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共49页
- 格式:ppt
- 大小:10.67 MB
- 文档页数:20
《资本论》讲解第三卷(下)1. 引言本文是《资本论》讲解的第三卷(下),即对《资本论》第三卷的内容进行解析和讨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之一,也是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其中第三卷主要讨论资本的再生产和扩大。
2. 资本的再生产资本的再生产是指资本家通过投资、生产和销售产品来维持和扩大资本的过程。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详细分析了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和其内在的矛盾。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再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是为了追求资本的积累。
资本的再生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资本的再生产,即通过投资和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来实现资本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个人消费资本的再生产,即通过工资和利润来购买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个人和家庭的消费需求。
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周期性的波动,如经济周期和萧条。
3. 资本的扩大资本的扩大是指资本家通过积累和再投资来增加资本的数量和规模。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系统地分析了资本的扩大过程和其规律。
他指出,资本的扩大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内在动力,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
资本的扩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本家通过重新投资利润来扩大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是资本家通过资本的集中和垄断来实现资本的扩大。
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大和垄断导致了社会财富的极大集中和不平等。
4. 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危机在讲解资本的再生产和扩大的过程中,马克思也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危机。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内在的矛盾性,这种矛盾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这些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不断积累和加剧,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危机的形式有多样性,如经济周期的波动、资产泡沫的破裂、金融危机的爆发等。
这些危机不仅对经济本身产生影响,还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产生巨大冲击。
5. 总结《资本论》第三卷(下)是对资本的再生产和扩大进行详细讲解的部分。
资本论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三卷主要内容》(全称《资本论三卷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1867—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
《资本论三卷主要内容》全书共三卷,以为中心,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主要内容》中以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资本论三卷主要内容》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指导。
[2]。
《资本论》第三卷《资本论》第三卷的对象与方法 (3)一.对象 (3)二.方法 (4)三.意义 (4)《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5)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6)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 (6)一.成本价格 (6)二.利润 (7)第二章利润率 (8)第三章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9)一.m'不变,v/C可变 (9)二.m'可变 (9)三.总结 (10)第四章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10)一.周转对利润或利润率的一般影响 (10)二.不同资本的周转时间对其利润率的影响 (11)三.正确计算年利润率 (11)第五章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11)一.节约不变资本的途径 (11)二.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 (13)三.有关技术发明的论述 (14)第六章价格变动的影响 (14)一.原料价格的波动及其对利润率的直接影响 (15)二.资本的增值和贬值、游离和束缚 (15)三.原料价格变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 (16)本篇小结 (17)基本概念: (17)复习题: (17)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7)第八章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 (17)一.研究的出发点 (17)二.资本构成与利润率的部门差别 (18)三.各部门资本周转时间的不同与利润率的差别 (18)四.利润率的差别与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19)第九章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9)第十章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
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
超额利润 (20)一.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 (21)二.供求与价值 (22)三.资本主义生产价格的形成机制 (25)四.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5)五.所谓“转形问题”(transformation problem) (27)本篇小结 (29)基本概念: (29)复习题: (29)第三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29)第十三章规律本身 (29)一.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29)二.利润增加和利润率下降的二重的规律 (30)第十四章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31)第十五章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33)一.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内部矛盾 (33)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性质和历史相对性: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之间的冲突 . 34三、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破坏:生产过剩的实质 (36)本篇小结 (37)基本概念: (37)复习题: (37)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38)第十六章商品经营资本 (38)第十七章商业利润 (39)第二十章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 (42)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的商人资本 (42)二.商业资本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的作用 (43)本篇小结 (43)基本概念: (43)复习题: (43)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第四讲《资本论》第三卷学习1、《资本论》第三卷研究资本生产总过程,它以利润范畴为轴心展开的分配过程,循着由抽象到具体的叙述过程,形成了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内容体系。
2.其内容分为四部分:一、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分述)(第一---四篇)二、生息资本和利息(分述)(五篇)三、土地和地租(分述)(六篇)四、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综合)(七篇)3、《资本论》三卷 资本生产总过程图示。
PmG-G-W 12PmPm Pm C <商品价值是商品经济中,经济活动围绕的轴心。
在简单商品经济中,价值以价格的形式和运动表现出来,其运动规律展开为价值规律。
而作为商品经济成熟的高级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商品价值也要发生变化。
商品价值内在的构成C+V+M 要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转化为=成本价格K+平均利润P ,即转化为生产价格,这种转化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生产价格的出现就使得以商品价值为轴心的经济活动本质,现象的表现为以生产价格为轴心的活动形式,现实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正是这样显示其经济运动运行的。
从而,认识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这种必然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首先)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K+P _)是由单个资本开始的。
由于同一生产部门资本的竞争,它的价格构成(C+V+M )先转化为=成本价格+单资利润进而在部门内资本间收益 的企业转移,结果就转化形成市场价值=成本价格+部门平均利润这只是初步的转化,但为进一步转化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2、其次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而引起进一步的转化,由于不同部门的平均利润存在差别,使得利润低的部门的生产要素向利润高的生产部门转移,从而利润竞争引起资本的进一步运动,又会引起部门之间利润率已再转化,也就是在社会范围内,转化形成=成本价格K+社会平均利润P ,即形成生产价格。
这一转化就使得简单商品生产中的商品价值发生了很大的变形,从而形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础。
3、最后,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关键是,剩余价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P _。
《资本论》讲稿(第三卷)蒋海益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一、今天研读《资本论》的意义二、整体解读《资本论》的关键三、《资本论》第三卷第五至七篇要点:一、今天研读《资本论》的意义⒈马克思学说被边缘化的原因简单化理解与《资本论》的问世经历有关简单化理解与世界革命的实践有关简单化理解与马克思个人的思想发展有关⒉消除对马克思的误解必须整体解读《资本论》整体解读就是要把《资本论》一至四卷作为一个整体来解读二、整体解读《资本论》的关键⒈市场经济概念⏹⏹《资本论》讲述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生产方式的运行⏹有关市场经济起源的不同学说马克思思想的来源什么是市场经济WTO的原则:市场经济开放市场有关市场经济起源的不同学说⏹地缘说强调地缘因素⏹宗教伦理说强调精神因素⏹长子继承说强调社会因素⏹社会分工说强调经济技术因素⏹马克思的过程说从简单演化为复杂⏹地缘说:强调地缘因素欧洲市场经济中心的空间转移郑和七次下西洋(1405—1433)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1500年是世界时间的转折点欧洲走向市场经济中国走向闭关自锁⏹宗教伦理说:强调精神因素新教伦理入世的宗教强调对社会的贡献赚钱的价值观讲究信用经商办实业、学财经理工复式记账法⏹长子继承说:强调社会因素⏹社会分工说:强调经济技术因素⏹马克思的过程说:从简单演化为复杂马克思的过程说可见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甚至在统治阶级中间也已经透露出一种模糊的感觉: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有关市场经济运行的不同学说亚当〃斯密的和谐说:理性经济人熊彼特的创新说:演化经济学简介——新熊彼特学派、个体变异、惯例(基因)凯恩斯的国家干预说马克思的矛盾动力说:可见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在其他一切方面,我们也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
17世纪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
分离亚当·斯密理论中的庸俗成份并使之系统化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以生产力的培植反对对交换价值的追求;以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
李嘉图[英]《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1817年●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集大成者,其“劳动分工”理论为经济学基础理论,对马克思等产生影响奥地利学派(心理学派)采用抽象演绎法,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当做理论基础。
卡尔·门格尔 [奥]《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年● 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维塞尔[奥]《自然价值》1889年● 最早提出术语“边际效用”洛桑学派推进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一般均衡论。
瓦尔拉斯[法]《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年● 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洛桑学派的奠基人美国学派较心理学派与数理学派出现晚,以分配为中心的独特体系。
约翰·贝茨·克拉克[美]《财富的分配》1899 年● 提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魁奈[法]《经济表》1758年● “纯产品”理论亚当·斯密[英]《国富论》1776年● 现代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与“看不见的手”的命名者帕累托[意]《政治经济学教程》1906年● 提出序数效应论和无差异曲线自由主义倡导对市场不加干预,以自由竞争的方式发展资本主义。
19世纪上半叶18世纪继承旧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大量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方法,认为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19世纪下半叶数理学派以数学分析为工具,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当做理论基础。
以折中主义手法糅合古典政治学的各种理论,建立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全新体系。
马歇尔[英]《经济学原理》1890年● 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二次大综合威廉·杰文斯[英]《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年● 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 年)● 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马克思[德]《资本论》1867年● 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威廉·罗雪尔[德]《国民经济学体系》1854—1894 年● 历史学派方法论的奠基者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德]《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1864 年● 以统计学进一步完善该学派研究方法卡尔·克尼斯[德]《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1853 年● 系统阐述该学派的研究对象及方法抨击私有制,宣扬以较高级的公平标准进行社会财富分配。