汞柱降至“0”点,其目的是A.避免连续加压使肢体循环受阻B.避免连续加压使肢体循环加快C.避免加压过度给患者造成不适感D.避免袖带长时间接触肢体造成不适E.避免输气球加压过度造成气球损坏(二)X型题(CDE)1.疾病与热型不符的是A.弛张热见于败血症B.不规则热见于肿瘤C.稽留热见于疟疾D.间歇热见于肺炎E.波浪热见于伤寒(ABCDE)2.病情与脉搏异常相符合的是A.高热可出现速脉B.洋地黄中毒可出现二联律C.心房纤颤可出现绌脉D.颅内压升高可出现缓脉E.间歇脉多见于心脏病患者(ACE)3.测量血压时能使血压偏低的因素有A.袖带过紧B.袖带过松C.水银不足D.充气过高E.衣袖过紧三判断改错题(√)1.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
第9章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学习目标1、说出体温计和血压计的种类与构造。
2、说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正常值,识别其异常表现并能进行正确护理。
3、能独立对体温计和血压计进行清洁、消毒和检查。
4、按规程进行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测量操作。
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
它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是评价身心状况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人的生命体征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变化很小;但在病理情况下,变化却极其敏感。
护理人员通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因此,掌握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是临床护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案例9-1某卫校学生,刘斌,男,17岁。
以发热待查入院。
入院腋温39.8℃,入院后体温高低不一,24h体温差在2℃左右,持续四天不退。
病人较烦躁。
护士在严密观察病人体温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使病人的病情得以稳定。
请问:1.如何区分正常与异常的体温?2该病人为哪种热型?3.对高热病人应如何护理?4.如何正确测量体温?第1节体温的评估和护理体温(body temperature),通常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中枢神经的温度,又称为体核温度,常用T表示,其特点是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
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可受环境和衣着情况的影响,且低于体核温度。
一、体温的评估(一)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1.体温的产生和调节(1)体温的产生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而产生的。
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其总量的50%以上迅速转化为热能,以维持体温,并不断地散发到体外;其余不足50%的能量贮存于三磷酸腺苷(ATP)内,供机体利用,最终大部分仍转化为热能散发到体外。
(2)体温的调节体温的调节包括自主性(生理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方式。
自主性体温调节是指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机体受内外环境温度刺激,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