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入库检验作业指导书
- 格式:doc
- 大小:249.00 KB
- 文档页数:13
检验作业指导书1.进料检验1.1 定义进料检验又称来料检验,是制止不良物料进入生产环节的首要控制点。
进料检验由IQC执行。
1.2 检测要项IQC在对来货检验前,首先应清楚该批货物的品质检测要项,不明之处要向本部门主管问询,直到清楚明了为止。
在必要时,IQC验货员可从来货中随机抽取两件来货样,交IQC主管签发来货检验临时样品,并附相应的品质检测说明,不得在不明来货检验与验证项目、方法和品质允收标准的情况下进行验收。
1.3 检验项目与方法1.3.1 外观检测一般用目视、手感、限度样品进行验证。
1.3.2 尺寸检测一般用卡尺、千分尺、塞规等量具验证。
1.3.3 结构检测一般用拉力器、扭力器、压力器验证。
1.3.4 特性检测如电气的、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特性一般采用检测仪器和特定方法来验证。
1.4 检验方式的选择1.4.1 全检方式适用于来货数量少、价值高、不允许有不合格品物料或公司指定进行全检的物料。
1.4.2 免检方式适用于低值、辅助性材料或经认定的免检厂来料以及生产急用而特批免检的,对于后者IQC应跟进生产时的品质状况。
1.4.3 抽样检验方式适用于平均数量较多、经常性使用的物料。
样本大小:批量的10%(不少于20件),允收数AC=0,拒收数RE=1。
1.5 检验结果的处理方式1.5.1 允收经IQC验证,不合格品数低于限定的不合格品个数时,则判为该批来货允收。
IQC应在验收单上签名,盖检验合格印章,通知货仓收货。
若不合格品数大于限定的不良品个数,则判定该送检批为拒收。
IQC应及时填制《IQC退货报告》,经相关部门会签后,交仓库、采购办理退货事宜。
同时在该送检批货品外箱标签上盖“退货”字样,并挂“退货”标牌。
1.5.3 特采特采,即进料经IQC检验,品质低于允许水准。
IQC虽提出“退货”的要求,但由于生产的原因,而做出的“特别采用”的要求。
若非迫不得已,公司应尽可能不启用“特采”。
“特采”必须由总经理批准,可行时还必须征得客户的书面许可。
检验作业指导书1.进货检验1.1目的进货检验就是为了有效控制供方不合格品进入仓库,确保供方所提供的产品能满足公司及客户的质量要求。
1.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外购或委外加工的原材料、零部(配)件、半成品、成品的检验1.3职责负责供方物料的质量判定与质量状态的标识1.4作业程序1.4.1进货检验部分1、进货检验根据采购部下发的物资采购订单每周汇总表做好检验准备,准备好测量工具(游标卡尺,卷尺,角度尺等)、工艺、零件图纸、检具及检验标准等;2、仓管员收到送货单后进行检验,根据送货单上的订单号,规格,核对产品是否正确。
核对无误后根据 MIL-STD-105E抽样标准进行抽样检验。
检验合格后在送货单上签字,并做好《进货检验记录》,次日交质管部;3、产品经检验判定合格后须贴好合格标签,并做入库处理。
产品不合格须贴不合格标签,作退货或挑选处理,并立即开出《不合格品处理单》,经质管部长或以上领导审核签字后及时反馈供方、业务,检验员还须对退货的产品以及不良品挑选过程作好跟踪和验证;4、对于供方送检的新产品的首件,进货检验员要填写《首件检验表》交研发部门确认,最终由检验部门来判定该产品是否合格,确认后立即将确认结果传真供方。
5、各项记录要规范填写,数据要真实,特别是现象的描述要清晰、易懂,必要事可以用简图来描述。
1.5检验方法1.5.1外观检验:一般采取目测,手感,样板对照等;1.5.2尺寸规格检验:卡尺,卷尺,角度尺,千分尺,螺纹环规等;1.5.3承重测试:按指导书要求加载相应的重物作禁止和滚动测试;1.5.4组装测试:与配套的产品进行组装。
1.6检验项目1.6.1管材类1、依采购订单型号,规格与送货单核对,有无质保书;2、管材表面擦拭干净,检查表面有无焊道开裂、模具压痕及材质麻点、凹坑等,方管四处R角是否一致;3、检查尺寸是否正确,方管及圆管壁厚公差±0.05;4、管材直线度、平面度、扭曲度能否满足加工要求,公差范围参照《管材的质量要求》;5、表面要求无严重的划伤,无明显的麻点凹坑,无锈斑等;6、一般管材接头管≤2%, 如有特殊要求则不可有接头管;7、特殊管材类检查捆包是否符合要求,有无因保护不当导致运输过程中造成的划伤。
检验作业指导书1.进料检验1.1 定义进料检验又称来料检验,是制止不良物料进入生产环节的首要控制点。
进料检验由IQC执行。
1.2 检测要项IQC在对来货检验前,首先应清楚该批货物的品质检测要项,不明之处要向本部门主管问询,直到清楚明了为止。
在必要时,IQC验货员可从来货中随机抽取两件来货样,交IQC主管签发来货检验临时样品,并附相应的品质检测说明,不得在不明来货检验与验证项目、方法和品质允收标准的情况下进行验收。
1.3 检验项目与方法1.3.1 外观检测一般用目视、手感、限度样品进行验证。
1.3.2 尺寸检测一般用卡尺、千分尺、塞规等量具验证。
1.3.3 结构检测一般用拉力器、扭力器、压力器验证。
1.3.4 特性检测如电气的、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特性一般采用检测仪器和特定方法来验证。
1.4 检验方式的选择1.4.1 全检方式适用于来货数量少、价值高、不允许有不合格品物料或公司指定进行全检的物料。
1.4.2 免检方式适用于低值、辅助性材料或经认定的免检厂来料以及生产急用而特批免检的,对于后者IQC应跟进生产时的品质状况。
1.4.3 抽样检验方式适用于平均数量较多、经常性使用的物料。
样本大小:批量的10%(不少于20件),允收数AC=0,拒收数RE=1。
1.5 检验结果的处理方式1.5.1 允收经IQC验证,不合格品数低于限定的不合格品个数时,则判为该批来货允收。
IQC应在验收单上签名,盖检验合格印章,通知货仓收货。
若不合格品数大于限定的不良品个数,则判定该送检批为拒收。
IQC应及时填制《IQC退货报告》,经相关部门会签后,交仓库、采购办理退货事宜。
同时在该送检批货品外箱标签上盖“退货”字样,并挂“退货”标牌。
1.5.3 特采特采,即进料经IQC检验,品质低于允许水准。
IQC虽提出“退货”的要求,但由于生产的原因,而做出的“特别采用”的要求。
若非迫不得已,公司应尽可能不启用“特采”。
“特采”必须由总经理批准,可行时还必须征得客户的书面许可。
入厂检验作业指导书一、目的入厂检验是确保原材料、零部件及外协加工件等符合企业质量要求的重要环节。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入厂检验的流程和方法,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防止不合格品流入生产环节,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所有进入本企业的原材料、零部件、外协加工件以及包装材料等的入厂检验。
三、职责分工1、质量检验部门负责制定入厂检验标准和检验计划,并组织实施入厂检验工作。
2、采购部门负责及时通知质量检验部门进行入厂检验,并提供相关的采购合同、技术协议等文件。
3、仓库部门负责对入厂物资进行初步验收和保管,配合质量检验部门进行检验工作。
四、检验准备1、质量检验部门应收集并熟悉相关的产品标准、技术规范、采购合同及技术协议等文件,明确检验要求和验收标准。
2、准备好检验所需的量具、仪器设备,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且在检定或校准有效期内。
3、设计并填写好检验记录表格,确保检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可追溯性。
五、检验流程1、报检采购部门在物资到货后,应及时填写《入厂检验通知单》,通知质量检验部门进行检验。
2、抽样检验人员应根据相关标准和规范,确定抽样方案和抽样数量。
抽样应具有代表性,避免抽样偏差。
3、检验项目及方法(1)外观检验检查物资的外观是否完好,有无变形、划伤、锈蚀、裂纹等缺陷。
(2)尺寸检验使用相应的量具测量物资的关键尺寸,如长度、宽度、厚度、直径等,判断其是否符合要求。
(3)性能检验对于有性能要求的物资,如原材料的化学成分、机械性能,零部件的功能、可靠性等,应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测试和检验。
(4)标识和包装检验检查物资的标识是否清晰、准确,包装是否完好,防护措施是否得当。
4、判定检验人员根据检验结果,对照验收标准,对物资进行判定。
判定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和待定三种。
(1)合格:物资各项检验指标均符合要求,判定为合格,准予入库。
(2)不合格:物资存在一项或多项检验指标不符合要求,判定为不合格。
进货检验作业指导书目录一、进货检验作业指导书 (1)1、目的 (3)2、合用范围 (3)3、引用文件 (3)4、定义 (3)4.1重缺陷 (3)4.2轻缺陷 (3)5、工作程序及要求 (3)5.1抽样标准 (3)5.2目检要求 (3)5.3检验设备/工具 (3)5.4检验环境要求 (3)5.5FSD 防护要求 (3)5.6来料待检区 (3)5.7来料检验要求 (3)5.8涉及测试电路 (3)5.9关于垫片的检验 (3)6、检验内容及判定标准 (4)6.3二极管 (4)6.4发光二极管 (5)6.5三极管 (5)6.9PCB 板 (6)6.10端子 (7)6.11自恢复保险丝 (7)6.12电阻 (7)6.13电容 (8)6.14DIP 开关 (8)6.15电源模块 (8)6.16接插件 (9)6.17集成芯片 (9)6.18磁珠 (9)6.19晶振 (10)保证公司所购元器件的质量符合要求,为了指导来料检验和来料质量控制而特殊指定此作业指导书。
本作业指导书合用于公司的来料检验3.1 GB2828-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标准;4.1 重缺陷:指损坏、功能不良等影响将来产品的实质功能失去或者造成可靠度降低的缺陷,包括产品的缺陷对未来产品的实质功能可能影响较大但又无法预料的缺陷,以及明显影响产品质量之缺陷,以 MA 表示之;4.2 轻缺陷:系指来料的缺陷并不会明显影响未来产品的外观、组装、功能,以MI 表示之。
5.1 来料按照 GB2828-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标准抽检,抽样等级:正常抽样(II) ,重缺陷 AQL=0.65,轻缺陷 AQL=2.5:来料数量较多时,如有些盘装料体积小,数量多,由来料检验员按照“特殊 S-2 水平,AQL=1.0”执行抽样检验;5.2 目检:肉眼直接看不清晰的,可采用放大镜或者显微镜检查;5.3 检验设备/工具: XJ4810 半导体管特性图示仪、检验图纸、万用表、数显卡尺、防静电手环、手套、放大镜(5 倍)5.4 检验环境照明:照度不低于 300LUX (普通距 60W 台灯 60cm 桌面为 300LUX);5.5 ESD 防护:凡接触电子元器件体必需佩带良好静电防护措施, IO 卡件铝型材、卡件面板、外壳、侧封板等结构件不用做 ESD 防护;5.6 来料首先存放在来料待检验区,来料检验合格后方能入库,研发使用物料也暂存在来料待检验区,由研发确认使用。
进货检验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进货检验是指在企业采购原材料、零部件或成品时,对所采购物品进行检验和验证,确保所购物品的质量符合企业的要求和标准。
进货检验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减少不合格品流入生产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为企业制定进货检验作业指导书提供详细的指导和要求。
二、进货检验的目的1. 确保所进货物品的质量符合企业的要求和标准。
2. 防止不合格品流入生产环节,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 保护企业的利益,减少质量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声誉影响。
4. 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供应商的质量水平和服务水平。
三、进货检验的流程1. 采购准备阶段:a. 制定进货检验计划,明确检验的范围、标准和要求。
b. 确定供应商的选择标准,建立供应商评估体系。
c. 与供应商沟通,明确物品的技术要求和交货期限。
d. 确定进货检验的检验方法和检验设备。
2. 进货检验操作:a. 检验员根据进货检验计划,到达供应商处进行检验。
b. 检验员对所进货物品进行外观检查、尺寸测量、功能测试等。
c. 检验员根据检验结果,判断物品是否合格,记录检验数据。
d. 如发现不合格品,及时通知供应商,要求其采取纠正措施。
e. 如发现重大不合格品或频繁不合格品,可以暂停供应商的供货。
3. 检验结果处理:a. 合格品:将合格品移交给仓库,进行入库操作。
b. 不合格品:按照不合格品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如退货、返修等。
c. 不确定品:如遇到无法确定是否合格的物品,应进行进一步的测试或鉴定。
4. 数据分析和改进:a. 对进货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
b. 定期评估供应商的质量水平,对不合格率较高的供应商采取相应的措施。
c. 不断优化进货检验的流程和方法,提高检验效率和准确性。
四、进货检验的注意事项1. 检验员应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 检验员应遵循检验标准和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验作业指导书1.目的:对进厂的原材料及过程、产品等进行规定的检验和试验,确保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
2.范围:适用于直接用在本厂产品上的原材料、及产品、半成品进行检验。
3.。
职责:质量部负责对原材料及产品的验证及检验。
4.程序:4.1原材料的检验4.1.1.原材料采购进厂后,采购员按定货合同及相关采购文件,对实物规格、型号、等级、数量、重量等验证无误后,通知质检员进行检验。
4.1.2.质检员核实交检内容和质量证件齐全后方可进行检验。
4.1.3.检验和验证a)对客户有特殊要求的,按要求进行检验。
b)按国家标准进行抽样检验,具体见《原材料检验卡》。
c)质检员按照工艺文件进行检验,填写相关检验记录。
4.2.不合格品处置4.2.1.经检验和试验确定为不合格品的原辅料,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规定执行.4.3.过程产品检验4.3.1.操作工必须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质检员及时进行首件检验;并将检验结果向操作者交待清楚。
4.3.2.首检合格,质检员通知操作工继续生产。
4.3.3.在首检合格的基础上,质检员和班组长人员应做好中间抽检,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把发现的质量问题向工人交待清楚.质检员及时填写相关检验记录《不合格生产整改通知单》.4.3.4.经质检员检验出的不合格品应填写《不合格品评审单》,经主管人员签字后方可回用。
4.3.5.质检员按照产品加工工艺进行检验,填写相关检验记录。
4.4.最终产品出厂检验4.4.1.全性能检测委托检验;4.4.2.本公司能进行检验的项目及时检测,结果填写在检验报告单上。
5.相关文件5.1.《不合格品控制程序》6.记录。
1.0目的:为检验员提供检验规则和检验方法,指导其正确检验从而稳定产品质量,保证产品满足符合性要求及生产计划用料及时入库。
2.0 范围:所有非本公司生产加工的外协、外购件,经过加工或不经过加工而直接用于本公司产品上的零部件的检验。
3.0 检验工具:卡尺(300㎜/150㎜)/卷尺(300㎜)/千分尺(0-25㎜)扭力批/样板/自制检具、推力计、色差仪、百个格刀、盐雾实验箱、ROHS测试仪等4.0 引用标准:国家标准/客户标准/公司检验标准/作业指导书等5.0 术语和定义:5.1拉丝:是一种砂带磨削加工,通过砂带对金属表面进行磨削加工,去除金属表面缺陷,并形成具有一定粗糙度、纹路均匀的装饰表面。
5.2镀前划痕:指电镀或氧化之前因操作不当、或对明显缺陷进行粗打磨等人为造成的基体材料上的一般呈细线型划伤或局部磨擦的痕迹。
5.3浅划痕:膜层表面划伤,但未伤至底层(即底层未暴露);对其它无膜层表面则为:目测不明显、手指甲触摸无凹凸感、未伤及材料本体伤痕。
5.4深划痕:表面膜层划伤且已伤至底层(即底层已暴露出来);对无膜层表面则为:目测明显手指甲触摸有凹凸感、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
5.5基材花斑:电镀或氧化前因基体材料腐蚀、或者材料中的杂质、或者材料微孔等原因所造成的、与周围材质表面不同光泽或粗糙度的斑块状花纹外观。
5.6凹坑:由于基体材料缺陷、或在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等原因而在材料表面留下的小坑状痕迹。
5.7水印:电镀或氧化后因清洗水未及时干燥或干燥不彻底所形成的斑纹、印迹。
5.8水纹:塑胶或压铸件成形时,熔体流动产生的可见条纹。
5.9缩水:因材料、工艺等原因使塑胶或压铸件表面出现凹陷的收缩现象。
抄送:□总经理□市场部□工艺技术部□计划部□采购部□生产部□品质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文控中心5.10气泡:批塑胶件因工艺原因内部出现的可见空气泡。
5.11砂眼:塑胶或压铸件表面的疏松针孔。
5.12披锋:压铸件或塑胶件的分模面上出现或残留的毛刺。
进货检验作业指导书1. 检验目的和背景1.1 检验目的进货检验是为了确保所采购的物料或者产品符合质量要求,以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最终产品的质量稳定。
1.2 检验背景进货检验是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它对于保证供应链的高效运转和产品质量的稳定至关重要。
通过对进货物料或者产品进行检验,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不合格物料或者产品进入生产环节,从而降低质量风险和成本。
2. 检验范围和标准2.1 检验范围进货检验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外观检验:检查物料或者产品的外观是否符合要求,如颜色、形状、表面光洁度等。
- 尺寸检验:测量物料或者产品的尺寸参数是否符合要求。
- 功能性检验:测试物料或者产品的功能是否正常,如电子产品的开关、传感器的灵敏度等。
- 包装检验:检查物料或者产品的包装是否完好,是否符合运输和存储要求。
2.2 检验标准进货检验的标准应根据采购合同、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等文件确定。
标准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外观标准:规定物料或者产品的颜色、形状、表面光洁度等外观要求。
- 尺寸标准:规定物料或者产品的尺寸参数的上下限或者允许偏差范围。
- 功能性标准:规定物料或者产品的功能性能要求,如电子产品的工作电压范围、传感器的灵敏度等。
- 包装标准:规定物料或者产品的包装方式、包装材料、运输标志等要求。
3. 检验流程和方法3.1 检验流程进货检验的普通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物料或者产品:接收到供应商交付的物料或者产品,并记录相关信息,如交货单号、供应商信息等。
- 外观检验:对物料或者产品的外观进行检查,记录外观缺陷情况。
- 尺寸检验: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对物料或者产品的尺寸进行测量,并与标准进行比对。
- 功能性检验:根据标准要求,对物料或者产品的功能进行测试,记录测试结果。
- 包装检验:检查物料或者产品的包装是否完好,并记录包装情况。
- 判定结果:根据检验结果,判断物料或者产品是否合格,如果有不合格项,需要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