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补液疗法
- 格式:ppt
- 大小:5.13 MB
- 文档页数:7
小儿补液疗法原则小儿补液疗法原则一、第一天补液计划:三定,三先及两补原则①定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轻度缺水:90~120ml/kg中度缺水:120~150ml/kg重度缺水:150~180ml/kg②定性等渗性缺水——1/2张含钠液(2:3:1)低渗性缺水——2/3张含钠液(4:3:2)高渗性缺水——1/3张含钠液(2:6:1)③定速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三个阶段。
定速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1)扩容阶段: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
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8~12小时滴入,8~10ml/kg.h3)维持补液阶段: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kg.h输注④纠正酸中毒: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提高HCO3- 5mmol/L粗略计算。
血气测定计算:5%NaHCO3 (ml)=(-BE)×0.5×体重;稀释成1.4%的溶液(1ml 5%NaHCO3 =3.5ml 1.4%)。
以上均半量给予。
两补1)补钾:见尿补钾,浓度低于0.3%,0.15~0.3g/kg.日。
需4~6天。
2)补钙,补镁:补液过程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
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0.1mg/kg/次,q6h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一、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1)溶液的定量:生理需要量,继续丢失量,补钾及供给热量。
一般为口服,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
2)溶液的定性:生理需要量:60~80ml/kg,用1/5张;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
二者加起来1/3~1/4张,12~24小时均匀静滴。
儿科常用液体的组成及张力1:1液1/2张0.9%氯化钠50ml;5%或10%葡萄糖50ml1:2液1/3张0.9%氯化钠35ml;5%或10%葡萄糖65ml1:4液1/5张0.9%氯化钠20ml;5%或10%葡萄糖80ml2:3:1液1/2张0.9%氯化钠33ml;5%或10%葡萄糖50ml;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17ml4:3:2液2/3张0.9%氯化钠45ml;5%或10%葡萄糖33ml;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22ml2:1液1张0.9%氯化钠65ml;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35ml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小儿补液疗法原则本贴收到1朵鲜花小儿补液疗法原则一、第一天补液计划:三定,三先及两补原则①定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轻度缺水:90~120ml/kg中度缺水:120~150ml/kg重度缺水:150~180ml/kg②定性等渗性缺水——1/2张含钠液(2:3:1)低渗性缺水——2/3张含钠液(4:3:2)高渗性缺水——1/3张含钠液(2:6:1)③定速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三个阶段。
定速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1)扩容阶段: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8~12小时滴入,8~10ml/kg.h3)维持补液阶段: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kg.h输注④纠正酸中毒: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提高HCO3- 5mmol/L粗略计算。
血气测定计算:5%NaHCO3 (ml)=(-BE)×0.5×体重;稀释成1.4%的溶液(1ml 5%NaHCO3 =3.5ml 1.4%)。
以上均半量给予。
两补1)补钾:见尿补钾,浓度低于0.3%,0.15~0.3g/kg.日。
需4~6天。
2)补钙,补镁:补液过程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
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0.1mg/kg/次,q6h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一、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1)溶液的定量:生理需要量,继续丢失量,补钾及供给热量。
一般为口服,病2)溶液的定性:生理需要量:60~80ml/kg,用1/5张;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
二者加起来1/3~1/4张,12~2儿科常用液体的组成及张力1:1液1/2张0.9%氯化钠50ml;5%或10%葡萄糖50ml1:2液1/3张0.9%氯化钠35ml;5%或10%葡萄糖65ml1:4液1/5张0.9%氯化钠20ml;5%或10%葡萄糖80ml2:3:1液1/2张0.9%氯化钠33ml;5%或10%葡萄糖50ml;1.4%碳酸4:3:2液2/3张0.9%氯化钠45ml;5%或10%葡萄糖33ml;1.4%碳酸2:1液1张0.9%氯化钠65ml;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35ml1.补充累积损失量指自发病到补液时所损失的水和电解质的量。
小儿液体疗法基本原则
三、四”
三定原则“二”定液体性质
三定原则“三”定补液速度和步骤
二步:维持补液(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小时内,5ml/kg/h
(脱水程度)
等张含钠液或1.4%碳酸钠液20ml/kg (总量v 300ml )
,30-60 分钟
二步:补充累积损失量 应减去扩容量,余同上
重度脱水 分三步 内滴完
三步:维持补液 同上 三定原则 一个计划 二个步骤 三个确定 四句话 一个24小时计划
补充累积损失量,维持补液。
定量,定性,定速度和步骤。
先快后慢,先盐后糖 见
尿补钾,随时调整。
一”定补液
量
轻 30-50ml/kg
累积损失量 脱水程度 中 50-100 ml/kg 重 100-120ml/kg
继续损失量 丢多少
补多少 腹泻病 10-40ml/kg/d
生理需要量 基础代谢 60-80ml/kg/day 等渗:2 :3 :1 溶液(1/2 张)
累积损失量 高渗:2 :6 :1 溶液(1/3 脱水性质 张)
低渗:4 :3 :2 溶液(2/3张) 补什么 继续损失量 腹泻 丢什么
1/3-1/2 张
生理需要量 生理需要 1/4-1/5 张溶液 一步:补充累积损失量 轻中度脱水 8-12 小时内,8-10ml/kg/h
分二步
12-16 一步:扩容阶段2:1
电解质的补充1、钠2、钾3、钙纠正酸碱平衡紊乱补充碱剂纠正酸中毒
1 、按公式计算
2 、按提高5mmol/L C02CP计算。
介绍常用的静脉补液方法―4:3:2‖补液法(4份0.9%生理盐水:3份10%葡萄糖:2份1.4%碳酸氢钠或1/6M 乳酸钠)。
1.等渗脱水补充累积损失:轻度4:3:2溶液30~50ml/kg,于8~12h静滴。
中度4:3:2溶液50~100ml/kg,于8~12h静滴。
重度先给2:1液20ml/kg,于30分钟~1h内静脉输入,以扩充血容量。
继以4:3:2溶液80~100ml/kg,于8~12h输入2.低渗脱水纠正累积损失:多见于合并营养不良Ⅱ0~Ⅲ0的患儿,这类患儿体弱心功能差,因此纠正累积损失总量要少、浓度要高、速度要慢。
轻度4:3:2溶液30~50ml/kg,8~12h 输入。
重度及中度先给2:1液20ml/kg,于30分钟~1h输入,以便快速恢复血容量。
继给2:1液20ml/kg4:3:2液40ml/kg 10~12h输入。
3. 纠正低钠血症(水中毒):不伴脱水,血钠低于130mmol/L。
症状表现:细胞内水肿,可有惊厥,昏迷,颅压增高,肌肉松弛,腱反射降低,腹胀,尿少或无尿。
可按下述方法纠正:用3%氯化钠12ml/kg能把血钠提高10mmol/L,(宜缓慢VD,在1h以上,将血钠提高>120mmol/L,症状缓解后,病人出现大量利尿,可继续输入2/3-等张含钠液,直至累积损失被纠正,脱水症状消失)。
仍不好再加6ml/kg。
如用0.9%氯化钠40ml/kg,能把血钠提高10mmol/L4.高渗性脱水纠正累积损失:高渗脱水,脱水征表现较轻,一般显示轻~中度脱水。
高渗脱水不能用单纯葡萄糖液纠正,否则会引起脑细胞水肿,诱发颅内高压,发生惊厥,甚至死亡。
因此,所输液体张力不能过低,速度不能过快,要供给适量钾,既可适当提高所输液体的渗透压,又不增如钠负荷,而且钾还可进入细胞内,有利于细胞内脱水的纠正。
采用1/3~1/4张液,一般用1/3张―2:6:1‖(2份0.9%氯化钠:6份5%葡萄糖:1份1.4%碳酸氢钠或1/6M克分子浓度乳酸钠),于48h纠正累积损失。
小儿补液疗法原则
1.确定脱水程度:了解儿童的脱水程度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补液
方案。
常见的评估方法有儿童脱水评分法和体重变化法。
2.快速补液:儿童的生理状况较为特殊,容量较小,对补液的要求较高。
因此,在补液治疗中应尽快补给足够的液体,以恢复儿童的水分平衡。
3.选择合适的液体类型:根据脱水的原因和情况,选择合适的液体类
型进行补液。
常用的有等渗盐水、低渗盐水、高渗盐水等。
4.控制液体量:在补液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液体的总量和速度。
总量应
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脱水程度等因素进行调整,速度则需结合儿童的
病情进行适当调整。
5.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在补液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等指标。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调整补液方案,并及时处理。
6.动态调整补液方案:在补液治疗过程中,需要不断监测儿童的临床
状况,如血液指标、尿量等,及时调整补液方案,保持儿童的水电解质平衡。
7.考虑并发症防治:在补液治疗中,需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如钠
过负荷、钾过量、酸碱平衡紊乱等。
因此,在补液过程中需注意监测相关
指标,并及时予以处理。
8.定期复查:在补液治疗结束后,需要定期复查相关指标,以评估补
液的疗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小儿补液疗法的原则是快速补液、选择合适的液体类型、控制液体量和速度、观察儿童生命体征、动态调整补液方案、防治并发症以及定期复查。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医生合理制定补液方案,确保儿童的水电解质平衡,加快康复。
临床常用小儿补液方法等渗性缺水——1/2张含钠液(2:3:1)低渗性缺水-—2/3张含钠液(4:3:2)高渗性缺水——1/3张含钠液(2:6:1)定速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1)扩容阶段: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
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8~12小时滴入,8~10ml/kg。
h3)维持补液阶段: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kg.h输注④纠正酸中毒: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提高HCO3—5mmol/L粗略计算。
血气测定计算:5%NaHCO3 (ml)=(—BE)×0.5×体重;稀释成1.4%的溶液(1ml 5%NaHCO3 =3。
5ml 1。
4%)。
以上均半量给予.两补1)补钾:见尿补钾,浓度低于0。
3%,0.15~0.3g/kg。
日。
需4~6天。
2)补钙,补镁:补液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
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0。
1mg/kg/次,q6h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一、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1)溶液的定量:生理需要量,继续丢失量,补钾及供给热量。
一般为口服,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
2)溶液的定性:生理需要量:60~80ml/kg,用1/5张;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
二者加起来1/3~1/4张,12~24小时均匀静滴。
儿科常用液体的组成及张力1:1液1/2张0.9%氯化钠50ml;5%或10%葡萄糖50ml 1:2液1/3张0.9%氯化钠35ml;5%或10%葡萄糖65ml 1:4液1/5张0。
9%氯化钠20ml;5%或10%葡萄糖80ml 2:3:1液1/2张0.9%氯化钠33ml;5%或10%葡萄糖50ml;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17ml4:3:2液2/3张0。
儿科补液三部曲儿科补液三部曲之一小儿补液是儿科医生的基本功,尤其是基层医院,腹泻的小儿特别多,更是要熟练掌握。
补液问题一直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问题,特别是经验不足的临床医生。
这里,我根据苗圃现有的补液资料,及其自己的理解,总结如下:补液三部曲。
一、首先,我们必须先判断孩子的病情到底如何,属于哪种脱水程度,以知道我们下一步的补液计划。
1、程度性脱水判断:轻度脱水:由于身体内水分减少,患儿会稍感到口渴,有尿排出,检查见患儿一般情况良好,两眼窝稍有陷,捏起腹部或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尚快。
(轻度脱水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有尿排出,一般情况可,哭时有泪)中度脱水:患儿的出烦躁,易激惹;口渴想喝水,婴儿四处找奶头,如果得到奶瓶,会拼命吸吮;医学教育网原创啼哭时泪少,尿量及次数也减少;检查见患儿两眼窝下陷,口舌干燥,捏起腹壁及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慢。
(中度脱水主要的判断标准:开始烦躁,易激惹,哭时泪少,眼窝下陷)重度脱水:患儿现为精神极度萎缩、昏睡,甚至昏迷;口喝非常严重,啼哭时无泪流出,尿量及尿次数明显数少。
检查见患儿两眼窝明显下陷,口舌非常干燥;捏起腹壁及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很慢。
(重度脱水判断标准:精神萎靡,甚至昏睡。
皮肤相当的干燥,甚至出现了花纹,哭时无泪,无尿排出。
)2、渗透性的判断:低渗:血清钠<130mmol/L;(初期并未有口渴症状,但是极易发生脑水肿)等渗:血清钠130-150mmol/L;高渗:血清钠>150mmol/L。
(口渴症状相当的明显,高热,烦躁、肌张力增高)小儿补液三部曲之二先前,我们已经了解判断了小儿脱水的基本判断方法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应该了解,补什么,补多少,怎么补的问题了。
一、补什么、补多少1、补液总量:轻度失水:90-120ml/kg*d中度失水:120-150 ml/kg*d重度失水:150-180 ml/kg*d补液总量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般需按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计算。
临床常用小儿补液方法等渗性缺水——1/2X含钠液(2:3:1)低渗性缺水——2/3X含钠液(4:3:2)高渗性缺水——1/3X含钠液(2:6:1)定速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1)扩容阶段: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2:1等X含钠液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
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8~12小时滴入,8~10ml/kg.h3)维持补液阶段: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kg.h输注④纠正酸中毒: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提高HCO3- 5mmol/L粗略计算。
血气测定计算:5%NaHCO3 (ml)=(-BE)×0.5×体重;稀释成1.4%的溶液(1ml 5%NaHCO3 =3.5ml 1.4%)。
以上均半量给予。
两补1)补钾:见尿补钾,浓度低于0.3%,0.15~0.3g/kg.日。
需4~6天。
2)补钙,补镁:补液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
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0.1mg/kg/次,q6h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一、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1)溶液的定量:生理需要量,继续丢失量,补钾及供给热量。
一般为口服,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
2)溶液的定性:生理需要量:60~80ml/kg,用1/5X;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X。
二者加起来1/3~1/4X,12~24小时均匀静滴。
儿科常用液体的组成及X力1:1液1/2X 0.9%氯化钠50ml;5%或10%葡萄糖50ml 1:2液1/3X 0.9%氯化钠35ml;5%或10%葡萄糖65ml 1:4液1/5X 0.9%氯化钠20ml;5%或10%葡萄糖80ml 2:3:1液1/2X 0.9%氯化钠33ml;5%或10%葡萄糖50ml;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17ml4:3:2液2/3X 0.9%氯化钠45ml;5%或10%葡萄糖33ml;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22ml2:1液1X 0.9%氯化钠65ml;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35ml0.9%的溶液内加入尿素(尿素可**********通过细胞膜),渗透压会增高但是X力不变X力:等渗的电解质溶液占总液量的百分比1:1液就是1/2X 3:2:1液就是3/〈3+2+1〉还是1/2X粗略算法:10%氯化钠3.3ML加入100ML10%GS就是1/3X 10%氯化钠5ML加入100ML10%GS就是1/2X10%氯化钠6.6ML加入100ML10%GS就是2/3X以250ml,1/2X,3:2:1液举例为糖:等渗0.9%Nacl :等渗1.4%NaHCO3,(钾为细胞内离子,不算X力,糖也不算X力)1.用等渗液配法为:5%或10%糖:250ml×1/2(即3/3+2+1)=125ml0.9%Nacl:250ml×1/3=83ml1.4%NaHCO3:250ml×1/6=41ml三者混合就是3:2:1,250ml算一下,350ml,4:2:1怎么配制?2.临床上我们都用10%Nacl和5%NaHCO3 来配制,10%Nacl为11X,5%NaHCO3为3.5X,为了应用方便,10%Nacl简记为10X,5%NaHCO3简记为4X。
一、小儿液体疗法的目的纠正和维持机体的体液平衡,体液代谢平衡必须有以下几方面的平衡作为基本保证,即出入量平衡、阴阳离子平衡、渗透压平衡、酸碱平衡。
二、体液的电解质组成细胞外:以Na+、Cl-、HCO3-为主,Na+占90%以上。
细胞内:K+、Mg 2+、HPO 4 2+和蛋白质为主。
新生儿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碳酸氢盐偏低三、小儿体液代谢的特点 1、年龄越小,体液总量相对越多,主要是细胞外液中的组织间液相对较多。
不同年龄的体液分布(占体重的%)年龄总量细胞外液细胞内液血桨间质液足月新生儿 78 6 37 351岁 70 5 25 402-14岁 65 5 20 40成人 55-60 5 10-15 40-452、水的交换量大,交换率快,婴儿细胞外液的1/2每天需要交换,成人只需1/7。
因为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代谢旺盛。
小儿每日的需水量年龄 Ml/kg<1岁1-3岁4-9岁10-14岁 120-160100-14070-11050-903、体液调节功能不成熟,肾脏浓缩稀释功能差,排泄相同的容质需较多的水,入水量不足或失水量增加时,易发生代谢产物潴留和高渗性脱水。
另一方面,摄入量过多又容易致水肿和低钠血症。
而且,年龄越小,肾脏排钠、排酸、产氨能力也越差,容易发生高钠血症和酸中毒。
一、脱水程度1、轻度脱水:失水量3~5%,皮肤弹性可,尿稍少2、中度脱水:5%~10%,皮肤弹性较差,尿明显减少3、重度脱水:10%以上,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二、脱水性质1、等渗性脱水:2、低渗性脱水:3、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的损失,血浆渗透压在正常范围内,血清钠浓度为130~150mmol/L。
临床60%以上为等渗性脱水。
多发生在婴幼儿腹泻、呕吐、胃肠引流、肠瘘、短时期饥饿所致脱水。
低渗性脱水:电解质的损失量比水分多,血浆渗透压较正常低,血清钠小于130mmol/L。
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细胞外液→细胞内→细胞内水肿,为最严重的脱水类型。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1.考虑患儿的体液丢失情况:根据小儿体液丢失的类型和程度,选择
合适的液体类型和补液量。
常见的体液丢失类型包括泌尿系统丢失、消化
系统丢失和皮肤丢失等。
补液量的计算可以根据患儿的体重、年龄和丢液
量进行估算。
2.根据患儿的生理状况选择合适的液体类型:小儿液体疗法主要包括
等渗液体、高渗液体和低渗液体。
等渗液体是指与体液渗透压相等的液体,主要用于纠正失水和电解负平衡。
高渗液体主要用于治疗脑水肿、透析液
和补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液体。
低渗液体主要用于治疗低钠血症、血液
稀释和电解负平衡等情况。
3.考虑患儿的基础疾病:根据不同的基础疾病,选择合适的液体类型
和补液量。
例如,对于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儿童,应采用低渗液体,以减少
肺水肿的发生。
4.根据患儿的肾功能选择合适的水负荷:对于正常的肾功能儿童,可
以给予较大的水负荷,以促进尿液的排出。
但对于肾功能不良的患儿,则
需要限制水负荷,以防止液体过多积聚。
5.遵循渐进性补液原则:在给予补液治疗时,应遵循渐进性补液原则,逐步增加补液速度和量。
这样可以减少容量负荷导致的不良反应,如心力
衰竭和肺水肿等。
6.密切监测患儿的生理指标:补液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儿的尿量、体重、心率、血压、呼吸和皮肤弹性等生理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患儿
的液体平衡情况,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总之,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是根据患儿的体液丢失情况、生理状况和基础疾病,选择合适的液体类型和补液量,遵循渐进性补液原则,密切监测患儿的生理指标,以达到恢复体液平衡的目的。
液体疗法的目的是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补液方案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水和电解质紊乱的程度、性质而定。
首先确定补液的总量、组成、步骤和速度。
补液总量包括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及供给生理需要量三个方面。
一、补充累积损失量指补充发病后至补液时所损失的水和电解质量(1)补液量:根据脱水严重程度而定。
原则上轻度脱水补50ml/kg,中度脱水补50~100ml/kg,重度脱水补100~120ml/kg。
实际应用时一般先按上述量的2/3量给予。
(2)补液成分:根据脱水性质而定。
一般而论,低渗性脱水补充高渗溶液,等渗性脱水补充等张溶液,高渗性脱水补充低渗溶液。
若临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
有条件者最好测血钠含量,以确定脱水性质。
(3)补液速度:累积损失量应在开始输液的8~12小时内补足,重度脱水或有循环衰竭者,应首先静脉推注或快速静脉滴入以扩充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及肾功能,一般用2:1等张含钠液(2份生理盐水加1份1. 4%碳酸氢钠)20ml/kg,总量不超过300ml,于30~60分钟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入。
二、补充继续损失量指补液开始后,因呕吐腹泻等继续损失的液体量应按实际损失量补充,但腹泻患儿的大便量较难准确计算,一般根据次数和量的多少大致估计,适当增减。
补充继续损失量的液体种类,一般用l/3张~1/2张含钠液,于24小时内静脉缓慢滴入。
三、供给生理需要量小儿每日生理需水量约为60~80ml/kg,钠、钾、氯各需1~2mmol/kg。
这部分液体应尽量口服补充,口服有困难者,给予生理维持液(1/5张含钠液十0.15%氯化钾),于24小时内均匀滴入。
在实际补液中,要对上述三方面需要综合分析,混合使用。
对腹泻等丢失液体引起脱水的补液量:一般轻度脱水约90-120ml/kg;中度脱水约120~150ml/kg;重度脱水约 150-180ml/kg。
液体疗法液体疗法的目的是纠正患儿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实施中要正确掌握补液过程中的定量、定性、定速等问题,遵循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及防惊补钙、补镁等原则。
1、口服补液适用于预防脱水及轻、中度脱水的患儿。
选用ORS液口服,轻度脱水50~80ml/kg,中度脱水80~100ml/kg,要求少量频服,并随时给予母乳或温开水,以防发生高钠血症;新生儿慎用或不用。
2、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或吐泻严重的患儿。
(1)补液总量:包括3部分,即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及供给每日生理需要量。
第1日补液总量,轻度脱水约为90~120ml/kg,中度脱水约为120~150ml/kg,重度脱水约为150~200ml/kg,适用于婴幼儿。
对于学龄前儿童各度应少补1/4,学龄儿童则少补1/3。
一般第2日即可开始口服,若病情需要继续静脉补液(如仍有明显腹泻或伴有呕吐等)时,补液量需要根据脱水和进食情况估算。
(2)补液种类:主要是根据脱水性质而定。
通常低渗性脱水用2/3张含钠液(4:3:2);等渗性脱水用1/2张含钠液(2:3:1液);高渗性脱水用1/3~1/5张含钠液(1:2液或1:4液)。
由于婴儿时期腹泻病多为等渗性脱水,故一般轻、中度脱水或无条件测定血钠时,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
(3)补液速度:要根据脱水的程度和性质确定,原则上先快后慢。
重度脱水伴有周围循环衰竭时,应首先迅速滴入或直接静脉推注等张含钠液(生理盐水或2:1液),以迅速扩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然后再继续输液。
低渗性脱水时输液速度应快些,高渗性脱水时速度宜慢些,否则易发生惊厥。
一般累积损失量(约为补液总量的1/2)应于8~12小时补足(滴速为每小时8~10ml/kg);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则在补充累积损失量后的12~16小时内均滴入(滴速为每小时约5ml/kg)。
在补液过程中还要随时根据患儿病情的变化调节速度。
儿科补液一、先记住几个重要的公式:⑴5%NaHCO3(ml)=(22–测得的HCO3¯)*0.5*1.7*体重(kg)(有写0.6)=(22–测得的HCO3¯)*体重(kg)(5%SB1ml=0.6mmol)补碱的mmol数=(-BE)*0.3*W(kg)即5%SB(ml)=(-BE)*0.5*W(kg)先给1/2量估算法:暂按提高血浆HCO3¯5mmol/L,计算给5%SB5ml/kg*次OR.11.2%乳酸钠3ml/kg。
儿科补液三部曲之一小儿补液就是儿科医生的基本功,尤其就是基层医院,腹泻的小儿特别多,更就是要熟练掌握。
补液问题一直就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问题,特别就是经验不足的临床医生。
这里,我根据现有的补液资料,及其自己的理解,总结如下:补液三部曲。
一、首先,我们必须先判断孩子的病情到底如何,属于哪种脱水程度,以知道我们下一步的补液计划。
1、程度性脱水判断:轻度脱水: 由于身体内水分减少,患儿会稍感到口渴,有尿排出,检查见患儿一般情况良好,两眼窝稍有陷,捏起腹部或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尚快。
(轻度脱水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就就是:有尿排出,一般情况可,哭时有泪)中度脱水: 患儿的出烦躁,易激惹;口渴想喝水,婴儿四处找奶头,如果得到奶瓶,会拼命吸吮;医学教育网原创啼哭时泪少,尿量及次数也减少;检查见患儿两眼窝下陷,口舌干燥,捏起腹壁及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慢。
(中度脱水主要的判断标准: 开始烦躁,易激惹,哭时泪少,眼窝下陷)重度脱水: 患儿现为精神极度萎缩、昏睡,甚至昏迷;口喝非常严重,啼哭时无泪流出,尿量及尿次数明显数少。
检查见患儿两眼窝明显下陷,口舌非常干燥;捏起腹壁及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很慢。
(重度脱水判断标准:精神萎靡,甚至昏睡。
皮肤相当的干燥,甚至出现了花纹,哭时无泪,无尿排出。
)2、渗透性的判断:低渗:血清钠<130mmol/L;(初期并未有口渴症状,但就是极易发生脑水肿)等渗:血清钠130-150mmol/L;高渗:血清钠>150mmol/L。
(口渴症状相当的明显,高热,烦躁、肌张力增高)小儿补液三部曲之二先前,我们已经了解判断了小儿脱水的基本判断方法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应该了解,补什么,补多少,怎么补的问题了。
一、补什么、补多少1、补液总量: 轻度失水:90-120ml/kg*d中度失水:120-150 ml/kg*d重度失水:150-180 ml/kg*d补液总量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般需按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与生理需要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