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古诗词曲鉴赏19赤壁 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2.40 KB
- 文档页数:2
赤壁阅读答案赤壁阅读答案《赤壁》中,诗人题咏“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却从一件“折戟”写起,这是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今天,语文网小编推荐的是“赤壁阅读答案”。
小编认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
所以一般赏析古诗词都会伴随一些诗词阅读训练,这样有助于引导和启发,进而再进行赏析。
这篇赤壁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理解和感悟!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2~23题。
(共4分)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2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2分)赤壁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22.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23.不好。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10诗中的“周郎”是谁?(1分)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千古名句是什么意思?(3分)赤壁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分)(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赤壁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11、(共5分)(1)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情(1分)(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2分)这篇“赤壁阅读答案”是由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赤壁》阅读答案1.《赤壁》阅读答案篇1《赤壁》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小编整理了《赤壁》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赤壁》阅读训练及答案(1)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2.《赤壁》阅读答案篇2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效果和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明一下。
一、说教材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教学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的这一要求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二、说教法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能够诵读一定量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这篇课文教学课时设计为两课时三、说学法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基于这一点并根据这一篇文章的特点,设计以下学习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韵律感;2、小组合作,理解文章内容;3、学生自主探究鉴赏,提高审美情趣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关于作者:作者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是黄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苏轼写作赤壁赋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时候教师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轻重和变化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读音—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之后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予以纠正,教师予以点评三、根据注解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之后,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引导总结,提示重要知识点,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后思考回答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五、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教师板书: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六、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第二课时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教师适时的引导的形式来进行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教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了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当中秋风水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也随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主——作为道者的苏轼——(态度)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态度)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四、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教师引导,点拨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五、结语(1)文章具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六、布置作业(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五、说教学效果这节课最精彩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在第二课时分析“苏轼的山水意识”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这两个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并做好引导,让学生充分回答并控制好课堂进程,因势利导,成就课堂六、说板书设计(略)3.《赤壁》阅读答案篇3学习本文,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一、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杜牧《赤壁》导学赏析及中考试题精选(附答案)杜牧《赤壁》导学赏析及中考试题精选(附答案)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主题】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赏析】杜牧的诗是晚唐诗坛的一大成就,晚唐诗人中只有李商隐能够与之相比。
他有巨大的政治抱负,却处于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又使他的抑郁情怀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
这些,都影响着他的诗的风貌。
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
杜牧的咏史诗,是晚唐咏史诗的高峰。
晚唐诗人和他们的前辈不同,他们已经失去了中兴的锐气,怀着一种矛盾心理,感慨衰败不可避免的到来,感慨生不逢时,不得一展襟抱。
怀古伤今,就成了此时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都有大量怀古伤今之作。
杜牧写这类诗,完全是一种大手笔的气概,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赤壁》写于杜牧官黄州刺史(842—844年)时,反映的心理状态和含蓄而俊爽的风格与《过华清宫》一致,但在写法上却别具一格。
《赤壁》的开头便与众不同。
《过华清宫》是由回望引起回想,杜牧还有很多咏史诗是一开头就高度概括,纵横驰骋。
此诗的开头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这一片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这一场决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重大战斗,英雄云集,何等壮伟。
赤壁》最新中考题及答案赤壁是一首咏史诗,作者XXX通过折戟沉XXX未销这一小事,引发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对历史的感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句话中,动词将、磨、洗、认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当时兴奋的神态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关切,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东风不与XXX便,铜雀春深锁XXX这句话中,东风指自然界的风或赤壁之战,或借指机会、机遇。
诗人没有直接评价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从而抒发了对历史的慨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东风不与XXX便,铜雀春深锁XXX这两句诗自古为人所称道,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把“XXX”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表明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曲折地反映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赤壁》与《登幽州台歌》两首诗都是咏史怀古诗,但诗人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登幽州台歌》采用抒情的表达方式,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直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孤独苦闷的愁苦怀情怀。
《赤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借XXX和XXX赤壁之战的历史故事,间接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选项A、C、D都是正确的表述,选项B中“XXX”的命运折射东吴命运的表述有误,应为“XXX”的命运折射东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命运。
解答】A。
有误,诗中的“前朝”指东吴破XXX之战的时代;B、C、D。
正确。
因此选A。
分析】这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所创作的。
诗的前两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的人物事迹。
后两句则议论赤壁大战,XXX火攻,如果没有东风,东吴就会早早灭亡,XXX将被虏去,历史将会发生改观。
诗人通过描写物象,表达了对历史的关注,暗示了自己胸怀大志却得不到重用,以小见大的心态。
《赤壁》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在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中意为“折断”?A. 折B. 沉C. 销D. 未2. 诗句“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磨洗”指的是什么?A. 洗涤B. 磨练C. 磨灭D. 洗涤并磨亮3. “东风不与周郎便”中的“周郎”是指谁?A. 周瑜B. 周仓C. 周宣D. 周勃4. “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铜雀”是指什么?A. 一种鸟类B. 曹操的宫殿C. 一把锁D. 一座桥梁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5. 解释“折戟”在诗句中的含义。
6. 解释“沉沙”在诗句中的含义。
7. 解释“磨洗”在诗句中的含义。
8. 解释“东风”在诗句中的含义。
9. 解释“铜雀”在诗句中的含义。
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0. 将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翻译成现代汉语。
11. 将诗句“自将磨洗认前朝”翻译成现代汉语。
12. 将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翻译成现代汉语。
13. 将诗句“铜雀春深锁二乔”翻译成现代汉语。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4. 折戟沉沙______未销,自将磨洗认______朝。
15. 东风不与______便,铜雀春深锁______乔。
五、内容理解概括(5分)16. 概括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所表达的历史意义。
六、描写手法(5分)17. 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七、句子赏析(5分)18. 赏析诗句“铜雀春深锁二乔”,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和感受。
八、人物环境情感分析(每题5分,共15分)19. 分析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中所蕴含的人物形象。
20. 分析诗句“自将磨洗认前朝”中所表达的情感。
21. 分析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中所体现的环境特点。
九、主旨剖析(10分)22. 结合全诗内容,剖析《赤壁》这首诗的主旨。
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在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中意为“折断”?A. 折B. 沉C. 销D. 未答案:A2. 诗句“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磨洗”指的是什么?A. 洗涤B. 磨练C. 磨灭D. 洗涤并磨亮答案:D3. “东风不与周郎便”中的“周郎”是指谁?A. 周瑜B. 周仓C. 周宣D. 周勃答案:A4. “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铜雀”是指什么?A. 一种鸟类B. 曹操的宫殿C. 一把锁D. 一座桥梁答案:B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5. 解释“折戟”在诗句中的含义。
杜牧《赤壁》阅读练习(附答案)
导语:练习有利于巩固课堂知识,掌握所学知识。
下面是杜牧《赤壁》阅读练习(附答案),欢迎同学们过来了解。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咏史诗。
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效果是什么?
答: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
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
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赤壁》杜牧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作者】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主旨】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名句赏析】《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表面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但实质上诗人以这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
在赤壁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把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江底泥沙之中,经历了六百多年水土侵蚀,竟然没有腐烂销蚀掉,经过一番“磨洗”,仍然能够辨认出是赤壁战役中留下的遗物,这不能不引起诗人的吊古伤怀之情。
仿佛当年周瑜借助东风之势打败曹操八十万水兵的刀光剑影仿佛就在诗人的眼前闪现。
这应该是诗人抒发感概之源。
这样用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赤壁》杜牧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作者】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主旨】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借古物兴感慨的诗句是:2、运用议论手法诗中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绪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诗句:二、选择题:1、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
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
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下列对《赤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咏史诗。
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赤壁》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诗歌前两句借事(物)起兴,请简述这两句所记之事。
4.后两句论史抒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3.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铁戟,拿起来自己磨洗,认出那是数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
4.诗人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解析】3.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为: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据此可知,诗歌前两句记述的事情是: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诗人以一件古战场的遗物“折戟”为兴,引出对前朝赤壁之战的回忆和感慨。
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及情感主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周郎”指周瑜。
后句写赤壁之战的故事,诗人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怀古抒怀,表现出诗人对历史非凡的认识,曲折地反映出他无处施展才能的抑郁不平之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诗歌前两句借事(物)起兴,请简述这两句所记之事。
4.后两句论史抒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3.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铁戟,拿起来自己磨洗,认出那是数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
4.诗人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解析】3.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为: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杜牧《赤壁》参考答案篇一:《赤壁》答案《赤壁》一、作家与作品:本诗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是(杜牧),(唐代)(朝代)著名的诗人,他和(李商隐)被后人称为“小李杜”。
二、朗读节奏: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诗句意思理解:四、内容理解:1、《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抒发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感的句子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2、《赤壁》中诗人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性,曲折地反映自己抑郁之情及豪爽胸襟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五、原句填空练习: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周瑜)。
诗人杜牧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2、诗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阐明历史的发展进程由偶然因素决定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杜牧以小见大,发表深刻警策的历史兴亡感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诗人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从反面落笔进行议论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诗人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命运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六、综合问题分析: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尾联,这二句的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诗人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性,曲折地反映自己抑郁之情及豪爽胸襟,同时也表明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篇二:赤壁中心赏析试题答案《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鉴赏关键点】怀古咏史之作,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别出心裁。
(唐)杜牧《赤壁》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唐)杜牧《赤壁》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顗事非常反感。
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为什么?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许顗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
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1/ 5社稷和生灵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
如果按照许顗那种意见,将诗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就诗味全无了。
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诗的生命。
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有错,反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
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
《赤壁》杜牧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作者】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背景】《赤壁》这首诗是诗人杜牧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杜牧生活在唐末,他最大的政治野心是恢复唐朝的繁荣。
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的奢侈和无知,并讨厌镇和吐蕃贵族的入侵。
他认为,唐朝必须消除这两大祸害,加强团结,夺回失地,国家能够解决,人民才能受苦。
降低。
但他从未被统治者重用过,也没有表现出他的野心,所以他总是感叹抑郁症。
故事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这是一场在三国历史形势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大战役。
结果,孙和刘连军击败了曹军,34岁的孙武军指挥官周瑜是这场战斗中的头号人物。
诗人观看了古战场的遗物,表达了他对赤壁之战的独特见解。
【主旨】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名句赏析】《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表面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但实质上诗人以这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
《赤壁》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5-2019)(21个阅读附答案)一、2005年湖北省荆州市 7.读杜牧的《赤壁》,然后答题。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___________________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②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与此相近的表述即可)(2分,每对一处给1分)二、2007年乐山市 4.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咏史诗。
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答出"咏史"给1分,答出特点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2、"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 (以上两点,答到任何一点都得2分)三、2007年湖北省恩施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4分)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赤壁》杜牧中考复习题及答案《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以下是该诗的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问题:杜牧的《赤壁》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表现出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答案:杜牧的《赤壁》中,有很多词语或句子都能够表现出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话寓意着历史上的成功有时候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才华和智慧,而是需要机遇和外在因素的帮助。
还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话表达了人生短暂,时光易逝,我们应该珍惜当下,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问题:杜牧的《赤壁》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反映出作者对人生和未来的思考和期许?答案:杜牧的《赤壁》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话能够反映出作者对人生和未来的思考和期许。
这句话表达了人生短暂,时光易逝,我们应该珍惜当下,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在杜牧的眼中,历史和现实都是梦境般虚幻的,而未来则充满了未知和可能性,因此我们应该把握住每一个机会,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问题:杜牧的《赤壁》中,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来描绘历史和现实?答案:杜牧的《赤壁》中,作者使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来描绘历史和现实。
例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作者用“铜雀”代指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用“二乔”代指吴国的美女大乔和小乔,从而避免了直接描述历史事件的枯燥乏味。
同时,作者还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例如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作者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感慨。
问题:请简要概括杜牧的《赤壁》这首诗的大意和中心思想。
答案:杜牧的《赤壁》是一首咏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感慨和思考。
作者认为历史的成败有时候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才华和智慧,而是需要机遇和外在因素的帮助。
作者也表达了对人生和未来的思考和期许,认为我们应该珍惜当下,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整首诗意境深远,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中考古诗文复习之《赤壁》知识梳理及浏览题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东风:指火烧赤壁事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不与:若不与。
【古诗今译】一把折断了的兵器沉没在泥沙之中还没有腐烂销尽,捡起来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上的战火和刀光剑影。
倘若当年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周瑜怎么能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恐怕就连大乔和小乔两位东吴美女也将被曹操深锁铜雀楼,春恨无限了。
【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即今属陕西省西安市)人。
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使,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和李商隐是同时代人,都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
杜牧比李商隐的遭遇稍微好一些,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他的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作品有《樊川文集》。
本篇是一首咏史之作。
诗人借古战场遗物——沉沙的“折戟”——咏叹历史,抒发现实情怀,感概曹操兵败赤壁实则天不作美。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专题训练(二) 古诗词曲鉴赏◇课标40首诗歌鉴赏训练◇第1首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018·福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2018·福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第2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2018·保定一模]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惨的气氛。
B.甲诗中“过五溪”说明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C.乙诗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为后文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
D.在乙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第3首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017·连云港]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2.[2017·连云港]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3.[2017·南充]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
赤壁19.赤壁1.(2011·铜仁)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哪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属于咏史诗的写法。
特点:借史实抒情。
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为下文做铺垫(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沉沙中,经过了数百年还没有完全销蚀,经过一番磨洗,确定它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
3.(2016·常德)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这两句诗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是间接地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答出对这两句的理解,比如,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东吴的两个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
以小见大,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答出“诗人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归结为偶然的东风,借题发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
4.对杜牧的《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咏史怀古,曲折地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的胸襟。
B.前两句诗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做铺垫。
C.“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
“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D.最后两句借景抒情,反映了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5.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该诗前两句从被黄沙掩盖的“折戟”写起,自然地引出对赤壁之战的联想,为后两句的议论做铺垫。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做铺垫,诗人的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19.赤壁
(唐·杜牧)
考情搜索:近7年未考。
版本导航:◎统编八上第24课;◎语文八上第21课;◎苏教七上第六单元诵读欣赏。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手法、内容:借物起兴。
以古战场上的遗物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
暗含岁月流逝,物是人非之感,为后两句的议论做铺垫。
内容、手法:发议论,抒感慨,深刻警策。
作者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政
东风不与周郎便,⎫治上的影响,而是反说其事,借“二乔”的可能命运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
⎬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
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含蓄蕴藉。
【主旨: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诗人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
金题演练
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折戟沉沙铁未销”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折戟沉沙”点出这里曾有过历史风云,“铁未销”暗含
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中“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显示出诗人对这一前朝古物的兴趣,为后两
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直抒胸臆,反说其事,用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了东吴
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D.这首诗通过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
无从施展的无奈。
19.赤壁
1.(2分)C【解析】后两句诗人借三国史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C项中“直抒胸臆”赏析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