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切口选择讲课
- 格式:pdf
- 大小:3.97 MB
- 文档页数:20
腹部的切口与缝合腹部的切口与缝合【名称】腹部的切口与缝合(Abdominal Incisions and Sutures)【概述】做腹部手术时,先要考虑腹壁切口的位置及其走行方向。
理想的切口,应能充分显露手术野,使手术顺利进行,并可避免产生一些术后并发症。
简言之,良好的腹部切口应满足三个要求:易达性(accessibility),可延长性(extensibility)及安全性(security)。
腹壁具有保护和支持腹内脏器、参与呼吸和躯干运动及产生腹压以利于咳嗽、排便等功能。
腹前壁平整且富于弹性,开腹后容易获得较大范围的显露,绝大部分手术均通过腹前壁进行。
腹壁的上界为胸骨剑突、肋弓下缘、第11肋和第12肋下缘;下界为耻骨联合、腹股沟韧带和髂嵴;侧界是腋后线,与腹后壁相接。
腹壁的重要表面标志有剑突、肋弓、腹白线、脐、髂嵴、耻骨联合和腹股沟韧带。
在确定腹部切口的位置和方向时,必须利用这些标志,才能表达清楚。
腹前壁由浅及深由6层组织构成。
第1层为皮肤。
其皮纹方向大致为横行。
第2层为皮下组织。
在下腹部,皮下组织又可明显分为两层,浅层为脂肪层,深层为纤维层。
第3层为肌层(图1),分为两组。
在两侧者为3层扁平肌,由浅及深有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其纤维方向,前者由外上走向内下方,中者由外下走向内上方,后者为横行走向。
此3肌的外侧部分为肌纤维,内侧部分为腱膜;腱膜部分约占全肌的1/3。
开腹时,如循3肌纤维方向进行分离,便可减少损伤,又便于操作。
在中间者为腹直肌,被腱鞘包绕,鞘分前后两层。
腹直肌后鞘在脐与耻骨联合的中点处形成弧状游离缘,称为半环线。
在半环线以上,腹直肌前鞘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所构成;腹直肌后鞘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腱膜所构成。
在半环线以下,3肌腱膜均移行至腹直肌前面构成前鞘,而后面缺乏腹直肌后鞘(图2)。
第4层为腹横筋膜。
该筋膜在上腹部较薄弱,在半环线平面以下即有所增厚,对腹直肌后鞘的缺如有补偿作用,及至腹股沟区则更形增厚,构成坚实的腹股沟管后壁。
腹部常用的6个切口及层次一、正中切口。
1. 切口位置。
这个切口就在腹部的正中间,从剑突一直到耻骨联合的上方,就像在肚子中间画了一条笔直的线。
2. 层次。
首先碰到的是皮肤,这是身体最外面的一层“保护膜”。
皮肤下面就是浅筋膜啦,浅筋膜就像一层软软的“棉花被”,覆盖在更深层的结构上。
再往里面走就是腹白线,腹白线就像肚子中间的一条“拉链”,是由两侧的腹直肌鞘纤维交织而成的。
穿过腹白线就到了腹膜外脂肪,这是一层有点油乎乎的脂肪组织,最后就是腹膜啦,腹膜就像一个大袋子的内层,把腹腔里的脏器都包裹在里面呢。
二、旁正中切口。
1. 切口位置。
它在正中切口的旁边一点点,一般是距离正中线大概1 2厘米的地方,就像在正中切口的“邻居家”开个口。
2. 层次。
先是皮肤,这个不用多说啦,到处都有皮肤保护着。
然后是浅筋膜,接着就是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鞘就像给腹直肌量身定做的“铠甲”。
打开腹直肌鞘前层后就看到腹直肌了,腹直肌可是腹部很重要的肌肉,像两块板子一样竖着。
把腹直肌往旁边拉一拉,就到了腹直肌鞘后层,再往里就是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啦。
三、经腹直肌切口。
1. 切口位置。
这个切口是直接从腹直肌上面划过去的,一般是在腹直肌的中间部分来一刀。
2. 层次。
首先还是皮肤这个“大外套”,然后浅筋膜这个“小夹袄”。
接下来就是腹直肌鞘前层,这时候就看到腹直肌了,要把腹直肌切断哦(听起来有点残忍,但手术需要嘛)。
切断腹直肌后就是腹直肌鞘后层,然后是腹膜外脂肪,最后就是腹膜这个腹腔的“内层衣”了。
四、肋缘下切口(Kocher切口)1. 切口位置。
就在肋缘下面,一般是从剑突下开始,沿着肋缘往外走,就像沿着房子的屋檐下面划一刀。
2. 层次。
皮肤是最先遇到的,然后浅筋膜。
再往深就是腹直肌鞘前层(如果靠近腹直肌的部分)或者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腱膜(在外侧部分)。
穿过这些肌肉层之后就到了腹膜外脂肪,最后就是腹膜了。
这个切口在做肝脏、胆囊等上腹部器官手术时比较常用。
一文读懂丨普通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路径选择(下)腹部手术最常使用的是纵切口。
纵切口的优点是解剖层次少,出血少,进腹快,便于延长,关腹也快;缺点是需承受较大的腹壁侧向张力,术后疼痛较重,较易裂开,日后形成疝的概率也较大,尤其在下腹部。
正中切口进入最为快捷,损伤、出血最少,能显露多半个腹腔,可向上下方快速延长,特别适用于腹部创伤的紧急探查;但白线血运差,愈合慢,瘢痕弱,抗张能力低,容易裂开和成疝。
研究证实,白线缝合后40~50d,其抗张能力只恢复了50%。
旁正中切口避开白线,保留了肌肉、神经损伤小的优点,又增加了缝合后的腹壁层次,减少了裂开、成疝的机会;切口位置的选择余地很大,可用于几乎各部位的手术;不足之处是对侧显露稍差。
经腹直肌切口虽然可提供较好的显露,但损伤了相应的肌肉和神经,抗张能力受到削弱,远不如旁正中切口合理。
腹直肌外缘切口在显露上并不具有优势,又损伤了腹直肌的神经支,不建议采用。
另一种常用切口是横(斜)切口。
上腹部横切口呈凸弧形(“屋脊”形切口),下腹部横切口呈凹弧形(弧顶朝向耻骨联合),多用于需作广泛游离、切除的高位或低位大手术,如肝脏、肝内胆管手术,盆腔广泛淋巴结清扫手术。
肋缘下斜切口多用于肝脏、胆道手术和脾脏手术。
右下腹部斜切口(麦氏切口)则是阑尾切除的经典切口。
这些切口虽然大多需要在多个层次离断肌肉,但与血管、神经走向大致平行,对它们的损伤较少,对血运影响小。
因此,愈合较快且较牢固,裂开、成疝的概率小。
切口的方向与腹壁张力线相同,承受的侧向拉力小,大约只相当于直切口的1/30,故与纵切口相比手术后疼痛较轻,较少影响病人咳嗽,因而肺部并发症较少(据统计比直切口减少了3/4)。
不足之处是进腹和关腹比较费时,需要切断较多肌肉,出血较多,不便于向下方延长。
麦氏切口是顺纤维方向逐层分开肌肉而不是切断肌肉(所谓的“格子状”切口),对组织的损伤最小,优点更多。
不得不扩大切口时,向上可以切断部分腹外斜肌和腹横肌,向内可以切开腹直肌鞘外缘和部分前、后鞘,将腹直肌推向内侧,仍然可以获得右中下腹部的良好显露,完成回肠、盲肠、升结肠和子宫、附件手术。
外科手术腹壁切口(1)外科手术腹壁切口是临床外科手术中常用的一种切口方式。
该切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手术中,例如腹腔镜手术、腹部开放手术、胃肠道手术、心脏外科手术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外科手术腹壁切口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外科手术腹壁切口的分类1. 垂直切口:顺着腹部正中线切开腹壁,称为中线切口。
在脐上或脐下切开腹壁,称为上下切口或联合切口。
2. 斜向切口:从上肋弓至腹股沟皮肤皱襞处切开腹壁,称为开口切口。
3. 横向切口:从剑突至骨盆骨缘的一条线上切开腹壁,称为横切口。
二、选择合适的外科手术腹壁切口1. 根据手术部位选择切口:不同手术部位需要选择不同的切口。
例如,胆囊切除手术需要在脐下切口;直肠癌手术需要在下腹部偏左的位置切口,通常选择S形切口;胃癌手术和大肠切除手术需要在上腹部切口。
2. 根据手术方式选择切口:不同的手术方式需要选择不同的切口。
例如,传统的开放手术需要选择长度较大的切口,以便进行手术操作;腹腔镜手术需要选择长度较短的切口,以便减少伤口并发症的发生。
三、外科手术腹壁切口的优缺点1. 优点:(1)创伤小:外科手术腹壁切口可以避免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术后恢复时间短。
(2)肺功能恢复快: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可以保留更多的肺功能,术后肺活量恢复快。
(3)并发症低: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低,如切口感染、出血等。
2. 缺点:(1)操作复杂:腹腔镜手术需要高度熟练的外科医生,手术时间长。
(2)费用昂贵:腹腔镜手术的手术器械、镜头等设备价格高昂。
(3)局限性:某些手术部位和手术方式不适用于腹腔镜手术。
四、术后切口护理外科手术腹壁切口术后护理非常重要,可以避免切口感染、瘢痕增生等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应注意以下几点:1. 保持切口清洁和干燥。
2.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 定期更换切口敷料。
4. 定期复查切口愈合情况,及时治疗异常情况。
总之,外科手术腹壁切口是临床外科手术中常用的一种切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